#债务问题

1个月前
天赋是起点⚠️纪律是归宿 币圈传奇故事~凉兮经历 凉兮在币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爆仓巨亏事件有其个人经历和币圈环境的复杂背景。 凉兮的交易经历 凉兮18岁涉足币圈,用1000元加50倍杠杆开启交易。19岁借519比特币暴跌,以100倍高杠杆做空,月入4000万成“合约战神”。但2021年下半年,因比特币市场反弹,他持续以百倍杠杆逆势操作,资金多次归零,欠债高达2亿U。此后,他在2025年2月24日比特币暴跌时,又以2000U本金通过50 - 100倍杠杆双向操作ETH,单日收益超100万U。然而,他的交易风格激进,账户波动极大,4月9日盈利2504万人民币,24小时后亏损1250万。 爆仓事件背后的信任链坍塌 凉兮通过展示实盘战绩树立了在币圈的人设,吸引了散户和大户的信任。他以代操他人账户的方式,利用这种信任加杠杆进行交易,构建了一个“人设驱动信任、信任撬动资金、资金驱动流量”的投机模型。但当他爆仓巨亏2000万美元时,这种信任链瞬间坍塌,不仅让合作的大户、老板遭受损失,也让跟单的散户幻想破灭,还引发了整个币圈对类似投机行为的质疑和反思。 币圈的畸形生态与凉兮的悲剧 凉兮的经历也反映出币圈的畸形生态。一方面,他沦为资本工具,孙宇晨等大佬利用其流量为交易所引流,资助其交易以维持话题热度。另一方面,凉兮在负债后心理崩塌,出现自毁倾向,如多次直播“喝敌敌畏自杀”,还陷入社群暴力,与同行互撕,甚至因出售微博账号未履约被判诈骗罪入狱两年。 总之,凉兮爆仓事件给币圈参与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要认清币圈的风险,避免盲目轻信他人,同时也反映出币圈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个月前
习近平政权崩溃或在瞬间发生 作者:新高地 根据王朝灭亡的三个阶段——“先是耗空过去的积累、然后是拼命搜刮当下、最后是透支掏空未来”,结合中国社会现状和2024年官方数据,习近平政权已显现出崩溃的前兆。 第一阶段:耗空过去的积累 这一阶段表现为统治阶层通过权力耗尽了过去积累的财富。2024年,中国债务规模急剧攀升,反映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央政府债务(仅限国家层面)在2024年达到25.6%的GDP比例(中国财政部及CEIC数据,2024年)。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外债总额为17.637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5169万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占比43%,短期外债占比57%(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2024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3年底地方融资平台(LGFV)债务高达6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47.6%(IMF,2024年)。家庭债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居民债务占GDP的60.1%(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这些官方数据表明,政府、国企和家庭的高债务耗尽了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满情绪加剧。 第二阶段:拼命搜刮当下 为维持运转,习近平政权通过各种手段拼命搜刮当下资源。近年来,政府对私企的税收倒查和罚款成为典型案例。例如,中国税务总局近年来对企业展开“补税”行动,追溯期长达20-30年,涉及影视、直播等行业,2018年范冰冰偷税漏税案被追缴8.83亿元人民币(中国税务总局,2018年)。此外,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大幅增加非税收入,2023年河南某地因“罚没收入任务”对小商贩过度罚款,单次罚款高达数千元,2024年这一趋势未见缓解,罚款名目包括无证经营、占道经营等,引发舆论批评(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这些行为加重了私企和民众负担,压缩生存空间,激化社会矛盾。 第三阶段:透支掏空未来 这一阶段表现为对未来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央大肆印钞和地方政府大举发债是主要体现。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降准、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仍高达近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更严重,2024年地方举债规模达9.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6万亿元用于“借新还旧”(中国财政部,2024年)。此外,中国财政部2024年11月公布10万亿元债务计划,允许地方政府未来三年发行6万亿元债券以置换隐性债务,同时每年新增8000亿元债务额度,未来五年总计4万亿元(中国财政部,2024年11月)。中央层面,2024年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2025年计划发行3万亿元特别国债,创历史纪录(中国财政部,2024年)。这些措施掏空财政空间,加之生育率下降(2024年出生人口跌破800万)、老龄化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如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未来发展潜力被严重限制。 崩溃或在瞬间发生 习近平政权展现出王朝灭亡的特征,尤其是“透支掏空未来”阶段。核心观点在于,如果习近平健康问题或内斗升级,再加上经济崩溃,习近平政权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习近平作为核心领导人,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政权稳定性,近年来关于其健康的传言不断(虽未证实),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引发权力真空。内部权力斗争方面,高层的不透明性使得内斗风险始终存在,例如2022年胡锦涛在二十大闭幕式上被“请离场”事件引发外界猜测(公开报道,2022年)。近几年,上百名军中高级将领被查,进一步加剧了内部不稳。例如,自2013年以来,反腐运动已调查超过160名军方将领,包括2023-2024年间至少15名高级军官被撤职,如前国防部长李尚福和火箭军将领李玉超(美国国防部报告及路透社,2024年)[Web ID: 0][Web ID: 10]。2024年11月,中央军委委员苗华上将被调查,2025年3月,军委副主席何卫东被曝失踪并可能被清洗(路透社及印度今日,2025年)[Web ID: 5][Web ID: 15]。经济层面,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2024年青年失业率一度接近18%,国家统计局,2024年)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若这些因素叠加,政权稳定将面临极限挑战,崩溃或在瞬间发生。
5个月前
苏联“逼债”的真相 对于造成所谓的“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苏联逼债说”是中共官方的一个长期的舆论观点。在中苏交恶的那些年,尤其如此。可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能够证实“苏联逼债”的存在,官方正式文件也从未正式谴责过“苏联逼债”。 1、中国对苏联的债务,主要是军事武器装备进口所致。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借贷3亿美元,是苏联对华第一笔贷款,其中一半属于攻台急需的海军装备订货。后来因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而搁置。 朝鲜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急需大量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经与苏联协商,决定双方“共同负担”,而中共建政伊始,无力支付,1950年11月,由周恩来出面同苏联签订贷款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 朝战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绝大部分半价提供的。中国欠下30亿元人民币,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给中国折价9.8亿元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 第二笔重大对苏债务,是中国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获得苏联援华的机器设备,而中国则需要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农副产品,乃至矿产原料的援助。但“大跃进”之后,中国无法按贸易合同向苏联交货,在1959年、1960年两年间,遂又欠下25亿卢布的债务。 自1950年以来,向苏联借贷连利息折合人民币计算共为57.43亿元人民币。1960年之前已还33亿元人民币,尚欠苏联总计24.43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2、困难时期的1961年2月,赫鲁晓夫致函毛泽东,表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蔗糖,帮中国度过困难。我方接受了50万吨蔗糖,粮食是否借用再作决定(后来未用)。1961年4月双方达成协议:“1960年中方贸易欠款可在5年期间分期归还,中方借用的50万吨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归还,均不计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 3、1961年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反修”阶段,中国决定加速还款——以后选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作为粮食进口对象。1965年,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当年5月11日,《人民日报》颇为自豪地宣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那么,“逼债”的传言又是怎么出现的呢?1960年,中国向苏联口头提出所欠的“20亿卢布,可能要在5年内还清”时,遭到苏外贸部部长帕托利切夫的批评,认为中国未与苏联协商,把还债时间确定为“五年”,同时宣布短期内不向中国提供汽油。这一事实受到媒体的渲染,“苏联逼债说”在中国民间氾滥。 4、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苏交恶期间,官方论战颇多,但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其实,困难时期,中国每年对苏还债数额,远不及每年主动援外费用数额。 5、困难时期,虽然中国是在向苏联还债。但若要说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难,同样不是事实。1959年至1964年,平均每年还债数额仅为10亿元人民币,而1962年,中国对外援助69亿多元人民币。大饥荒的1961年,援外支出接近偿还外债的支出。 ---作者: 师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