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

【译诗一首】致中国同志们 作者:加里-史奈德(Gary Snyder) 翻译:王佩 中国和苏联的大军 在宽阔的平原上对峙。 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各站一边, 赫鲁晓夫吼道: “把欠的钱还我!” 毛笑了又笑,长发飘飘, 他的脸又圆又光。 两军开始前进--他们相遇 但没有冲突 相安无事各走各的线 自始至终毛泽东笑着 他抓出一把钱 笑着给了赫鲁晓夫。 毛主席在长征中的私人物品: 两张棉毛毯 一件汗衫,两条裤子和外套 一件套头衫 一把打补丁的伞 一个用来盛饭的搪瓷茶缸 一个有九个口袋的灰箱子 就像寒山站在那里 铁鞋踏破峭壁 发梢贴在微笑的嘴角 也许正在卷一支 延安特产的烟 吸一口政治的大麻 世界本是一个 爬出尘土飞扬的窑洞 (对唐人街的王来说,无论发生什么 他都要从华人学校里退学,打他爸爸一拳, 离开洗衣店,从金门桥逃向大海 他能成功吗?) 蛋壳一样薄的 龙山黑陶壶 也许制造于公元前3000年 你也杀人 我看到西藏人从高原上 穿着长统靴蹒跚而下 平原上的热度 让他们在皮草下大汗淋漓 从Almora凝望Trisul 北京新印制的地图 将它们统统称作中国 从这里一直遥望恒河平原 从香港新界的松树冠 朝另一边眺望:收割的土地 鹅、鸭、孩子 **远处的喧嚣 顺流直下 隐约几个人影 走上跳板 正给小船装货** 这就是中国吗, 又平,又棕,又宽? 那些祖先 留给我们什么 孔夫子,一些古建筑 水土流失 青山变成荒漠 岩石裁剪着洪水,淹没小山 那些无用的河口 盐碱和沼泽 淤泥堆积在河床上 听琼-贝兹在唱“东弗吉尼亚” 那些日子 我们漫步在鲜花盛开的 十亩樱桃园 手牵着手,嘴对着嘴 在黄昏讨论列宁和马克思 而你正向北京进发 我把手伸进她的衬衣下 解开她的胸罩 把手放在她的乳房上 她的呼吸芳香,带着五月的热量 我在想整个世界 我的爱人,都应该象现在一样 鲜花,书籍,革命, 更多的树,强健的姑娘,清朗朗的春天 你拿下了北京 毛主席,你应该戒烟 不要去理那些哲学家 建水坝,种树 不要徒手消灭苍蝇 马克思不过是另外一个西方人 他的理论只适合存在于脑子里 你不需要炸弹 回归农业吧 写诗,畅游江河, 那件蓝袍实在棒极了 不要向我开枪,改天一起喝酒, 等着 我
3个月前
千古恨,何须兴文革? “足智多谋”厚黑狡诈的毛泽东确实战无不胜,闭眼前击溃了他怀疑的所有“赫鲁晓夫”,但他最终还是失算了。他第二次打翻邓小平,反而为邓的政治生涯添了一桶重金,邓在他死后凭此翻盘,还登上龙椅做了太上皇。毛耍尽手腕提防的中国“赫鲁晓夫”,到底还是出现了。但中国的“赫鲁晓夫” 邓小平不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为了毛建立的这个专制独裁党继续执政,为了邓本人及党的寡头们的子孙永享祖业荫庇,邓说“毛泽东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坚持把毛像挂在天安门,坚持维护毛这面旗子。 躺在水晶棺材的毛后悔了,他高估了自己“对手”的道德节操,低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虎死余威,低估了自己培育出来的这个党的无耻。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为扳倒中国赫鲁晓夫而玩命搞文革,为之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最后折寿早亡。结果,中国“赫鲁晓夫”没有出现,有如武林高手奋力击倒了“对手”,一看只是一具人形皮囊,由不得丧气懊恼。倘若不搞文革,像嘉靖皇帝那样颐养天年,他完全可能在天安门上多站十年二十年,还可能来得及部署江青或毛远新接班,不致让邓小平捡去了便宜。 想到这里,毛在棺材里捶胸长叹,作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真心检讨:千古恨,何须兴文革? ---第二个“赫鲁晓夫”林彪 劫数难逃邓小平 作者: 喻智官
3个月前
第二个“赫鲁晓夫”林彪 毛是利用负责军队的林彪,联合掌管政府的周恩来两股势力摆平刘少奇的。到“九大”召开时,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八大”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及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的领导作为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线人物被赶下台,他们的职位由造反起家的新人,或反戈一击重新启用的老干部及军队干 部补缺,其中隶属林彪的军队力量上升最快。“九大”选出的二十一名政治局委员中,军队代表十一位,其中林彪和他的铁杆部下占六人。于是,宣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该万死”的九大,既是毛打败刘少奇战役的收场,也是毛和林彪交战的开场。 一九七〇年八月,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为四届人大作准备,在讨论宪法问题上毛和林彪出现分歧。林彪要设国家主席,毛不同意。双方的心思不难理解,有过刘少奇当国家主席出现天有二日的教训,毛不允许出现第二个刘少奇。而林彪虽然是党章上的法定接班人,但行政职务是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想当国家元首也无可非议(吴法宪在回忆录中坚称林彪无心此职)。在修宪小组里,张春桥代表毛的意见,吴法宪代表林彪的意见,陈伯达跟着林彪宣扬“天才论”,引发激辩。林彪组织人围攻张春桥,江青带着张春桥和姚文元向毛告状。毛对陈伯达说:“我这条船还没有沉,你这只老鼠就跑走了!”毛写了《我的一点意见》,明批陈伯达实指林彪,“唯恐天下不乱,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陈伯达随即被撤职,林彪的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没完没了的检查错误。 徐景贤披露了这场争论背后的隐情:“九大”刚闭幕,写在党章上林彪接班人地位的墨迹未乾,毛泽东就对林彪说,你年纪大了之后,谁来接班?并且提到了张春桥的名字。显见,毛不仅防范林彪军人集团坐大,根本就不乐见林彪当接班人,而是更信任张春桥(其实是江青)为首的团伙。这次毛不过是借争“国家主席”的名份、批“天才论”削弱林彪的势力。所以,事后江青对徐景贤等人说“你们别以为这场斗争结束了,那几条枪杆子可厉害哪!” 林彪再厉害也不是毛的对手,一年后,林彪和老婆儿子一起折戟沉沙,死无葬身之地。 林彪死后,中央公开毛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日给江青的信,信中表明不满林彪对自己的吹捧,以示毛一贯英明,早就察觉林彪长着“反骨”。但效果适得其反,醒悟的中国人看清了,毛确实“英明”,明知林彪是“坏人”,但为了打倒刘少奇先利用了再说。 ---第二个“赫鲁晓夫”林彪 劫数难逃邓小平 作者: 喻智官
3个月前
偷听敌台、偷看禁书的赫鲁晓夫 他当政时,特别指示要干扰的两个“敌台”——美国之音和BBC——现在却成了他每天都要收听的广播,而他曾经的最爱《真理报》,在他眼里已经一文不值:“这简直就是垃圾!他们怎么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这是什么样的宣传?谁会相信这些东西?” 在很短的时间里,苏共曾经的首脑, 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竟然转变为一个体制的异议者,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在偷听敌台的同时,赫鲁晓夫也如饥似渴地阅读“禁书”。他让儿子谢尔盖偷偷把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癌症楼》、奥威尔的《1984》等书籍带回家,这些书都曾经被他宣布为反动书籍。在阅读了这些书籍以后,他摇头叹息:“我们不该禁这些书。我当时应该自己读一下。我被蒙蔽了!” 颇为讽刺的是,这位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之一,自己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竟然也会被苏联当局宣布为禁书而不得出版。于是他拿出当年搞地下工作时的机智,从敌台中获得蛛丝马迹,在很多当年被他收拾和批判过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帮助下,和克格勃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手稿偷运到美国,并于1970在美国出版。 1971年9月11日,这个共运史上最高级别的“偷听敌台”者在病榻上与世长辞。临终,他向医生忏悔道:“我一生最感遗憾的就是带来的血腥。我的双手沾满了血腥,这是我内心感到最可怕的事情。” 他的临终忏悔也许可信。但是,不妨做个假设:假设赫鲁晓夫没有下台,而是像其他苏共领导人那样执政至死,那么,即使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听到了载道的怨声,然而出于对权力的维护,他能够改变吗?他还会那样忏悔吗?这实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偷听敌台、偷看禁书的赫鲁晓夫 作者: 陋兰
4个月前
倪刃:苏联GDP造假史 在苏联,统计数字一直都不仅仅是经济的尺度,更是意识形态的武器,是统治者展示其政绩的“艺术品”。 苏联经济学家们,不断地制定着五年计划并不断胜利,但这一切最终被证明其实只是大家都相信的一场表演罢了。 苏联的经济统计,一直是一个谜。1957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的红场上 ,意气风发地向全世界宣布:“二十年后,我们的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这话说得掷地有声,仿佛苏联的工厂已经加足马力,即将碾碎资本主义世界。 然而,在苏联的经济体系里,GDP并不是市场决定的产物,而是计划经济的数字拼图游戏罢了。 其实,计划经济的运作逻辑很简单:政府制定产量目标,各级官员层层分解,工厂、农场则必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至于这些数字如何得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计划经济的问题就在于此——它几乎是天然地在鼓励地方造假。因为地方只需要超额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嘉奖。尽管上级会再三敦促不得造假,但这种督促往往生效甚微。 比如,某拖拉机厂被要求每年生产1000台拖拉机,但如果工厂发现自己完不成目标,聪明的官员会迅速找到一个办法——让每台拖拉机的重量翻倍。这样,虽然生产数量未达标,但“产出”却惊人地增长。 统计部门一看,钢铁消耗增加了,工业产值也随之上扬,GDP曲线又一次完美上升。至于这些拖拉机能否运转,是否有人使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农业领域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 1958年,苏联政府要求各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于是各地官员纷纷向上级报喜,谎报收成。赫鲁晓夫听后大喜,甚至提出要向美国出口粮食。但到了秋天,苏联的农民却在现实的饥荒中挣扎。 由于数字虚高,政府按照“富足”的数据征收粮食,导致基层粮仓被掏空,农民们不仅没有余粮,反而被强制贡献“超额产出”。最终,这场数据上的胜利变成了现实中的惨剧,苏联不得不低调地向美国购买小麦,以填补统计数字无法填补的现实。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GDP统计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技术高超”。 这位领导人深谙“纸面繁荣”的重要性,因此要求经济学家们确保苏联的增长曲线永远向上。苏联政府的经济报告中,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圆满完成,每一个行业都欣欣向荣,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繁荣的数据和人民的生活现实毫无关系。 在苏联的统计学逻辑里,经济增长并不取决于实际需求,而是取决于计划目标。例如,某年苏联的玻璃产量目标是100万吨,但工厂发现,若以重量计算,生产厚玻璃比薄玻璃更容易完成任务,于是全国各地都开始制造超厚玻璃。 结果,苏联的玻璃库存暴增,但能用来做窗户的玻璃却严重短缺。类似的情况在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屡见不鲜。官方统计数字蒸蒸日上,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荒谬的短缺——苏联人在数据里“富裕”得惊人,但在商店里,买块肥皂都是一种奢侈。 勃列日涅夫时代还有一个独特的“创新”:国防GDP。 由于军工产业是苏联的重中之重,政府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让经济数据看起来更加光鲜——把军工开支算进GDP,并且以极其夸张的方式进行估算。比如,一架造价500万美元的战斗机,在苏联统计中可能会被算作“等价于20架美国战斗机的价值”,因为“苏联制造的质量更好,战斗力更强”。 如此一来,苏联的GDP数据瞬间膨胀,整个过程堪称一场精妙的统计魔术。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GDP造假体系已经摇摇欲坠。 1985年,苏联官方数据显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然而,现实却是商店货架空空如也,人民不得不排长队购买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苏联,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经济危机。 现在人们总是忘记,在苏联解体之前,它其实已经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危机。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扭转局面,但当他真正开始清理经济数据时,才发现苏联的经济早已是一座建立在谎言上的空中楼阁。 1987年,苏联政府决定进行更透明的统计,但一旦真实数据浮出水面,所有人都惊呆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大部分是泡沫。 苏联的工业产能低下,农业濒临崩溃,军工产业占据了GDP的巨大比例,而民用经济却一片萧条。当这一切暴露时,苏联人的信心也随之崩塌。1991年,苏联解体,那个曾经被吹嘘为“即将超越美国”的经济体系,最终连自己的人民都无法养活。 苏联的GDP造假史,荒诞而又深刻。 数据可以被篡改,数字可以被夸大,但现实终究不会被谎言永久掩盖。在统计报表上,苏联曾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仅次于美国,一直都是苏联的宣传语。 但在现实世界里,苏联的经济却早已千疮百孔,只剩下了一张张漂亮的报表和文件。纸上的繁荣或许能欺骗苏联人一时,但终究无法改变苏联的结局。
4个月前
“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是让毛坐卧不安的事。他和赫鲁晓夫究竟有什么过节,让赫鲁晓夫成了他驱之不去的梦魇?我以读过的资料,试着分析一下:第一,赫鲁晓夫作二十大秘密报告,披露斯大林暴行,然后几乎是掘尸扬灰,让斯大林这尊国际共运的神名声扫地。他的凶残阴险,杀人不眨眼的暴行使他从流芳百世 转而遗臭万年。要论在党内斗争中整肃异己、杀害无辜、翻云覆雨、玩弄权术,毛是斯大林最好的学生,甚至还有发明创造。 我们知道,毛除了读中国历史之外,对真正马列的原著其实涉猎不多,但他最中意的一本书,就是斯大林亲自指导编写的《联共(布)简史》。这部书据称他读了不下十遍,又当成延安整风文件的首要必读书。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中国宫廷斗争那套权术,他是炉火纯青的,但在列宁式政党内,用什么方法能既掌握最高权力,又显得是得了马列的真传呢?从这部书中他学到了以路线斗争的方式抢占政治正确的制高点,把他的政治对手打入错误路线。同时,以政治路线带组织路线,建立自己的党内班底。就是林彪后来强调的“跟对人”。 毛对斯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斯大林的招数,他学后是招招管用,而且他之能最终在中共坐上头把交椅,是斯大林犹豫再三,而最后终于认可,所以斯大林对他实有再造之恩。恨的是在他掌握了中共绝对权力之后,对斯大林指挥中共的那些指示开始不服气,特别是对他在斯大林面前的儿皇帝地位感到难以忍受。毛是自比唐宗宋祖之人,而对于独裁者言,天无二主是必要条件。毛曾经说过,蒋介石只许天上有一个太阳,我偏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这话其实是说,我才是那个真太阳。所以越到他志得意满之时,越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懊恼。 除了上面谈到的毛对斯大林的错综情结,还要看当时苏共对中共的扶植。当时苏共正全面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那就是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56个大型援华项目。所以,对苏共批斯大林,也就在表面上跟着说些不关痛痒的话。但你若仔细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你就会明白,这个报告毛一定是越读越窝心。赫鲁晓夫讲的那些东西,对斯大林的揭发,有许多内容仿佛是直指毛的。 我们举几条例子。 1)个人崇拜。不用说,在刘少奇一伙的鼓噪下,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党内不容挑战的至尊意识形态,“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已经使毛成为红太阳。而且在建国后节庆日的口号中,毛自己亲笔加上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这一条口号。中共党内对毛的个人崇拜已经形成。 2)蔑视法律建设,以政治需要随意杀人。建国后所谓镇反,土改等运动杀害无辜中国人数以百万。 3)经济建设胡指挥,农业合作化运动强迫农民入社,掠夺普通人民的生活资料,任意迁徙少数民族,造成农业全面衰败。 特别是苏共在批判斯大林之后,开始宣扬人道主义,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反对任意枉法杀人,在经济领域也开始以数字化、精细化、物质奖励方法来减轻计划经济的危害。这些和毛心目中的政治路线、经济路线完全不合拍。在毛看来,赫鲁晓夫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者。 ---赫鲁晓夫何以成为文革中头号外国敌人 作者: 赵越胜 图:1960年11月,刘少奇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与邓小平、彭真同苏共领导人合影
4个月前
在66年到67年文革最疯狂的年代,苏共上层讨论过文革问题。当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成了个领退休金的人,但他仍然关注文革。据他回忆,当时有人说中国的红卫兵不会取得胜利。可赫鲁晓夫指出,毛派当然会取胜。他提供的理由有三点:1)毛背后有强大的军队支持;2)毛派是一群“不讲任何道德的人”;3)中国 是完全没有法律的国家,它们“不承认任何法律”。可以说,赫鲁晓夫讲的这三条是准确的,击中了要害。毛推动文革,主要就是靠这三条。他拉拢林彪,让他在军队中的势力为自己所用。他用各种阴谋手段耍弄刘少奇,在他已经决定要把刘少奇置于死地之时,在67年1月13日约刘少奇见面,假惺惺地让刘少奇去读狄德罗的《人是机器》。刘少奇提出要回老家种地,他一言不发,只是让刘少奇“好好学习,注意身体”。其实他的爪牙江青等,已经开始安排红卫兵残酷斗争刘少奇了。刘少奇拿出宪法要求人身保护时,不过受到了嘲笑,这位国家主席这会儿才明白,中国是完全没有法律的国家。赫鲁晓夫之所以能一言中的,肯定是因为他亲身经受了斯大林的凶残阴险,也知道这三条方法好用。在后来他夺取权力,清除贝利亚的过程中,他也熟练地用了这个方法。 这也难怪,在斯大林身边几十年,能活下来,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后来,当文革开始后,他一下子就从毛的做法中证实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和斯大林一样,毛把一切成绩归自己一切错误归别人,而且从来不真正反省自己,一旦听到一点反对意见,一定是有人搞阴谋,要反对他,疑心病到了极点,基本上是受迫害妄想狂。第二,把自己变成神,赫鲁晓夫说,“毛打倒一切,以便把国家引向尊他为神的境地。他这样做使我联想起我国从前在会场上提到斯大林的名字时,全体起立拍手,就像在教堂里提到上帝时人们在胸前划十字一样”。他以为全国人人背毛语录,是对人的智力的侮辱,尊严的贬损。在二十世纪,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了,居然让一国人相信迷信咒语。第三,毛让自己老婆主管文艺,结果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受到“无尽无休的、闻所未闻的、无法容忍的凌辱”。第四,让青年人用棍棒维持学校的秩序,用棍棒来确定应该如何讲授科学原理。赫鲁晓夫提到沙皇时代把人绑在柱子上侮辱的刑法,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就受过这种刑法,而现在在中国,由青年学生来做这种事。 ---赫鲁晓夫看文革 作者: 赵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