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残了就只能跟着我” #同居男友两次动手致姑娘受伤坐轮椅 】经历两次家暴导致“花轿变轮椅”,同居男友边打边说“残了就只能跟着我”,尽管在报警后收到了立案告知书,但随后近10个月里案件卡在伤情鉴定阶段……这是北京女生小玲(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经历。2022年底,小玲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结识了自称“在北京开公司”的杨某,两人随后开始交往,杨某住进了小玲名下北京的房子。2023年7月,小玲无意中了解到杨某可能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底,想要查看他的手机,两人因此发生争执,杨某为了抢手机弄伤了小玲的双手。随后,因杨某道歉并写下保证书且小玲暂时生活无法自理,两人同意和好。自2024年4月起,杨某频繁提出领证,并安排6月拍摄“花轿”主题婚纱照,要求未来小玲把现有房产加他名字。“他说以后若再买房要写他儿子的名字,在交往前我也根本不知道他有儿子。”小玲回忆说。2024年7月7日,双方又因小玲手部是否要做手术起了冲突,杨某再次动手,致她髋臼盂唇损伤。据小玲讲述,“他边打边说‘残了就只能跟着我’。”此次家暴事件后,小玲趁对方出门将其个人物品放置在家门外并更换了门锁,两人就此分手。再次受伤后,小玲站立行走都会疼痛,当前只能靠轮椅出行,生活完全依赖年近七旬的父母。2024年9月,小玲前往派出所报警,据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行政案件立案告知书显示,2024年9月18日,该起故意伤害案已立案。本以为案件会很快推进,然而,随后近10个月里,案件始终卡在伤情鉴定阶段:先是警方委托的民营机构以“时间过久”拒鉴,后警方又以杨某回复称“两人是情侣吵架,会和好”等理由未推进进程,且警方未按程序向具备资质的北京法大司法鉴定所出具委托书。2025年3月,北京海淀香山派出所回复,称已向海淀分局提交验伤申请,让其等回复。5月19日,小玲收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的“专门程序处理告知书”,表示相关问题“已转送香山派出所按照法律程序处理”。潮新闻记者电话联系香山派出所,接线民警说:“她(小玲)也有打过相关投诉电话,我们分局督查和相关部门也都对我们这个案件进行了审核,我们流程没有问题的。”记者也拨打了小玲提供的杨某电话,接电话的人表示,自己并非杨某也不认识杨某。杨某曾经用于与小玲联系的微信号,记者添加时发现用户已不存在。有律师表示,依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未领证但共同生活的情侣之间暴力行为,同样适用家暴条款。本案中,杨某两次对小玲实施暴力,致其手、髋多处损伤,其动手行为符合家庭暴力的特征,应认定为家暴。另据律师介绍,家庭暴力与故意伤害并非互斥,若最终小玲经鉴定为轻伤及以上,杨某将同时涉嫌故意伤害罪。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www.sohu.com/a/914924251_348734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BDLZyOmC#搜狐新闻
【评论| #9岁围棋少年坠亡 留下谜团,家暴父亲想要什么公道】5月19日,祖籍泉州、在杭州某家专业棋校学习,冲锋围棋职业段位的9岁少年朱宏鑫从10楼坠楼身亡。警方目前仍在调查,尚未定性朱宏鑫之死。在5月27日之前,自媒体报道的材料暗指一个可能:有着围棋天赋的朱宏鑫,是被他父亲朱松林的高压管教、棍棒教育逼死的。舆论的主要基调是愤恨不平,呼吁严办朱松林,为不幸的少年讨还公道。在警方未给出结论前,朱松林的公共形象已经崩溃和黑化,成为打走前妻、打死儿子的家暴恶男,受到一边倒的谴责。“天才围棋少年”被父逼死的叙事版本流行,使用这个谴责口径的视频铺天盖地。5月27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这个报道没有采访到朱宏鑫的生母,后者据说悲痛过度住院治疗,正配合警方调查。这篇报道采访了朱松林及其父母、朱松林家邻居、一起送孩子学棋的家长等,透过这些人的描述,呈现了一个“严父”而非残暴父亲的形象。在社交平台上,上观新闻的这个报道受到了相当广泛的批评,被认为是替朱松林洗白,媒体记者群里已经就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确实,这个报道中的朱松林形象得到了大幅度修正,虽然周围的人都证明他曾对孩子拳打脚踢,但解释却是“爱之深切”。朱松林在上观新闻的报道中说,“警方会还我公道的。”这一回应上了热搜,让相信少年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杀的网友难以接受。因此,围绕朱宏鑫死亡的真正原因,现在出现“自杀”与“意外”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尖锐对立,让整件事更加扑朔迷离。应当承认的是,目前关于坠楼现场的司法鉴定稀缺,不管是说孩子自杀还是死于意外,都是基于各色关系人陈述的自行解释。在利用确凿无疑的事实推导出自杀或意外的结论上,持相反意见的双方谁都无法说服谁。在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的平衡上,警方仍然掌握着最终的解释权。在推导朱松林家暴与朱宏鑫坠楼的因果关系上,单靠围观群众先入为主的推断是有难度的。截至目前,在没有权威证据的前提下,9岁少年死于家暴后的自杀,还是死于独处时的意外,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但刨除事实层面的模棱两可,朱松林与网友在讨还公道上,那倒是泾渭分明,不可调和的。朱松林想要的公道,应该是指警方认定儿子的死是意外,而与他的家暴行为无关。可网友想要的公道,有最高限度与最低限度之分。最高限度是朱松林为儿子的自杀承担刑事责任,最低限度则是他要为长年的家暴行为承担行政处罚,他没有资格扮演一个痛失爱子的悲伤父亲形象。朱松林能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公道,完全取决于警方的调查,彻底排除自杀的可能,将朱宏鑫坠楼归在意外原因上。同时,网友想要的“公道”则要容易得多,朱松林对儿子的肉体摧残与高压管理有迹可循,不管它是不是朱宏鑫坠楼的直接诱因,惩罚都是顺理成章的。上观新闻勾沉少年坠楼事件的更多信息,其实也不是对“朱宏鑫自杀”假设的否定,他再怎么像多动症,或许坠楼前也“蹦蹦跳跳”,但谁真的见过一个早慧少年被摧毁、被压垮的内心世界呢?如果周边人的描述为真,婚姻失败、经济困窘的朱松林,在望子成龙的期待下,让儿子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压力,有什么理由讨要“公道”?又有什么“公道”能属于他? #洞见计划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93573638?serialId=07926f170efa153e75a0b1397c9fc7c4&showType=news :icon_weibo: https://weibo.com/5890672121/PtTmlpStQ#搜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