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王实味
关注
朱韵和
1个月前
王实味写道:延安青年近来似乎生活得有些不起劲,而且似乎肚子里装得有不舒服。 为什么呢?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我们营养不良,我们缺少维他命,所以……。另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男女的比例是“十八比一”,许多青年找不到爱人,所以……。还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生活太单调,太枯燥,缺 少娱乐,所以……。 这些回答都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谁也不能不承认:延安的青年,都是抱定牺牲精神来从事革命,并不是来追求食色的满足和生活的快乐。 王实味的答案是,延安青年失望了,对等级制度失望了,对革命队伍缺乏“爱和热”失望了。他引用路上听到的两个青年女子的一段对话:“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同志,身体好也罢,坏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我们底××同志还不也是这样!” “说得好听!阶级友爱呀,什么呀——屁!好像连人对人的同情心都没有!”…… “真正关心干部爱护干部的,实在太少了。” 《野百合花》继续连载时,王实味把话说得更单刀直入。“一种人说:我们延安并没有等级制度;这不合事实,因为它实际存在着。另一种人说:是的,我们有等级制度,但它是合理的。这就须要大家用脑子想一想。”王实味呼吁人们自己用脑子想,这就已经大逆不道了,他还提出了自己合情合理的观点:“我并非平均主义者,但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却实在不见得必要与合理”,“如果一方面害病的同志喝不到一口面汤,青年学生一天只得到两餐稀粥……另一方面有些颇为健康的‘大人物’,作非常不必要不合理的‘享受’,以致下对上感觉他们是异类,对他们不唯没有爱,而且——这是叫人想来不能不有些‘不安’的。” 毛看到这些话后,猛拍办公桌上的报纸,厉声问道:“这是王实味挂帅,还是马克思挂帅?”他立刻打电话给《解放日报》。报社受到整肃。 王实味又把更尖锐的思想写到墙报上。毛泽东允许墙报存在,给青年知识分子一个透气阀门,说话的园地。对毛来说,它的好处是读者有限,又很容易消失:风吹雨打,撕去覆盖,不像印刷品可以留起来。王实味在墙报文章里大声疾呼:“党内的正气必须发挥起来,邪气必须消灭”。“我们还需要首先检查自己的骨头。向自己发问:同志,你的骨头有毛病没有?你是不是对‘大人物’(尤其是你的‘上司’)有话不敢说?反之,你是不是对‘小人物’很善于深文罗织?要了解,软骨病本身就是一种邪气,我们必须有至大至刚的硬骨头!”王实味已经不光是反对特权等级,而是鼓动人们“造反”了。 王实味的墙报被贴在布上,高高地悬挂在南门外,延安最热闹的地区。文章不长,但人们从四面八方川流不息地赶来,看的就是那短短的几行字,那几行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王实味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一天晚间,毛泽东打着马灯去看了王实味的墙报。他看到激动的人群,感到了王实味极大的号召力,当即决定狠整王实味。他后来说:“不少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跑到小鞭沟看他的文章,但没人看我的呀!”,“王实味称王称霸”,“王实味在延安挂帅,他出墙报,引得南门外各地的人都去看,他是‘总司令’,我们打了败仗。” 毛理屈词穷,只好给王实味冠以“托派”的罪名。王实味从前私下说过一些关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话,如说托洛茨基是个“天才”,“斯大林人性不可爱”,在苏联清党时“不知造就了多少罪恶”。这些话现在被公开扯出来批判。王实味被关押。 他短暂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单独囚禁中度过的。一九四四年,国民党地区的记者来访延安,王实味被弄出来见他们,他们见到的是一个机器人。记者魏景蒙写道:“他重复说:‘我是个托派。我攻击毛主席应该被处死’”,“毛主席宽宏大量……我对他的仁慈感激不尽。”记者赵超构注意到他:“谈话的神情完全像演讲,时刻舞着手势以加强他的语气,说到他过去的‘错误’,他的表情严肃到可怕。有时,竟是声色俱厉的……据我的观察,他的精神上所受的刺激,就在和我们会面的时候,也还是掩饰不了的。” 王实味的审讯者之一后来透露王实味说这番话是奉命,出于无奈,“他见了记者回来以后,非常恼火躺在床上,握紧拳头,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一九四七年中共撤离延安时,王实味被带上,途中被处决。那是个漆黑的夜晚,他被大刀砍死,扔进一座枯井。那年他四十一岁。 ---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实味
#延安
#等级制度
#特权
#毛泽东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1个月前
集中在延安的热血青年大约有四万人,多是十几二十岁,由中共地下党把他们介绍到这块“革命圣地”来的。到达延安时,他们无一不是兴奋万状。 有个青年回忆道:“我们终於见到延安的城头了,我们这时兴奋得几乎要流出泪来,我们在车上向著延安城不停的欢呼,歌颂这座庄严的古城…"但很快的,他们就或多或少 失望了。他们来延安是冲著一个梦,这个梦与现实相差十万八千里。最使人失望的是,平等”问题。这个他们理想的核心,竟然在革命圣地无踪无迹,不平等、特权比比皆是。 尽管失望,年轻的志愿者却没法离开,他们進了延安就出不去了。其他地方,包括别的红色根据地,都一概叫做“外面”可望而不可及。过来人说:在延安的老干部中,新干部中,思乡病很流行。 司马璐在医院裏看到下面的一场戏: “我们没有病,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裏。”两个江西佬一面在咆哮著,一面在企图挣脱政治指导员的手。指导员对他们说:“同志,你安静一点。”又招呼几个武装同志把他们压住。……两个江西佬继续在诉说:“我们要回家看看双亲和儿女,一次再次请假不准,硬说我们有了神经病,送我们到这裏来。” 对年轻的志愿者们来说,逃跑更是难於上青天,抓回来面临处决。大部分也就断了走的念头,留下来了。 要他们为中共冲锋陷阵,毛得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重新塑造他们。这个工程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於一九四二年初揭幕。 首先,毛拿他们的带头人、三十五岁的共产党员作家王实味开刀。 ---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延安整风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王实味
#红色圣地的幻灭
#思想改造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王实味则由中央社会部押送到晋绥根据地。途中,因王实味“神经不健康,身体也不好”,便成了行军途中的一个包袱。晋绥公安总局经请示中央社会部批准,可以将王实味就地处死。7月1日凌晨,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干部为节省子弹,将王实味带到黄河岸边一处偏僻的山隅,从 其身后出其不意,用砍刀将他杀死后置于一眼枯井中。(见于《湘声报・观察周刊》2002年4月18日)。 王实味之死的原由,最远只能追溯至王实味写杂文,讽刺延安时期的不平等。史料上说: 在延安,从1937年开始逐步形成大、中、小灶的规定,普通战士每人每天伙食标准为5分钱,一般干部7分钱,以后叫做社会部的“中央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1.5角钱。军队团(边区厅)级干部伙食标准为一菜一汤,师(中央部)级干部两菜一汤,政治局委员四菜一汤。衣服则按等级分别为从外面买进的斜纹布和边区自织自染的灰色土布而有四个口袋、两个口袋的区分。……江青要吃的阿胶,是从山东买到后,经香港、重庆绕了一个大圈送到延安……(《读书文摘》2002年第4期) 上述是历史事实,也是王实味那一时期杂文批评的对象,此外,再也没有能够证明可以对王实味处以极刑的法律依据。而处死王实味的惟一“铁证”,仅仅因为他“神经不健康,身体也不好”!这点连禁闭都不够格的“罪名”,竟然招致了残酷的杀身之祸!一把砍刀、一眼枯井,便了却了一个批评者的生命。 ---作家讽刺中共特权惨遭杀害 作者: 魏得胜
#王实味
#延安撤离
#晋绥根据地
#就地处死
#1947年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5个月前
王实味的亏吃在太当真了。1942年3月,王实味所在的中央研究院开整风动员大会,关于领导整风的“整风检查工作委员会”的组成,暂代院长的中宣部副部长李维汉指示,“院领导和各研究室主任为当然委员”,王实味提出全部检委都由民选产生,最后表决,赞成全部民选以四分之三获胜。结果全部由群众选举产生了 21名检委。中央研究院的动作轰动延安,影响巨大。群众以为民主取得了胜利。王实味更是认为民主有理而有恃无恐,乘胜进击,以每月有法币四块半津贴(毛泽东五块,林伯渠四块)、吃碗里不缺肉的小灶、穿青色国统区细布四个口袋制服的优越位置,高调反对等级制,以硬骨头自居,无忌直言犯上,大有耳提面命之势。《野百合花》发到《解放日报》,把张扬自己主张的《矢与的》墙报粘在红布上悬挂到闹市,观看者川流不息。 没几天,王震看过墙报,判断为“吃饱饭骂党”。毛泽东得知后,一个晚上由卫士陪着,提着马灯打着火把看了墙报,吟哦之间发现“思想斗争有目标了”。毛读过《野百合花》后说“这是王实味挂帅了,不是马克思主义挂帅”。此后,康生主持的中央社会部介入,从托派思想到托派活动到托派组织,最后坐实托派分子。其根据则仅仅是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受两位同学之托翻译了《托洛茨基传》的两个章节和《列宁遗嘱》,而且或经警惕的妻子刘莹提醒、或自己有怀疑,与这两位同学短暂接触后就都不再来往了。 其实有无确凿佐证并不重要,只要一点影子,作个点缀就够了。是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这样一个托派王实味而已。没有也得造一个出来。早期还有立场和动机的争论,此后,就一边倒,一篷风,王成众矢之的,谁也帮不了他的忙了。 萧军曾为王实味事问过毛泽东,毛说,这事与你无关,你不要过问。萧军便不再过问此事。后来,萧军亲历批判会,他坐在会场后面,根本听不清前面的人说些什么,只知道王实味每说句什么,立即招来一片怒吼和痛斥。萧军忍不住站起来大声喊:“喂,……让他说嘛,为什么不叫他说话!”人们的目光齐刷刷射向萧军。在散会路上萧军发牢骚说,像狗打架、扣尿盆子,被人向上汇报,中央研究院一众人等向他兴师问罪,他怒气冲天向毛泽东提交了备忘录。但萧军的侠义也改变不了王实味的命运。 王实味主动提出退党,他说他“个人与党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几乎无法解决”,他要走“自己所要走的路”。但“老九不能走”,党需要他在反派的位置上继续发挥作用。此时,王实味彻底孤立了,成了不可接触的人。他找到萧军的窑洞,要萧为他转交给胡乔木和毛泽东的信。尽管萧军在私下敢于肯定,王实味绝不是一个托派,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萧这次也是把王轰走了。 之后,萧还是把王托咐的信转交了,可惜没有任何回音。这封信语无伦次,抬头是“伟大的乔,转呈伟大的毛主席,转党中央”,落款为“反革命王实味顿首百拜千拜万拜”,显然,王实味已经精神失常。其中清醒处尚有:“救救我吧,把我送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吆,我要安静安静呀!不一定到颐和园北戴河或莫干山呀,看看吴满有家里有没有一席地没有?我必须离开中央研究院,必须!” 种地已经不是一个托派所能享受的。1943年4月1日晚,王实味被康生下令逮捕。1944年五六月间,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王实味被安排露面,以证明他活得很好,但赵超构在他的《延安一月》里记下了他所感觉到的不正常。1946年,重新审查,结论是“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3月,中央机关撤离延安,中央社会部奉命将王实味押送到黄河以东的晋绥根据地。途中王实味“神经不健康,身体也不好”,成了包袱。 晋绥公安总局经请示,中央社会部批准将王实味就地处死。7月1日,晋绥公安干部将王实味带到黄河岸边一偏僻山隅,用砍刀砍死后置于一眼枯井中。半年后毛泽东知道此事,大发雷霆,要某人赔他一个王实味。不过,显然,他在乎的是一个典型,而不是一条人命。1945年七大上,毛泽东透露原委,“党要统一思想才能前进,否则意见分歧。王实味称王称霸,就不能前进。42年,王实味在延安挂帅,他出墙报,引得南门各地的人都去看,他是‘总司令’,我们打了败仗……” ---从王实味到刘少奇 作者: 山巅一水
#王实味
#延安整风
#民主
#中共中央
#1942年
#群众运动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