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王实味则由中央社会部押送到晋绥根据地。途中,因王实味“神经不健康,身体也不好”,便成了行军途中的一个包袱。晋绥公安总局经请示中央社会部批准,可以将王实味就地处死。7月1日凌晨,晋绥公安总局审讯科干部为节省子弹,将王实味带到黄河岸边一处偏僻的山隅,从 其身后出其不意,用砍刀将他杀死后置于一眼枯井中。(见于《湘声报・观察周刊》2002年4月18日)。 王实味之死的原由,最远只能追溯至王实味写杂文,讽刺延安时期的不平等。史料上说: 在延安,从1937年开始逐步形成大、中、小灶的规定,普通战士每人每天伙食标准为5分钱,一般干部7分钱,以后叫做社会部的“中央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1.5角钱。军队团(边区厅)级干部伙食标准为一菜一汤,师(中央部)级干部两菜一汤,政治局委员四菜一汤。衣服则按等级分别为从外面买进的斜纹布和边区自织自染的灰色土布而有四个口袋、两个口袋的区分。……江青要吃的阿胶,是从山东买到后,经香港、重庆绕了一个大圈送到延安……(《读书文摘》2002年第4期) 上述是历史事实,也是王实味那一时期杂文批评的对象,此外,再也没有能够证明可以对王实味处以极刑的法律依据。而处死王实味的惟一“铁证”,仅仅因为他“神经不健康,身体也不好”!这点连禁闭都不够格的“罪名”,竟然招致了残酷的杀身之祸!一把砍刀、一眼枯井,便了却了一个批评者的生命。 ---作家讽刺中共特权惨遭杀害 作者: 魏得胜
朱韵和
3个月前
重新回顾当年的真实情况,对所谓的1947年“土改复查运动”,可以看出几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一、事先保守秘密,没透露一点风声。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全市在同一时间统一行动,把全威海的“有钱人家”来了个“一锅端”,说“扫地出门”也行,说“抄家”也行,这无疑是为了防止财产转移和藏匿。这是谁也未曾料到的 。 二、1947年明明是“土改复查运动”,可凡城区的“有钱人家”,不仅商号一律查封归公,许多是连家属也扫地出门,家用东西作为浮财分给穷苦群众。农村复查运动我了解不多,这里不谈。从城区看,威海的“土改复查运动”一开始就是冲着“金银财宝”,而不在“土地改革”,也不是清算什么政治历史问题。我没机会看到更多国际间学者的研究资讯,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当时对城市工商业的极大侵犯。有学者似乎只注意到农村,提到1947年的重新土改是为“汲取农村资源”,而未提到城市,这就十分不够了。像威海,在1947年的“土改复查”,说主要是冲着城市工商业不算过分,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三、清算的方式是流血斗争,用“武斗”逼人交出财富,有十分鲜明的左王康生擅长的武斗特色。这就将原本就过火的群众运动推向极端。制造恐怖的目的是逼出财富,手段之残酷,即使是死人成堆也在所不惜。 国际学术界所称1947年的第二次土改运动,在威海称为“土改复查运动”。威海的第二次土改,所具有的上述几个鲜明特点,让人不能不赞同学者们已有的结论“战时财政动员”说和“政治谋略”说,我以为还可以加上“政治权术”说。“土改复查”的目的显然不是土地革命,而是因为“解放军大兵团作战人力物力需要日益紧迫”,解决这方面的需求才是真实目的。就山东而言,正好是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埠会战)的大后方。通过所谓“土改复查”把“有钱人家”(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地主还是资本家,抑或是破落商人)的财富以流血方式没收归公,再把浮财分给群众,接着就有“妻子送郎上战场”,年纪大些的父辈、祖辈则到战场抬担架,推小车。这样,兵源和“支前”人力都解决了。人们通过课本、电影知道山东人民出力了,但谁知道事情的全过程?为了逼出钱财,被斗者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被活活打死。“土改复查”一片恐怖景象。世人究竟有多少人知晓呢? 毛泽东派康生去指导山东搞第二次土改,是因为康生在晋绥取得了成果。毛泽东此时需要的正是像康生这样的极“左”分子,到山东假群众之手以武斗流血的方式去没收城乡的财富。为达到目的,只要是“有钱人家”,管你是什么阶级成分,见钱就斗,就没收,不惜流血恐怖。 ---威海“土改复查运动”的记忆 作者: 毕克官
朱韵和
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