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建强
1个月前
晕了,我喜欢的 AI 浏览器 Dia 被收购了。 刚看 X 刷到了让我震惊的消息:我常用的 AI 浏览器 Dia 的母公司被 Atlassian 公司以 6.1 亿美金现金收购了……收购了。据说 Dia 会独立发展,但我立刻感到了隐隐的担忧。 Atlassian 是一家澳大利亚的软件公司,总部位于悉尼,成立于 2002 年。创始人是 Mike Cannon-Brookes 和 Scott Farquhar,两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当时为了避免去大公司打工,贷款 1 万澳元开始创业。 公司最知名的产品是 Jira 和 Confluence:Jira 最初是一个缺陷跟踪工具,如今已经演变为广泛使用的项目管理和敏捷开发平台,支持 Scrum、Kanban 等方法,被全球的开发团队和企业用于任务跟踪、Bug 管理和项目协作。Confluence 是一个企业协作与知识管理工具,用于文档共享、团队协作和企业 Wiki。 除了这两款核心产品,Atlassian 还推出了 Trello、Bitbucket、Opsgenie 等工具,覆盖了团队协作、代码托管、事件响应等多个领域。 Atlassian 的商业模式主要是 自助式 SaaS 订阅,目前市值 40 多亿美金,不知道为啥收购 Dia 的公司。 创始人为什么要卖掉 The Browser Company ,猜测是投资方的压力,这公司做了这么久真是没赚几个钱,就看咔咔发布产品了。 我猜测 Atlassian 买一个 AI 产品公司可能更多看重团队的 AI 产品能力。 只希望 Dia 能独立发展就好了,AI 浏览器这个市场我还是挺看好的,这个产品的功能和品味很对我胃口,不行咱也做一个吧。
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1955年,为了照顾自己的母亲,辞去了贝尔实验室工作,搬去了加州山景城。在加州没事做,就联系了自己的朋友,发明了pH值测定法的贝克曼。让他来出资,生产自己发明的晶体管。 公司开起来,想找人干活。肖克利就经常混迹各种学术会议,通过学术报告的水平来判断这个人的智商和研究能力。然后给自己中意的对象打电话。 你想作为一个刚刚博士毕业的新人,接到准诺奖得主的电话。那就像接到了上帝打来的一样。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这种请求。由此网罗了诺伊斯,戈登.摩尔这些人来公司。 但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就因为自己的独断专行而得罪了一票人。现在自己开公司那就会更独裁专横。公司第二年戈登.摩尔等八个人就受不了肖克利准备集体辞职了。在集体辞职前这几个人就劝说诺伊斯一起走。很意外的是,诺伊斯一听到就立马爽快的答应了。 随后这八个人就准备另起炉灶。在57年同一天向肖克利提交了辞职报告,肖克利听了就大为光火。大骂称他们是“八叛徒”。从 肖克利的角度来看,在来公司之前这八个人除了诺伊斯有一些晶体管研究经验以外,其他人都是在他指导下才掌握了晶体管技术的。这些人不单单是自己的员工,还是自己的学生。这种行为就像是学生对老师的背叛和离弃! 而这八个人出来以后办的企业因为投资人是费尔柴尔德(Fairchild)。因此公司名字也叫做(Fairchild Semiconductor),直译过来就叫做仙童半导体。后来英特尔、AMD的创始人都来自这里。而自己导师的故乡加州山景城成为了硅谷。这附近本来有一个本不出名的高校。后来也因为硅谷最后成为了如今响当当的常春藤名校,这个学校叫做斯坦福。 这个故事是吴军老师写的《浪潮之巅》里的。想说的其实并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每一个年轻人。你的导师或许人还不错,或许在学界小有成就。或许他也希望你可以走上教职的康庄大道。但是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你的导师或许经验并不比你更丰富。我也见过导师和学生创业。导师每天忙学院的事情焦头烂额顾不上公司,学生在公司跑业务做管理打拼。最后分钱分的没导师多,还要挨自己导师天天的臭骂。 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有的人或许习惯了,或许出于对师生情的感谢。然而或许,有的时候离开也未尝不可,不必自责,也不用觉得背叛。或许你做的公司也是你们领域里下一个仙童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