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资

Rocky
1周前
今天早上,刚看完贝莱德2025年Q4投资策略展望,简单理解就是梭哈 #AI,看好未来!然后我查了一下贝莱德在 #AI 领域的投资占比,的确是最高的,尤其是美股7朵金花,浓缩一下展开讲讲。👇 1️⃣贝莱德的“三板斧”思路 活在当下。他们觉得短期比长期更可预测。什么意思?长期宏观锚定(比如全球化红利、稳定的利率周期)现在都没了,未来3-5年谁也说不准。但短期有些确定性,比如美国经济不会突然崩盘,企业盈利数据真实可见,所以敢继续押风险资产,看好美股市场。今朝有酒今朝醉,现在贝莱德都看不准未来3-5年的情况,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不如把握当下,好好赚钱才是硬道理,整体瞎担心未来也没啥用! 要敢于在不确定中博弈。贝莱德在策略报告中公开承认宏观不稳,但这恰恰给了“做超额收益”的机会。波动大 ≠ 一定亏钱,关键是要会挑、会管。以前我们投资是躺平买大盘(7朵金花)、赚Beta收益,但这种好日子以后可能没了,现在得真刀真枪拼选股、拼资产配置,所以未来投资难度会增强,真正考验实力的时候到了。 紧抓大趋势,长期缺锚?贝莱德表示这没关系,#AI、能源转型、地缘政治这些超级趋势就是锚。你不能把它们当口号,而要具体落实到资产选择里。不要泛泛说“AI牛逼”,而是要挑能赚真金白银的 #AI 公司或相关基建,比如超算中心,核能电力等,都是好的机会。 2️⃣具体投资策略: 美股:继续超配 贝莱德报告中十分直白的表示,美国公司比欧洲、日本更强,靠的是盈利支撑而不是空炒估值。#AI 投资撑着盈利增长,美国公司吃到最多红利,所以美股还能跑。其实贝莱德也侧面表示了目前 #AI 公司估值不算便宜,但“盈利能撑住高估值”,核心逻辑就是 #AI = 新的生产力,所以要继续梭哈 #AI 。 新兴市场 & 日本:有戏,但要挑 新兴市场要结合大趋势挑标的(比如新能源、科技供应链)。日本市场十分具有亮点:通胀回来了,公司改革让股东回报更友好。 日元敞口贝莱德反而喜欢,因为危机一来,日元往往升值,能对冲风险。巴菲特一直持有日本五大商社公司,并且在今年还加大了投资,也说明了日本市场的优势。 债券:不爱国债,偏爱“另类” 看好短期通胀挂钩债券(因为美国关税可能推高通胀)。 超配美国机构 MBS(收益率比国债好,还相对安全)。 倾向非美发达市场国债,而不是投资级信用债(因为息差收紧,性价比差)。 这里贝莱德侧面验证了现在市场的主流思路:“美债不香了”,贝莱德都在找更聪明的固定收益替代品。 私人市场:机会来了 银行缩表 → 私人信贷填空 → 收益率更高。 基建股权也有吸引力,估值低,还受大趋势支撑(能源转型、数字基建),也就是说钱会从银行流向私募市场,这是长期趋势,比如KKR这类基金。 3️⃣重点梭哈 #AI ,#AI 是未来重头戏 贝莱德对 #AI 的态度是:不是短期炒作,而是经济新锚。抵消消费疲软:美国消费放缓了,但企业对 AI 基建的投资在猛增(芯片、算力、软件、能源),对 GDP 贡献越来越大。 #AI 大力的基建投资,将会推高企业盈利,美股今年靠的不是估值扩张,而是真盈利增长,尤其是“七巨头”。长期来看,过去历史上几乎没有五年期盈利增长能超过 15% 的,但贝莱德认为 #AI 或许能让这个纪录被打破。 我们测算了一下贝莱德的持仓数据,目前贝莱德算是全力站队 #AI 赛道了,他们的逻辑不是“#AI 股票短期涨”,而是“AI 让整个美股盈利中枢上移”,这比单纯的概念炒作更实在,也更具备确定性。 整体来说,假如您是美股投资人,贝莱德的启示录,告诉我们,短期别怕美股高估,因为盈利是真实支撑的(尤其是 #AI 股)。但别忘了分散配置:美股是主战场,但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是加分项。 债券思路要变,别光盯国债,可以考虑通胀挂钩债、MBS 这些另类。私人市场是机会,如果有渠道,未来几年私人信贷、基建投资会很火。 #AI 依旧是核心主题:这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生产力革命,要在投资组合里给足权重。🧐
【扯白】【AI&投资】 以下文字来自于我和同事们讨论AI发展及其🫧风险时,发表的个人看法,也分享给大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果大家对AI的投资热潮及其发展感兴趣,我推荐红杉的合伙人David Cahn的两篇文章:2023年9月写的《有关AI的,价值2000亿美金的问题》和2025年6月写的《有关AI的,价值6000亿美金的问题》,基本上,结论就是只有那些资产负债表能够承受巨额减值损失的公司,才有能力参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竞争。 AI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发展的过程中,赢家是谁,还是需要去跟踪和观察的。就像上一波的科技革命,也就是PC+互联网浪潮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在经历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些著名公司以及无数不知名小公司“死去”(被分拆,被并购,破产)比如摩托罗拉,AT&T,网景,还有若干门户网站等;有些经历了高峰,风光一时无两,但现在却平庸或岌岌可危,比如思科,IBM,HP,英特尔;有些则真正借助这波信息革命和后续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延续辉煌,成为市值数万亿美金的龙头,比如苹果,微软。另外目前市值万亿的公司中像英伟达,亚马逊,google,Meta,特斯拉都是成立20-30左右年的公司。而苹果,亚马逊,google,meta的产品则是在信息科技浪潮和互联网革命发展过程中走出来的,面向普通大众的超级应用,是改变生活方式的超级应用。 就目前的AI浪潮来看,英伟达是直接受惠,并产生了真实产出的企业;(“卖铲子”的在淘金热中总是第一波最受益,但淘金热最后真正造成的巨大影响是产生了美国的“西部大开发”,造就了旧金山,洛杉矶这些美国大城市.....) 特斯拉是能源革命+出行革命+AI概念的直接受益者,它的万亿估值中,有超过一大半是和FSD,Robataxi,人形机器人相关的但是其实还未见产出的;另外一小半估值才是和造车有关,能产生盈利的。 在AI目前的发展中,已经有三个大板块从它们的客户那里确认了收入:半导体产业链(芯片设计+生产封装的)+数据中心产业链(CPU+GPU+设备+存储+能源,土地REITs等)+云服务/云计算产业链; 这些已经跑出来的公司是实实在在有收入有盈利的,但估值是不是可以给那么高?给出来的估值在后续要由什么来弥补?这个是投资端需要去思考的。 从历史来看,后面真正的大机会,应该还是基于广普人群的超级应用,面对的是全球80亿人群可以彻底改变生活方式的超级应用, 是AGI,包括未来的物理与AI的结合-人形机器人,也包括改变人类预期寿命的医疗行业(新药发明,基因疗法等)发展.....;但在这些超级应用跑出来之前,从投资的角度,会有泡沫有风险,也会有很多公司死掉,赢家只是少数人。 从美国股市的长期历史来看,从1927年以来,有57%的公司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回报低于国债;从1990年以来,只有1%的公司创造了超额收益Alpha,美国股市1/3的超额回报只来自于10家公司。 去看牛逼的基金经理,其生命周期中的无论是“一战成名”,还是“持续跑赢”,绝大多数的收益来源也是在少数几个股票标的上的押重注。 所以,投资是非均衡,非对称,也没有什么所谓系统性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那些始终具有“再平衡”策略,并具备“新生产力”代表,总是筛出“赢家”的指数,反而成了相对”安全“和”平衡“的一种投资标的。(这一段,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形成投资建议哈😝)
Rocky
1个月前
最近半年团队主要研究 #AI 和 #RWA 赛道比较多,被问及最多的问题:‘#AI 是不是已经过了最热的“炒作期”?’,因为我们看到很多 #AI 加密项目或股票,貌似涨速有点慢或者不涨了! 我的看法是——远远没有。现在的 #AI,差不多就相当于1995年、1996年互联网的阶段。那时候大家刚开始上网,浏览器才出来没几年,亚马逊、谷歌都还没真正爆发,但趋势已经很清晰了。#AI 现在也差不多这样,刚进入加速成长期。 🧐为何这么说? 1️⃣算力依旧是瓶颈,也是最大机会,做AI要训练大模型,需要巨量的算力。美国这边有英伟达,芯片卖到断货。中国这边因为美国的出口管制,反而倒逼出一条本土产业链。比如寒武纪(Cambricon)这种公司,股价和市值都翻了好几倍。背后逻辑很简单:没有芯片,AI走不动。这就是最底层的“铲子生意”。我自己投股票的时候,最看重这种“确定性刚需”,不管AI应用做得怎么样,算力永远少不了。 2️⃣中国的“Buy China”逻辑,中美关系其实是把“双刃剑”。美国不卖顶级芯片给中国,看似是打压,但反过来成了国产替代的超级机会。没有封锁,中国的AI公司可能还在用英伟达的GPU,也不会有动力自己研发芯片。现在反而逼出了一个完整的国产生态。我在看中国半导体、算力相关公司的时候,这一点就是核心逻辑:自给自足是国家战略,市场够大,需求也刚性。 3️⃣政府是超级风投,你要看中国的模式,其实很像10年前的新能源车。那时候政府补贴电池、补贴买车,硬是把比亚迪、宁德时代推起来了。现在AI和机器人也一样,地方政府出补贴、投基金,相当于官方当“早期VC”,先给产业打地基。剩下的就交给企业家去拼执行力。作为投资人,我的判断是:政府方向决定赛道,企业家决定龙头。 投资的衡量标准,我们看一个AI或者机器人项目,最关键是两个问题: ✅它能不能真正解决痛点?比如机器人,能不能真的在家庭里帮老人、能不能在仓库里搬货,不是光好看、噱头大。 ✅它有没有产品市场匹配度(PMF)?就是说,这个产品是刚需,还是锦上添花?如果只是“看上去很酷”,但没人愿意为它买单,那就不行。在AI模型上也是一样。现在模型满大街都是,但能真正跑通商业模式的,要么解决企业的需求(比如代码自动化、办公提效),要么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智能助手、娱乐)。我投项目时,最怕那种“炫技”型公司,看上去技术牛,但没落地场景。 长期趋势我判断,未来3-5年里,AI算力的需求会是现在的10倍甚至100倍。这意味着: · 上游的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公司,还是最稳的“吃肉”位置。 · 中游的大模型会越来越分化,能落地的会脱颖而出,光靠堆钱堆算力的可能会被淘汰。 · 下游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器人),现在看起来还早,但一旦找到像电动车那样的突破口,成长会非常惊人。 所以我们在 #AI 赛道的投资思路: 第一层:算力/芯片 → 确定性最强,国家战略支持,需求无限大(加密也是类似逻辑,分布式GPU算力依旧有空间)。 第二层:大模型 → 拼资源和落地场景,要慎重挑选,差距很快拉开。 第三层:应用(机器人等) → 风险大,但如果踩中龙头,可能是百倍回报。 所以我现在看AI,就像看当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车。远远没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反而刚刚进入“加速跑道”。🧐
Rocky
1个月前
宝玉
6个月前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看今天 AI 热潮的未来 作者:Rolfe Winkler 本周是纳斯达克指数达到顶峰 25 周年,历史教训或能照亮 AI 投资之路 25年前的这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巅峰,五年内飙升超过500%。随后,这场泡沫的破裂迅速而残酷。 无数普通投资者被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所吸引,却损失惨重,经济也陷入困境。曾风光无限的公司,如、以及Webvan等纷纷破产。 今天,当AI热潮席卷全球时,很多投资者担心同样的历史可能会重演。然而,即使AI真的是一场新的泡沫——尽管这个结论还无法确定——当年互联网泡沫的历史教训仍然值得深思: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 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现在很多AI公司估值动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其中一些甚至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投资者却依然不惜重金,纷纷涌向这些公司,希望通过大量投资兴建AI数据中心,以及购买昂贵的AI芯片,来押注未来。 但是,回顾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人们发现:大量资本疯狂投入革命性的技术,最终可能带来极大的长期回报。如今,全球最有价值的前七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是互联网泡沫时期诞生或壮大的科技巨头。 换句话说,那场互联网泡沫是一种所谓的「良性泡沫」,它推动了革命性技术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对的则是「恶性泡沫」,例如曾经炒作过的郁金香球茎、玩具「豆豆娃」或亚利桑那沙漠中的空置房屋,这些资产本身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的生产力。 创新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指出: 「想要成为激进的创新者非常困难,他们必须让供应商、员工、投资者都相信一个尚不存在的未来,最终才能开创出新世界。」 在这种狂热的追逐中,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理念并搭建基础设施。尽管许多公司最终失败,但他们的尝试却为未来打下了基础。2000年建设的大量光纤网络,就像1900年代的电网、1800年代的铁路和1700年代的运河一样。每次大繁荣之后都有剧烈衰退,但基础设施依旧存在,并催生了新一代产业。 如今的AI公司也在进行巨大的资本投资,尤其是大量购买英伟达(Nvidia)生产的专用芯片GPU。今天的英伟达已成长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市值高达2.7万亿美元。 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庞大的投资究竟能否像当年的互联网那样真正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AI究竟会成为一种良性泡沫,还是昙花一现? 目前还难以给出明确答案,但AI领域已有明显的实际进展。如今的搜索引擎变得更加智能;AI机器人已经能写代码、撰写求职信,甚至帮你订机票、报税、安排会议。未来,这类智能助理的普及有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AI公司都能成功。如今,已有一些AI初创公司开始崩溃。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资人戴维·卡恩(David Cahn)就指出,目前很多AI公司面临巨大的收入缺口,可能无法支撑庞大的数据中心开销,未来可能会迎来一波淘汰潮。不过他依然乐观,认为AI技术最终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如何区分「良性泡沫」与「恶性泡沫」呢?曾研究多个泡沫时代的华平投资集团前副主席比尔·简维(Bill Janeway)表示,这要看投资的对象本身是否有实际价值。 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人们盲目投资于难以负担的房地产,最终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相较之下,特斯拉(Tesla)尽管很多人认为股价虚高,但公司正在利用资本大量研发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自动驾驶技术,甚至是以AI驱动的机器人。 图2: 2000年建设的光纤网络,相当于1900年代搭建的电力网络 许多被过度炒作的AI公司可能最终破产,但它们的某些出色创意可能会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光大。 例如,1994年一家名为General Magic的公司曾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但当时环境根本不成熟——没有数字网络,也没有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手机必须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上网。结果它的产品销量惨淡,公司于2002年倒闭。 但General Magic的创始人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所设想的数字触屏手机概念,后来被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实现了。当时移动网络、互联网、触摸屏和存储技术都已成熟。 而参与General Magic研发的工程师后来都在行业取得成功: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主导研发了苹果的iPod与iPhone;安迪·鲁宾(Andy Rubin)则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 今天,大量资金正涌入AI领域,人们再次感受到一场泡沫的迹象。无论这场泡沫真假,佩雷斯预计AI将如电力取代蒸汽机一样,再一次彻底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General Magic当年还有一个超前但未完成的创意:能帮人们完成任务的AI助理。这个项目的工程师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如今已成为苹果公司的AI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