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训

2周前
林彪长期追随毛,对毛的作风、心理、性格等有很深的了解,建国后,他对毛既有尊崇的一面,又极担心功高震主,对毛早有提防。由於林彪对毛抱有双重心理,他在50年代的活动也就存在着「两面性」。50年代初,他熟读《黄石公三略》,深知「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班师之日,存亡之阶」的道理 ,为避免重蹈古之韩信之覆辙,「全功保身」,主动隐退。他在笔记中写道:西汉故人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7。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林彪因政治和身体的原因长期休养,不与任何一位中央首长来往,也包括毛泽东。 但是,林彪又不能真正做到「闲云野鹤」,无欲无求。1953年大区撤销,对他一时没任何安排,当高岗来动员他时,他和高岗谈得非常投机;高岗被毛抛弃后,林彪再度谨慎起来。1954年,林彪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排名在陈云之后,彭德怀之前。1955年4月,在七届五中全会上,林彪和邓小平一道进入政治局,中央仍然没有具体安排林彪的工作。 在1958年5月的八届五中全会上,林彪被毛任命为党的副主席,成为中共核心层第六号人物,排名在邓小平之前。此举和林彪无关,完全是毛的布局,却燃起了林彪的政治欲望。 在中共所有领导人中,林彪私下对毛的批评是最尖锐的,而且直指毛的个人品质。林彪批评毛「搞权术」,「言行相反(言论前后相左,如内矛)」(指毛〈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讲话稿和发表稿的区别),「别人搞好的东西压住,事后归己」。「他先为你捏造一个「你的」意见,然后他来驳你的意见。并无,而捏造──老东的惯用手法,今后当注意他这一着」。「他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他对叶群说:「为省脑力勿读一号(「一号」指毛)和斯(大林)」,还批评毛搞的大跃进是「凭幻想胡来」,称毛是「拗相公」,「不关心国民生计」,只关心自己的「名、位、权利」,林彪并且指责毛对赫鲁晓夫「骂绝了(穿睡衣臭骂)」,「对(王)明斗绝了」,但是所有这些言论只限於在家里和老婆表达。 林彪对毛虽有意见,但隐蔽极深,公开的言论都是顺着、迎合毛,「坚决的左倾高姿态」,为甚么要这样?一言以蔽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林彪看来,不管毛是否退入二线,毛的权势都是不可撼动的,为了保全自己或更上层楼,只有紧跟「毛线」,同时也要隐匿锋芒,减少毛的猜疑心。早在60年代初,林彪就提醒自己,对毛要奉行「三不」和「三要」:「1,不干扰人之决心(免己负责),2,不批评(免争领导之嫌),3,不报坏消息(去影射之嫌)」;「要响应,要表扬,要报好消息」,「明知不是理,事急且相随」。叶群记录的林彪的一次谈话说道:「万般皆下品,唯有利益高」,「离开利益,一切看不清,是千条万条中的第一条」。「要把大拥、大顺作为总诀,要仿恩(格斯)之於马(克思),斯(大林)之於列(宁),蒋(介石)之於孙(中山),跟着转,乃大窍门所在。要亦步亦趋,得一人而得天下」。林彪的笔记还写道:「何为当代伟大人物?一号利益的代表者(应声虫)」,「谁不讲假话,谁就得垮台,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林彪还告戒自己:勿忘「古策」──「主先臣后,切勿臣先抢先」,也就是决不先出头,「毛主席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1966年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林彪在大连休养,是毛泽东让秘书打电话并由空军司令员吴法宪陪同,才在8月6日回到北京。从表面看,林不愿出山,是毛一再要求,林才出山的。但是毛看得很清楚,林彪几年来的行为并不是「老僧入定,四大皆空」。林彪住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见毛泽东就作揖,託称身体有病,不愿接任新职。毛泽东大怒,骂林彪:「你想当明世宗!」(明世宗即明朝嘉靖帝,虔信道教,不问政事。)严斥林彪:「你不想介入运动是假的!」27应该说,毛的眼力是准确的。 ---高华:“林彪事件”再调查
1个月前
中华民族血的教训:文革代,必须远离政治/独立观察者投稿 一、这代人,不能再上桌了 每逢中华民族历史大劫之后,总有人总结教训。但最让人痛心的是,我们的“教训”,常常只是口头说说,下一轮灾难很快又会重演。尤其当我们让那一代深受文革极端思维熏染、却又从未真正反思过的人,重新走上权力巅峰,掌控国家机器时——我们就注定还要再痛一次、再流一次血、再付出一整代人的代价。 这不是偏见,而是历史规律。从文化大革命到“红卫兵上位”,从“乌托邦式空喊”到“舆论制造真理”的政治癫狂,我们本可以早早远离。但我们没有。 结果呢? 我们一次又一次看见政治舞台被情绪主导、谣言放大、事实被压制、理性失语。今天,我们所有人正生活在这些“文革残余代”掌权下制造出的巨大迷梦和废墟中。 二、真假战争,舆论幻象 以近期网上盛传的“印巴空战”为例:你若相信所谓“巴铁”用简陋战机击落了数架印度幻影与苏-30战机的宣传,你会以为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但我派出多个印度朋友去调查:没有残骸、没有飞行员遗体、没有哀悼、没有官方认领,甚至连一张像样的现场图都没有。 这到底是战争,还是自嗨?是真相,还是为了满足“民族高潮”的幻觉?我越来越怀疑,这场“空战”的真实性,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他们编的”。 更讽刺的是,那些质疑的人,却被扣上“不爱国”“卖国贼”的帽子,哪怕你讲事实、摆逻辑,也无法穿透“声浪制造真理”的网络铁幕。 三、残体圈:比谣言更可怕的,是集体自嗨 打开抖音、视频号、小红书,这些所谓的信息平台,充斥着震天响的背景音乐、闪烁抖动的字幕、无数剪辑伪装的“战地快讯”。它们根本不是新闻,而是情绪贩卖。真正的新闻是讲逻辑、重证据、有节制的。而这类“残体内容”靠节奏轰炸、氛围烘托、字幕挑动,引导着整个民族集体高潮,却完全剥夺了基本判断能力。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谁还敢质疑?谁还能思考? 更恐怖的是,这些人还标榜“爱国”,要求你必须按照他们的方式“表达爱国”,否则你就是敌人。这样的环境,与红卫兵、义和团有什么区别? 四、十年崩塌,从未反思 你回头看看——从2009年“四万亿”放水起,到房地产绑架国运,再到疫情彻底摧毁实体经济,这十几年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轮群体精神错乱。政策靠赌、舆论靠吼、市场靠造神、人民靠幻想。 从“房价永远不会跌”,到“国家必然保底”,再到对一些“地产大佬”的盲目崇拜——这群人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到底,还逼别人跟着一起错下去。 更不该的,是把希望寄托在“温良恭俭让”的文官集团,以为他们会收拾残局、还政于民。结果却是,他们亲手扶上去的,是一个逻辑混乱、知识残缺、对世界全无理解的小学生水准的“最高统治者”。 我们曾以为有温和派能拯救这个系统,然而他们却成了最大的帮凶。 五、历史必须画界限:让“文革代”退出政治 必须画出一道历史的分界线: 所有经历过文革、在那个时代深受极端思想熏染、没有接受过系统反思的人,今后必须彻底远离政治岗位。 他们可以作为父母、可以作为普通公民,但不能再掌控政策、指挥宣传、影响国家命运。他们用“群众热情”“集体意志”“人民高涨”包装谎言,制造幻觉、误导青少年,将一个曾经在世界上大步迈进的国家,拖入了不可逆的泥潭。 更进一步,我们还要警惕在“文革逻辑”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极端信徒。2013年之后,那些还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统一叙事、洗脑教育、极端民族主义鼓吹——他们长大以后,也不能再轻易掌握权力。 政治必须由理性、审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领导。而不是交给那些从未学会质疑、只知道复读和效忠的人。 结语:一代人的愚昧,不该让下一代去买单 这不是代际仇恨,而是国家记忆的净化。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为“文革遗毒”付出了太多代价。如果我们再不警惕、再不阻止,下一次的代价,将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沉沦。 别再犯一次次相同的错误。 别再说“我们又走了弯路”。 你可以原谅时代的局限,但不能原谅明知是错、却还要走进去的集体疯癫。
1个月前
历史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命运或许大不一样。一个时代的改变,不可能冀望于统治者自我觉悟。如果不愿随波逐流,又没有勇气与之抗争,只有死亡或逃亡两种选择。《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说,“你若遇上麻烦,不要逞强,你就跑,远远跑开。”“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爱因斯坦当年逃离德国,遭到德国上下一致批判,甚至遭到盖世太保跨国追杀。爱因斯坦生前一直憎恨那个生养他的地方,正如《爱因斯坦的一生》的作者杰根.纳菲所说:“爱因斯坦憎恨纳粹,也憎恨德国人,当然也憎恨德国。” 但是今天的德国,并没有什么人否认爱因斯坦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在德国,有数十所学校以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有爱因斯坦旅游路线,游客可以参观爱因斯坦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有关爱因斯坦的电视节目和书本更是层出不穷。2003年,德国举办“德国伟人”评选活动,数百万电视观众参加投票,爱因斯坦进入“伟人榜”前10位。 2005年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德国政府把这一年定为“爱因斯坦年”,举行了各种各样大型纪念活动。在总理大楼和其他政府大楼外墙上,用红色油漆描绘上“E=mc2”的巨型字样。“国家是为人而设立,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爱因斯坦生前说过的这句话,今天仍然被铭刻在德国政府大楼上。从纳粹时代走过来的德国人相信:国家应该是为人民而设立的。 上世纪40年代末,一大批资本家社会贤达以及知识分子在喧嚣声中选择逃离,还有一大批可以走的人被眼前的幻象迷惑坚持留下来,结果受尽屈辱在惊恐中惶惶不可终日甚至不得善终,那些苟活下来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社会贤达几乎完全丧失风骨和尊严。 看一个人是不是明智,就看在决定生死命运的关头,是否有足够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来保全自身安危。季羡林生前回忆说,胡适当年到南京后安排专机到北平,点名要接走几位知名的学界泰斗,胡适还亲自到南京机场恭候。飞机返航,舱门拉开,胡适满怀希望要同他的老朋友会面,然而除了一两位以外,胡适想接的学界泰斗大多都没有走出机舱,胡适当场大哭一场。 胡适之哭,有人说乃千古一哭!如同傅斯年当年的一声长叹,也被称之为千古一叹!以后北平的种种变迁可谓物是人非,足以证明民国时期这两位知识精英的一哭一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所谓的冥冥之中,学贯中西的胡适和傅斯年或许已经预测到,一个不同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归宿。能够感知未来的人或许才能避开一场又一场的浩劫和苦难。 1948年,等待出任高官的吴晗派人找到胡适让其留下,胡适斩钉截铁地以著名的三句话拒绝了。彼此都说对方走错了路,胡适去世时的万人空巷,而吴晗只剩下一条血迹斑斑的裤子;1948年冬,吴晗劝胡适留在北大,但胡适没有听从,毅然登机南行。胡适多次说:“吴晗可惜,走错了路。”吴晗却颇不以为然,反过来认为这位前辈老师脑子进水了。 在那场惨烈的浩劫中,官至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轮番遭到批斗羞辱毒折磨,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1966年夏,吴晗被关了起来,但是批判并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有当事者回忆说,他看到吴晗站在台上,脖子上挂在铁丝,铁丝下面吊着沉重的石头,铁丝把脖子勒出了血,血顺着铁丝往下滴…… 1967年,吴晗全家被赶出了家门,被要求搬到一座偏僻的居民楼里。没过多久,吴晗被勒令前往单位劳动,做些打扫卫生的工作,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后来又被关进了监狱,再也没有回家。 吴晗的儿子吴彰永远难忘那个周六的傍晚,他一如既往地和姐姐趴在窗台上,眼巴巴望着外面,等待着爸爸一周一次的回家,可不管怎么等,始终没有见到爸爸回家的身影。 1969年10月11日,吴晗在狱中自杀,他的骨灰,至今也下落不明。据说吴晗死前曾经高喊过一些话,非常绝望。狱中的吴晗并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他的妻子袁震也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临死前想要喝一口稀粥,也被拒绝。 1969年,吴彰和姐姐吴小彦,同时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性格刚烈的姐姐,为父母的冤死向有关部门讨要说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以“扰乱社会治安”罪关了起来,不久被送到精神病院。在被监禁的日子,姐姐被摧残成另一个人,经常说一些“疯话”,比如她总是说:“爸爸没有死,我又在报纸上看到他了”。让人听了为之心酸流泪。 在医院的强烈要求下,姐姐被暂时释放回家养病。那一天,正是吴彰18岁生日,姐姐将他叫到跟前,说:“我替爸妈把你拉扯长大,今天你18岁,你终于成年,我可以去见爸妈了”。吴彰以为姐姐又在说疯话,没有在意,谁知当天夜里,姐姐就服毒自尽了。 这一下,一家人只剩下了吴彰。幸好,他已经18岁了,可以独立照顾自己。他去工地当建筑工,去工厂当工人,靠着辛勤的劳动养活自己。与此同时,他没有忘记学习,终于熬到了父母平反,被恢复名誉,熬到了上大学的机会。 80年代中期,吴彰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勤工俭学,刷盘子、做零工,终于拿到了理工科硕士学位,从此在美国安定下来,并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一离开,就是数十年。这个历经磨难的后代再也没有回头眺望。
2个月前
转)中国几乎所有皇帝都在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为什么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走向灭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商纣王自认天下无敌,把大军都开出去开疆破土了,谁知周武王带着一帮乡下人就把他的老巢给端了,这下可好,偷家不成反被偷,商朝就这么玩完了。 周王汲取教训,想出个妙计,让诸侯们出去开荒,自己舒舒服服的在家里坐镇,看着挺高明,既完成了开疆拓土,又保住了老巢。可谁曾想这些诸侯们越来越不老实,到后来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了。 秦国横空出世,不光灭了周王室,还顺便统一了六国。秦始皇自认更聪明,他想分封制不靠谱,那就来个中央集权,把权力都攥在自己手里,派官员去管理地方,这下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可惜啊,他忽略了一个小问题,这些官员的忠诚度。等到秦朝晰四伏时,这些官员纷纷倒戈。一转眼的功夫,大秦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刘邦建立汉朝后,觉得自己的吸取教训,他想连自己都靠不住,还指望别人对你忠心耿耿,于是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当诸侯王。他以为这样一来,就算天下大乱,起码江山还在姓刘的手里。可他哪里想到,这些王爷们的野心比他想象的还要大。权力给多了,威胁皇权给少了,他们就造反,结果就闹出了七王之乱,差点没把汉朝给折腾垮。 汉武帝看不下去了,觉得还是的,推行郡县制,他把矛头对准了外敌,像着这样既能解决内部问题,又能打击外敌,可结果呢,外戚趁虚而入,最后丢了政权。 到了东汉,皇帝觉得谁都靠不住,就把权力交给了身边的小太监,谁知道这些太监比谁都不靠谱,把天下搅得鸡犬不宁,最后爆发了大规模起义,朝廷只好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叛乱是平息了,可地方势力又做大了,皇帝成了军阀的傀儡,最后司马家族趁乱上位,偷走了曹魏的江山。 司马家族吸取教训,觉得不能像曹魏那样打压皇族,于是他们大肆分封亲戚,想着这样就能稳固政权。结果呢,八王之乱爆发,晋朝元气大伤,最后被外族入侵,南北分裂。 隋朝统一天下后,又开始琢磨前朝的教训,他们觉得世家大族太厉害了,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就搞出了科举制度,想着用选拔人才的方式来削弱贵族式。可这一招可把老牌贵族们得罪惨了,再加上隋炀帝的劳民伤财,很快就激起了民变,最后被唐朝取而代之。 唐朝吸取教训,创立了节度使制度,没想到这些节度使们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连皇朝都敢造反了。 虽然,最后平息了叛乱,但唐朝也开始走下坡路,最终被朱温篡位,建立了梁朝,史称后梁。后梁也是五代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接着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完成了大一统,并成立了宋朝。宋朝的赵匡胤可是个明白人,他深知武将权力过大的危害,毕竟他自己就是这么上位的。于是他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想从根本上杜绝武将造反。可他没想到,这么一搞,国家的军事实力就跟不上了,随后被游牧民族打得节节败退,丢了江山。 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自己更聪明,他的儿孙把首都迁到了边防重地,想着这样就能防住外敌,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是起义军把他的江山给断。 清朝的皇帝们,觉得自己总结了所有前朝的教训,内忧万患都处理的妥妥,他们甚至自信到把来做生意的外国人都赶走了,可他们哪里知道,海的那边,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洋枪洋炮打得找不着北了。 你看这些皇帝们,一个个都觉得自己吸取了教训。找到了长治久安的法宝。可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你躲得了这个,躲不了那个。 最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些统治者们,一个比一个聪明,可到头来还不是重蹈覆辙。他们以为汲取了前朝失败的原因后,并采取相反的措施就能长治久安,其实是在重复前人的错误中越走越远。 你以为你掌握了规律,其实你只是在踩另一个坑里。所以说,别看这些皇帝们个个都是学霸,可在历史这门课上,他们还是栽了跟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抓住本质,他们总是在修修补补,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3个月前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从互联网泡沫破裂,看今天 AI 热潮的未来 作者:Rolfe Winkler 本周是纳斯达克指数达到顶峰 25 周年,历史教训或能照亮 AI 投资之路 25年前的这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达到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巅峰,五年内飙升超过500%。随后,这场泡沫的破裂迅速而残酷。 无数普通投资者被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所吸引,却损失惨重,经济也陷入困境。曾风光无限的公司,如、以及Webvan等纷纷破产。 今天,当AI热潮席卷全球时,很多投资者担心同样的历史可能会重演。然而,即使AI真的是一场新的泡沫——尽管这个结论还无法确定——当年互联网泡沫的历史教训仍然值得深思: 曾经被炒作的互联网技术,最终真的改变了世界。 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现在很多AI公司估值动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其中一些甚至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投资者却依然不惜重金,纷纷涌向这些公司,希望通过大量投资兴建AI数据中心,以及购买昂贵的AI芯片,来押注未来。 但是,回顾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人们发现:大量资本疯狂投入革命性的技术,最终可能带来极大的长期回报。如今,全球最有价值的前七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是互联网泡沫时期诞生或壮大的科技巨头。 换句话说,那场互联网泡沫是一种所谓的「良性泡沫」,它推动了革命性技术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对的则是「恶性泡沫」,例如曾经炒作过的郁金香球茎、玩具「豆豆娃」或亚利桑那沙漠中的空置房屋,这些资产本身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的生产力。 创新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Carlota Perez)指出: 「想要成为激进的创新者非常困难,他们必须让供应商、员工、投资者都相信一个尚不存在的未来,最终才能开创出新世界。」 在这种狂热的追逐中,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理念并搭建基础设施。尽管许多公司最终失败,但他们的尝试却为未来打下了基础。2000年建设的大量光纤网络,就像1900年代的电网、1800年代的铁路和1700年代的运河一样。每次大繁荣之后都有剧烈衰退,但基础设施依旧存在,并催生了新一代产业。 如今的AI公司也在进行巨大的资本投资,尤其是大量购买英伟达(Nvidia)生产的专用芯片GPU。今天的英伟达已成长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市值高达2.7万亿美元。 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庞大的投资究竟能否像当年的互联网那样真正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AI究竟会成为一种良性泡沫,还是昙花一现? 目前还难以给出明确答案,但AI领域已有明显的实际进展。如今的搜索引擎变得更加智能;AI机器人已经能写代码、撰写求职信,甚至帮你订机票、报税、安排会议。未来,这类智能助理的普及有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AI公司都能成功。如今,已有一些AI初创公司开始崩溃。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资人戴维·卡恩(David Cahn)就指出,目前很多AI公司面临巨大的收入缺口,可能无法支撑庞大的数据中心开销,未来可能会迎来一波淘汰潮。不过他依然乐观,认为AI技术最终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如何区分「良性泡沫」与「恶性泡沫」呢?曾研究多个泡沫时代的华平投资集团前副主席比尔·简维(Bill Janeway)表示,这要看投资的对象本身是否有实际价值。 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因为人们盲目投资于难以负担的房地产,最终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相较之下,特斯拉(Tesla)尽管很多人认为股价虚高,但公司正在利用资本大量研发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自动驾驶技术,甚至是以AI驱动的机器人。 图2: 2000年建设的光纤网络,相当于1900年代搭建的电力网络 许多被过度炒作的AI公司可能最终破产,但它们的某些出色创意可能会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光大。 例如,1994年一家名为General Magic的公司曾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机,但当时环境根本不成熟——没有数字网络,也没有丰富的互联网内容,手机必须通过拨号调制解调器上网。结果它的产品销量惨淡,公司于2002年倒闭。 但General Magic的创始人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所设想的数字触屏手机概念,后来被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实现了。当时移动网络、互联网、触摸屏和存储技术都已成熟。 而参与General Magic研发的工程师后来都在行业取得成功: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主导研发了苹果的iPod与iPhone;安迪·鲁宾(Andy Rubin)则创办了全球最大的手机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 今天,大量资金正涌入AI领域,人们再次感受到一场泡沫的迹象。无论这场泡沫真假,佩雷斯预计AI将如电力取代蒸汽机一样,再一次彻底提升社会生产效率。 General Magic当年还有一个超前但未完成的创意:能帮人们完成任务的AI助理。这个项目的工程师约翰·詹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如今已成为苹果公司的AI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