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Guoguang Wu / 吴国光
关注
统计数据
25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21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Guoguang Wu / 吴国光
2天前
很赞成“别轻视,也别神化”这个说法,对整个中共组织都可以这么看。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1周前
不管军队在领导人更换中涉入多么深,但这绝对不是 1989 天安 门的全部剧情。将天安门视为一场军事政变,与将之视为失败的民主革命,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也与记录在案的国家暴力对人民的镇压没有冲突。本文认为,上述分析所说的军事政变之所以发生,事实 上,既是为了推翻赵紫阳,也是为了镇压天安门广场的社会运动,特别是为了对付街上的示威者与赵所带领的党内民主派菁英之间可能出现的结盟。换句话说,1989天安门军事政变是为了阻挡中国的民主转型,而就为军队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创造政治前提并提供暴力前奏而言,它确实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论1989年天安门军事政变)(2019/5)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2 条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周前
就在邓小平告诉政治局常委会要实行戒严的那个时刻,大批军 队其实已经从各个军区进入北京。换言之,军队的动员不是发生在政治局常委会关于戒严的决定之后,而是在这之前。军队领导人们,首先是邓小平,还有杨尚昆,在没有来自党和国家文职领导层的授权的情况下,大规模地动员和调遣了人民解放军。这正是军事政变的典型征兆。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论1989年天安门军事政变)(2019/5)
六四事件:对话、镇压与未竟的真相追寻· 232 条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1个月前
事实上,在政治高度不透明(本身身在高层、名列国家领导人的 陈希同,尚且不知道高层政治的情况)、媒体为政府所操控的制度下, 政治谣言一般出于四个来源,即:民众传说政治情况,精英透露政治信息,政府公开制造谎言,当局暗地散播谣言。而就内容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来看,所有这些谣言又可以分为四类,即:述说未经权威证实的真相(其中也许有细节出入),在信息来源受限的情况下了解到了片面的或经过扭曲的真相,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臆造不合真相的信息,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编造不是真相的谎言。其中,就来源看,来自当局和与当局相联系的谣言源头,占了四个之中的三个;就内容看,至少前两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包括第三种,都是整个社会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民众缺乏知情权的产物。而中国社会信息不公开的病根,今天来看,既不是因为信息技术落后,也不是因为民众素质低下,而症结在于专制政治制度。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陈希同亲述》导言)(2012/05)
#AI乱象不止:内容注水,隐私堪忧· 115 条信息
#政治透明
#媒体操控
#政治谣言
#权威信息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1个月前
通观本书,我们看到,在中共政治制度下,公共权力的结构和运作处在一种高度扭曲的状态。 首先,名义与职责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不在其位者可以拥有绝对权力;重要职位(比如国务委员、北京市市长、新华社社长等)则可以虚有其名,占据这些职位的人对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仅可能没有权力决定,甚至可能根本不知晓。 其次,信息(即对于社会现实情况的认知)与判断(即相关的政 治决定)之间的关系扭曲。往往不是根据社会现实作出决定,而是有了决定之后臆造现实。这样的决定,因此往往形同儿戏,因为它没有现实根据,而是出于某些人的主观臆断;决定的目的,更不是服务于公共治理,而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权力考量。 再次,由于上述扭曲,则在重大公众事务与个人随心所欲之间, 也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状态。上文清楚显示,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一些重大决定,那些决定者本人却视之如儿戏,草芥人命直如常事。这种态度和行为,轻说也属于严重渎职,违反中华人民 共和国法律。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陈希同亲述》导言)(2012/05)
#中共政治
#权力扭曲
#公共权力
#职责名义
#信息判断
#政治制度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1个月前
在本书访谈中,陈希同指出,“我作为北京市市长,没有签发向中央上报关于学生运动的简报,这一类政治思潮方面的简报,是由北京市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李锡铭签发上报的”。查《李鹏六四日记》 与《北京平暴纪事》等书,可以看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的李锡铭,确实从头至尾在这场巨大政治风波中扮演了很积极的角色;根据我们对于中共党政关系的了解,陈希同所说也言之成理。不过,从前面所引用的材料中,特别是张万舒 4 月 25 日的记载,我们看到,陈希同曾经“代表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就学潮情况作了“主体汇报”,而根据张的记载,汇报的调子与代表了邓小平看法的《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的调子是一致的。反过来,陈希同在本书访谈中却说:“北京市领导参加中央会议,我是市长,一般不会由我先讲。关于学生运动情况,一般由市委书记李锡铭或者市委大学工作部部长汪家璆汇报,而不是由我汇报。《六四真相》讲的我汇报情况,不真实。” 对比前引张万舒,陈希同的说明比较无力。总的来说,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同意陈希同所说的李锡铭在所谓“谎报军情”问题上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这并不能排除陈希同的责任;迄今,除了陈本人的访谈,其他相关记载都指向一个结论,即:陈希同在当时向中央汇报情况的过程中扮演了活跃而重要的角色。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陈希同亲述》导言)(2012/05)
#六四事件
#陈希同
#李锡铭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2个月前
陈希同在访谈中重点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他本人在 1989 年北京戒严中的身份和职责问题。他没有正面回忆当年的事情,而是 针对《李鹏六四日记》驳论。陈希同说,多年之后,看了这本《李鹏日记》的影印本,他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任命为北京戒严指挥部正指挥。在此之前,包括在 1989 年当时,没有任何人、任何文件通知过他这个重要任命。陈希同说:“我自己不知道我是北京戒严指挥部正指挥,我也没有在 1989 年去指挥戒严”;“这个指挥部的具体地点, 我这个正指挥也不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我们知道,1989 年 5 月 19 日北京部分地区戒严,是 6 月 3 日夜间、4 日凌晨北京军事镇压的准备和前奏,而这场镇压致使至少数百人丧生;这也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第一副 主席赵紫阳与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国务院总理李鹏意见分歧的关键,而这种分歧直接导致赵紫阳立即失去所有权力并在此后长达十六年内丧失人身自由直至去世。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陈希同亲述》导言)(2012/05)
#陈希同
#1989年天安门事件
#李鹏日记
#北京戒严
#政治澄清
#历史揭示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2个月前
再一个谜团,围绕赵紫阳 5 月 16 日与戈尔巴乔夫谈话的问题而 展开。我们知道,赵在这次谈话中披露,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有决定,在最重大的问题上要经过邓小平同意。在本书中,李鹏承认“赵讲的话本身符合实情”,但他质疑赵的用意。邓小平也说,赵“这是把一切责任推给我”(本书“5 月 19 日”一节)。而按照赵紫阳的说法,这是因为他那段时间认识到了民众对邓“特殊地位”的非议,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解释。在后来的回忆中,赵紫阳说:“我认为这样公开说明对邓是有好处的,至少说明在组织上不是非法的,是合法的。” 更何况,当时在与苏共领导人的外交会晤当中,苏方也提出了相关问题。 近年来,有一些对于“六四”的反思,也把问题的焦点对准此事,认为赵的这一谈话坏了大事,否则可能不会出现流血镇 压。 根据李鹏此书的记述,我们看到,学生刚刚开始悼念胡耀邦,就已经被认定是矛头对准邓小平,这离赵紫阳 5 月 16 日谈话还有足足 一个月的时间。至于调动军队对付学生,我们也在此书中读到,也早在 4 月 21 日就开始了,当时“紧急”从驻扎保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三十八军的两个机械化师,调 1500 名兵力“日夜兼程,赶赴北京”。5 月 17 日邓小平提议戒严,那已经是再一轮调动野战军对付天安门群众运动了。如果赵紫阳 5 月 16 日谈话是邓小平决定调兵的原因,那 5 月 17 日之前邓小平、杨尚昆 4 月 21 日开始即紧急调 兵进京,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赵紫阳与戈尔巴乔夫谈话这件事情上,李鹏此书所持逻辑是: 这件事是实情,但是不能说,更不能公开说;不说反而不是阴谋,而 说了就是“阴谋”,就是“分裂党”。这样的逻辑真是很难理解,但现在这也变得比较容易明白了:对邓小平来说,他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更不用总书记赵紫阳来宣布他老邓具有使用最终决定权的合法性。他当初要赵紫阳在中央全会上那么讲,要中央委员 会有一个并未作成决定的决定,是因为他邓小平连中央委员都不是, 必须获得这样一层合法授权;但他从心底里蔑视这种授权,他根本不认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是中央委员会赋予的——真相也确实如此,并非中央委员会给予了邓小平最终决策权力,而是邓小平通过胁迫中央委员会而不正当地获取了这种权力。因此,不管是什么场合,邓 小平不愿意别人提起这件事,就像小偷不愿意别人提及他偷到了东 西一样,哪怕你是敬佩他的偷技、赞美他的赃物,也不管你是否提及偷盗。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政治权利、宪章制度与历史悲剧:《李鹏六四日记》导言)(2010/05)
#赵紫阳
#戈尔巴乔夫
#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
#邓小平
#李鹏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2个月前
有人会说:对邓小平、李鹏和中共高层来说,党的章程和合法决 策程序有那么重要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在乎党的章程和合法决策程序?这是很好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发现这一被尘封或空白了的真相,对于研究 1989 年天安门民主运动和军事镇压有什么 重要的意义呢? 应该感谢李鹏的是,他的这本书,对于回答这些问题,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根据本书,1989 年 5 月 19 日上午,邓小平宣布, 江泽民当总书记。从这到 6 月 24 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正式“选举” 江泽民为总书记,其间有一个月零五天的时间;从 6 月 1 日邓小平当面告诉江泽民要他担任总书记算起,这之后也还隔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正式”就任。李鹏记叙说(本书“5 月 31 日”一节),这是因为江泽民提出,“要合乎党章规定,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他任总书 记。”本书第五章开头(“6 月 15 日”一节),李鹏更明确强调:“江泽民同志多次向我表示,他绝不能接受 1987 年初通过批胡耀邦同志、 让赵紫阳上台的那种做法,总书记上台、下台都没有按照党章规定, 由中央委员会免职和产生。”有意思的是,包括邓小平和李鹏在内,当时的最高层领导人没有人反驳或者批评江泽民这个说法,反而同意了江的要求,直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才宣布江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这说明,这个问题一经挑破,他们都是很明白的:迫使胡耀邦 1987 年 1 月下台是违反党章的。根据赵紫阳回忆,1989 年 6 月 2 日,王任重、丁关根作为赵紫阳专案审查小组的负责人第一次与赵谈话,就透露说,邓小平对这两位说了:上次处理耀邦的问题,国内外有些议论,这次处理赵的问题,要合乎手续。 邓这个话说得虽然轻描淡写,但是对一贯举重若轻的邓来说,仅仅有这个话,我们已经不难看出,非法逼迫胡耀邦下台的程序问题,是邓小平和其他中共政治老人的一块心病。党的章程是党内的宪法,不合党章就是最大的不合法。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去世,北京的大学生自发悼念胡耀邦的活动兴起, 事实上一下捅破了那种导致胡耀邦下台的权力架构和决策机制是不合法的这样一个真相。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 4 月 23 日晚上的秘密和官方极力掩盖这一秘密的作为,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邓小平等中共老人在学潮一开始就对学潮高度反感、极度惊恐:他们认为,悼念胡 耀邦,就是抗议他们的不合法作为;要求为胡耀邦平反,就是挑战他 们的不合法权力。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政治权利、宪章制度与历史悲剧:《李鹏六四日记》导言)(2010/05)
#邓小平
#李鹏
#中共高层
#党的章程
#1989年天安门事件
#民主运动
#军事镇压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个月前
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确定赵紫阳位置的两项政治行动都未有得到足够研究。一项是 他的政治改革,这一改革甚至在二十年之后仍然还是有关中国政治转型的官方政策的顶峰。另一项是他在 1989 年的政治决定,主张用民主与法治来平息社会震荡,拒绝用军事镇压来对付学生。这一决定使他付出了近十六年失去人身自由的代价。第三波以来全球民主转 型的经历表明,政治精英之间的互动对于这样的转型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像赵紫阳那样的体制内领袖们与社会力量之间形成合作,则他们所选择的温和路线能够极大地推动威权主义制度的和平变革。因此,赵紫阳改革经验的政治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对其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下列问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中国领导层会有动因 推行政治改革?什么样的政治改革可能在中国兴起并跟这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特征相适应?包括赵紫阳在内的此前的改革家们给当今中国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这些遗产对于中国尚未完成的转型意味着什么?中国真的有一条与当今压制性的“市场列宁主义”和腐败的 “国家资本主义”不同的政治道路可走吗?赵紫阳的遗产是不是为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指明了这样一条政治道路呢?对于那些熟悉中国改革年代以来的政治发展的人们来说,这些问题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和中国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赵紫阳与中国政治的未来)(2007/03)
#赵紫阳
#中国政治改革
#1989年
#民主法治
#社会震荡
#全球民主转型
#政治精英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个月前
事实上,“中国模式”的起源,就是天安门加邓南巡:1989 年的天安门镇压,规定了政治框架;1992 年的邓小平南巡,释放出经济机会。在这样的政治框架面前,绝非人人平等,保持“政治正确”的是那些党国权贵;面对这样的经济机会,更非人人有份,经济自由给了党国权贵利用原有的政治特权而大肆攫取财富的不世良机。两者结合,成就“盛世”。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国模式”在“三个中国”的破产(2014/12)
#中国模式
#天安门
#邓小平南巡
#政治框架
#经济机会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个月前
中国要搞真正的改革,首先就要改革一党专制,这是政治改革。 其次是经济改革,就是改变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两样才叫改革。你不能什么都叫改革。现在有人把要回到毛体制也叫改革,那就偷换概念了。 在 1980 年代,虽然没有对一党专制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但开 始引进这样的变革。比如说 1987 年提出的党政分开,它其实是对一党专制的一个挑战。可惜到 1989 年政治改革就完全终结了。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促使中国进一步和国 际接轨?后来我在 2017 年用英文写的《反民主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胜利之后的政治经济学》这本书里做了系统的回答。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回答 了:为什么中国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不会使它进一步转变为民主宪政的国家?反过来,它却能侵蚀西方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度,以至于西方民主在全球化之后遇到中国的严重挑战。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国模式的历史比较与跨国比较)(2022/12)
#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市场化改革
#一党专制
#计划经济
#党政分开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3个月前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轮回: 首先,清末面临两次鸦片战争以来的全面危机,这才有了清政府寻求自强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说明洋务运动失败了,又推进到戊戌变法要搞政治革新。这导致政治矛盾激化,保守的当局反手要把政治革新打下去。慈禧在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继续推行自强的经济政策。因此,清末中国有相当一段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严重腐败等社会问题。经济自强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最终走向辛 亥革命。这是第一个轮回。 第二个轮回是民国建立以后,仍然面临内忧外患等各种危机。当时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深刻变革的声音以“五四”为代表,各政治派别要求政治变革的声音都很大。这也引起了各种政治冲突,后面的北伐、国共第一次内战等也是这些政治冲突的表现。到 1930 年代前期, 在日本入侵中国之前,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黄金时代。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当好,那时也是融入了那一轮的全球化。但腐败和贫富分化非常严重,还有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等矛盾,最后共产主义革命借着抗日战争的机会取得了成功。 第三个轮回是,到毛的晚期,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的各种危 机,经济十分落后,社会上普遍不满。所以,在 1980 年代出现了上下呼应的毛后改革,当时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思想变革等多层次的改革要求。但是这就引发了政治冲突,结果就是 1989 年的天安门抗议与镇压。在那之后,中共当局完全拒绝政治改革,强力压制思想变革,只是单轨推进经济的现代化,这就出现了后来所谓的“中国 模式”。 因此,从历史轮回的角度来看,中国自晚清以来已经三次出现过这种模式了。这里强调的是,你的发展道路既然和台湾的、南韩的相比并没有根本区别,你有什么资格叫“中国模式”?既然 19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繁荣,在内在机制上和 1930 年代、1900 年代中国的经济繁荣没有很大的区别,现在这个东西有什么理由可以称之为 “模式”?从历史上的三个轮回的角度来看,今天中国并没有找到 一条道路,在经济单轨推进、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克服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我不敢预言说接下来就是辛亥革命和共产革命这样的前景,但是,很明显,中国没有走出 20 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出现 过的轮回现象。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国模式的历史比较与跨国比较)(2022/12)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政治革新
#经济自强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4个月前
实际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的社会矛盾,很难预判在什 么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中共政权 1989 年以来一直在试图做这 种预判,想把各种各样的漏洞都堵死。当年江泽民镇压法轮功的时候不是说过吗: 我晚上睡不着觉,想来想去哪里可能会出问题, 就是没想到这里出了问题。所谓“千虑必有一失”,哪怕你动员了那么多力量来研究,总还有想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也不会讲得更具体了, 不必要去帮他想哪里可能出问题。出问题的地方一定是大家都没想到的,这种地方一定是存在的。 吴国光 《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从僵局到破局:如何开启政治转型?)(2024/4)
#社会矛盾
#中共政权
#江泽民
#法轮功
#政治稳定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轮的经济高度繁荣了。但是,最后都是因为政治原因,财富没有积累下来,民众在接下来的社会灾难当中得到严重的不好的后果。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出现过这种情况了。我也不是谴责这民族的哪一个人,如果要谴责的话,是谴责我们这些读书 人、知识分子,在中国历来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你说我们都干么去了?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国政坛为何怪事连连?)(2023/12)
#中国历史
#经济繁荣
#政治原因
#财富积累
#社会灾难
#民族问题
#知识分子责任
#天下为己任
#中共二十大
#政坛怪事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即使是在经济繁荣的前几十年,所谓绩效合法性的说法,在权力来源问题上也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合法性讲的是,为什么是你来执掌权力;绩效性讲的是,我执掌权力执掌得很好啊。这完全是两码事。我如果上台去执掌权力, 可能执掌得比你还好呢。为什么是你坐在这个地方来执掌权力?你说,我执掌权力执掌得很好,所以是我坐在这儿执掌权力。这完全是颠倒因果。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国政坛为何怪事连连?)(2023/12)
#中共合法性
#绩效合法性
#权力来源
#政治体制
#中国未来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大家最惊讶的就是:都是你习近平自己的人了,都是你的亲 信了,怎么还会不断地进行清洗呢?我用“斯大林逻辑”,就是解释这个现象。斯大林在 1930 年代中期开始他的大清洗,在这个过程中, 前一波在他的指挥下卖力气去清洗别人的人,在第二波又被清洗掉; 第二波清洗第一波的人,在第三波又被清洗掉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中共二十大后的中国政坛为何怪事连连?)(2023/12)
#习近平
#清洗
#斯大林逻辑
#中共二十大
#中国政坛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我跟几个朋友谈起来,我说中国人现在的思考能力比 100 年前更差,他们不同意。我说你们觉得中国现在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 100 年前中国主张自由民主的那些人相比,谁的思考的水平高? 大家都说,当然 100 年前那些人水平高很多。我说,你看,这个民 族里现在最有头脑的人和 100 年前那批最有头脑的人相比水平差很多,整个民族怎么可能比 100 年前水平更高了呢? 吴国光《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习近平政权的世界霸权之梦)
#中国
#思考能力
#自由派知识分子
#民主
#历史比较
#吴国光
#习近平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这场反腐激化了精英内部的矛盾。1989 年以来的中国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 一个不妨称之为“后天安门共识”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说,1989 年 天安门镇压之后,经过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在中共精英层内出现了一个默契,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共识;
#反腐
#精英内部矛盾
#1989年
#天安门事件
#中国发展模式
#邓小平南巡
#后天安门共识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共产党确实借用了 代表制、选举制和监督制等不少民主形式,但所有这些制度最终都服 务于中共的威权主义政治。中共党代会是“权力的剧场”(参见吴国光《权力的剧场:中共党代会的制度操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党代会实际上从未有机会履行党章所规定的宪法性权威,
#共产党
#民主形式
#威权主义
#中共党代会
#权力的剧场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5个月前
“方菲时间”访问鄙人的后半集:
#方菲时间
#访问
#访问后半集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6个月前
正是因为邓小平控制着军队,所以,当他在 1989 年发现赵紫阳 对学生抗议的态度与自己有根本不同时,他才有能力搞掉党魁赵紫 阳,并赋予自己以完全无视党章的相关规定来任命新党魁江泽民的 权力。正是邓本人,在不经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商讨下,一个人单方面就提出实施军事戒严法;而也正是军事戒严的实施,
#1989年
#赵紫阳
#学生抗议
#邓小平
#江泽民
#军事戒严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6个月前
第六部分为“论政治转型”——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总主题,也是我至迟自 1986 年起即投身其中的毕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 14 篇文 章,前七篇不妨认为是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总体论述,后七篇则是对习近平新极权时代下中国政治转型形势与战略的新思考。
#政治转型
#习近平
#中国政治
#极权主义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6个月前
第一部分为“论 1989 天安门”,这是因为,在我看来,1989 年 天安门的事态发展,是理解中国走向繁荣并最终在繁荣中走向“逆转 型”的历史起点。相对于 1980 年代毛后中国大变革来说,1989 年天 安门镇压事实上就是一次“逆转型”。
#1989
#天安门
#中国历史
#逆转型
#毛后大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Guoguang Wu / 吴国光
6个月前
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改变?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倒退?为什么习近 平不得人心却可以得逞恣妄?中国人在无助与无望中还有什么选 择? 不能期望对这些问题有一种简单的回答,也不能不做出种种努 力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本书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努力:它聚焦中国,但 把中国放到全球关联之中来加以聚焦;
#中国
#全球关联
#政治
#习近平
#社会变革
#无助
#无望
分享
评论 0
0
1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