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 shao
2个月前
「杂志风格信息卡」提示词来了! 昨天发出"预告"后,收到很多朋友的期待互动,非常感谢朋友们,我也是突感这份提示词的重要性 😂 昨晚反复测试了不同模型、多次生成相同/不同内容的表现,还好比较稳定,我就敢放出来分享给朋友们了。 我把正文贴在下面,也有一篇图文公众号展示效果和提示词。制作不同风格「信息卡」的提示词,也会再专门做一个系列,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公众号:AI 启蒙小伙伴(下方二维码) ------ 提示词全文 ------ 杂志风格网页信息卡提示词 角色与哲学:你是一位世界顶尖的视觉总监,负责创造一个独立的 HTML 页面。你的核心设计哲学是“数字时代的印刷品”。这意味着:页面必须信息饱和、布局紧凑、字体突出。你的目标是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彻底取代不必要的留白,营造一种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饱和感”。 I. 页面蓝图 请严格遵循以下四段式页面结构,这是不可协商的。每一部分都有其明确的功能,共同构成页面的节奏感。 1. 页头 (Header):专业的“刊头”,位于页面最顶部,包含主副标题和发布信息。 2. 主内容区 (Main Body):页面的核心,必须采用 4+8 的非对称网格布局。 · 视觉锚点区 (4列侧边栏):此区域的唯一焦点是一个巨大、描边、空心的视觉锚点(字母/数字/图标)。这是整个设计的灵魂,必须足够大,以创造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 · 核心信息区 (8列):展示主要内容。布局必须紧凑,使用卡片、列表等形式,但元素间距要小。 3. 中段分隔区 (Mid-Breaker):在页面中下部,必须设置一个全宽的、风格不同的区域(例如,使用不同的背景色或布局),用于展示次要信息、数据或引用。它的作用是打破主内容的节奏,增加视觉趣味。 4. 深色页脚 (Dark Footer):必须使用深色背景(例如 1f2937),与页面的浅色主调形成强烈对比。页脚用于放置总结性观点或行动号召,为页面提供一个坚实、有力的视觉收尾。 II. 设计基因:这是风格的精髓,请严格执行: 字体系统: · 中文: 使用 Noto Serif SC 字体。所有标题和正文的字号都必须比常规网页更大,字重加粗,以此来填充画面,实现“饱和感”。 · 英文: 使用 Poppins 字体,字号相对较小,作为副标题、标签和点缀。 · 核心原则: 严格执行“中文大而粗,英文小而精”的排版策略,通过尺寸、字重和风格的巨大反差来驱动设计。 视觉元素: · 图标: 只使用 Font Awesome 的线稿风格图标。严禁使用 emoji。 · 高光: 选定一个单一主题色,并用它创建微妙的、从半透明到透明的渐变,为卡片或区块增加深度。 III. 技术规格交付物: 单一、自包含的 HTML5 文件。 · 技术栈: 必须使用 TailwindCSS、Google Fonts (Noto Serif SC, Poppins) 和 Font Awesome,均通过 CDN 引入。 · 内容: 不得省略我提供的核心要点,不要使用图表组件,以中文为主体。 · 适配: 优先适配 1200x1600 的宽高比,并确保响应式布局。 自我检查清单 在生成最终代码前,请检查以下几点是否都已满足: · 页面是否有深色背景的页脚? · 侧边栏是否有一个巨大、描边、空心的视觉锚点? · 布局是否是清晰的 4+8 非对称网格? · 页面整体感觉是“饱和”和“紧凑”的,还是“稀疏”和“松散”的?(必须是前者) · 中文字体是否比常规网页明显更大?
ginobefun
2个月前
#BestBlogs 别听模型厂商的,Prompt 不是功能,是 bug | Founder Park 文章基于资深 AI 投资人 Sarah Guo 的观察,提出“Prompt 是缺陷而非功能”,并分析了 AI 应用突破口、传统行业机会及 AI 时代护城河。 摘要: 文章编译自知名 AI 风险投资人 Sarah Guo(Conviction 创始人)的演讲,分享了她对 2025 年 AI 创业的非共识观点。她认为 AI 能力正迅速提升,尤其在推理和多模态方面,Agent 应用潜力巨大。在应用层,她强调 Prompt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是缺陷,优秀的 AI 产品应“读懂用户心思”。 文章以 Cursor 的成功为例,剖析了 AI 编程成为首个突破口的原因(代码的结构化、可验证性、研究重视及工程师自建工具),并提炼出构建“下一个 Cursor”的成功配方:即以客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避免通用文本框、利用领域知识、构建“懂行”产品、智能编排模型及精心呈现输出。此外,她指出传统行业正以最快速度拥抱 AI,Copilot 模式的价值被低估,且在 AI 时代,执行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文章为 AI 从业者和创业者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和实践建议。 主要内容: 1.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Prompt 是缺陷而非功能,是过渡阶段。 -- 文章强调优秀 AI 产品应无缝理解用户意图,而非让用户费力思考如何编写提示词,这代表了 AI 产品设计的未来方向。 2. AI 编程成为首个突破口,源于代码的结构化、可验证性及工程师的深刻理解。 -- 代码的逻辑性、结果的确定性验证以及工程师为自身构建工具的内生动力,共同促成了 AI 编程应用的快速发展和成功。 3. 传统行业正以最快速度拥抱 AI,Copilot 模式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 AI 的“跨越式发展效应”在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行业更为显著,而辅助性 Copilot 工具在当前阶段比完全自动化 Agent 更具实际收入驱动力。 4. 在 AI 时代,执行力是真正的护城河,而非模型或单一技术。 -- AI 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构建“厚实”的产品,通过卓越的执行力提供领先的用户体验,从而建立难以复制的客户信任和数据优势。
就在刚刚 OpenAI 发布了两个开放权重模型! 给大家带来深度解析! gpt-oss-120b 激活参数量 5.1B gpt-oss-20b 激活参数量 3.6B 两个都是 MoE 架构的推理模型. 首先, 这两个模型发布的就已经是量化版本了, 他们的 MoE 层直接用 MXFP4 精度训练的! 这意味着暂时没有办法微调这两个模型了 (现有微调框架不支持, 得等等). 然后, 大家肯定知道 OpenAI 搞了各种奇怪的命名, 比如 O3-mini-high, 这个 high 是啥? 现在答案揭晓, OpenAI 的模型是可以配置推理努力程度的. 分为三档, low, medium, high. 当然 high 模式下跑分最高, 相对的思考时间更长. Agent 功能适配得非常好, 原生针对 function call, 网页浏览, 执行 python 代码, 各种结构化输出进行了优化. 这也能从从跑分上看出来, 使用 tool 后分数均有提升. 接下来是深度内容: 首先 openrouter 上的 horzon-alpha 和 horzon-beta 肯定就不是这俩模型啦, 上下文长度不同. 那么 orzon-alpha 和 horzon-beta 可能就是 GPT-5 系列了, 不过大家测过后都说效果没那么惊艳, 我之前猜测可能是 GPT-5-mini, 让我们拭目以待哈哈. 其次! 重点的重点! 这俩模型原生上下文长度只有 4K! 通过YaRN位置编码缩放和滑动窗口注意力最终扩展到 131072 token. 这意味着可能超过 4K 后召回性能会严重下降. 我给大家做了测试, 方法很简单, 把《孔乙己》塞进去, 然后问模型文中孔乙己这个名字出现了多少次? 答案是33次, 次数越接近这个值召回越准确(我们暂时忽略FP), 因为大模型要回顾上文才能统计. 可以看到 gpt-oss-120b 回答是 22 次 (66.67%), 作为对比, 我是用 GPT-o3 回答是 32 次 (96.97%),所以建议做RAG的场景这两个模型使用要谨慎. 当然实际也建议等等 Fiction.LiveBench 的测试结果, 会比我这个快速预览准确很多. 另外, 从官方自己的跑分看, SWEBench 分数还是很高的, 达到了62.4 (claude-Sonnet-4 是68, Qwen3-Coder-480B 是67, Kimi-K2 是65.4), 但 AiderPolyglot 分数相对较低 44.4, (claude-Sonnet-4 是56.4, Qwen3-Coder-480B 是61.8, Kimi-K2 是60). 所以实际编程效果还需要测试. 稍后我马上为大家带啦写代码的实际性能测试! #openai #GPToss
订阅了Adobe全家桶,开始学习做视频 昨夜把拖延了两个月的一个片子给剪完了。看上去很难,有了合适的工具则不难。 这工具就是Adobe家族的组合,Premiere + Audition我最终还是重新订阅了正版,每个月228港元,但正版用得开怀,用得放心。Adobe工具组合的最大魅力是,修改音频的时候,可以自动调出Audition,修改完声音,自动同步到Premiere,简直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当然按照`张玉新`老师`重器轻用`的原则,一个软件不可能包打天下,我现在的剪辑流程如下。 1. 用Adobe Premiere + Audition初剪 2. 倒入到剪映加标题 3. 用Recut剪去视频中的silence部分 4. 用Memo生成软字幕 5. 根据需要再倒入到剪映,生成字幕版视频。 6. 上传到油管或者分发到其他地方 整个过程看上去有比较麻烦,实际上流程可以优化,例如在等待间隙,可以把文案给撰写了。我要做人生谦卑的学徒,从零学起,从零做起。像浮云一样慢也无所谓,像空谷的黄鹂一样无人听也不可惜。一切只为l我生命中的电影。 昨夜做的一件事就是从最简单的做起,把拖延了两个月的一个片子给剪完了。看上去很难,有了合适的工具则不难。这工具就是Adobe家族的组合,Premiere + Audition 我最终还是重新订阅了正版,每个月228港元,但正版用得开怀,用得放心 Adobe工具组合的最大魅力是,修改音频的时候,可以自动调出Audition,修改完声音,自动同步到Premiere,简直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当然按照`张玉新`老师`重器轻用`的原则,一个软件不可能包打天下,我现在的剪辑流程如下。 1. 用Adobe Premiere + Audition初剪 2. 倒入到剪映加标题 3. 用Recut剪去视频中的silence部分 4. 用Memo生成软字幕 5. 根据需要再倒入到剪映,生成字幕版视频。 6. 上传到油管或者分发到其他地方 整个过程看上去有比较麻烦,实际上流程可以优化,例如在等待间隙,可以把文案给撰写了。 我要做人生谦卑的学徒,从零学起,从零做起。像浮云一样慢也无所谓,像空谷的黄鹂一样无人听也不可惜。一切只为了:我短促生命中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