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po
2个月前
🤪 meepo 今年有2w多的外包款项没有收回来,所以不建议开发者轻易接外包,发下 meepo 的经验,注意避坑: 1️⃣ 报价一定要合理,不能客户随便一个低价就把自己卖了,如果客户前期报价低,那么后期迭代+维护,可能会更低,而且你要做好最后交付之后,尾款不结算的心理预期,不要在客户心中种下你很廉价的种子。 2️⃣ 一定要让客户预付款,我一般是 20% ~ 30%,到账了再开工,中间定几个交付节点,每交付一部分功能,让客户验收付款之后,再进行下一部分的开发。 3️⃣ 功能一定要清晰明确,并发给用户确认,写详细一点,别嫌麻烦,开线上会议时,记得顺手录屏,我曾经因为这块弄的粗糙,反复跟用户 battle,因为客户不懂开发,所以中间肯定会存在很多理解偏差。 4️⃣ 在开发功能前,先找一下有没有适合的模板或者开源项目,从零搭建去开发,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往往意味着利润更低,开发周期更长,平时要记得去收集一些符合技术栈的好的模板或者开源项目。 5️⃣ 注意培养长期合作的其他人员,不管是前后端开发,还是 UI 设计,那些平时老是嚷嚷着说"带带弟弟"的人,真的等到项目下来,你会发现他们啥也干不了,平时肯定要积累自己合作的稳定 team,毕竟你不可能什么开发语言都会,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而对于复杂点的项目,我会专门找个测试人员跟进,毕竟开发自己自测,会浪费不少时间,控制 bug 率,是减少客户爆炸的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6️⃣ 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报价,交付质量,这些东西,如果长期不合理,那么肯定会导致项目嗝屁,或者后续没法继续合作,不要想着今天坑了,明天亏了,长期可控即可。 7️⃣ 不要什么项目都做,什么都做,意味着什么都不精,那么长期搞下来,又累又没有积累。meepo 现在专注 web 全栈开发,出海业务,AI 套壳,react + nodejs + ts 的生态,一个人即可完整整个项目的开发。
XinGPT🐶
2个月前
帮助孙宇晨太空旅行的公司:蓝色起源 (Blue Origin) 蓝色起源是一家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 在2000年创立的美国私营航空航天公司。与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一样,蓝色起源也是致力于太空探索和商业航天的公司,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蓝色起源的使命是让太空旅行更安全、更便宜,并最终实现人类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愿景。该公司主要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以降低发射成本。 目前,蓝色起源有两款主要火箭: • New Shepard:这是一款用于亚轨道太空旅行的火箭,能将乘客送至卡门线(太空的国际公认边界,约100公里高空)之上,让乘客体验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并从太空俯瞰地球,随后返回地面。 •New Glenn:这是一款正在开发的重型轨道运载火箭,目标是将卫星和载荷送入轨道,与 SpaceX 的“猎鹰9号”展开竞争。 太空旅行的费用 蓝色起源没有公开其太空旅行的固定价格,但通过过去的拍卖和报道,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价格区间: •首次载人飞行:2021年,蓝色起源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船票通过拍卖方式出售,最终成交价高达2800万美元。 •后续飞行:据报道,之后的太空旅行票价可能在20万至30万美元之间,但这一价格并未得到官方确认。 •不定期邀请:蓝色起源有时也会邀请一些名人或有影响力的人免费乘坐,以增加项目的知名度。 普通人能去吗? 从技术上讲,只要身体健康、符合简单的体能要求并能负担高昂的费用,普通人确实可以乘坐蓝色起源的飞船去太空。公司网站也提供了一个“购买座位”的入口。 然而,考虑到目前高昂的票价和有限的座位,太空旅行仍然是一种极度昂贵的精英体验。虽然蓝色起源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但短期内还无法像乘坐飞机一样普及。 简而言之,如果你有足够的财力,蓝色起源的大门是为你敞开的。 孙宇晨这次蓝色起源的太空飞行,是他通过一场拍卖获得的,最终成交价为2800万美元。 不过,孙宇晨本人表示,这笔钱并没有用于购买“船票”,而是捐赠给了蓝色起源的基金会,用于支持太空相关的慈善项目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
brad强
2个月前
我盲猜今晚 GPT 5 会拉一坨大的,早已经对凹凸曼失去信任了🥲 个人感觉 GPT 变得越来越平庸, 总结下来大概有几点以下原因: 1 核心成员走的太多了,前期高管陆续出走,近期 meta 疯狂挖人。 2 在商业化和开源之间摇摆,不专注,远不如anthropic 专注,最近半年甚至有被 Gemini 反超。 3 凹凸曼应该是个阴柔的人,有很强的商业天赋,但是不一定懂得研究员和工程师,潜在会带来很多问题,尤其是技术类创业公司。 4 大模型路线方面,GPT 似乎没有把 coding 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对 agi 执念太深。 5 应用侧产品包装一直是 GPT 的弱项,比如 GPTs,眼花缭乱的大模型命名方式,o3 很强但是太贵的定价劝退了很多人。 6 GPT 的衍生产品几乎为 0(拉跨的 Sora 和 GPTs ), 同期 anthropic 除了大模型本身歪,围绕 coding 能力推出了:MCP,ClaudeCode, Gemini 利用 Google 生态,推出 notebooklm,veo3,flow... 7 流量入口单一,只有 ChatGPT,一直吃老本,而且 API 也没有价格优势。 8 缺少一个牛叉的 AI 产品经理,我的建议是花点钱挖一个产品大佬来吧,这块实在太弱了。比如那几个知名的 ai agent 产品经理。 9 大模型路线跟 agent 似乎结合的不紧密,这块不符合潮流,大模型可以有诗喝远方,但是也要考虑眼前的 agent 在应用侧爆发后的大量隐含需求 10 可能凹凸曼太独断,近期看到 GPT 分享干货内容没有其他几家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