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

我们是生活在真空中吗? 不,我们生活在时光长河里,生活在由技术的进步、普及引发的社会变革,和技术偶然也会发生的退化构成的无数涟漪中。 人类发明了技术,技术也重塑了人类。 理解技术、掌握技术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所必需,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对家庭如此,对国家也一样。 当你把家庭视为一个由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合作团队,把生活看成运用各种技术不断解决问题的旅程,你也同样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由无数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并用是否能达成技术共识,遇到各种问题时是否总能找到可行的技术方案来评估国家的技术能力——应对各种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能力。 那么从技术角度看,中共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其国民拥有怎样的技术能力? 美国呢?欧洲呢? 从技术角度看,民主政治的价值在哪里?法治的价值在哪里?它们比之专制的优越性在于何处?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民主之于专制的优势就不再仅是道德上的,法治之于人治的优越性也一样。 民主,是一个多数国民都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国家汇聚技术资源合作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法治,则保证研发人员艰难达成的技术共识不在执行层面被轻易毁坏。 而民主和法治的意义都在于通过打造技术团队,维护技术合作,协助国家在政治决策领域保持一定的技术水准。 为什么许多成熟的民主国家同时都是发达国家? 因为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面对那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在技术层面是游刃有余的。 请把国会看成技术人员研讨会,请把民主国家的政治争论看成社科领域的技术争论,请把现代化国家的立法过程看成“出方案”的过程,并把行政和司法视为应用执行。 当你从这个角度去看欧美各国的施政,去看政治史,从技术能力的波动去分析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波折,你会看到,要预测看似玄奥的“国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而要在一团乱麻般的政治争论里理清头绪也变得容易许多。 美国今天的问题在哪里? 在于从国民到政治精英,技术能力上的显著退化。 不论川普还是民主党一方,在面对问题时都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技术能力,他们停留于彼此指责,不论川粉还是川黑似乎都把太多精力放在抢占道德高地上,把注意力放在“该消灭什么人”上,而不是“该解决什么问题”和“该怎样解决问题”上。 为什么? 因为美国制造业的空洞化已经削弱了民主政治真正的人口基础,削弱了曾普遍存在于民间的技术思维习惯。 当社会大众从第一时间关心“如何解决问题”改为去关心“如何解决人”,你需要敏锐地意识到,这是种群体智慧上的退化。 关心“如何解决问题”并沿着这条思路向前走,不断厘清技术上有意义的细节,收集关于事实的信息,最终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一步一步稳步执行,这是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 关心“该消灭什么人”则是部落战争时代的思维方式。 不论川粉还是川黑,当他们失去对问题的聚焦,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已让自己沦为了部落战争时代原始激情的俘虏,沦为了社会合作的破坏者,失去了现代化国家公民应持的社会合作促进者的立场。 但他们为什么不聚焦于问题? 是因为问题不存在吗? 不是,是因为聚焦于问题,收集各种事实去细化、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超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是美国真正的危机。 人口质量的危机,日益普遍化的技术思维能力危机,各方在社科议题上越来越难以达成技术共识,由此越来越难维持超大规模社会合作的危机。 这才真的是对民主的威胁。 假如一国之人口基础的技术能力不足以支持民主与法治这种“配套技术”的存在,民主与法治就难以平稳运转。 而依赖于民主与法治这样的“高端配套技术”维系的社会合作就会一再崩解。 在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就象在许多中共国家庭里,因为技术能力不足,因为无法把家庭打造成一个微型技术合作团队,至亲之间经常会互相指责,每个人都把因解决不了问题而生的挫折感宣泄在亲人身上。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难以维系大规模社会合作,难以获得合作带来的增量,社会只能满足于较小的合作规模,较低的合作效率,只能在看似庞大的人口规模遮盖下分派别分阶层不断窝里斗。 并为寻求稳定构筑伤害链。 我们是人类。 我们是名为人类的这个种族生物基因的载体,也是由历代人类创造出的文化基因的载体,而技术,属于文化基因。 我们是技术的载体。 公民,是名为民主与法治的社科领域技术基因的载体。 而牲人,是名为伤害链的技术基因的载体。 在这里,一个不能也不该忽略的问题是,怎样的载体才能承载民主与法治这类文化基因——显然,具备技术能力的,养成了“对事不对人”思维习惯的,能进行技术探讨并与合作者达成技术共识的人,才算得上合格的载体。 而这样的人,需要在工作场景中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需要在工作场景中维护。
当你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一切被标识为“现代化”的事物,你会发现很多困惑都能得到解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哀叹“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仍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现代化生活是一种和过去世代相比,技术门槛更高的生活。 而你,很可能从未想过要为了过好这生活而提高技术能力。 以及关注你家庭成员的技术能力。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现代人,你需要学会使用现代化家居设备,你得会用冰箱,会用电饭锅、微波炉,你得会用抽水马桶、空调,你得略微有一些家居安全常识,比如怎么避免燃气泄漏爆炸,怎么避免电线短路起火,怎么降低电瓶爆燃起火烧掉整栋房子的风险。 你得知道不能向正在燃烧的酒精炉倾倒酒精,你得知道怎么严防一氧化碳中毒。 所有这些在更古老的时代你不需要知道的事情在今天都是你必须了解的生活常识。 因为和这些安全需知相关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你每一天都在使用它们,或是享受你家人对它们的使用。 比家用电器之类设备更重要的技术知识还有许多,例如医疗相关常识,例如交通运输相关常识,如果你开车,你还得对你驾驶的车辆和道路上常见的其他车辆涉及的技术知识,甚至评估桥梁道路安全性的知识都有一点了解。 你可以什么都不知道,但充满了技术细节的现代生活因此对你来说,会步步陷阱。 和关于硬件设施的技术常识相比,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和“软件”相关的技术常识,例如什么是金融基本常识,什么是法律基本常识,你可以都不知道,但那就意味着在这些领域你极有可能任人欺骗,任人宰割。 尤其在一个对欺诈行径十分纵容的社会环境里,在中共国那样一个银行柜员可以公然把理财产品说成存款,在银行业务办理大厅里直接向老年人推销的环境里,在奶粉可以有毒的环境里,没有识假辨毒的“火眼金睛”,你不知道在哪里就会踩坑。 现代生活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不断运用技术,不断依靠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现代家庭生活呢? 是一个需要你组建技术团队去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 你的伴侣是你的什么人? 从情感角度看是你的爱人,从技术角度看是你的队友。 但你有没有从技术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你选择丈夫或妻子时,你有没有评估过潜在对象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呢? 在你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时候,你又有没有思考过孩子需要有怎样的技术能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技术的世界立足?你要给孩子什么?培养他/她怎样的思维能力? 为什么在中共国,无数现代家庭都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在打算结婚的时候你是不是只考虑了对方的硬件例如身高、容貌?是不是只考虑了对方的资产例如有没有房子车子,有没有稳定工作,原生家庭有多少积蓄有多少子女,妻子娘家有没有能助你事业上升的资源? 你可能会觉得,认真思考过了婚姻的利弊得失,你就已经是个理智、务实,不恋爱脑的人,你就能从婚姻中得到你算计过可以得到的一切。 但如果你从未由技术角度思考过问题,没有把你的家庭视为一个技术团队,你就会在自己的生活里一次又一次被各种技术细节绊倒。 作为一个必须不断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生活中各种技术问题的现代人,如果你从未想过把家庭打造为一个技术团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你就会只能孤军作战。你的家人不是不想帮你,可他/她不懂,既不懂该怎么做,也不懂你在烦恼什么。 如果你的家人全都不具备技术思维能力,没有养成过遇到问题“对事不对人”的思维习惯,每次你们意见分歧,讨论就会很快偏离主题,从“寻找解决方案”变成一场追责论罪。 你会用着现代化的家电,玩着现代化的手机,天天跟古人吵架。 为什么你听过了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你的生活一地鸡毛?为什么你的家人无法理解你? 因为你的生活是由无数技术细节组成的,现代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是由技术能力支撑的。 想对生活游刃有余,你就需要在技术能力这个层面做到游刃有余。 想和伴侣合作愉快,和父母子女合作愉快,你就需要有把家庭打造为技术团队,通过关注彼此的技术能力、提高彼此的技术能力来“进行团队建设”的意识。 太多人从来都没往这个方向想过了。 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整体随着技术进步自然而然进行人口升级和政治秩序升级、文化观念升级的社会里,技术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言之教”,可以在大众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 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在一个刻意阉割民众思维能力的社会,在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间阶段,一部分人口已经具备技术思维另一部分人口没有的社会里,在已经能在工作场景中运用技术思维却还没习惯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技术思维的人群中,你就需要“有意识”。 需要有意识地去解决,去防止因一家人之间思维方式差异过大导致的问题。 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打造适合你自己思维方式的生活环境。 从移民到择偶到养育子女,到支持上海建国,你得知道,哪条道路通向你的幸福。
辛波斯卡《读不成书》 翻译:ChatGPT & 白板报 书店不供应 普鲁斯特的遥控器, 你不能随手一按, 切换成足球赛, 或答题赢辆凯迪拉克。 我们活得更久, 却更模糊, 句子越来越短。 我们旅行更快,更远,更频繁, 却只带回幻灯片,而非回忆。 这里是我和某个人。 那里似乎是我的前任。 这里大家都光着身子, 所以一定是海滩。 七卷本——饶命啊。 能不能剪裁,压缩一下, 最好干脆画成图。 倒是有个叫《洋娃娃》的系列, 但弟媳说,作者不是同一个P。 再说了,他到底是谁。 听说他躺在床上一写多年。 一页接一页, 蜗牛般缓慢。 而我们呢,以五倍速阅读, 而且,呸呸呸,运气从未这么好。 英文译文对照 “-NONREADING- Bookstores don't provide a remote control for Proust, you can't switch to a soccer match, or a quiz show, win a Cadillac. We live longer but less precisely and in shorter sentences. We travel faster, farther, more often, but bring back slides instead of memories. Here I am with some guy. There I guess that's my ex. Here everyone's naked so this must be a beach. Seven volumes—mercy. Couldn't it be cut or summarized, or better yet put into pictures. There was that series called "The Doll," but my sister-in-law says that's some other P.* And by the way, who was he anyway. They say he wrote in bed for years on end. Page after page at a snail's pace. But we're still going in fifth gear and, knock on wood, never better.” ― Wisława Szymbor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