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念

现代人的家庭观念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对“为什么要构建家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或是,走偏了的。 太多人以为构建家庭仅是为了“让我自己幸福”了。 但这是个很不负责任的想法。 因为除非你婚后不生孩子,否则,“让我自己幸福”这个目标一旦和育儿过程中的艰辛、劳累相冲突, 婚姻的价值对你来说就变得虚无。 当然,在伴侣的幸福与你追求的个人幸福相冲突时也是如此。 不客气地说,以“让我自己幸福”为结婚的目标,实际上是试图把婚姻和婚姻中涉及到的别人当成工具,当成达到“让我幸福”这个目标的踏脚石。 工具不好用你就会想换,对吧? 所以结婚又离婚变得越来越普遍。 如果不从传承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不从孩子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人们对婚姻生活的得失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估计。 因为婚姻本是“爱的十字架”,是传承的重担,是准备好了去背负的人才担得起的。 决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决不是从此有一个爱你的人围着你转,为了让你幸福劳心劳力,从此有你生下的孩子对你忠心耿耿,唯命是从,你指东他不敢打西。 决不是象许多婚后对伴侣和孩子有无限怨言的男女曾以为的那样,“结了婚就可以开始享受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婚姻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脱离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进入同样不完美的新家庭后会大失所望? 因为纯正、完整的古老传承已失落,而应该能指引现代人构建起和睦稳定家庭关系的新传承还未成型。 古老传承,并不会放任两个少年男女轻率缔结婚姻关系。 在人皆早婚的时代,婚姻通常由大家长包办,相应的则是大家族会提供小家庭草创期需要的各种资源。 古人并不会等到年轻人身心都完全成熟,能承担起传承所需的一切之后再结婚。 如果说没有家族在背后支持的婚姻,是一场传承团队的草创,是一场类似创业的冒险,是一次无经验者对投入全副身家开创全新商业模式的冒险,那么有家族在背后支持的婚姻,就象在大集团的支持下开分公司,或依托于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前辈的指导下开新连锁店。 现代的新婚夫妇往往是笨拙的,虽然他们自己在结婚之前通常都觉得自己准备好了,自己很成熟,已深思熟虑。 但当你意识到婚姻之于现代人等于创业,并用创业成功的概率去对照婚姻成功的概率,你会发现,对婚姻后悔的人绝不比对创业后悔的人少。 而能找到成功的相处之道的人,和能找到成功商业模式的人比,也绝不算多。 为什么? 因为结婚的人,没有为婚姻做充足准备。 就象许多创业的人没有为创业做充足准备,尤其是知识上、技能上、信息上、资源上的准备。 因为他们是来享受的,不是来付出的。 创业,不是让你去享受做一店之主,或一家公司的老板的“特权”,是让你在真金白银砸下去后,要凭自己的判断力、执行力、领导力,再赚回来。 而婚姻要你砸进去的,除了真金白银,还有你的人生。 赚到的则不是你的人生,是你孩子的。 传承,是人类的自我复制,是既包含生物基因的复制也包括文化基因的复制的,人类文明的完整复制。 而家庭,是传承的工具。 走入婚姻的真义是你自愿成为这工具的一个部件。 不是你作为丈夫从此就能得到一个任劳任怨的女奴和她生育的小奴隶们。 也不是许多男性正在指责的,少数女性以为的,“找到一个爱我的男人让他宠溺我给我幸福”。 关于传承的知识,实在的,是关于如何打造这工具,如何成为其部件的图纸。 各族各国均有不同的传承,差异则在于工具的款式和部件的构造及嵌配方式。 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传承。 现代人,需要弄明白这工具的用处,它的原理,然后学着造出全新的,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款式。 否则文明将自我灭绝。 因为拒绝古老传承已是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而独立摸索出全新的传承模式又为许多“叛出传统家庭”的个人力所不能及。 生育危机出现了,家庭危机出现了,婚姻危机出现了,人们困惑不解,并在困惑中让自己的孩子——不计其数的孩子,成长于破碎的家庭,在成年后视婚姻为畏途,成为传承意义上的无效人口。 于是人口危机也出现了,移民,大量接收携带异质文化的移民被误当成解决之道,令传承危机继续深化。 醒醒吧,巨婴们。 逃避不是办法。 我们需要重构传承,为了文明的延续。
硅谷居士
1个月前
美国华人凭什么成为模范族群? 美国华人,连同其他亚裔人,占了美国人口的7%左右。亚裔,尤其是华裔,经常被美国主流社会标榜为“模范族群”。 那么,对比普通美国人,美国华人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今天,我就分享几个美国华人的数据,看看华人这个模范族群,是如何“鹤立鸡群”的。 第一、家庭收入中位数 美国华人:10.5万美元 全美国:8.03万美元 华人优势:127% 第二、家庭净资产中位数 美国华人:58万美元 全美国:20万美元 华人优势:290% 评论:这是华人最突出的数据。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 第三、住房拥有率 美国华人:68% 全美国:65% 华人优势:105% 第四、预期寿命 美国华人:89岁,其中男性为87岁,女性高达91岁。 全美国:78岁,其中男性为75岁,女性为为80岁。 华人优势:114% 美国华人的预期寿命,足足比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多了10岁。这证明除了内在基因以外,外在环境也能大大影响人的寿命。 第五、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 美国华人:44% 全美国:38% 华人优势:116%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华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天下闻名。而在美国,学历越高的人收入就越高,这早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第六、结婚率 美国华人:62% 全美国人:47% 华人优势:132% 注:这个比例是指一家之主是已婚夫妇的比例。 第七、平均离婚率 美国华人:4% 全美国人:10% 华人优势:40%(这个比例越低越好) 评论:婚姻方面的这些数据,既反映了华人重视家庭观念的传统,也得益于华人较高的收入。贫贱夫妻百事哀,大约70%的离婚是由财务问题引起的。较高的收入和家庭财富,推高了华人的婚姻稳定程度。 第八、家庭成员人数 美国华人:3.8 全美国人:3.1 华人优势:123% 评论:华人更重视家庭价值,因此更容易出现大家庭。 第九、女性职场参与率 美国华人:60% 全美国人:57% 华人优势:105% 华人女性中,有更高的比例参与工作。这也说明华人女性在性别平等方面也值得称道。 转眼间,我和太太来美国已经快满25年了。前段时间,有几个网友问我当初为何要来美国。我回答说:2000年我来美国的时候,美国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30倍;因此,出国留学是毋庸质疑的最佳选择。 也有网友说:即使我留在中国,估计也实现财务自由了。 我想了想。也许我留在中国也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但是可能性不大。毕竟我的大学同学里,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这个目标。 除了财富上的收益,我觉得我来到美国,不仅提高了我和家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更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世界史正在走向全新的一幕。 全球商业帝国,或者说产业链阵营,或者说文明2.0新稳态的完全体,正在浮现。 和过去世代不一样的人口基础,和过去世代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过去世代不一样的家庭观念和样式,都已经呈现,并驱动着身在局中的所有人走向新秩序的建构。 牛马+蛆虫的伤害链传承正在崩散。 虽然蛆虫们仍对旧秩序恋恋不舍,蛆之一族仍在蛆王习近平率领下竭力挽留属于它们的光辉岁月,试图把特权传承下去,但牛马们已在或主动或被动的自我绝育。 而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的人口规模的经济需求正迫使生产生活方式的新旧交替在各国境内加速完成,由此不断扩大必须放弃低效率的旧生产生活方式,改用新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口基础。 这样的人口基础,这样的经济需求,当然会呼唤适配于自身的新秩序,呼唤由文明史上的先行者欧美列强创立并完善过的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再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不得不尝试引进现代生产技术,为此要训练其劳动者掌握相应技能,要允许劳动者以最有效的形式也就是现代企业形式组织起来,并为给这样的企业创造发展环境,打造和维护相应的政策环境——从发展生产力到调整政治格局,社会的演变就这样环环相扣,无可阻挡。 好吧,也不是不可阻挡,但阻碍社会演变历史进程的代价是激起一次又一次社会震荡,不论首发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其风险都是试图阻挡历史进程的人难以承受的。 仍在试图挽救蛆虫+牛马旧式格局的中共帝国特权阶层看不懂这样的大势。 他们会一次又一次激起社会动荡,螳臂当车然后粉身碎骨,“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许多身在局中者也没能看明白大势,没能看清楚,在历史进程中,站到新稳态一侧,促成新秩序的“顺产”,才是减少社会震荡和各种代价的最佳方式。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渐渐看明白的。 人们会发现令一国一族一地的政治秩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基础的演化进度相适配的重要性。 会发现,就象给小学生配上小学课本,给中学生配上中学课本一样,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基础转变的不同阶段,为发展中的社会搭配不同的政治制度、政策建议、家庭观念和文化观念,促成发展进程的“顺产”,能让社会支付的代价、承受的痛苦降到最低。 越来越多的人会意识到这一场文明转型的真实性,意识到我们需要从过程中学习,再运用学习成果令转型更加“无痛”,我们需要整理出转型过程中的“用户须知”,为正处于转型进程中的国家、族群提供教程。 从伤害链走向产业链的教程。 而且我们需要从个人层面到企业层面到族群层面到国家层面的全部教程。 社科学界需要在这些领域发力。 专家们需要研究并告诉脱离伤害链归化产业链的个人和家庭,该如何治愈曾经的心灵创伤,该如何应对“文化休克”,和该如何面对与自己父辈、自己儿女间那些跨文明稳态的代沟。 也需要告诉脱离伤害链阵营加入产业链阵营的族群和国家,该如何评估自身的发展程度,如何选择当前阶段最适合自己的制度并进行秩序建构,以便让巨婴族、巨婴国循序渐进,成长为“小学族”、“小学国”,再成长为“中学族”、“中学国”,一路向上。 我们需要学会在各个层面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世界在成长。 我们自己在成长在改变,别人也在成长在改变,从欧洲到非洲,从最先进的国家到最蒙昧的国家,从个人、家族到族群,一切都在前进,而且在加速前进。 正在发生变化的不止是中共国。 美国也正在面临自身的秩序震荡和重构。 欧洲也是。 全球化已令欧美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发生了巨大而真实的改变。 当欧美列国的经济基础与沦陷区经济基础通过贸易往来,形成了现在看来几乎无法斩断的分工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经济层面的“共同体”,一个同样呼唤着与自身发展程度适配的政治秩序的“共同体”,欧美就只能面对因政治秩序与现有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不适配所致的震荡,在建构起与之适配的政治秩序前,震荡将反复发生。 在有人意识到问题,并建构起与已全球化的经济基础相适配的全球新秩序前,全球性的政治震荡、社会震荡将反复发生。 欧洲各国内部的震荡,美国内部的震荡,中华沦陷区的震荡,正发生和将发生的亚非拉各国的震荡,都是同一场“超级地震”的局部。 是世界由文明稳态1.0转向文化稳态2.0时的磕磕绊绊。 新秩序正在生成。 在美国生成,在欧洲生成,在亚洲生成。 二战以来的和平秩序已到了改变的时刻,当美国人用把川普选进白宫实现了对旧秩序的扬弃,即使川普和他的团队无力完成对新秩序的打造,新秩序也会应运而生。 会依托于现存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的秩序建构能力,在经历了一次次震荡后,涌现出来。 这就是上海独立、沦陷区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朱韵和
5个月前
家,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家做饭,古来如此。有锅有灶,才是家,一口锅里搅稀稠,才是一家人。 农家院落的缕缕炊烟,把乡村生活的宁静平和熏染成千古不变的风景,很古典,很诗意。 不管饭好饭赖,饭稀饭稠,每人端一碗,慢悠悠吃着,边吃边说些平平淡淡的话,便吃出了温馨,吃出了安适,吃出 了长长的滋味,吃出了融融乐乐的亲情。 突然有一天,各家各户不再做饭,也无法做饭。屋里没了米面,连盛粮食的筐篓盆罐都收走了。 也没了铁锅,铁锅都被集中,打碎,扔进了炼钢炉。 同时扔进炼钢炉的,还有铁饭勺、铁锅铲儿、灶膛里的铁炉齿,以及铁秤砣、门钌铞儿、纺棉线的铁锭子、钉在地上拴羊的铁橛子。 土坯黄泥砌成的炼钢炉,烧光了村里的大树小树,家中的箱柜桌椅、板凳木墩。家中只剩四堵墙。 全村房屋也都成了公共财产,村干部说谁住哪里,就住哪里。常常换住处,处处是家,处处不是家。除了衣服和饭碗,别无私物。 村里办起大食堂。食堂占用村里惟一一座瓦屋。那原是村中惟一一户财主的房产,土改时分给了两户贫农。 此时,两户贫农已另住别处。瓦屋里盘了锅灶。大锅直径五尺,锅沿向上又用青砖白灰砌了五尺高。 搅锅的工具,原是一根横绑在两棵树间拴牛的枣木棍。炒菜的工具,原是一把用来铲土铲粪的长柄铁锨。 烟囱磨盘粗,从房半坡拱出,高高地伸过屋顶,冒烟黑而浓,直蹿而上,熏脏好大一片天空,常带着火星子,像能把白云烧着。 食堂门口,吊半个铁轱辘,当钟敲;一敲,全村人都集中拢来,乱哄哄挤一大片。 木瓢舀饭,铁铲分菜,窝头、红薯堆在柳条笸箩里,随便取食。 那么多人或站或蹲,或就地坐下,形成一个亘古未有的大饭场,喝稀饭一片吸溜声,喝稠饭一片呼噜声,只能吃出热闹,吃不出温馨,只能把肚子楦饱,绝对品不出滋味。 只在雨天,才准许把饭端回家里,家只是大人领着孩子睡觉的地方,即便家人坐一块儿吃,从大锅饭里也难吃出舒舒服服的家庭味。 那些天,说是已经进入共产主义,标志就是吃饭不要钱。不要钱的饭,吃起来却是那么别扭。 ---饥饿中,人心比铁硬,人情比纸薄 作者: 周同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