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当你从技术的角度看待一切被标识为“现代化”的事物,你会发现很多困惑都能得到解答。 为什么很多人都哀叹“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仍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现代化生活是一种和过去世代相比,技术门槛更高的生活。 而你,很可能从未想过要为了过好这生活而提高技术能力。 以及关注你家庭成员的技术能力。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现代人,你需要学会使用现代化家居设备,你得会用冰箱,会用电饭锅、微波炉,你得会用抽水马桶、空调,你得略微有一些家居安全常识,比如怎么避免燃气泄漏爆炸,怎么避免电线短路起火,怎么降低电瓶爆燃起火烧掉整栋房子的风险。 你得知道不能向正在燃烧的酒精炉倾倒酒精,你得知道怎么严防一氧化碳中毒。 所有这些在更古老的时代你不需要知道的事情在今天都是你必须了解的生活常识。 因为和这些安全需知相关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你生活的每个角落,你每一天都在使用它们,或是享受你家人对它们的使用。 比家用电器之类设备更重要的技术知识还有许多,例如医疗相关常识,例如交通运输相关常识,如果你开车,你还得对你驾驶的车辆和道路上常见的其他车辆涉及的技术知识,甚至评估桥梁道路安全性的知识都有一点了解。 你可以什么都不知道,但充满了技术细节的现代生活因此对你来说,会步步陷阱。 和关于硬件设施的技术常识相比,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和“软件”相关的技术常识,例如什么是金融基本常识,什么是法律基本常识,你可以都不知道,但那就意味着在这些领域你极有可能任人欺骗,任人宰割。 尤其在一个对欺诈行径十分纵容的社会环境里,在中共国那样一个银行柜员可以公然把理财产品说成存款,在银行业务办理大厅里直接向老年人推销的环境里,在奶粉可以有毒的环境里,没有识假辨毒的“火眼金睛”,你不知道在哪里就会踩坑。 现代生活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不断运用技术,不断依靠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现代家庭生活呢? 是一个需要你组建技术团队去共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 你的伴侣是你的什么人? 从情感角度看是你的爱人,从技术角度看是你的队友。 但你有没有从技术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你选择丈夫或妻子时,你有没有评估过潜在对象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呢? 在你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时候,你又有没有思考过孩子需要有怎样的技术能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技术的世界立足?你要给孩子什么?培养他/她怎样的思维能力? 为什么在中共国,无数现代家庭都把生活过得一地鸡毛? 在打算结婚的时候你是不是只考虑了对方的硬件例如身高、容貌?是不是只考虑了对方的资产例如有没有房子车子,有没有稳定工作,原生家庭有多少积蓄有多少子女,妻子娘家有没有能助你事业上升的资源? 你可能会觉得,认真思考过了婚姻的利弊得失,你就已经是个理智、务实,不恋爱脑的人,你就能从婚姻中得到你算计过可以得到的一切。 但如果你从未由技术角度思考过问题,没有把你的家庭视为一个技术团队,你就会在自己的生活里一次又一次被各种技术细节绊倒。 作为一个必须不断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生活中各种技术问题的现代人,如果你从未想过把家庭打造为一个技术团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你就会只能孤军作战。你的家人不是不想帮你,可他/她不懂,既不懂该怎么做,也不懂你在烦恼什么。 如果你的家人全都不具备技术思维能力,没有养成过遇到问题“对事不对人”的思维习惯,每次你们意见分歧,讨论就会很快偏离主题,从“寻找解决方案”变成一场追责论罪。 你会用着现代化的家电,玩着现代化的手机,天天跟古人吵架。 为什么你听过了许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你的生活一地鸡毛?为什么你的家人无法理解你? 因为你的生活是由无数技术细节组成的,现代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是由技术能力支撑的。 想对生活游刃有余,你就需要在技术能力这个层面做到游刃有余。 想和伴侣合作愉快,和父母子女合作愉快,你就需要有把家庭打造为技术团队,通过关注彼此的技术能力、提高彼此的技术能力来“进行团队建设”的意识。 太多人从来都没往这个方向想过了。 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整体随着技术进步自然而然进行人口升级和政治秩序升级、文化观念升级的社会里,技术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言之教”,可以在大众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 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在一个刻意阉割民众思维能力的社会,在一个处于转型过程中间阶段,一部分人口已经具备技术思维另一部分人口没有的社会里,在已经能在工作场景中运用技术思维却还没习惯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技术思维的人群中,你就需要“有意识”。 需要有意识地去解决,去防止因一家人之间思维方式差异过大导致的问题。 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打造适合你自己思维方式的生活环境。 从移民到择偶到养育子女,到支持上海建国,你得知道,哪条道路通向你的幸福。
很多人对未来没有信心。 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少能有人对“获得幸福”有足够的把握,而且确实,我们常常遇到挫折。 在中华沦陷区建构起现代化的国家政治秩序,是个象让起点极低的年轻人寻得幸福一样渺茫的梦。 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寻梦。 而且,即使对寻获幸福没有把握,我们也有把握结束痛苦。 我们有把握斩断伤害链的传承,只要我们不“滥生无辜”,不在暴君治下为他生育小奴隶,就算这片土地仍要承受蹂躏,往后的蹂躏也可以和我们无关,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代无关。 我们可以拒绝以“即使活得不象个人样也要活下去并且生儿育女”为信仰,拒绝把它当成必须让自己和晚辈一体遵循的人生信条,我们可以让传承了数千年的伤害到此为止,可以过一种没有软肋的人生。 对此我们有100%的把握。 所以,这份把握,可以成为我们抗争的起点。 不为暴君生育小奴隶,不让暴君拥有更多人口基础,从而保证暴君的统治无以为继,保证暴君必将失败,暴政必将失效,就是我们抗争的起点。 如果你愿意把暴君的失败视为抗争者的胜利,那么请你记住,我们追求幸福的努力是以此为起点的。 当我们从延续了千百年的麻木愚昧状态中清醒过来,学会拒绝传承痛苦,我们就可以坚守住这份拒绝,并对自己承诺,只有能感受到快乐时,只有对自己的幸福有把握时,才试着去生儿育女,去诞育后代。 我们可以为自己树立这样的原则。 只传承幸福不传承痛苦的原则。 并用对这原则的坚守,让自己的人生稍微容易一点,同时让这个世界的苦难总量减少一点。 没有能力婚育,没有条件婚育,那就不婚不育。 不进入没有爱的婚姻,不生育没时间精力陪伴的子女。 养儿防不了老,那就干脆不养儿。 放下对传承的执念,放下对建立家庭的执念,只要这一生。 先把这一生活好,先允许自己少些痛苦多些快乐,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摸索前行。 想改变世界,我们先要改变自己。 想让这个世界不再充满痛苦,我们首先要令这个世界不再拥有伤害链的人口基础,并且,为了让这个世界拥有更多快乐,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从传承痛苦的链条中脱离出来投奔幸福阵营的链环,让自己从制造痛苦、感受痛苦的伤害链系统成员,转变为创造快乐、感受幸福的“新人类”。 由此令两大阵营的人口基础此消彼长。 这世界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可以改变的,人口结构也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也在相当程度上有能力改变自己家庭的人口结构。 手段并不难想到。 通过学习改变自己,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变自己,通过把收入投资于自身而不是婚育改变家庭,这些都是手段。 同样既隐蔽又有效的手段,还有通过迁徙改变地区人口结构,例如搬到远离父母亲戚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这既能改变自己个人的处境,也会在客观上改变地区的人口组成。 这些改变是每个清醒过来的人都做得到的,这几乎没有风险,因为当局无法分辨你这些举动里有没有政治含义。 但这些改变能重新塑造社会的人口基础,能重新设置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人口基础,从而令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为抓住历史机遇,建构与人口基础相适配的政治秩序做好准备。 寻求幸福的人可以抱团取暖,可以通过脱离充满伤害的家庭和社区,聚集到一起,来建构属于自己这类人的新社区,并让这样的社区成为城市主体,由此令这样的城市有条件成为建构新秩序的基地。 一切准备都可以是无声无息的。 这抗争可以长期持续,如果暴君的统治继续,那么就让生育率持续低迷。 而如果暴政被推翻,如果上天让寻求幸福的人群重新看到希望,如果在漫长的准备过程里,你终于学会了如何令自己快乐,如何与人相爱,如何找到幸福,那就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运用你的所学。 我们可以用拒绝传承苦难来结束苦难。 并用决心只传承幸福来增进这世界的幸福。 坦白说,要让世界发生真正的、深刻的改变,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学富五车,都完成社科理论上的准备,都完成全套的公民教育。 需要的只是作为社会人口基础的大多数人都接受生活的启蒙,激活趋乐避苦的动物天性,摆脱麻木愚昧,以延续痛苦传承的生育观念为信仰的牲人状态,作出“不快乐就不生育”的人生抉择。 并在建构新秩序时,以“是否能让我放心生育”为标准,去衡量每一项与己身利益相关的决策。 很多人说,中华沦陷区愚民太多,想完成社会变革是天方夜谭。 很多人都认为在沦陷区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培养出足够数量的,有能力建构新秩序的公民。 但人口基础是可以被改变的。 当不婚不育的年轻人聚居到对不婚不育者更友好的城市,当重视个人幸福,厌恶伤害链式家庭传承观念的年轻人搬往对他们包容度更高的城市和地区,当暴君的剥削令盲目生育的家庭因贫困缩减子女数量,伤害链的人口基础走向消亡,而至少在局部地区,更适合新秩序的人口基础成为主体,在学会了拒绝痛苦的人群中,就会有人能学会寻获幸福,并把这样的经验、技能分享出去。 世界就是这样改变的。 由人组成的世界,将因人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日报网-央视网
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