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语言形态着迷😍,尤其是广义形式语言这种从自然语言中发展而来的背后的哲学探讨: 从这些天观察到的语言运用现象,如果从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这种分野来看,似乎能从另一个维度进一步解构susan说的语言中的结构问题。 另外还有很多现象也可以从这种分野里得到语言层的印证: 比如Elon和Sam刚刚发生的关于平台操纵的对掐,我就明显感觉Elon在很多事上语言表现出来的是直面挑战人性,而Sam则是在话里千回百转暗暗利用操纵人性。 比如刚刚发的关于大模型时代的硅谷中印码农的此起彼伏,我的一时兴起的点评: “刚看到的这篇报道很有意思,看起来印裔工程师英语自然语言编程很厉害,而大模型时代更需要AI工程需要的形式语言编程能力! 这一点华人做题家出身更有优势!” 还有川普的政治语言的运用,也非常有特色,和Sam是同一类但又有明显区别。 回到发这个帖子的言衷,总结起来就是: 自然语言就是面向人的编程,讲究起来就是结构,目的则体现了所谓语言的社会性; 形式语言面向工具的编程,无论强弱,似乎都逃不过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幽灵。 鉴于我对人性的致简本质而人心又深不可测的世俗现实的认知,在自然语言里求一劳永逸的结构,也会绕不过哥德尔的幽灵,如同理性摆脱不了感性。 这两种语言不能错位,但很容易错位使用,且普遍存在。包括我这个理科脑子自身也经常与感性脑子在纠缠着互相探究底线。这是源自我们需要理性带来的确定性,但又无法摆脱感性的生理性基础。 LLM似乎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感受?!留个写下去的引子,这也是我𝕀²·ℙarad𝕚g𝕞范式研究的出处。
indigo
1个月前
这趟回亚洲呆了两个月,疫情后最久的一次!途经京都、东京、北京、上海、香港、曼谷、台北,最后再从东京回温哥华,日本每年都去,但有六年没回大陆,台湾和泰国则是十多年没去了,因此时间带来的体感变化很强烈!其实离开美西,特别是硅谷,就等于离开了科技泡沫区 。。 先说日本: 十多年前在日本做有一居 最大的感受就是游客越来越多 现在实体商业发达 人流量大 通胀在发生 年轻劳动力的工资在上涨,缺人 大城市核心区域公寓价格泡沫严重 政府随时会收紧海外投资和提高经营门槛 感受不到科技的变化 但 Taxi 上全是 AI广告 日本依旧不适合科技创业,从人才到社会结构都不支持,炒地皮和实体服务业才是适合日本的经营投资模式 再看台湾和泰国: 台北的基建感觉停在了二十多年前 除了芯片和周边科技 其它行业差距太大 曼谷挺意外 多元化有活力 购物中心卷出了天际 虽然贫富差距巨大 但大家都过的挺开心的 适合创意人士 Digital Nomad 和城市探险 但这两个城市完全感觉不到 AI 的存在 。。。 北京、上海和香港: 最大的感受 EV 过于发达行业太卷 要是能无阻碍的出口到全球 就太有竞争力了 对经济和消费的感觉 上海明显好于北京 我没有在上海感觉到经济下行 朋友说我住的地方有假象 。。。 但消费领域的各种内卷 我是深刻感受到了 这样怎么赚钱😆 香港的经济在复苏 不过人口结构有很大变化 曾经的亚洲金融中心 现在聊天的主题只剩下稳定币 以及如何投资美国科技公司 感觉所有城市的贫富差距都在变大 而且对科技和世界的认知差距 也在快速拉大 可能大家都生活在各自的信息泡泡里 也许是社交网络 也许是刻意宣传 中国的焦虑感明显要高于其它地方 --- 回国这趟做了十几场关于科技加速的分享 有公开的也有给企业定制的私密分享 老板们都想用 AI 降本增效 员工考虑的是工作别被 AI 替代 但这是迟早的事情 。。。 在中国 搞钱的气氛最浓烈 聊天好像只有这一个主题 有点无聊 我的结论是 AI 时代创业只属于超级个体 科技巨头继续垄断一切 中型公司没有活路 就像全世界的中产都在坍塌一样 下一次大型经济 or 政治危机 会发生在 AI 显著影响就业的时候 资本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更加强大 你有钱就能通过投资最好的 AI 公司来赚钱 如果没钱 那用好 AI 就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杠杆 AI 时代人的连接和社群的意义更加重要 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连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 信仰“科技加速、AI 共生与主权个人”的伙伴们 一同迎接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以及抓住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