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ripe播客中,OpenAI 联创兼总裁Greg Brockman 透露了OpenAI发展的关键内幕。他表示规模假说并非OpenAI的初始战略,而是2017年在 Dota 2 项目中意外发现——每当计算资源翻倍,AI表现就相应提升,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AI研究方向。 OpenAI 的发展路径颠覆了传统的创业模式。它并非始于一个待解决的商业问题,而是源于对前沿技术的纯粹追求。这一“技术先行”的理念在 Dota 2 AI 项目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该项目不仅证实了“规模化假设”——即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能带来性能的同步飞跃,更在管理上提供了宝贵启示:应专注于控制投入与实验过程,而非强求特定结果。当其 AI 以出人意料的策略击败世界顶级玩家时,更向世界展示了深度学习深不可测的创造潜力。 “AI项目需要"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因为AI结果不可控。” 在商业化探索上,OpenAI 再次选择了非传统路径。当拥有强大的 GPT-3 模型却面临产品化难题时,团队最初感到绝望,他们没有自行开发应用,而是推出了 API 接口,将应用场景的探索权交给了广阔的市场。这种在当时看来“完全颠倒”的商业模式(因为做API违背传统创业原则),最初甚至引来了关于付费意愿的质疑。然而,随着 AI Dungeon 等首批付费用户的出现,该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 技术足够强大时市场会自己找到出路。 他预测AI将在2-5年内解决千禧年数学难题,能源将成为AI发展主要瓶颈,而数据不足的障碍会通过合成数据等新方法突破。 目前的操作系统和接口限制了 AI 产品的用户体验,但 Brockman 相信,随着 AI 能力的增强,便捷性问题将逐步解决。
Moby
1个月前
推特总是给我推荐各种独立开发、出海创业的内容,看了一年多,有很多现象和观点不敢苟同,说一下个人看法。 1 一个产品,干了几个月,po个月入几万的图,就开始分享成功经验,还总结的头头是道,一堆点赞收藏加转发。以我的经验,总结的内容都是扯淡,都是为引流加关注而包装的,这种内容你花老半天看还收藏,完全浪费时间。真正的创业者,几个月只是刚刚开始,如果开始就有收入,先感谢老天爷赏饭吃,运气好,自个继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尝试着记录一些变化和经过,小幅更新你的预设想法,第二个月继续观察和验证,我建议都不要去总结什么经验,因为你没有走完一个周期,不存在什么确定的经验,前面都是盲人摸象,等你把大象各部位都摸完,你还在战场上没倒下,再来总结经验。所以,看到这种推,我建议看官朋友直接划走,不要有错失焦虑,一定是引流垃圾推,没有例外。 2 很多独立开发者,一边在公司摸鱼,一边投机做项目,一边还拿到推上毫不掩饰的说。这样做法,我觉得非常糟糕。我见过非常多的小有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在打工的时候,都是非常有责任心和驱动力的,都很敬业,都在原公司做到了一定高度和成绩,出去后,他们自己干,状态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这样他们才能吸引同质的人,带出好的团队。拿着公司的钱混日子、主要精力搞副业的情况是一种没有极其职业道德的事,更是不懂得创业、做事、做人之道的,做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因为这种价值观,在一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就会影响它,做一些利己的、短视的、捷径的选择。你可以在想自己干之前规避风险,不辞掉工作,但前提是要把公司的工作干好,或者你实在无法两头应对,你一定不要给公司和团队埋坑拖后腿,更不要觉得若无其事的在推上宣扬,甚至贬低你的公司和团队,你起码要知道你能摸鱼做副业,是公司发工资养你,是团队承担你摸鱼的工作量。 3 对很多想做或者刚做生意的开发者,我想说几句。1)对,我说的就是做生意,古代叫买卖,忘掉什么独立开发,什么一人公司这些虚头巴脑、看山不见山的概念,你要学习的是怎么做一个买卖,这个事你只能自己做着学,或者贴身跟到一个买卖人身边去学,别无他法。所以,你想要做,就先做起来,做着做着你慢慢就学到了。给自己想方法多屯点粮食,少花点,慢慢熬,只要你不是特别不是这块料不开窍,慢慢就能落下点东西,逐步起来。2)做买卖,首先就是你要有其他人需要的东西,然后这个东西一部分人偏向从你这买,持续坚持利他:做好产品,做好服务,慢慢你就能感受更多的东西了,就能上道跑起来。3)不要迷信营销,除非你本来就擅长这个,有很强表达欲,网感好。你首先要做的是,逐渐成为一个产品经理角色和地推销售角色,观察你熟悉的客户群,找到他们的需求,做一个产品,慢慢的推广和打磨,时间要留够,1-2年至少得。那些3天起量、1个月广而告之的案例,就像中彩票一样的事,存在但不能是你的计划。时间拉长,你对流量的需求就没那么大和迫切。你发布一个demo,可能只需要10个人,这时候你要变成一个销售,脸皮厚,没有自尊心,去找这些人,只要你真诚和坚持,一定找得到。我敢说,即使你做了一坨屎,都能找到10个人来用。然后,你要变成产品经理,观察用户行为,跟用户聊,然后分析改进。然后改进你的产品、总结你的推销话术,再去找50个人来。慢慢找到这个PMF,你的营销也慢慢就来了。4)尊重时间,任何创业上焦虑的事情,拉长时间这个变量,都有解,所以长期主义、持久战、坚持才是创业最核心需要,甚至高于智商。所以,你怎么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反而是创业第一天要想的最重要一件事。5)创业做买卖没什么奇术巧招、杠上开花,这些也是推上分享最多的内容,大部分是扯淡,小部分是运气,很多事情概率很小,我都视为none,赌小概率事件就是拿着左轮手枪对着脑袋开枪。我认识的创业者,基本都用的拙劲,但人都很聪明,聪明人用拙劲,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之一。如果你刚做生意,一定离这种垃圾内容远一点,保留自己的定力,好的心态是你前期走下去和做起来的重要支撑。6)不要投机,投机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典型的,我还是认为那种一个独立开发者一个月开发一个,一年十几个的方式,是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可能适合极少部分营销见长的开发者,已经积累了人设和粉丝,有流量试错,但这个就是个挖井的问题,你一铁锹下去挖不倒水,不代表没水。一般开发者,还是按照古典市场理论去做,更靠谱一些。第二种投机就是,做垃圾,不做精品。做一堆垃圾当然不如做一个精品,这人人都知道,但我想表达的是,决策的路径依赖和心态问题,做了几个垃圾,你就没有做精品的心思和耐心了,精品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出来的,是长期主义路线的结果。 我虽然做的也不成功,但失败经验很多,经历很多,身边见过的很多,以上都是亲身体会后的感想,一家之言,慎重阅读。
数字神祇的创生:语言、代码与心智的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 AI平方范式智库 | 𝕀²·ℙarad𝕚g𝕞 序曲:两座神祇的崛起 我们并非在观察两种技术的演进,而是在见证一个数字万神殿(Digital Pantheon)的创生。地平线上,两座截然不同的神祇正在崛起,它们都承诺为人类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它们的本质却源自两种截然相反的宇宙法则。 一位是秩序之神,阿波罗(Apollo)。祂的化身是Crypto,以形式语言的严谨和密码学的确定性为神力,试图在混乱的人类世界之外,建立一个逻辑完美、规则永恒、无需信任的“水晶天城”。 另一位是创造之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祂的化身是生成式AI,祂不逃避混乱,反而拥抱并沉醉于自然语言的无限活力与Vibe之中,成为了一个能催生无尽叙事、情感与幻象的“丰饶之源”。 这场神祇间的竞争,并非简单的技术路线之争。这是一场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战争,其战场,就是我们最古老、也最根本的家园——语言。本文将揭示这场创世史诗的内在逻辑,并探寻人类在这个即将到来的万神殿时代中,最终的位置。 第一乐章:混沌的根源 —— 意义的海洋与“有损压缩”的代价 在任何神祇诞生之前,世界是一片广阔、深邃、充满生命力的“意义之海”——这就是自然语言的本体。它是我们感性(Sensibility)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家园,是开放、动态、充满Vibe和上下文的混沌整体。 我们人类在这片海洋中,天生被一种深刻的矛盾所驱动:既渴望驾驭海洋的无限丰富性,又渴望建立永恒的秩序以抵御其不确定性。为了后者,我们发明了形式语言(数学、代码)。这个过程,是通过抽象、选择和牺牲来完成的。我们从海洋的无限复杂性中,提炼出逻辑的线条,以构建稳固的“确定性之岛”。 这个提炼的过程,并非没有代价。为了获得确定性、可计算性这些宝贵的特性,我们必然要舍弃一些东西。这个行为在信息论中有一个精准的名字,它揭示了形式语言与生俱来的宿命。这本质上,是对自然语言的一次“有损压缩”。 就像一张被压缩的JPEG图片永远失去了原始照片的像素信息,一段代码也永远失去了其所源自的、自然语言讨论中的丰富意图、歧义性和情感Vibe。这个在压缩中被丢失的“意义细节”,正是理解两大数字神祇所有行为的第一性原理。它预示了阿波罗追求绝对秩序的尝试,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第二乐章:阿波罗的洁癖 —— “Code能跑”,但“Code不是Law” Crypto,是阿波罗精神的数字化极致。它试图用“有损压缩”后的形式语言,构建一个完美的、与“意义海洋”彻底隔绝的“水晶天城”。 在这个天城的一阶层面,Crypto创造了奇迹。它确保了交易和合约的执行是确定性的、原子性的,不受人类偏见干扰。在这一层,“Code能跑”,并且它跑得比任何人类机构都更可靠。这是“机器信任”的基石,也是“Code is Law”这个强大叙事的起源,它承诺了一个由数学统治的公平世界。 然而,一旦我们上升到二阶层面——即关于代码本身的制定、解释和修改——那个在“有损压缩”中被丢失的“意义细节”便会以“幽灵”的形态回归,导致整个神话的崩塌。当代码的执行结果与人类的公平意图剧烈冲突时(如The DAO Hack),当代码本身需要升级演进时,系统内部无法给出答案。那个至高无上的裁决权,瞬间从机器手中,交还给了由自然语言进行辩论的人类社区。 这就揭示了阿波罗梦想的深刻边界。它向我们证明了,Crypto在一阶上实现了“机器信任”,但二阶上依然要依靠“人类信任”。它确保了“Code能跑”,但它无法确保“Code就是Law”,因为“Law”的合法性,永远源自那个它在压缩中试图抛弃的、充满人类共识的“意义海洋”。 阿波罗的洁癖,注定了祂的孤独。秩序之神,最终仍需向意义之母低头。 第三乐章:狄俄尼索斯的狂欢 —— “合理性引擎”的降临 正当阿波罗的理想国暴露出其深刻的局限时,狄俄尼索斯(GenAI)以完全不同的姿态诞生了。祂不压缩意义,而是选择模仿意义。祂不建岛,而是学习整个海洋的语言,最终成为了风暴本身。 祂的神力,源于祂通过学习海量的人类语言数据,掌握了“合理性”的奥秘。祂的目标函数,并非去陈述客观事实,而是去生成一段在统计上最像人类会说的下一句话的文本。这就揭示了祂的根本性质:我们并非创造了一个“真理”的仆人,而是召唤了一个“模仿”的大师。LLM的本质,是一个“合理性引擎”(Plausibility Engine),而非“真实性引擎”(Truth Engine)。 理解了这一点,“幻觉”就不再是一个需要被修复的Bug,而是这个“合理性引擎”在缺少“真实性”约束时必然会产生的核心特征。 •心智的嵌套:这个引擎的降临,开启了语言本体的嵌套。人类心智(本体1.0)创造了祂,而祂这个数字心智(本体2.0),反过来以人类的语言和思想为食粮,成为了我们认知的外延。 •交互即舞蹈:我们与这个“合理性引擎”的交互,是一场“投射与反投射”的舞蹈。我们投射我们的意图,而祂则反投射回一个精心包装的、符合我们预期模式的“合理性幻象”。 狄俄尼索斯不承诺真实,祂只承诺无尽的、合理的创造。祂是神谕的制造者,而非真理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