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5个月前
你的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于你对人性的无知。强大的雄性动物可以随意的跟同类的雌性进行交配,而且他旁边弱小的雄性只能够看着。村口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会叫,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叫,当浑浊成为了一种常态,清白也就成了一种罪过。打断你一条腿,再给你一副拐杖,最后告诉你,如果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你就会充满感恩。如果动物光吃不胖,那么他肚子里面一定有蛔虫,如果劳动人民通过勤劳无法致富,那么社会一定有吸血鬼。人性就是一说到钱和权,就立马会放大瞳孔,一说到男女之事,就会立即变得非常兴奋,然后一说到道德和良知,个个却噤若寒蝉,谎话连篇。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落井下石的都是自己人,看你笑话的都是身边的人,不希望你好的都是父母以外的亲人。搞仕途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扯淡的事情干得很专业,专业的事情干得很扯淡,有利的事情干得很积极,不要脸的事情可以干的天衣无缝。奴性极重的人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因为他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尊重、自尊需要从同类身上去找回来,所以他们对上面卑躬屈膝,对下却飞扬跋扈。当有一天你发现周围的人变得客气了,不是因为他们善良了,也不是因为他们素质提高了,而是你的实力变得比他们强大了。你的一切的痛苦都源于你的人性的无知,成熟并不是你看懂了这件事情,而是看懂了事情背后的人性。
Morris
5个月前
中国人被养老恐惧控制了一生,一生都在为最后零碎那几天做准备。中国人一辈子都在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就怕死了没人发现,就怕没人办葬礼,怕清明节没人上坟。如果老和死是注定的,难道不应该多多努力提高年轻的时候这种生活质量吗?忙碌一生就为了应对衰老和死亡,出生就在为这个做准备,一直被恐惧控制着过程,反而牺牲了很多可能性,这生命精彩是一点儿都不见了,糟蹋了最有质量的几十年人生。为了死的好看,死的没有人议论。然而事实是,老年生活你再怎么有钱,再怎么有孝顺的儿女都过不好,身体的机能决定了生活质量,本末倒置。甚至工作呢,也是为了养老,就为了那一点不确定性,工作就为了最后那几年有钱看病,有尊严,等于牺牲了80%的高质量的人生去换一个必然的旅程,让痛苦程度少一点,而且这还是不确定的。人生因为机遇说不定的,谁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很多人四五十多岁就没了,有的甚至是几天,甚至一个瞬间人就走了。很多人怕自己老了失能,瘫痪在床,其实很多人没到瘫痪的时候就死了,从没想过好好活,只想着怎么好好死。中国人一辈子就为了死的好看,死的有面子,就为了最后那几年的养老问题,搭上了自己的一辈子。充实专注的过好每一个今天,才能真正感受到短暂一生的绚烂与热烈,充分的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至于昨天和明天,让他来,让他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幸福的度过每一个今天,当明天到了的时候,过好明天,我们要停止对未来的过度忧思和期盼,每一个今天都是我们的限量版,都是我们余生最年轻的一天。
Morris
5个月前
在中国,父母常被视为无条件的付出者,但现实中,许多父母并不具备真正“当父母”的能力。他们用“我是为你好”、“血浓于水”来掩盖情感上的控制与伤害,一旦子女违背他们的安排,就被贴上“不孝”的标签。这种情感绑架常常来自他们未被疗愈的创伤、自恋式的人格需求以及对孩子的功能性利用。很多孩子成长在压抑和冷漠中,不是被关爱,而是被要求服从。 真正的情绪暴力,不是偶尔的争吵,而是长期、持续、不可预测的贬低、操控和精神打压。这种互动模式深刻地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认知,塑造出焦虑、回避、甚至混乱的依恋模式,影响一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无法发展出稳定的自我,而是不断压抑真实的感受,只为维持“和谐”的家庭表象。 长大后,我们常陷入一种撕裂的状态:外在要扮演“孝顺”的角色,内心却充满愤怒、恐惧与逃避。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认知觉醒。我们逐渐看清,那些曾被称作“爱”的行为,其实充满了条件、操控与自我投射。这种觉醒虽然痛苦,却是我们开始为自己负责、疗愈内在伤痕的重要起点。 当我们选择疏远父母、设立情感边界,并不是背叛家庭,而是出于自我保护。这不是“不孝”,而是对自己生命和情感健康的尊重。代际观念差异可以理解,但它不能为情感暴力背书。如果父母无法理解你的改变,那是他们未完成的情感成长。守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哪怕被误解,也是走向成熟和自由的勇气之路。
Morris
5个月前
爱,应该是让你变得温柔且勇敢,而不是让你陷入卑微和纠结,你应该是从爱中获得力量和快乐,而不是耗费所有的力量去讨好。我们真正需要的其实不是婚姻,不是性,甚至都不是陪伴,而是正向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可以相互沟通,互相看见彼此理解相契合的灵魂。一定要把认可你,作为筛选伴侣的第一标准,而不是喜欢你的人,一个喜欢你的人他/她其实喜欢的不是你,而是喜欢你身上映射出的他匮乏的那部分。很多伴侣在一起,很久不能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矛盾和困境,原因便是两个相对匮乏的人,都期待对方来疗愈自己,最终都难免双双失望。 很多婚姻破裂的原因是我们认为结婚就会幸福,但真正一起生活后才会发现,对方并不能满足你的期待。任何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源是一方或双方放弃了成长,却把希望放在了对方身上,期待对方疗愈自己,而任何关系要走向深度关系,是彼此看见双向奔赴,单方面的付出不会长久。能长期稳定持续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更多的接纳和允许相似的认知和高维认知。 缺爱的人只会索取,而高维的爱出自于内在本自具足的人,他们给予出去的爱便是生命的能量,是无条件无分别的付出,是灵魂点亮灵魂。真心唤醒真心,生命成就生命。最终带你将爱的能量,都能达到更高维度,那些真正在爱中的人,不会成为孤岛。们常说智者不入爱河,我却不知智者即为爱河本身。只有双双跳入爱河,不吝惜自己的爱,学会真正的倾听,建立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建立彼此深刻理解、稳固、持久的互动关系。
Morris
5个月前
Morris
5个月前
没有输出型爱好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我曾连续三年越努力越穷,越读书越原地打转,后来醒悟才发现,我培养的全是这些自我消耗的输入型爱好,所有的学习只停留在大脑表层,没有对外产出,无法创造价值,人生回报率几乎为零。而后来带给我实际收入、人生杠杆和时间自由的是我培养了一个输出型爱好,它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自带复利,人生回报率极高。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两个字,产出。当你在产出时,你的能力将乘以20%的增长速度,轻松甩开同龄人。所有碎片化的想法都会变得系统,如果这个系统恰好能给他人提供价值,那这份价值就会变成你的金钱和财富。这是输入型爱好无法做到的,因为输入型爱好的价值全由你自己主观评定且无法变现,而输出型爱好的价值全由外界评定且巨额变现。 那如何区分输入型爱好和输出型爱好?举几例子能帮你清晰辨别,爱追剧是输入型爱好,不变现,剪辑剧情高光片段和人生感悟是输出型爱好。打游戏是输入型爱好不变现,而制作游戏攻略加风趣表达是输出型爱好。爱穿搭是输入型爱好不变现,而拆解评价公式加素人改造是输出型爱好。最关键的,当你沉浸在输出型爱好时,你不仅可以同时获得多巴胺和内啡肽带给你的双重快乐,还能让你变得不再迷茫和焦虑与内耗,这也是你提升自信和短期拿到巨大结果最快的方法,没有之一。跟刷短视频、打游戏、看小说这些被动消费带来的快餐式快乐完全不是一个层级。 那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输出型爱好,撬动人生杠杆?一、找爱好进行突破把你的爱好变成钱,比如生活类爱好、文娱类爱好、技能类爱好、垂直领域类爱好。总之记住,信息差永远存在,你的日常可能就是别人的救命稻草。二、要变现就别自嗨,把用户的痛点和爽点变成钱。有人记录自己的减肥过程,分享饮食清单,解决了用户不用饿肚子也能瘦的痛点,卖爆减脂零食。有人因为喜欢看电视剧而进行解读,解决了用户不动脑也能看懂甄嬛传,获得上亿播放。还有人把自己未婚生育的过程整理成了一套标准的流程清单,卖了几万份。因为你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身就是此刻很多人苦苦追寻的答案,所以你的输出天然就是金钱和财富。三、先完成再完美先把面子丢掉,等你成功后再捡起来高高挂起。 记住,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即使做成一坨屎威,公信力已经打败了99%的空想者。所以从今天开始,培养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输出型爱好吧,你输出倒逼成成长创作重构人生,通过持续创造价值,不断放大你的本金能力,通过持续创造价值,准备金光闪闪的自己。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爆款的背后,都是敢把脚踩进泥里野蛮生长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