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guizang.ai)
1个月前
我最近感觉最能代表接下来一年时间的主流AI产品方向的三个产品:Lovart、Youware、Dia 同样这三个产品的创始人对于 AI 应用下一波爆发的的主要方向 Agents 产品的思考也都足够深刻 如果你也在做产品,强烈推荐看一下这三篇内容 极客公园对Lovart 创始人陈冕的访谈 晚点对 Youware 创始人明超平的访谈 ARC 浏览器创始人昨晚写的 ARC 浏览器复盘文章 我刚看完 晚点对 Youware 创始人明超平的访谈,摘录了一些我觉得重要的内容: 我们不是为了社区而做社区,是希望激发更多创作。它是在构建一个环境——用户行为和创作行为,本质是环境,而非工具决定的。 今天判断一个 AI 产品的价值,也应该看它对它的 token 消耗是在加速还是放缓?它是不是在最大化利用智能红利? 好的公司,必须被一个技术周期里最主流的趋势赋能。就像苹果一直在压榨摩尔定律的极限,字节则是以短视频信息流的形态,把移动互联网的带宽速度和快速增长的移动端用户发挥到了极限。 从最开始追求 token 消耗,到追求 value per token(单个 token 的价值)。 社区则进一步放大了单 token 的价值,当一个 vibe coding 作品被放到社区,不仅能被复用,还能激发其它人的创作和消费。这种指数级的扩散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杠杆。 很多人在做 coding 的 “摄像头”,Anthropic 一马当先,OpenAI 和 Google Gemini 也跟着卷。但更大的机会,可能在于谁来承接这波新创作者,AI coding 一定也会解锁新的 Snapchat、Instagram、YouTube 和 TikTok。 目前的 AI 产品都太效率导向,这个世界也需要更多元的东西。我们今天在思考这些取舍,我希望工具足够易用、效果足够好,也希望用户在能享受作为人和创作者的创造过程。有趣总是重要的。 这是一个非常初期,但明显在增长的群体。当你看到有人一天能 prompt 500 多次、boost 60 多次,花很久做一个网页时,你知道,这件事开始了。 这时就需要有一个东西点燃普通人的创作欲。点燃的方式,是找到那个有 go viral(病毒传播)潜力的 “神奇品类”,就像 Musical. ly 最早的 “对口型”。 我们团队在这方面有优势(点燃普通人的创作欲):一是我们对内容敏感,能造出一些爆款;二是我们已经在持续观测用户在创作什么,什么内容会传播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更快复制和放大爆款。 我们做的不是 “网站创作” 社区,而是 AI coding 创作,coding 的本质是一种灵活呈现信息的方式,未来 coding 创作还会和多模态结合,出现更多新形态。 一件有意思的事是,YouWare 里很少有擦边内容。人还是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你进入一个社区,看到的是创意类作品,还是搞笑段子,还是擦边内容,会直接影响你的后续行为。就像你走进一个图书馆,自然不会大声说话。 Knot 就是 YouWare 的 “奖励模型”,它是用浏览量、推荐值和其它用户的 reaction(YouWare 里其它用户的表情包反馈)算出来的。 你想到的耐心又激进的增长方式是什么?还是 go viral。历史上 viral 过的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品类、还是人群。我们现在觉得可能有两帮人:一是设计师,一是学生。前者是创意驱动、美感驱动,他们有专业能力;后者是时间驱动、活力驱动,他们有破坏性的创造力。 我觉得未来大头应该来自广告,订阅是去摊平 token 成本。如果有能力,我是希望 token 免费。第一阶段是我们充当广告商,knot 激励就是 YouWare 官方付的广告费;第二阶段是我的广告费和三方广告费平摊给作者;第三阶段,纯粹靠三方广告去激励作者就行了。 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 Agents 网络,这里有三重网络效应:人和人之间、人和 Agent 之间、Agent 和 Agent 之间。我也理解了为什么 Google 要推 A2A(Agent to Agent 协议),因为未来可能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 Agent,它帮你跟几百万 Agent 通讯。这个网络理论上会有巨大价值,一是 Agents 的数量会很多,也就是网络中的节点会很多,而网络价值和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二是 Agent 之间的通讯带宽远超人类。 一个 Agent 的早期用户是谁、沉淀了什么数据。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几十万个用户任务,每一个任务背后又有 5 到 10 步 planning(规划)数据,这些东西就是经验,是品位、偏好和差异化的能力。 核心价值还是模型提供的,我们是基于自己的场景用好模型。长期看,Agent 能力会是重要壁垒之一。 你如果想颠覆苹果、Google、微软,你就要拿到他们拿不到的上下文。 你过去积累了许多产品经验,你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内核是什么?一是用户:你得真的知道用户是怎么用产品的,这必须贴近观察。二是用科学方式做产品,三是以终为始:要基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而非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推演产品。 自行车竞速中,何时是超车的最好时机?有人会以为是下坡,其实是上坡。这就像做公司,今天大家都太顺了,一直在下坡。但我们一定会遇到上坡。上坡,才是我们真正超车的时候。
宝玉
1个月前
来自 Reddit 一位拥有30多年经验的前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高级工程师被一个C++ Bug困扰了4年,花了约200小时却毫无进展。而Claude Opus 4竟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是唯一能做到的AI智能体。 以下是 Reddit 上的帖子: *** Claude Opus 今天帮我解决了折磨我四年的「白鲸」级Bug 背景 我是一名拥有超过 30 年经验的 C++ 开发者,曾任职于 FAANG 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我通常是团队里的问题终结者,当其他工程师卡住一周都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来找我,我往往在他们站在我办公室里的时候,就能轻松搞定。 但今天,我被 Claude Opus 4 彻底折服了。 折磨了我四年的难题 四年前,我曾做过一次重构,对约 6 万行的代码进行了重新架构。重构解决了大量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个极端情况的 Bug。当某个特定着色器(Shader)以特定方式使用时,这个 Bug 就会显现。以前这个功能是好的,但重构之后,这个特定场景就坏了。 过去几年,我断断续续地花了至少 200 个小时想找到原因,但一直无功而返。这个问题非常恼人,但并不是特别紧急,没法完全停下手头的工作专心处理。 Claude Opus 4 的神奇表现 今天,我决定用 Claude Code 跑一下 Opus 版本来解决这个难题。我把新旧代码都给了它,告诉它:“去查一查,当年的重构到底是怎么导致这个问题的。” 让我没想到的是,它真的找到了! 原来,这个功能在旧架构里之所以能正常运行,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巧合。重构后的新架构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巧合情况,因此就产生了问题。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是简单的逻辑错误,而是新架构的设计本身遗漏了旧版特有的边界条件。 整个过程我一共向 Claude 提出了大约 30 个提示,中间重启过一次。 之前我也尝试过 GPT 4.1、Gemini 2.5 和 Claude 3.7,都没有任何进展。最终只有 Claude Opus 4 解决了这个困扰我四年的难题。
蓝点网
1个月前
#虚拟支付卡 Infini 无限卡是个比较知名的全球虚拟支付卡 (后续也准备增加实体卡),这种虚拟卡的优势主要在于开通非常方便并且支持通过加密货币充值和提现,开通各种 AI 服务也非常方便。 Infini Card 支持开通的服务: OpenAI API、Claude AI、Anthropic AI、Cursor、Midjourney、YouTube、Netflix、DeepL、PoE、Perplexity、Copilot Pro、AWS、Nition、GitHub、X/Twitter。(注意:不同卡片支持的服务类型有区别,具体在申请时可以看到对比) 支持的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单笔 200 人民币以内免手续费)、支付宝 (单笔 200 人民币以内免手续费)、Shopify、美团支付、Booking、Uber、Grab 等等。该卡为 VISA 卡所以支持大部分主流支付服务。 优惠开卡地址: 通过此链接注册账户开卡费为 6.6 美元,否则为正常开卡费 9.9 美元 Infini Card 使用费率: 开卡费:折后价均为 6.6 美元 卡类型一:Infini Global Card 0 年费、0 月费、每笔交易收取 0.1% 的手续费、非美国商户 / 非美元消费时每笔收取 1% 跨境手续费。 卡类型二:Infini Tech Card 0 年费、0 月费、每笔交易收取 0.1% 的手续费、非美国商户 / 非美元消费时每笔收取 1%+0.5 美元跨境手续费。 这些卡片从费率上说相较于其他卡片是比较优秀的,充值上也不需要手续费,支持通过 USDT/USDC 进行充值,支持通过手续费几乎可以忽略的 BSC 链充值,也支持 SOL 和 Tron 等链上通道进行充值。可以注册 OKX 通过 C2C 方式 ()购买 USDT 或 USDC 进行快速充值,如充值遇到问题也可联系蓝点网 ()寻求帮助。 卡片限额和认证: 所有卡片申请都可以在 10 分钟内完成自动化审批,审批完成后充值即可使用,部分情况下触发人工审核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审核。 所有账户均可免认证使用 500 美元额度,如需获得更高额度则需要使用护照进行 KYC 认证,认证后没有使用额度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