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

Y11
1周前
在创业初期,企业的规划方向会因目标不同而有巨大差异。 如果你的目标是实现1000到10万美元的营收,那么重点在于快速验证市场需求; 但当目标转向1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增长时,前期积累的市场认知需要重新审视和验证。 大多数初创公司在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聚焦1000到10万美元的营收目标。 这个阶段不需要追求复杂的商业模式,而是要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去测试市场反应——比如用最小可行产品(MVP)收集用户反馈,验证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 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市场认知,比如用户偏好、付费意愿、渠道特性等,都是未来规模化的基础,但这些认知必须在后续阶段重新验证。 当企业营收达到100万美元规模时,就需要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此时要思考如何实现从100万美元到1亿美元的突破。 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之前驱动企业从0到1的策略在规模化过程中往往不再适用。例如,早期依靠创始人个人关系拓展的客户,可能难以支撑百万级订单的交付和服务;小规模的运营模式在扩大规模后会面临效率瓶颈;单纯依赖早期获客渠道的增长也会遇到天花板。 中期增长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运营能力:在产品端,要确保可复制性和标准化;在销售端,需要搭建专业的销售团队和渠道体系;在供应链端,要实现成本优化和规模化采购;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更完善的流程和制度。这不是简单重复之前的成功经验,而是要基于新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重新设计增长引擎。 无论是从1000到10万美元,还是从100万到1亿美元,创业的本质都是持续探索市场规律。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通过不断验证和迭代,逐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创业者而言,重要的是在每个阶段都清晰认知目标差异,既不盲目追求短期数据,也不因路径依赖错失规模化机会。
Y11
1周前
创业初期,有几个常见的信号需要创始人特别留意,这些往往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 首先,团队里过早出现“高管”或“高级助理”职位。 比如,一个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就聘请了专门的执行助理或首席幕僚长,这通常不是好现象。 真正的早期创业,核心精力应该放在产品打磨和市场验证上,过早地用高薪职位堆砌团队,不仅会消耗宝贵的初始资金,还可能让团队失去灵活性,甚至滋生不必要的层级隔阂。 其次,频繁依赖“兼职高管”。比如,找外部的兼职CFO、CFO或CMO,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有其价值,但在种子期,团队的核心成员必须是全职且深度参与的。 外部兼职高管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团队,对业务的理解和投入度可能有限,无法像核心创始成员那样为企业的生死存亡负责。 最后,警惕“名不副实”的顾问。 有些创始人急于给公司贴上“高端”标签,会邀请一些在行业内名气大但与公司业务关联不大的人担任顾问。 真正有价值的顾问,应该是在特定领域能提供深度洞见、能直接帮助解决关键问题的人,而不是仅仅因为“名气”而挂名。如果顾问的背景与公司业务脱节,或者从不参与实际工作,这样的顾问不仅无法带来帮助,反而可能分散团队的注意力。 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团队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每一个岗位的设置都应该服务于核心目标。与其追逐光鲜的职位头衔,不如把精力花在组建小而精的核心团队,找到真正能并肩作战的伙伴,这才是创业初期最该关注的事。
Andy Stewart
1个月前
创业初期,我的角色虽然是商务,但是项目人力紧张的时候,也要亲自写代码。 我记得一个非常复杂的web项目,我前期没重视,让一个研发同学负责,研发同学折腾半年用wordpress给对方搭建,但是甲方有非常多的定制要求,所以最后对交付产品非常不满意。 我春节前和公司副总一起去甲方现场挨批,被骂的狗血淋头,骂完了,甲方说让我表态,我说做错了的事情,就是我们错了,没有借口。 甲方进一步逼问怎么办,我说马上春节了,你们好好过春节,春节上班后没法用,退全款再加罚款。 甲方本来想为难我,没想到我说春节后第一周交付,根本不可能呀。你们半年都没搞好的事情,两周会搞好?但是都这样表态了,甲方也找个台阶给我下,但是甲方的眼神告诉我,你们等着违约吧。 我回到武汉和研发同学梳理了一下需求370个任务,半个月,每天20多个任务,春节加班搞。 每天我们就花半个小时对接用户需求和当天完成任务,那时候我身兼设计师和前端,简单来说就是不做设计图,脑袋想象设计图,一次编码出产品质量的CSS和功能。 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每天早上8点编码到晚上12点,写完代码洗漱就睡,啥都不干。老婆小朋友在北海玩,每天给我发赶海和螃蟹的照片,我就那样写呀写呀,眼看最后期限到,任务都快差不多了。最后5天基本上一起床脖子就疼,坚持写,疼也要写,拼了! 终于终于,最后一天写完就收工,傻逼的经历要来了。 最后一个功能是甲方要一个三列拖拽控件管理前端内容的顺序,找了下开源控件没有一个好使的,自己徒手搓,从晚上12点搓到1点,写了个demo做测试,各种测试不过,到3点眼睛已经困的不行了,各种测试不过,天亮就要交付了。还有几个小时,干脆重写吧,不调试了。 因为写了一遍,第二遍重写也很快,1个小时写完控件和demo,一测试,过了,oh yeah。 既然是全能研发,肯定不会这样放弃为什么第一版不工作的原因,我打开emacs,用ediff检查了两个版本的代码到底有啥区别,看完我狂吐一口老血啊......... 差别只有一个,关键状态的初始值差别,第一版是false,第二版是true,其实第一版控件逻辑是对的,就是太瞌睡了,初始化的时候脑袋抽了。 我20多年经验,凡是软件牛逼bug要么是知识屏障问题,要不就是越牛逼的bug原因越傻逼。 结局呢?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全新系统交付給甲方,甲方都震惊了,里里外外全部原创搞定,没有bug。甲方最后说,这才是我们以前了解的操作系统团队,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