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

Y11
4周前
创业初期,有几个常见的信号需要创始人特别留意,这些往往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 首先,团队里过早出现“高管”或“高级助理”职位。 比如,一个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就聘请了专门的执行助理或首席幕僚长,这通常不是好现象。 真正的早期创业,核心精力应该放在产品打磨和市场验证上,过早地用高薪职位堆砌团队,不仅会消耗宝贵的初始资金,还可能让团队失去灵活性,甚至滋生不必要的层级隔阂。 其次,频繁依赖“兼职高管”。比如,找外部的兼职CFO、CFO或CMO,这种模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有其价值,但在种子期,团队的核心成员必须是全职且深度参与的。 外部兼职高管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团队,对业务的理解和投入度可能有限,无法像核心创始成员那样为企业的生死存亡负责。 最后,警惕“名不副实”的顾问。 有些创始人急于给公司贴上“高端”标签,会邀请一些在行业内名气大但与公司业务关联不大的人担任顾问。 真正有价值的顾问,应该是在特定领域能提供深度洞见、能直接帮助解决关键问题的人,而不是仅仅因为“名气”而挂名。如果顾问的背景与公司业务脱节,或者从不参与实际工作,这样的顾问不仅无法带来帮助,反而可能分散团队的注意力。 对于早期创业者来说,团队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每一个岗位的设置都应该服务于核心目标。与其追逐光鲜的职位头衔,不如把精力花在组建小而精的核心团队,找到真正能并肩作战的伙伴,这才是创业初期最该关注的事。
今天讲一下顶级黑客军团应该怎么管理 黑客老板只招有黑客精神的人,什么是黑客精神呢? 1. 无限的好奇:充满着想象力,对新技术和底层细节充满着超强好奇心,越是没有文档只有源码的东西越感兴趣,因为研究的人少,每天在代码的汪洋中探索细节就如同澳大利亚大堡礁里找宝藏一样过瘾 2. 极度的谦虚:因为每天都在研究底层代码,不管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夸张,但是正是因为见多识广,这些黑客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反而内心非常谦虚,真的那种谦虚,不是装逼的谦虚。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技术还不错,但是半瓶水响叮当的人,千万不要招募,害群之马就是说的这种人,这种人上班不是来干活的,就是学习到一点东西就开始显摆 3. 战斗力爆棚:黑客对于计算机来说就是一人全干工程师,别的弱旅基本上一堆人干活,黑客是架构设计、后端、前端、核心模块全部自己干,一个人干的好处是,代码极度的简洁和优雅,做出来的产品极度稳定,因为一个人架构师,不需要那些扯淡的事情,直接就全干了,所以合格的建设型黑客以一当百 好了,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怎么管理黑客团队? 没法管理,因为他们都太厉害了,我只用做三件事情就够了 1. 好好思考,把需求讲清楚,不要来回折腾团队 2. 做好以后分钱要大气,就像我们动不动就送懒猫微服一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中间不要瞎管 3.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的烧烤手艺还是不错的,主要是那个酱料亲自调制的,刷一下,烤好就香迷糊了 喜欢我创业故事的朋友,欢迎点赞转发 喜欢我们团队和产品的朋友,私信我购买懒猫微服或懒猫AI算力舱,有优惠,全球包邮包关税!
Y11
1个月前
在创业初期招人的时候,有个经验我琢磨了很久才明白:如果一个候选人同时在面试大公司,那就别继续聊了,对谁都好。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情况:一个刚起步的团队,好不容易遇到个有经验的候选人,双方聊得也还行。 结果聊着聊着发现,对方手里还捏着大公司的offer,面试机会也都在推进。这时候团队往往会想,要不先把人留下,等大公司那边没影了再说? 但后来我才发现,这种想法其实挺危险的。大公司资源多、体系成熟,对很多人来说,那是安全感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心里已经有了“退路”,哪怕进了小公司,也很难真正沉下心来。他会不自觉地拿小公司和大公司比,一旦大公司那边有了动静,很可能就动摇了。 反过来想,如果一个人真心想加入小团队,就不会同时在面试大公司。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他对小公司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没理顺。这时候硬把他拉进来,不仅可能浪费团队的时间和精力,更可能让他带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工作,反而影响团队氛围。 其实,好的人才就像好的伴侣,讲究的是“双向奔赴”。如果一方心里已经有了别的选择,那无论你多努力,都很难真正留住他。与其勉强凑活,不如及时止损,把机会留给真正想和你一起拼的人。 后来我们团队调整了策略:如果候选人同时在面试大公司,我们会直接坦诚地说:“我理解你有其他机会,但我们希望找一个能全身心投入的伙伴。如果最后你选择了大公司,我们也会为你祝福。但如果现在就决定留下,希望你能想清楚,我们也会全力以赴给你支持。” 这样一来,反而筛选掉了很多摇摆不定的人,留下的都是真正认可小团队价值的人。虽然初期可能会觉得人手紧张,但团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反而更强了。 所以,有时候“放手”比“挽留”更重要。创业初期,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凑数”的人,而是愿意和你一起面对未知的“战友”。与其纠结于一个可能随时离开的人,不如花时间去寻找那个真正和你同频的人。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Luyu Zhang
1个月前
世界上很多概念都是对现实的过度简化,比如“HC” (Headcount)。团队的管理者喜欢将这个概念挂在嘴边:“我这里有没有 HC?” 我在多年前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时,感到匪夷所思。 我想说——这是错的,别再让“HC”扼杀你公司的未来。 决定一位候选人能否加入团队的最重要标准是:他是否有可能创造出杰出的贡献。 招聘是一种个体与团队之间的的互动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与任何的数字没有关系。最终的决策也取决于个体和团队之间的关系。 一个成长中的企业,任何时候寻求好的人才都是不能暂停的事情。持续的寻找那些远远好于当前团队平均水平的人才。 HC 这个概念对于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一个有用的工具和参照,反映出了财务角度上现在是否公司允许团队做招聘,甚至在许多公司里他是一个硬指标——在大公司中这会减少管理成本,就像用标准化考试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机会上一流大学。 但这个大公司的概念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致命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停止寻找人才,甚至是潜在替代掉自己工作的招聘。 把招聘的权力简单地等同于一个财务数字,会让整个组织陷入“等、靠、要”的僵化状态,从而错过那些无法被计划、但却能带来惊人价值的“意外之才”。 持续的提高人才密度、人效才是关键,这就好比你的书房有限的空间下应该放入更有质量和发挥效应的家具和电器,不合适的东西应该被扔掉,而不是问“我的屋子是不是放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