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2周前
Airbnb的创业故事也很传奇,创始人是学艺术的,在公司没钱的时候靠着卖奥巴马ip的麦片活了下去。 Airbnb最初由两位设计师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于2007年在旧金山创立。那时,他们刚从设计学院毕业,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连租金都快付不起。有一天,他们注意到旧金山即将举办大型设计师大会,市区的酒店几乎爆满,许多外地来的参会者一时找不到住处。两人灵机一动,在自家客厅铺上三个充气床垫,为客人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和简单的早餐,于是Air Bed and Breakfast的构想就这样诞生了。通过简单搭建的网站,他们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三位参加大会的人,这就是Airbnb平台上的第一批住客。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起初,Airbnb的知名度非常低,绝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甚至不愿意把家里的空间租给陌生人。为了让网站活下去,Brian和Joe拉来了技术高手Nathan Blecharczyk,但创业资金仍然捉襟见肘,投资人也不看好他们的点子。在账面所剩无几时,他们不得不各显神通。碰巧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与麦凯恩的大战成为全国焦点,他们由此受启发,设计了有奥巴马和麦凯恩头像的早餐麦片“Obama O's”和“Cap’n McCain’s”;这些麦片包装风趣、极具话题性,很快就在全国卖出了800多盒,为初创公司带来了3万美元的救命资金。正是这份创新和拼劲,使得Airbnb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了下来。 之后,Airbnb被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录取。创始人们在导师Paul Graham的建议下,亲自飞往纽约,寻找房东交流,帮他们拍照、优化房源描述,提升房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不断的产品打磨和服务创新,终于让更多人信任并加入了这个平台。到2009年,Airbnb的房源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逐步走上正轨。 如今,Airbnb已经成长为全球民宿短租领域的领头羊。根据2024年的数据,Airbnb的市值长期稳定在900亿美元左右,2023年全年营收更是达到约97亿美元,净利润突破44亿美元。平台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房源数量已超过700万。
2个月前
当前最火的AI Native浏览器Dia创始人访谈,AI生成的文章,但可读性很好。 Arc 和 Dia:Josh Miller 的两次“家”实验 Josh Miller 不是那种典型的硅谷创业者。他本科念社会学,科技圈的“硬核”气质和他关系不大。Arc 浏览器的故事,其实也不像主流创业叙事:没有明确的痛点,没有一开始就想好怎么改变世界。Josh 和团队只是想做点自己喜欢、让人觉得舒服的东西。 Arc 的最初,是一场实验。团队一边做一边学,用户喜欢什么就做什么。Arc 很快有了第一批死忠粉,产品也越来越复杂。Josh 说:“我们太想让每个人都喜欢 Arc,结果反而迷失了方向。”有段时间,他每天都在 Slack 上看用户反馈,看到有人夸产品,心里就亮堂;但看到有人说 Arc 用不明白,他会很难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Arc 提出的口号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家”。但 Josh 发现,这个“家”其实很表面——改改颜色、标签页重命名,离真正的归属感还差得远。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最好的大学朋友手机里装了 Arc,却从没用过。朋友说:“我真想支持你,但 Arc 太复杂了。”Josh 说,那一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意识到,Arc 是一个“极客的家”,不是每个人都能住进去。 团队内部也有挣扎。Josh 说,做产品像养孩子,孩子的情绪牵动父母的心。用户不喜欢,团队沮丧,他就特别能共情。最难的是,大家开始怀疑方向,担心让用户失望。Josh 说,那种煎熬特别难受。但当 Dia 的第一个积极反馈出现时,他觉得所有的等待和焦虑都值了。 Dia 是 Josh 的“第二个家”实验。他不再想让浏览器适合所有人,而是想让它主动适应不同的人。Dia 不是 Arc 的升级版,而是为那些觉得 Arc 太复杂、没法用的人准备的。Josh 说,Dia 的方向还在摸索,团队也不确定它最终会吸引谁。但他想让浏览器变得很不一样,让更多人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AI 是 Dia 的底色,但 Josh 并不迷信技术。他说,现在行业都在卷大模型,拼参数,结果很多 AI 产品让人越用越困惑。他更看重“易用性”,希望 Dia 能像 iMac 一样,上手就会用。Josh 坦白说,自己用 AI 产品时体验也很一般,有时候还挺糟糕。他不想让 AI 成为障碍,而是让它变成帮手。 Dia 的开发流程也很特别。团队推崇“少说多做”,原型先行。每次有新想法,就给团队六周时间做原型,大家试用、反馈,觉得好用就留下。Josh 说,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哪怕最后只有一个想法被采纳。团队里有设计师、艺术家,也有工程师,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Arc 推广靠自然增长,Dia 则提前想好定位和故事。Josh 说,外人觉得他们的内容很有趣、传播很自然,其实背后全是精心策划。比如视频、播客、社群,都是为了让用户看到“真实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司。信任是用真诚换来的,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 Josh 说,自己最在意的是人的情感。Arc 第一次收到用户正面反馈时,他特别开心。看到团队沮丧、用户不喜欢时,他很难受。他发现,和喜欢的人一起做事,比什么都重要。信任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真诚和透明慢慢积累。Arc 和 Dia 的故事里,没有什么“伟大愿景”或者“世界级战略”,更多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方向。 Josh 说,创业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解决什么大问题,而是和一群喜欢的人,在一个还没被彻底改变的领域里,做点有意思的事。浏览器很无聊,但正因为无聊,才有机会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他还记得刚到旧金山创业时,去见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对方说:“Josh,没人知道正确答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Josh 说,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Arc 和 Dia 也还在路上,Josh 也还在摸索。但至少,他比大多数创业者更坦诚,也更愿意承认: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答案,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你用过 Arc 或 Dia,可能会发现:这里没有完美的“家”,但有一群人,真心想为你造一个更舒服的空间。
4个月前
又到了讲故事的时候了。 1 2015年左右吧,我和朋友创业。 在五道口的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的孵化器里办公。 认识了一群搞技术的小伙伴。 其中有个哥们,做iOS开发的。 人特别热心。 当时有朋友公司程序有问题,他无偿地帮过好几次忙。 后来我们拿到了点钱。 搬到了对面的财智科技大厦。 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 我离开的时候,他还挺舍不得。 说等他将来发财了,咱们一起出去吹牛逼。 2 可惜,我没高兴多久。 一年后,我跟合伙人闹翻了。 以净身出户的方式离开了公司。 那时候我媳妇还在上大学。 我一个人在家发呆。 实在憋屈了,就在朋友圈阴阳怪气地骂人。 知道我情绪不好,他就会经常找我吃饭。 他说他有个前同事,从字节出来后,创业做了个APP。 叫每天读点故事。 他鼓励我上去写东西,他去帮我要点流量,推推。 很快,我在读点故事上赚到了第一笔稿费。 这给了我不少信心,我就专心写作。 最终我被某编辑看上,签约。 开始正经写书。 3 2017年底。 我出了两本书,日子稍微上了点正轨。 有天,他约我吃饭。 席间,突然说自己最近在炒币。 问我有没有兴趣。 他说薛蛮子投了个项目,叫「太空链」。 创始人是一个25岁的年轻人,郑作。 计划在「外太空部署卫星节点,搞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 他说他打算投这个。 并给我看了微信群里的白皮书。 我一听就觉得不靠谱。 太特么扯了。 但他有他的想法。 我也不好多劝。 过了一会儿,来了另一个朋友。 做运营的。 他又开始跟那哥们安利太空链。 那哥们有点心动,说拿几千块试试。 不行,太少了,他说。 你打算投多少?我问。 他给我们看了几个手机银行APP的余额数字。 共计五十多万。 那一年我28岁。 全身上下存款加起来不到两万块。 你打算全押进去?我问。 那可不,这个项目想象空间巨大…… 他滔滔不绝地描绘太空链的美好蓝图。 我说这是骗局,百分百。 他驳斥我:薛蛮子站台的项目,怎么可能是骗局? 薛蛮子在微博上是大V,是公知,是投资人,这样的背书怎么可能出问题? 他眼神坚定不移。 你见过电诈纪录片里,警察拦着受害者转账。 而受害者却不肯听劝,跟警察犟嘴的那种情形吗? 大概就是这种着急的心情。 我们不想跟他吵架,只好劝他说投可以,少投点。 不行之后再加仓。 他说行,先拿一两万先试试水。 4 2018年1月,太空链ICO。 1月10日私募当天,就筹了近10亿人民币。 1月16日上交易所公开交易。 很快,价格从发行价2.6元,暴跌到0.918元。 最后迅速归零。 而他们说好的「发射卫星」,连个影子都没看见。 媒体开始报道太空链造假。 站台人、合作方纷纷撇清关系。 连薛蛮子都矢口否认,说自己跟这个项目没关系。 郑作也从国内消失了。 杳无音信。 5 春节后,我回北京。 做运营的朋友联系我,说一起去看看他 我俩到他家里,一个自如的合租房,次卧。 屋子乱糟糟的,全是烟头。 他正在微信群里跟人对骂,骂对方为什么要拉他加入这垃圾项目。 他的合租室友以为我们在吵架。 就让我们出去吵。 我们只好把他拽到楼下。 小区里。我问他:你到底投了多少钱? 50万,他说。 我突然耳鸣,胸闷。 又特别想揍他。 报警了吗?我问。 报了。维权群里大家都在想办法。 能找回来多少? 他苦笑,难得爆了句粗口: 能找回来个鸡巴毛。 6 这个世界太多笨蛋,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 其实自己就是个笑话。 我们仨蹲在小区花台上,默默无语。 突然,他鬼使神差地跳进花坛。 边跑边扇自己嘴巴子,边扇边骂: 我操你妈薛蛮子。 我操你妈郑作。 你们这帮傻逼骗子王八蛋。 我操你妈! 愤怒、无力、崩溃。 7 又过了一个月,他突然找我,说警方立案了。 但追回款项希望渺茫。 他想借点钱,要还网贷利息。 正好我刚拿了版税,手头宽裕,就问他要多少。 你能给多少就给多少,他说。 我说你让我想一下。 挂了电话,我打给做运营的朋友。 他一接就问,是不是找你借钱了? 我说,嗯,还网贷。 别信他,朋友说,他跟谁都是这套说辞。 朋友说,我让他把网贷账号给我,我帮他还。 但他支支吾吾。 最后才承认,说又看中了个新币。 想想再赌一把。 赢了就能翻身。 我握着手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那咋办?我问。 我已经拉黑他了,朋友说,赌狗。无可救药。 8 我给他发微信,开门见山地问: 你老实说,是还利息。还是又要去赌? 你不信我就算了。他说。 再发消息时。 我已被他拉黑。 之后很久没他的消息。 只是偶尔听朋友说,在哪见过他。 他身上总带着把弹簧刀。 吃饭时就问别人: 你认识薛蛮子吗? 你知道郑作吗? 你知道他老家在哪吗? 我想去杀了他…… 嗯,没事,杀不了他的话,我就去杀他爸妈…… 9 人生里所有的感情,都来自于过往经历的投射。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似乎每个人都能找出这类人的「可恨之处」。 为自己的冷漠狡辩。 冷眼旁观,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看着别人跌入深渊。 然后笑笑,说他们活逼该。 可人之所以为人,不仅是因为拥有理性与判断。 更因为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和同理心。 10 但这个世界最无奈的是。 不是所有坏人都能被审判。 于是每当看到币圈的跳梁小丑,又在网上颠倒黑白。 我脑海里就浮现那个午后。 他在花坛里乱跑。 边扇自己嘴巴子边骂: 我操你妈薛蛮子。 我操你妈郑作。 你们这帮傻逼骗子王八蛋。 我操你妈…… 11 嗯,这个坏逼当道的世界。 我操你妈。
4个月前
什么叫降维打击? 我一哥们,985毕业,年薪六十多万,39了还单身,从来没谈过恋爱那种。 各种相亲没结果,他自己地中海发型,却是个颜控。我开玩笑说,你要是钻石王老五,就不愁没有漂亮女人了。 于是,他脑袋一抽,辞职创业了。 租了80平的办公室,招了一个985本科漂亮女生当前台, 招了两个硕士应届生当高管,每天开会研究战略,说白了就是讨论公司干点啥。 他把创业的事儿广而告之,邀请朋友、同学到公司参观、洽谈。 每天都有好些人来拜访,一副热热闹闹、欣欣向荣的景象,前台忙得不亦乐乎,两个研究生高管也自信心爆棚。 我去了几次,说实话,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靠谱程度无限接近于零。 他们公司福利是真好,不打卡,不查考勤,只要理由合适,带薪假随便请,当月工资,29号就发,只会提前,绝不延迟。办公室各种饮料零食随便享用。 八个月后,他通知我参加婚礼。 婚礼上,漂亮前台变成了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时不时摸一下微微隆起的腹部,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都说先立业后成家,这哥们是准备先成家后立业了,估计再过半年就得当爸爸了。 两周后,我路过他公司,就上去看看。 大门紧闭,里面漆黑一片,门上贴着招租启示。 我赶紧给他打电话。 他说,没研究出可做的业务,就把公司注销了。 因为我的一句玩笑话,让他有了不切实际的梦,现在梦想的翅膀折断,天知道他有多痛。 我有负罪感。 我小心翼翼地说,亏了不少钱吧。 他说,房租6万,高管工资8万,前台工资不能算亏,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一共十六七万吧。 我说,高管工资这么低吗? 他说,用股权激励了。 我说,亏十六七万也不少了,都怪我,不该开玩笑说让你当钻石王老五。 他哈哈大笑说,我得谢谢你啊,十六七万娶个 985本科的漂亮老婆,我赚到了啊。 我愣了一下,然后全懂了,他压根就没想过创业成功,只是装钻石王老五讨老婆呢。 我说,那你接下来再找份工作? 他笑着说,我已经回原公司上班了,当初跟老板约定的就是请长假,不超过一年的长假。 好吧,是我格局低了,原来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看似冲动,实则深思熟虑,看似愚钝,实则精于算计。 不知道那个漂亮前台知道真相会作何感想,哦,不对,她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 在她的认知里,她嫁给了一个有梦想、有热血、创业失败仍然可以让她生活无忧的责任担当。
5个月前
中国电子电气产业的春天 —— 从“华为电气-艾默生系”创业者们说起 今天来料一点略微不一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得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讲起,这句话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态度。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怎样的“冬天”,请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而你所经历的每一份坚持和努力,都会为未来的绽放积蓄力量。 从这句话引申出去,2001年,任正非先生的年终讲话稿以《华为的冬天》为题,发表在公司内刊上。当时全球互联网泡沫刚刚破裂,华为也面临外部环境恶化的挑战。任正非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是为了提醒华为全体员工未雨绸缪,做好“过冬”的准备。回过头去看,这篇文章不仅成了华为的一次内部动员,还意外成为中国电子电气产业迎来春天的起点。 为了挺过寒冬,任正非先生决定把华为当时最重要的子公司 —— “华为电气”卖给全球500强的艾默生,交易金额高达7.5亿美元。这不仅让华为拿到了发展所需的资金,还助力公司迅速开启国际化征程。我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就是在这个阶段加入了华为,其个人在海外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一个更重要得是:这笔交易也意外催生了一个创业浪潮——“华为电气-艾默生系”涌现出一大批后来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创业公司。 接下来,咱们就看看这群创业者的故事。 1,朱兴明与汇川技术():从职场精英到创业先锋 朱兴明,在华为电气被收购后,担任艾默生高管,原本拿着高薪稳步向前,却在2003年选择跳出舒适圈,拉上16位华为老同事,共同创立汇川技术。高管团队和核心骨干大部分是原华为电气的员工。除了董事长朱兴明本人,副总裁姜勇、研发部总监李俊田、董秘宋君恩、供应链管理部总监杨春禄、工业机器人事业部总监刘宇川、研发部总工程师柏子平、监事张卫江,都是从艾默生网络能源离职,加入汇川技术的。 他们进军当时几乎被外资垄断的工业自动化市场,选准矢量变频器这个增速飞快的细分领域,最终一炮打响。2005年,汇川推出了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不仅填补市场空白,还走向行业前沿。 创业的路并不容易,朱兴明在生死攸关之际坚持信念:“卖掉公司我们只能得钱,而得不到事业和荣耀。”到了2007年,汇川技术的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利润超过3000万,公司开始谋划上市。最终,2010年,汇川技术成功成功登陆创业板,现在市值超过1500亿,稳居创业板前列。 2,童永胜与麦格米特():把技术融入生活 我们这两天聊过麦格米特的创业史:童博士在华为电气被艾默生收购后,继续担任副总裁,负责海外业务。但他2005年增资控制了麦格米特,开始创业之路。麦格米特早期聚焦平板电视电源。凭借将工业技术巧妙用于消费领域的策略,麦格米特迅速占据市场高地。尽管2012年曾因业务单一IPO折戟,但调整后,童永胜带领公司拓展多领域市场,2017年终于成功上市,如今已成长为年营收80亿元、市值超300亿的行业标杆。 3,邱文渊与蓝海华腾():十年磨一剑 2006年,邱文渊和包括徐学海在内的团队决定辞职创业,成立蓝海华腾。从变频器入手,十年间专注技术研发,终在2016年挂牌上市。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电动车电机控制器、低压变频器等领域,成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4,齐勇与英维克():从华为到创业 齐勇是“华为-艾默生系”出来的创业者之一。他跟团队里的几位骨干,像韦立川和欧贤华,都在华为电气和艾默生网络能源干过。说起来,他的故事也跟其他“华为-艾默生系”创业者挺像 —— 抓住自动化电气市场的机遇,毅然辞职,自己干出一片天。 齐勇1968年生在内蒙古包头,学的是工业自动化,硕士毕业于西安交大。毕业后,他在包钢工作过一阵,后来赶着南下深圳的潮流,加入了华为电气,又在艾默生网络能源积累了不少研发和管理经验。 2005年,齐勇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带着团队从艾默生辞职,创立了英维克。当时国内温控设备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但齐勇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通讯运营商的基站机柜需要专业温控设备。于是,他带团队专攻机柜空调,顺利拿下不少运营商的订单,这才算挖到第一桶金。 有了基础后,齐勇又决定下狠功夫搞研发,几年的利润都投入到机房空调和节能技术上。2009年开始,他们的产品逐渐赶超国外品牌,市场反响非常好。而且英维克一直走“技术驱动”这条路,仅2020年就投入了1.2亿元做研发。 这份坚持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风冷到水冷,再到冷板、浸没液冷技术,英维克慢慢在技术和产品上摸索出一条全面发展的路子。尤其是他们的Coolinside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2021年正式规模商用,从服务器侧冷板,液冷工质和管路,到机柜侧快速接头,Manifold,Tank,再到机柜侧外部CDU,以及一次侧冷源等,实现了全链条产品自研自产。到2023年底拿下了超900MW的液冷交付记录。2023年,他们在数据中心液冷领域的收入同比涨了3倍。 到了今天,英维克已经成为数据中心温控设备领域的领跑者之一,公司业务越来越国际化。市值也攀到270亿人民币的大关,从一个填补市场空白的小公司,成长为行业巨头。齐勇的故事,其实就是个在机遇中抓住创新、靠技术打出一片天的经典创业范本。他和他的团队,算是真正从大厂出走后,把“国产替代”演绎成了行业传奇。 5,郑亚明,张科孟与英威腾():专注和创新 郑亚明和张科孟之前都在华为电气和艾默生网络能源担任开发工程师,开发经验丰富。2002年,“普传系”的黄申力创立了英威腾,公司初创时,主攻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领域。这两位技术专家选择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开发经验,帮助英威腾在早期站稳了脚跟。 经过几年努力,英威腾一步步扩大规模。2010年,英威腾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现在,英威腾的业务从一开始的工业自动化,扩展到了网络能源、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等领域。郑亚明和张科孟都在英威腾里担任董事兼副总裁。郑亚明负责公司战略,张科孟则主管新能源业务。 郑亚明和张科孟的故事,很能代表技术型创业者的特点 —— 专注和创新。 除了这五个出色的创业团队之外,还有禾望电气,盛弘股份,欣锐科技以及上能电气等众多企业同样带着“华为电气-艾默生系”的烙印,在电子电气领域独树一帜。而鼎汉技术,中恒电气和英飞特等公司也吸纳了不少从艾默生网络能源出走的前华为人。 为什么选择创业? 艾默生收购华为电气后,这些技术精英们看到了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潜力,同时感受到跨国文化的冲突,不甘心受至于人,毅然创业。他们抓住进口替代的风口,用技术和魄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就像我开头说的,任正非先生当年卖掉华为电气的决定,不仅拯救了华为,也意外催生了一批电子电气领域的领军人物,带来了产业的“春天”。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创新,塑造了如今的中国电子电气产业。这些“春天”背后的故事,不就是中国企业精神的缩影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