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Stewart
1个月前
一条FPC排线的故事,让你知道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微服是2024年8月份公开销售的,其实2023年10月份就可以卖了,但是当时卖之前晴天霹雳,硬件制造给我们软件团队好好的上了一课。 这个故事要从202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说起,微服的设计非常复杂,底层操作系统是我们基于Linux百分之百自研的,有三层架构,底层操作系统非常精简只管硬件,网络和升级,因为功能小巧,所以代码稳定,底层操作系统的原则是任何业务代码都不能加到这里来,这样的设计保证不管将来业务层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保证系统可升级,即使升级失败可以立马回滚到旧的操作系统版本,这也是微服这么多用户从来没有过升级变砖的信心。 中间层操作系统主要是根据用户需求改功能,保证应用数据隔离和网络监控,避免恶意程序作恶偷用户数据。 上层LPK是一个带完整镜像的软件包格式,很像windows的绿色软件,下载下来就可以跑,不会像dockerfile那样,上游镜像挂了就没法安装。 这套三层架构的操作系统,一层保稳定,一层跟需求,一层扩生态,我们从零开始,整整三年,就在家打造操作系统,没有做过任何宣传和卖货。到2023年的时候,我们有信心这套操作系统足够稳定了,内部测试也做了好几个月,团队决定2023年10月份对外销售。 2023年9月份,所有事情都在紧密筹备的时候,那个月武汉的冬天来的特别早,很多同事早早的都裹上了棉袄。一天早上测试同学说有个机器掉盘了,我当时没在意,我说多测测。我认为只是硬件没装好。隔了几天又有同事说掉盘,但是不能稳定重现。我的心里有点波动,不会是硬件又闹幺蛾子了吧?关键问题还不能必现,这可如何是好呀? 直到有一个售后同事说他们家一天掉盘好几次,我就和系统工程师来车去售后同事家现场调试。我们首先采用了很多排除法,排除操作系统,软件的影响,一直没找到原因,但是这次好的是重现频率很高。软件排查了,我们就开始盯着硬件搞,我们拆了外壳,发现有时候稳定掉盘,有时候不掉。我当时想,信了邪,这难道和我手握的方式有关?不,做硬件肯定不能相信玄学。 各种折腾,一点头绪都没有,太诡异了,随机重现。无奈,中午在同事家吃了点外卖,下午死磕,我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下午,又在各种折腾,我发现机器放桌子左边掉盘概率大,放右边掉盘概率小。咦,掉盘还要看风水?难道这个桌子有蹊跷?我看了看,也没有啥不一样的啊,都是木头做的。就在我快放弃时,我蹲下来看了看桌子下面,我仔细检查了一圈,我突然发现桌子左边有一台小米的无线路由器,难道是它?我赶忙把路由器拿开,果然左右两边都不掉盘了,我再把路由器贴着微服,100%掉盘,破案了。 回到公司,我跟同事说,原因应该是路由器5G的频率和SATA 6G频率接近,产生了电磁干扰导致掉盘。测试同学买了一个超大功率的小米路由器,果然1000%掉盘,只要路由器挨着微服45cm的位置掉盘率是100%,100cm距离是30%。(所以你现在来公司参观,会发现公司有很多大功率路由器,那些不是上网设备,那是微服硬件的EMP测试) 知道了干扰源,接下来就要断定是哪里的问题,因为有可能是主板问题,也有可能是SATA排线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硬盘的问题。这时候就要回归物理第一性原理,小心的做物理实验。 我们最开始锡纸包裹微服,没用,因为包裹不紧密,只要有一点缝隙都会把电磁波漏进去。最后我们找的两个牛逼的设备,茶盒和饼干盒,经常喝茶的人都知道,茶盒是全身铁皮,完美的法拉第笼。我们先把整个主板丢进饼干盒里盖上盖子,排线和硬盘在外面测试,掉盘。我们把硬盘和排线丢进茶盒盖上盖子,不掉盘。我们整个机器丢进盒子里,不掉盘。我们换了不同硬盘,测试结果和盘没关系。 物理实验做完了,和硬盘没关,和主板关系不大,应该就是FPC排线或者SATA转接座子的原因。创业的难题又来了,临门一脚不能卖,这样的机器卖了杂招牌。怎么办呢?团队成员心里有点焦虑,毕竟花了这么长时间跌倒在这里。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直接去了深圳,临走时,我跟团队说,解决不了掉盘问题,我不回武汉。 续篇看下一个推特。
Tz
1个月前
帮你实现信息卡片创作与展示自由!!! 任何内容都可以在 - 3分钟内实现如此精美的信息展示 - 支持中英双语 - 支持亮色/暗色模式 - 响应式界面动态支持电脑大屏/手机小屏 - 直接导出为 PDF 文档(下一个版本即将支持!) 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 拥有目前的最高等级 AI 智能体的账号,例如 - OpenAI - ChatGPT - Google - Gemini - Anthropic - Claude 2. 打开我分享的 ChatGPT Canvas “Infographic 信息图模版(All in one 单页 HTML)” 页面(链接见回复贴) 3. 如果是 ChatGPT 直接导入(右上角 选 Edit with ChatGPT),如果是其他家的 AI 服务,就把网页的源代码拷贝过去 4. 开启编辑预览模式(ChatGPT - Canvas, Gemini - Canvas,Claude - Artifacts) 5. 将你想制作信息卡片的内容复制粘贴给 AI 6. 使用以下提示词: ``` 请基于现在这个网页模版的风格和结构,分析以上提供的文字内容,创作一个信息图 Infographic 静态网页。 要求: 1. 先提供修改好的文本形式的结构化数据 2. 基于这个文本形式的结构化数据,把它填充进已有的 html 静态网页中 3. 最小化代码改动(尽量不改动当前页面的 style 风格) ``` 7. 喝杯茶/咖啡,刷刷推,聊聊天,等待大约2分钟左右 8. 开启预览模式,截图或者下载 pdf 文件后分享吧!🎉 欢迎大家分享用这个模版创作出来的信息图,我会逐个点赞点评引用哈~
向阳乔木
1个月前
刚读到一篇Newsletter,对比移动互联网和AI。 一部分观点已有共识: 1. 移动互联网的发动机不是"应用",而是新设备、用户带来的"新增分钟"。(大量人有手机后的上网时间) 2. 移动互联网,将在线时长从每天约2小时拉到7小时以上,大量公司开始争夺用户注意力。 3. 即使没有摄像头和GPS等硬件创新,Facebook、WhatsApp、YouTube等巨头照样会诞生,因为新释放出来的时间。 4. AI的挑战与移动互联网不同。AI时代必须从"已被算法极致优化的App"里抢用户时间。 今天赢得用户的一分钟,远比移动互联网早期要艰难得多。从高度优化的娱乐平台硬抢时间,难度是指数级的。 5. 分发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App Store只是润滑剂。 真正的稀缺资源是"可被占用的分钟"。AI要么增加用户的可用时间,要么就会输给现有的互联网巨头。 6. AI 消费级产品分两类:抢夺用户注意力的产品和AI工具赋能型产品。 语音 AI 有"液体"特性,能渗透到做家务、通勤、遛狗等时间,但这只是填缝而非新增地层,天花板受总体"分钟数"约束。 7. AI消费级产品最大的机会可能不在娱乐,而在解决"孤独"问题。 这恰恰是上一代消费互联网的副产物。 陪伴型AI要获胜,不能靠提供"更嗨"的体验,而要靠"更懂你",靠长期关系建立和任务协同来创造价值。 8. 真正的AI战场更可能是"工具型场景",类似地图或打车的效率叠加,而不是"注意力战场" 与其做"下一个TikTok",不如做"人人随身用的工具" 让用户少花时间完成更多事情,而不是花更多时间留在你的应用里。 一次任务完成,比一分钟停留更现实和可持续。 9. 如果没有AI Native硬件设备或脑机接口等颠覆性创新。 AI 浪潮很可能呈现"小而深"的特征: 深度渗透到日常任务中,提升效率和体验,但难以制造移动互联网那样的时长海啸。 10. AI 工具将成下一轮创业的主战场,聚焦提升用户能力和效率,而非单纯争夺注意力。 产品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让用户沉浸在数字世界中消磨时间。 结论:AI的单位创新回报可能超过移动互联网,但总量回报相对有限。 AI会赢得大量消费时间,但整体空间不如移动互联网,除非出现突破性的新硬件或连接方式。 需要重新定义成功指标,从追求时长转向追求效率。 AI时代的胜利者不是占用户更多时间的产品,而是帮助用户更高效完成任务、解决孤独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工具。 原文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