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时间

刚读到一篇Newsletter,对比移动互联网和AI。 一部分观点已有共识: 1. 移动互联网的发动机不是"应用",而是新设备、用户带来的"新增分钟"。(大量人有手机后的上网时间) 2. 移动互联网,将在线时长从每天约2小时拉到7小时以上,大量公司开始争夺用户注意力。 3. 即使没有摄像头和GPS等硬件创新,Facebook、WhatsApp、YouTube等巨头照样会诞生,因为新释放出来的时间。 4. AI的挑战与移动互联网不同。AI时代必须从"已被算法极致优化的App"里抢用户时间。 今天赢得用户的一分钟,远比移动互联网早期要艰难得多。从高度优化的娱乐平台硬抢时间,难度是指数级的。 5. 分发从来不是决定性因素,App Store只是润滑剂。 真正的稀缺资源是"可被占用的分钟"。AI要么增加用户的可用时间,要么就会输给现有的互联网巨头。 6. AI 消费级产品分两类:抢夺用户注意力的产品和AI工具赋能型产品。 语音 AI 有"液体"特性,能渗透到做家务、通勤、遛狗等时间,但这只是填缝而非新增地层,天花板受总体"分钟数"约束。 7. AI消费级产品最大的机会可能不在娱乐,而在解决"孤独"问题。 这恰恰是上一代消费互联网的副产物。 陪伴型AI要获胜,不能靠提供"更嗨"的体验,而要靠"更懂你",靠长期关系建立和任务协同来创造价值。 8. 真正的AI战场更可能是"工具型场景",类似地图或打车的效率叠加,而不是"注意力战场" 与其做"下一个TikTok",不如做"人人随身用的工具" 让用户少花时间完成更多事情,而不是花更多时间留在你的应用里。 一次任务完成,比一分钟停留更现实和可持续。 9. 如果没有AI Native硬件设备或脑机接口等颠覆性创新。 AI 浪潮很可能呈现"小而深"的特征: 深度渗透到日常任务中,提升效率和体验,但难以制造移动互联网那样的时长海啸。 10. AI 工具将成下一轮创业的主战场,聚焦提升用户能力和效率,而非单纯争夺注意力。 产品的价值在于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让用户沉浸在数字世界中消磨时间。 结论:AI的单位创新回报可能超过移动互联网,但总量回报相对有限。 AI会赢得大量消费时间,但整体空间不如移动互联网,除非出现突破性的新硬件或连接方式。 需要重新定义成功指标,从追求时长转向追求效率。 AI时代的胜利者不是占用户更多时间的产品,而是帮助用户更高效完成任务、解决孤独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工具。 原文见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