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投资是什么? 人生最大的投资不是什么房子、车子、股票、婚姻孩子什么的,这个不叫投资,真正的投资是投资你的认知,这个非常重要。 其实任何人,智商真的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一个人其实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你的认知,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认知就是靠投资,靠付费然后把自己的认知给他拔高,一个人的认知高是来自于自我学习,你要进入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所以获取的信息也就更多了。 当你的信息一旦多了以后,你的认知也就提高了,所以这个是能快速打破你的认知,拔高你认知最高最快的一个捷径,就是付费学习,付费学习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不付费的,不管是你要进入到一个圈层还是学习的话,都是没有价值的。 生存模式决定行为模式,你不改变是因为痛苦不够大。当你跳出你自己的世界,看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大差距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梦想变大了。 很多时候,让我们疲惫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那粒砂,所以你需要把那粒砂给倒出来,然后往前看往远看,站更大的舞台,看更大的世界。当你的梦想变大了,当你的心变大了,你曾经很重要的那些事,就是破事,困扰你的那些事,就是小事,那一切都不是什么。 所以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认知,拉大自己的格局,当你的认知发生了改变,思维发生了改变,格局发生改变的时候,你曾经认为的真理今天会变成谬论。你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那是最危险的事。 所以有句话叫傻瓜指数,你们有没有曾经觉得自己很傻过,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在成长,和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告别,然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更深的视角去看自己。 人与人的竞争是来自于认知的竞争,认知是来自于你周围的环境,你读过的书,你走过的路,你见过的人,就构成了你的认知。如果你想获得成长,获得进步,或者想获得比原来更多的财富,首先要学习的是你的认知。 其实定投BTC和黄金,本质不是“定投资产”,而是定投你对“全球货币秩序”的认知——大多数人把它们当成“炒涨跌的标的”,追高杀跌算收益,这恰恰是认知停留在“赚差价”的浅层;真正的定投,是用每月固定的小额投入,给自己买一张“认知验证的船票”。 你不用一开始就搞懂美联储缩表、主权债务风险这些复杂逻辑,只需要在每次扣款时观察:加息周期里黄金是不是真的“抗跌”?流动性宽松时BTC的波动背后,是不是藏着全球资金对“非主权信用货币”的需求? 这个过程里,赚的不是短期差价,是慢慢建立起“跳出单一货币视角看资产”的认知框架——比赚30%收益更有价值的,是你终于明白:黄金的核心不是“避险”,是对抗“主权货币贬值的共识”;BTC的核心不是“骗局”,是全球数字时代里“去中心化价值锚”的尝试。 更关键的是,这种定投认知的方式,还能帮你规避“永远觉得自己对”的危险:如果某段时间你的定投收益持续回撤,不是资产错了,而是你对“宏观周期”的认知漏了一块,这时候补的不是仓,是认知的缺口——这才是财经人眼里,定投BTC和黄金最独特的价值:资产会波动,但沉淀下来的宏观认知,能让你在所有投资里都少走弯路。
Y11
4天前
如何从零开始经营一人公司 最近有位朋友咨询一人公司的创业问题,这让我想起很多人都有的"自由职业梦"。 其实经营一人公司的核心,就像搭积木——先找到你能满足的需求,再把自己变成那个能提供价值的"零件"。 首先要明确商业的本质:客户、匹配和产品这三个环节必须形成闭环。 客户是起点,你得知道谁需要你的服务,他们常出现在哪里;匹配是桥梁,要让客户相信你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产品是核心,需要提供一套能落地的解决方案 如果已经有现成的产品,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客户从哪来"。 现在渠道很多,比如在垂直社群分享干货建立信任,或者通过内容营销吸引目标用户,甚至可以和有客户资源的人合作,让他们成为你的"销售节点"。很多小而美的工作室,就是靠精准对接供需做成的。 如果暂时没有产品,也可以从"匹配者"做起。 比如帮客户筛选信息、对接资源,做中间商赚合理差价。我见过有人专门帮初创公司对接海外推广渠道,虽然不是直接卖产品,但凭借信息差和服务能力,也把小生意做得很稳定。 一人公司最关键是保持灵活性。你不需要庞大的团队,所以决策要快,试错成本要低。 可以先从最小可行性产品开始,比如想做设计服务,不用先买全套软件,而是用基础工具接小单;想做咨询,先在免费平台分享案例,慢慢积累口碑。 客户不会因为你是"一人公司"就降低要求,反而会更看重你的专业度和可靠性。 与其纠结"我能不能做",不如先问自己"我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把一个小问题做到极致,比贪多求全更重要。 最后想说,一人公司的魅力在于自由,但这种自由建立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你不需要成为全才,只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靠谱专家"。从最小的需求开始,一步一步搭建你的商业闭环,时间会给你答案。
Y11
4天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商业思维启蒙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思维模式对结果的巨大影响。 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场景中:假设你是一名斯坦福学生,教授给了5美元启动资金,1小时时间,最终看谁赚的钱最多。 一开始,大多数人会用这5美元去进货,比如买些小零食或者小物件,然后找机会卖给同学,赚取差价。 有人可能会更精明一点,找到那些特别需要某个东西的人,稍微提高点价格,多赚几美元。这算是比较常规的思路。 但有一类人更聪明,他们不满足于卖物品本身的价值。 他们会给这个物品赋予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殊的意义。比如,一个普通的笔记本,他们可能会说这是“学霸专用”,或者“有神秘力量帮助记忆”,人们愿意为这种情绪和故事买单,这样一来,利润就大大提高了。 不过,这些人,无论多聪明,其实还是被困在了“我有什么,我能卖什么”的思维盒子里。 真正跳出盒子的人,做了这样的思考:“我有5美元,但这可能不是我最大的资产。”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拥有的其他东西,比如时间和技能。 于是,有人决定不花这5美元去进货,而是把自己1小时的时间当作一种咨询服务来卖。 比如,帮别人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建议,最终赚到了500美元。 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因为他开始关注“我能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我有什么东西可以卖”。 更进一步,有人开始思考:“我能为谁提供价值,谁又需要我的价值?” 他不再局限于自己这一个人,而是去找那些需要斯坦福学生来展示自己企业的公司。他告诉这些公司,他可以用这1小时的汇报机会,为企业做宣传。结果,企业愿意赞助他,甚至付给他1000美元。 再后来,有人想到了合作。 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10分钟的汇报可能不够充分。他联合了4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团队。5个人就有50分钟的汇报时间,能更全面地展示企业的风范和产品,这样他能争取到的赞助费更高,个人能分到的也更多,达到了1500美元。 还有人更有商业头脑,他利用这1500美元的机会,又找到了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告诉对方,他可以同时为两家企业服务,并且争取到了2000美元的赞助。 最厉害的是,有人开始“谋局”。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次赞助。他对企业说:“我可以帮你们把这个活动长期做下去,每学期都在这个课堂上开展,还可以联合其他校园活动,帮你们打造更全面的企业形象。”这样一来,他向企业争取到了1万美元的赞助,其中给了老师2000美元作为“打点”,自己则留下了8000美元。 你看,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天壤之别的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有什么”,而要思考“别人需要什么”,以及“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要”。 当你跳出“我拥有什么”的局限,去关注“我能创造什么价值”,去链接“我能为谁创造价值”时,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广阔天地。
Y11
4天前
对于有经验的创业者而言,与其执着于追逐所谓“大市场”的宏大叙事,不如沉下心观察身边的真实需求。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中,机会其实无处不在——只要学会用简单的逻辑去拆解问题,就能发现为特定人群(比如“代理商”,我们称之为“Agents”)提供工具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 不妨以“Agents”群体为例。 他们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大量事务,从支付结算到系统安全,从权限管理到数据同步,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效率痛点。 这些痛点,如果能通过标准化工具解决,就能显著提升他们的工作质量。 举两个具体的场景: 第一个是支付工具。 很多Agents在处理业务时,需要频繁进行各类付费操作,比如采购物料、缴纳费用等。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集成支付功能的工具,让他们在统一平台上完成所有支付流程,省去切换不同支付渠道的麻烦,就能大幅提升效率。 第二个是密钥管理。 Agents在对接不同系统时,往往需要管理大量的密钥和API接口。如果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不仅查找困难,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能构建一个集中化的密钥管理工具,让他们可以统一存储、调用和更新密钥,就能同时解决效率和安全问题。 更进一步,这些工具还可以融入权限管理功能。 不同层级的Agents,在工具中需要的功能权限是不同的。通过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既能保证数据安全,又能让每个Agents只看到自己需要的功能,避免界面混乱。 其实,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Agents使用的工具,本质上和普通人使用的工具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二维矩阵来梳理:纵轴可以是“工具的通用性”,横轴可以是“使用频率”。在这个矩阵中,那些位于“高通用、高频率”区域的工具,往往就是Agents的核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需求目前大多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它们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因为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对标准化工具的需求就会变得迫切。现在进入这片蓝海,不仅能抢占先机,更能在用户需求真正爆发前,建立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那些看似微小的痛点,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机会。对于有经验的创业者来说,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大风口”,不如聚焦身边的具体人群,用简单的逻辑拆解他们的需求,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