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在打工,靠什么积累巨额财富?这本书给你答案... 很扎心也也很现实兄弟们,和多人执着于用复杂公式计算投资回报、靠海量知识总结理财规律时。 知名财经作家摩根・豪泽尔(Morgan Housel)却在《金钱心理学》中撕开了财富世界的另一重真相:理财从来不是冷冰冰的“硬科学”,而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博弈。 今天也总结了其中一些观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01 长期主义:破解财富积累的关键 第一性原理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经马斯克宣扬广为人知,其核心是拆解复杂问题至基本要素,但实践中难助个人积累财富,因国人思维多归纳少演绎,易陷入模仿内卷,投资常走弯路。 而长期主义是应对人性弱点、积累财富的关键。书中案例鲜明:92岁门卫里德靠微薄积蓄长期买蓝筹股,以复利攒下800万美元;哈佛毕业的金融高管福斯肯却因贪婪破产。福布斯富豪榜每十年约20%人消失,40%曾成功上市公司终失价值,麦肯锡前CEO顾磊杰因内幕交易入狱,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节俭却建商业帝国,均印证长期主义的重要性。 多数人对长期主义理解有所不同,高瓴资本张磊称其是价值观,罗振宇认为长期主义者能成时间朋友,巴菲特则言“别下牌桌”,“别下牌桌”一是不主动离场,二是不输光筹码,但是这些不同的理解核心都是生存至上。1929年大萧条中,利弗莫尔杠杆投机破产自杀,格雷厄姆留30%现金存活,可见财富安全比高回报重要。作者建议规划需备预案、平衡乐观与悲观,且长期主义需认知支撑,正如洛克菲勒所言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 02 复利与痛苦:财富积累的必然关联 理财成败80%取决于心理行为,20%与技术相关。人因爱舒适区、难容痛苦,易受贪婪等弱点影响,如账户浮亏10%时92%投资者想抛售。彼得・林奇指出顶级投资者正确率不足60%,大师视痛苦为必经之路,普通人却视为终点,故“做痛苦的朋友”是理财第一性原理。 长期主义靠时间复利积累财富,巴菲特845亿资产中815亿是65岁后所得,秘诀是持续投资75年。复利反直觉,如地球冰期因夏季凉爽积雪累积形成,计算机硬盘容量从1950-1990 年仅增296兆,之后却增千亿兆。 获得复利需忍痛苦,抵抗短期高回报诱惑。好投资是可持续重复获利的,而非单次高回报。就像发热是身体保护机制,投资短期波动是长期收益的必经之路,经历五次以上市场暴跌,大脑对亏损敏感度会降低。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通过分散风险助行长期主义,而热爱所选投资策略更易坚持。但拥抱痛苦需建立在正确方向上,且要及时调整。 03 容错空间:保障复利不中断 普通人难以避免犯错,因此强大的容错机制是复利不中断的关键。首先是预留容错空间,即格雷厄姆提出的 “安全边际”—— 其核心不是预测股票价值,而是让预测变得不必要。巴菲特2008年明确表示 “伯克希尔要有足够现金”,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作者强调,财富积累与收入、投资回报率关联不大,却与储蓄率高度相关:降低消费欲,摆脱攀比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能提升个人灵活度,更从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与工作,这种 “松弛感” 本身也是容错空间。哑铃式规划是易上手的策略,如李嘉诚在重仓码头、电力等保守资产的同时,用少量资金投资Zoom等激进标的,平衡风险与收益。 其次是避免 “单点故障”—— 即避免所有事物依赖单一要素,否则该要素出问题便会引发灾难。就像喷气式飞机配备4个备用电力系统,企业通过让高管长期休假测试运转能力,个人投资也需建立 “备份机制”:比如不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行业,不依赖单一收入来源,每个计划都要为 “意外” 做好预案,确保不会因一次错误就 “被迫离场”。 最后是降低预期,远离杠杆。杠杆是安全边际的最大敌人,许多人因贪心加杠杆,最终在投资失误中损失惨重。作者建议,避免极端财务目标,在生活与工作中追求平衡,同时接受 “一切都会变” 的现实 —— 若过去的目标已不合时宜,需果断放弃,不被惯性拖累,才能让复利继续滚动。长期坚持这些策略,不仅能承受错误带来的痛苦,还能培养 “反脆弱” 能力,实现 “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04 “尾事件”与财富自由的真谛 “尾事件”(业内称 “尾部事件”),指少数低发生率、高影响力的事件,能带来大部分收益 —— 这是投资中反直觉却关键的规律。艺术商贝格鲁恩的收藏中,99% 的作品默默无闻,仅1%的毕加索、马蒂斯真迹,就使其藏品在2000年被德国政府以1亿欧元收购(实际价值超10亿欧元),用少数杰作抵消了多数平庸藏品的损失;腾讯帝国的成长也印证这一点:早年差点以60万卖掉的 QQ,最终孕育出微信、王者荣耀等 “超级物种”,贡献了集团90%的市值。 市场数据更具说服力:1900年至今,美国股市73倍的整体回报,实际由 7% 的公司创造;近年苹果、微软、英伟达等 “七姐妹” 科技公司,已占据美股市值的 30% 左右。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西蒙斯,以 66% 的年化收益率震惊华尔街,其秘诀却是 “高容错”—— 每天进行 3000 万次交易,51% 的交易处于亏损,但通过控制单次损失,让正确交易的收益覆盖所有错误。在创业投资领域,2004-2014 年的 2.1 万起融资中,65% 亏损,仅 0.5%(约 100 家)企业获得超 50 倍回报,却支撑起整个风投行业的收入。 这些案例揭示,“做痛苦的朋友” 的最高境界是 “入局不入戏,长情不动情”:接受多数投资会失败的现实,不因短期亏损惊慌失措,像索罗斯在1992年英镑危机中那样,淡定持有200亿美元空单,最终斩获10亿利润。对普通人而言,时间是最公平的红利——每个人拥有的时间相同,却是财富复利的核心支撑,但若没有与痛苦共处的能力,即便平凡工作的复利也难以把握。 作者最终点明财富的真谛:时间自由是财富最大的红利。追求财富时,要拥抱痛苦、与痛苦共舞;拥有财富后,更要摆脱攀比与挥霍的奴役,用时间换取幸福感与心灵自由 —— 唯有如此,痛苦与幸福才能成为财富的一体两面,实现真正的富足。 共勉!
我为什么坚决不买黄金? 也许是受到古人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中国投资者对黄金似乎情有独钟。从十几年前的”中国大妈炒黄金“狂潮,到当下的年轻人贷款买黄金,黄金成了很多人特别偏爱的投资品。 当然,作为一种贵重金属,黄金是有内在价值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黄金可以用于对冲通货膨胀或在经济不稳定时期作为避险工具。正所谓:乱世买黄金,盛世买古董。 但是,每次有朋友劝我投资黄金,我都是一口回绝:我不要黄金屋! 今天,我就简单分析一下:黄金为什么不是好的投资品? 一、黄金无法产生现金流 这是所有实物投资的共同弊端,包括贵重金属、古董、邮票、纪念币、大宗商品(如原油、农产品)等等。 假设你拥有一吨黄金,它们虽然金光闪闪,但是你也得不到一分钱现金流,因为它们本身既不会变大变重,也不会产生任何利润!如果你想依靠这些黄金过日子,你必须不停地卖出它们。 与之相反的,股票和股票基金后面对应的是公司,比如微软、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等。这些公司不但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高,还会在每个季度派发分红。 即使是债券或者银行存款,都会每年产生利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黄金顶多只能用来保值,却无法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这就决定了它的回报率不会太高。 二、黄金的回报率显著低于股票 历史数据显示,尽管黄金在某些时期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过去几年美国的高通胀期。但是,从长期来看,股票的平均回报率显著高于黄金。 比如,从1975年到2025年的50年里,美国股市的标普500指数的年均回报率接近11%。而与此同时,黄金的年均回报率约为6%左右。 如果你在30年前投资10万美元购入标普500指数基金,你取得的年化收益率就是10.2%。到今天,你将拥有186万美元。 而如果你投资的是黄金,就算不考虑高昂的持有成本,你取得的年化收益率为8%左右。那么到今天,你将拥有100万美元。 投资股票基金获得的收益,将是投资黄金的1.8倍! 三、黄金有高昂的持有成本 如果你持有的是实物黄金,你将付出很多额外的成本和风险,包括: 1. 存储成本: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使用银行保险箱还是专业的金库服务,存放黄金都需要高昂的费用。而如果把黄金存放在家里,我们则会面临安全风险。 2. 保险成本: 为防止盗窃或者损坏,持有大量实物黄金的投资者通常需要购买保险。 3. 交易成本: 投资者在购买和出售黄金时,通常会涉及到高于现货价格的溢价以及可能的佣金或手续费。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证券化的黄金投资品,比如黄金ETF。但是这种ETF仍然有高昂的管理费。以最著名的黄金ETF GLD为例,其每年的管理费高达0.4%,而标普调500指数基金 VOO的管理费仅为0.03%,二者相差13倍! 四、黄金的波动较大 跟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短期债券)相比,黄金价格可能在短期内经历显著波动。 这种波动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情绪、美元价值、利率变化、地缘政治事件以及央行的买卖行为等等。 比如,黄金价格在1980年飙升的850美元,然后一路暴跌。直到28年后的2008年,黄金价格才会回到850美元! 正因如此,黄金投资的波动性远超想象,根本不是好的避险资产。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回报率的标准差来评估一个投资品的波动性。标准差越大的投资品,其风险越高。过去十年,短期债券的标准差仅为1.6,绝对是风险超低的投资品。与此同时,标普500指数基金的标准差为15.4,因此算是高风险的投资品。然而,以安全稳妥著称的黄金ETF GLD的标准差居然也有14.0,相当于标普500指数的91%。 如果我们考察经过风险调整过的收益率,比如夏普比率,那么黄金为0.64,低于标普500指数的0.7,更是远低于纳斯达克100指数的0.8。 由此可见,黄金投资的风险显著高于债券,而经过风险调整过的回报又显著低于股票。 总的说来,黄金根本不是好的投资品,更不是主流的投资标的。我认为绝大部分的投资者,完全不需要在投资组合里配置黄金。 也许我们需要把古人的话改一下,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股票屋!
sitin
6天前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小生意 我一直觉得,不管是做技术的,还是做内容的,都该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意”。 也有人叫副业,叫 side project,都行,他就是能让我们跑一个小闭环赚到第一块钱的事情,更好应对中年危机,面对不确定。 对于普通人有哪些小生意呢? 1. 内容/非技术方向:靠分享驱动的小项目 像我自己,最早就是写公众号、发朋友圈,把日常思考和实践记录下来。慢慢地,就衍生出一些副业: 在咸鱼上卖账号、虚拟资料,赚点差价; 在小红书同步发资料,顺带接到订单; 网盘整理、分享,别人省心,我收服务费。 这些项目看起来不大,但是都是积累,我一开始副业收入也就几百块,但它让我看到:赚钱不一定只靠工资。 所以我就开始折腾副业之路,对非技术人来说,这些就是最好的切入口。 ps: 千里会的 AI代写项目也非常不错,天花板也比较高,所以不要觉得天花板低了,然后就眼高手低的。先拿到第一块钱 2. 技术方向:门槛高天花板高产品机会 如果你是程序员,那选择更多。现在最火的方向就是 AI 编程出海。 我就是这样的,做了几个小工具网站,用 Stripe 收美金; 成本极低,说白了就是一个域名的钱,剩下就是一台电脑+你的时间精力; 赚美金、花人民币,本身就是天然的套利。 所以我一直强调:程序员创业不需要想得太高大上。不需要辞职,不需要几百万投资,有意识去尝试、抽点业余时间,就能跑出结果。 如果不是程序员现在 AI coding ,现在 95% 代码都可以 AI 写的,跑一个 MVP 也没啥问题的,AI 机会太多太多。 3. 一句话 不管是靠内容分享跑小项目,还是用技术优势去做出海产品,本质上都是在用小生意为自己多准备一条路。 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很多时候,一台电脑就够了,剩下的就是干就完了!
Morris
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