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思维

Y11
1个月前
作为长期在商业领域深耕的人,我对分析问题的核心逻辑有一些自己的总结,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需要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的思维框架,分享给你参考: 一、用"阴阳眼"看事物本质 任何现象背后都存在相互依存的两面。 比如快速扩张可能带来规模优势,但也会增加管理复杂度;技术创新能突破瓶颈,却可能面临市场接受度的风险。看待问题时,既要关注显性的"果",也要追溯隐性的"因",更要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力"。这种双向思维会让决策更全面,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 二、聚焦"关键少数"的价值 在复杂系统中,80%的成果往往来自20%的关键因素。 比如一个企业的核心增长引擎可能只来自某个产品、某个渠道或某个团队。我的习惯是用"剥洋葱"的方式一层层拆解,先通过数据找到那个贡献最大的变量,再集中资源突破。这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而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效率最大化。 三、建立"漏斗式"分析模型 任何业务流程都像一个漏斗,从初始流量到最终转化,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损耗。 比如用户从看到广告到完成购买,可能在注册、支付、物流等环节流失。我的做法是给每个漏斗节点设置观测指标,通过数据对比找到"漏水点",再针对性优化。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漏斗本身,而在于我们没有看清每个环节的真实转化效率。 四、用"MECE法则"穷尽可能性 面对复杂问题,首先要确保所有影响因素都被覆盖且不重叠。 比如分析用户流失原因,不能只归因于价格,还要考虑产品体验、服务质量、竞争对手等维度。当因素分类清晰后,就可以用控制变量法逐一验证,排除干扰项,找到核心矛盾。这个过程像整理抽屉,先把所有物品倒出来,再按类别归位,才能看清问题全貌。 五、回归"第一性原理"找本质 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给我很大启发:把问题拆解到最基础的元素,从本源思考如何突破。比如做硬件产品,不要被行业惯例束缚,而是思考原材料成本、生产工艺、性能需求这些最本质的要素。 这种思维能帮我们跳出经验主义的局限,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六、构建"PDCA"闭环迭代 任何计划的落地都需要形成闭环。 我在工作中会特别关注三个问题:目标是否明确可衡量?过程中用什么数据验证假设?结束后是否有复盘沉淀?很多项目失败不是因为执行不到位,而是因为开始时没有清晰的验证标准,结束后没有数据沉淀,导致下次重复踩坑。 七、警惕"无问题"的陷阱 真正的高手能从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发现暗流。 比如一个业务增长停滞时,可能表面是市场饱和,实则是产品竞争力下降;一个团队效率低下,可能问题不在员工能力,而在激励机制。我习惯定期问自己:"如果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后果?"主动寻找潜在风险,比被动应对更重要。 八、顺应"时空规律"的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时间窗口和空间条件。 比如十年前做电商、五年前做短视频,都赶上了技术普及和用户习惯变化的红利期。但当趋势过去,即使同样的模式也可能失效。我的做法是:在判断方向时,先分析当前的技术成熟度、政策环境、用户需求变化,再决定投入的时机和资源配比,顺势而为往往比逆势硬扛更有效。 九、先验证"问题是否正确" 很多时候,我们纠结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把问题定义错了。 比如企业追求"流量增长",但如果用户留存率低,问题可能不在获客渠道,而在产品核心价值不足。遇到问题时,我会先问自己:"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是否会迎刃而解?"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精力。 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建立一套结构化的思考框架。 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永远不满足于表面答案,始终追问"为什么",才能在复杂变化中找到确定性的规律。
Y11
1个月前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商业思维启蒙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思维模式对结果的巨大影响。 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场景中:假设你是一名斯坦福学生,教授给了5美元启动资金,1小时时间,最终看谁赚的钱最多。 一开始,大多数人会用这5美元去进货,比如买些小零食或者小物件,然后找机会卖给同学,赚取差价。 有人可能会更精明一点,找到那些特别需要某个东西的人,稍微提高点价格,多赚几美元。这算是比较常规的思路。 但有一类人更聪明,他们不满足于卖物品本身的价值。 他们会给这个物品赋予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殊的意义。比如,一个普通的笔记本,他们可能会说这是“学霸专用”,或者“有神秘力量帮助记忆”,人们愿意为这种情绪和故事买单,这样一来,利润就大大提高了。 不过,这些人,无论多聪明,其实还是被困在了“我有什么,我能卖什么”的思维盒子里。 真正跳出盒子的人,做了这样的思考:“我有5美元,但这可能不是我最大的资产。”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拥有的其他东西,比如时间和技能。 于是,有人决定不花这5美元去进货,而是把自己1小时的时间当作一种咨询服务来卖。 比如,帮别人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建议,最终赚到了500美元。 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因为他开始关注“我能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我有什么东西可以卖”。 更进一步,有人开始思考:“我能为谁提供价值,谁又需要我的价值?” 他不再局限于自己这一个人,而是去找那些需要斯坦福学生来展示自己企业的公司。他告诉这些公司,他可以用这1小时的汇报机会,为企业做宣传。结果,企业愿意赞助他,甚至付给他1000美元。 再后来,有人想到了合作。 一个人的时间和能力是有限的,10分钟的汇报可能不够充分。他联合了4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团队。5个人就有50分钟的汇报时间,能更全面地展示企业的风范和产品,这样他能争取到的赞助费更高,个人能分到的也更多,达到了1500美元。 还有人更有商业头脑,他利用这1500美元的机会,又找到了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告诉对方,他可以同时为两家企业服务,并且争取到了2000美元的赞助。 最厉害的是,有人开始“谋局”。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次赞助。他对企业说:“我可以帮你们把这个活动长期做下去,每学期都在这个课堂上开展,还可以联合其他校园活动,帮你们打造更全面的企业形象。”这样一来,他向企业争取到了1万美元的赞助,其中给了老师2000美元作为“打点”,自己则留下了8000美元。 你看,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天壤之别的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有什么”,而要思考“别人需要什么”,以及“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要”。 当你跳出“我拥有什么”的局限,去关注“我能创造什么价值”,去链接“我能为谁创造价值”时,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广阔天地。
Sora 2到底能不能让你年入百万?以及普通人用它赚钱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老规矩,把这个假设推到极限。 就当Sora2已经发展到了AI视频工具的终极形态:所想即所得。 几句话就可以100%准确的生成任何你想要的效果。 那这是不是就等于,你可以靠它年入百万了呢? 答案,还是会泼很多人一盆冷水 因为商业的真相就是残酷的: 赚钱的本质,从来不是"我会做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以及我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我们来拆解一下年入百万需要什么: 假设你做短视频带货,客单价100元,佣金20%,那你需要: • 一年卖出5万单 • 平均每天卖137单 • 按5%的转化率算,每天需要2740个精准流量 这意味着你的视频要持续获得百万级曝光 或者你接商单,一条视频5000元,那你需要: • 一年接200条商单 • 平均每2天一条 这要求你有稳定的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 你看,这些数字背后,哪一个是Sora 2能直接给你的? Sora 2 能解决的,只是"生产"问题 它可以让你: • 更快地做出视频 • 降低制作成本 • 实现一些以前拍不出的画面 但它解决不了"变现"的核心问题: • 怎么做出有价值传递的好内容? • 怎么做出让人关注的好账号? • 你的推荐凭什么让人下单? • 你有什么优势,凭什么让品牌方买单? 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都藏在"人"身上,而不是工具上。 真正能赚到钱的人,靠的是什么? 让我们看个真实案例:金枪大叔 他的视频不是因为特效多炫酷 而是因为他讲的话题能让大部分人都感兴趣 让人觉得他很有“料” 你发现了吗?真正的变现能力,来自: • 专业能力 - 你在某个领域的深度积累 • 信任资产 - 粉丝对你的认可和信赖 • 商业思维 - 你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把握 • 持续输出 - 长期稳定的内容供给能力 • 个人IP - 独特的人设和不可替代性 这些,Sora 2一个都给不了你。 所以,Sora 2对赚钱的影响是什么? 好消息是: • 它确实降低了视频制作门槛 • 让一些以前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内容,个人也能做了 • 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让你有更多时间思考商业化 但坏消息是: 当人人都能轻松做出精美视频时,视频质量就不再是竞争力了 市场会被大量AI生成的内容淹没,获取流量会更难 平台和用户会更加看重内容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换句话说: Sora 2会让"会用工具的人"和"不会用工具的人"之间的差距缩小。 也会让"有料的人"和"没料的人"之间的差距放大。 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你真想靠Sora 2赚钱,我的建议是: 第一步:别把它当成"财富密码" 它只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不要幻想"学会Sora就能躺赚" 第二步:先想清楚你的核心价值 • 你擅长什么? • 你能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 你的内容凭什么让人付费? 第三步:把Sora当成"效率工具" • 用它来降低制作成本 • 用它来提高内容产量 • 用它来实现创意表达 第四步:专注打造你的"不可替代性" • 深耕一个细分领域 • 建立个人品牌和信任 •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这才是正确的路径。 最后,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Sora 2能不能让你年入百万? 答案是:它可以帮你,但它不能替你。 Sora就是那个让结果指数级放大的“乘号”,但前提是: 等号的另一边,你必须先有一个值得被放大的东西。 Sora 2能提高你的生产效率,但赚钱的核心能力: 你的专业、你的思维、你的积累、你的真实人设,这些还是要靠你自己。 那些告诉你"用Sora就能轻松月入十万"的人,要么是在割韭菜,要么是在自我麻醉。 真正能靠Sora 2赚到钱的人,一定是那些: • 本身就有内容能力的人 • 懂商业逻辑的人 • 愿意长期深耕的人 工具只是放大器,它放大的是你本身的能力,而不是凭空创造能力。 所以,与其问"Sora 2 能不能让我年入百万",不如问问自己: "如果没有Sora,我有没有年入百万的能力?"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Sora也帮不了你。 但如果答案是"有潜力”,那恭喜你,Sora 2 确实可能成为你的助推器。 所以普通人就别急着追风口了,先沉下心来修炼内功吧。 当你足够强大时,每一个工具都是你的翅膀,而不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