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yi
4个月前
现在企业老板想做AI变革,最该干的事情是: 1、找一个值得投入的方向,哪怕是短期套利 2、快速筛选(内部没有就招募)4-5个企业内最有干劲最愿意学AI用AI的人 3、组建一个学习型业务组织,让他们照着这个方向找机会ALL IN去做出海产品(出海没风控,放飞自我,否则你的企业合规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4、每周必须产出MVP验证,直到4-5人的团队找到合适的方向 5、转型开始扩张,让他们做营销,搞投放,把这个项目持续下去 6、继续第二个团队,第三个团队 7、当你有3-4个项目时,开始找共性,每组抽调1个人出来,搞AI中台团队,开始抽AI中台组件 8、把那些不赚钱的团队里的人,慢慢挪到这些赚钱的团队来,完成业务转型,并进行持续汰换(这些敏捷团队的学习文化,容不得以前固执的生产力) 9、逐渐就会完成整个企业AI文化的建设和变化 ------------ 可能很难想象,现在的红利期,往往1,2个人就能有巨大的爆发力。 重点是要嗅觉敏感找对方向,持续敏捷快速试错。以及保持学习。 这些人才在原有的团队会被压抑,会被打压,因为所有的人都想躺平,都不想学习,这些人就会被抑制。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又是人塑造的。但想要新的环境,第一步就是脱离原有的环境。 在以前的粪坑里你指望长出新芽,是不大可能的。 开辟创造一片新的土壤,才有可能变换整片空气。
Yangyi
4个月前
老板几乎全部都有AI焦虑: Deepseek会不会颠覆我的业务? Deepseek能为我的业务做什么?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会考虑流量入口,比如AI搜索 当本地小模型开始充斥大量手机时,手机厂商将会拥有自己的Agent 这些Agent是否会成为入口? 我的看法是,会替代掉一部分场景成为入口首选 那问题接踵而至,什么样的业务场景会被替代? 答案显而易见,输入成本<场景垂直查询成本,都会被替代 怎么理解? 我举个例子,比如你端起手机说,嗨小爱,我一会儿要去鸟巢找个朋友聊天,请帮我找下咖啡厅和停车场 这个场景如果你打开大众点评,查询成本很高,它就会被替代 但如果你的查询成本低,低到你只是打开一个固定app,浏览就可以,那你还是会去浏览,而不是和agent废话,比如打开同花顺看看持仓 如果业务不想被这类手机入口替换,就要去想办法优化用户链路,让用户在垂直场景有更优的信息获取/处理体验,否则全部会被终端agent淘汰,最终沦为别人的信息库 —— 第二个问题,AI怎么帮助我当前的业务 我只能说,AI只能帮助那些有价值的业务 绝大部分的企业,带队的人是傻子,自己做业务都做的异常笨重,找不到核心矛盾和突破口 你作为老板,给他资源,他连人力资源都用不好,这时候你想让他用AI来整体优化成本,把业务跑起来,犹如天方夜谭 你该做的事情是去把这个人淘汰掉,而不是想办法借住一个外力去协助他 因为ai的强化,是基于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上的 你用人工跑,好比人效1:300,你上ai可以在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1:1000 但问题是你1:300的质量本身都有问题,说明业务流程就存在巨大漏洞,你指望找个ai培训的团队来给你们讲讲课,就改变了,基本不可能 几十万可以缓解你的焦虑,但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既懂你的业务,又懂AI的人,你还期望他给你的老部下打工当辅助,我只能说是白日做梦。 劝各位老板醒醒,上一个时代陪你们打拼战场的人,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他们并不会因为有大炮就能令战争获胜,反而会忌惮那些会用大炮的将军,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的战争武器毁于一旦 如果你真的想变革,该做的是去孵化新的AI团队,而不是找一个人来屎上雕花。只有这样才会形成鲶鱼效应,在适当的时机全部切换基底到新的形态下,完成这轮转变
Yangyi
5个月前
2025年立春时间:2月3日22时10分13秒 明天晚上10点10分就进入乙巳年了 在甲辰年的最后一天,我写下一个对2025年AI的展望: 1、出现基于节点化的AI Agent 通过对话方式生成节点工作流,不论是comfyUI,还是coze/dify,甚至blueprint。因为大量的workflow都是JSON,AI是容易理解JSON的,将节点构建RAG是有机会构建这类Agent的。 2、大批量出现AI视频生产工具 INPUT文案思路-->R1 出分镜脚本+文案+BGM+音效 --> 各类AI生图生视频 -->工程化转场合并 ---> 各类TTS模型 ---> 自动化配BGM声效(需要一些RAG) 3、vLLM视觉化Agent爆发 除了各类视觉化Agent操作外,衍生出了大量数字资产。因为有大批量的实体内容将更快速度转变成数字内容。 4、end 2 end 语音交互普及 更低延迟的能力开始民用化,有大量场景会替换掉键入式对话交互,反而会出现更多的电话语音沟通场景,或是虚拟人沟通场景 5、开始掀起机器人创业浪潮,硬件供应或将开始出现供应不足 因为3,4到来,所以机器人行业会开始全面兴起了,场景化专职机器人产品会越来越多,最先可用的会是不需要太多动作指引的,比如家庭教师机器人。 6、AI资产会出现数字化登记 增量数字资产AI对人工的占比,估计会是8/2 到年末整体存量可能是5/5,甚至AI内容更多 大量AI内容出现时,人们就需要标记资产占有 7、大量出现AIOS(AI Oriented Service) 比如提供给AI使用的钱包和支付方案 比如提供给AI直接调用的API能力 比如提供给AI的使用的工具 甚至可能有专门提供给AI的数字内容平台 8、一人公司将越来越多 团队规模或许只有5,6个人,但年产值可能会很高 这种公司会越来越多,因为这几个人既具备商业思维,又非常擅长利用AI能力 9、企业仍将继续裁员,汰换老旧生产力 这次裁员不是因为赚不到钱,而是因为生产力汰换 不懂AI的一定会被淘汰,一定 10、成人AI教育会爆发式增长 毕业生多了,找不到工作和失业的多了 这些人都面临知识技能重塑 另外就是传统的技能,全部面临AI化 将会出现大量微专业认证 兼职赚钱的自由模式或许会成为常态了(当然,有可能比以前赚的更多了) 以上是我自己对乙巳年的主观臆想。
Yangyi
5个月前
做内容营销,从术上讲,有几个难。但当你攻破后,你将掌握任何品类的内容增长系统。 第一难,是难在内容嗅探上 你不知道什么内容跑展示好,什么内容跑转化好,什么内容涨粉好,什么内容转私域好 缺少一个系统性的嗅探挖掘机制,就找不到参照点,没有策略,就没办法增长 第二难,是难在塑造内容源上 你要能持续产出内容,需要构建一套内容源系统 一方面扒别人的优质,去洗稿 一方面要追根溯源,找到内容源头去挖掘新内容 可能看到了别人的内容很好,很优质,但你不知道别人从哪里搞来的,从哪里找到的,从哪里收集二改的,你就只能当个追随者,那就只能二选一增长: 通过平台势能差:人家在A平台发,你搬运去B 人为塑造时间差:人家去年发,你今年发(然而对内容时效要求高的,这个策略也无法使用) 第三难,是难在内容生产上 你找到信息了,怎么提取加工二创,做的比原有的内容更优质,更出彩,形式上更精美,更抓人 这涉及到内容系统的方法论,也涉及到网感的培养与建立,以及对用户和行业的理解。这些刻意练习在持续不断培养着你的洞察力与嗅觉。 以上这部分能力,没有一两年的光景是比较难构筑的 第四难,是难在内容分发上 从广度上讲:一份内容,你能覆盖多少形式,覆盖多少账号,覆盖多少平台,覆盖多少分发策略(比如自媒体平台图文,视频,文章,站点SEO,聚合资料…),甚至覆盖多少语种 从深度上讲:你的内容怎么能使得跑量效率比别人高?(比如通过兼职系统互评做数据,通过私域群转发冷启动)怎么能进一步创新形式,提高爆款率,跑的比别人快? 第五难,是难在风口势头的识别上 当抖音有空间时,你在卷微信小程序裂变 当小红书有空间时,你一股脑扎进抖音 当公众号有空间时,你在小红书内卷 当投放有空间时,你偏跑自然流 当商品成交有空间时,你也不做付费资料 有风的地方,猪都能上天,选对了势头,其他的做的烂,可能都没那么关键,一样能拿到结果 第六难,是难在成本模式上 把前五项都做到了,你整套内容系统的构建和运营成本可能是一个月几十万,然而对手可能是自动化傻瓜工具+半人工兼职,有可能一个月靠卖课还能赚个十几万 选择不同的模式,影响了不同的成本,就会使得你的内容营销能力有壁垒,而别人却没有竞争优势 攻克这六大难题,不论未来你遇到任何的行业,任何的品类,你都会游刃有余,知道该怎么应对,怎么通过内容进行增长
Yangyi
5个月前
说到这个,我想起来一个事情,就是: 大部分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合作,其实都是很奇怪的 产品经理总会想去做程序员的活儿,告诉程序员该怎么设计框架进行解耦,方便后续扩展 程序员也很想做产品经理的活儿,质问产品经理为什么先做这个而不是先做那个,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那么设计 明明自己在优势领域是1,却要跑去做对方领域的事情。其实如果自己足够牛,就可以自己独立的一条龙,把一个产品引爆,赚钱就好了 既然选择合作,要么是自己做不来,要么是自己没时间做,既然选择合作(不止pm与rd),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术业有专攻,应该相信对方,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全部清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才能1+1>2 要做的只是设置一个止损区间,比如你完全听对方的话去照做,做完之后发现没效果,就止损就好了,然后把这个人标记成不专业。接着继续寻找你认为可能更牛的人去合作 当然,有些人的止损区间比较长,有些合作可能就是要短线,这便因人而异 绝大多数时候,他人寻求对方的建议,只是出于尊重,而不是想听想法 自己要干扰roadmap,反而可能会引发失败,最终就是产品觉得程序有想法,不听话。程序觉得产品太垃圾,不运营。然后做了一个东西,都定位不到具体问题。花了时间,找不到问题,就无法收获认知持续迭代,这才是最大的失败。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愿意选择cursor,因为认知差别巨大的时候,对方还有想法,那这局游戏一定会GG 所以若是选择合作而非独立,还是100%信任,双方清空自己,对双方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