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yi
2个月前
我不知道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 历史书上会如何记录22年末到现在的时段 人们处在这个范式转变的洪流中 但大部分人却不自知 我打开很久没看的朋友圈 看到以前的同学晒着自己和对象甜蜜的二人双排工位 电脑里开着powerpoint展示着他的ppt成果 他或许还不知道让claudecode使用lucid之类的图库 能很快做出这种效果的页面进而去做汇报演示 更不要说有很多人在利用ai节约时间,利用ai省钱,甚至利用ai赚钱 同期在探讨ai的小伙伴 纷纷从厂子里出来 现在要么在ai创业 要么在ai自媒体 许多人利用ai做内容获客赚钱,很多人靠ai完成自己的效率工具,还有人在分享ai的使用方式做培训 23年我接触的那波做套壳的,现在很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还有一些23年的创作者,愿意分享的,也都干上了公司咨询顾问,写了书,什么得到新商学,什么图灵社区,都有他们的影子 要么就是辗转在各种大会中,不断分享这两年经过的点点滴滴和经验洞察 GPT已经5了,虚拟网络的AGI我觉得已经近在咫尺了,当然具身智能可能还有点遥远 这AI仿佛加速了时间流逝一样,认识向阳的时候还是因为他在群里分享的飞书文档,结识铁锤的时候还是他发github的portal项目,加江树的时候是LangGPT的github,那时候还在默默看宝玉小互藏师傅的分享,就仿佛还都是昨天,却已经是两年前了 前几天跟黄叔聊 我说我21年做小红书的时候就知道你的号 他说从那时候穿越到ai的伙伴真的不多 这两年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不论是从生产侧 还是流量侧 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惊天巨变 我在23年末写了24年的预期 但如果未经洪流 也真的很难体会什么叫巨变 或许今天是一个和往常一样平常的周五 但如果你意识到身在洪流 就算当个咸鱼 也可以翻一翻身 说不准就跃了龙门 时代巨变的时刻 机会和风险都是无穷的 可不要20年后 后悔那个周五 当时看见了那条推特 我怎么就没想折腾折腾呢 折腾折腾 万一能有精彩呢?
Yangyi
2个月前
再分享个打工人失业赚钱的思路 用vibecoding搞iOS客户端程序,就搞那种骨架 啥是骨架,比如分类图库,比如分类听音频的 就是一个列表把内容分类好,方便用户找 一个骨架出来,里面不换替换内容就可以了 现在vibecoding搞这个很快,而且很容易帮你调整,appstore查重也比较难,相当于AI换皮 你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内容,把内容全部都打包进去 然后开个七麦啥的去查查ASO的关键词 就往上铺就完了 产品免费,里面全是广告,8块钱永久会员去广告 你可以做什么这老友记那摩登时代,或者搞点儿什么名人的课程,别觉得盗版,没事的 甚至你还可以搞李逵李鬼,去蹭别人的品牌词,下载下来是垃圾也没关系,尽情让他们卸载 之前有人vibecoding了appconnect的生成工具,就用它不断做上架内容,这过程也不占啥时间了 你第一天搞,可能搞3天上架一个,后面就是3小时就能上架一个新应用,你就这么搞他百八十个应用,总是有能抓到关键词排名的长尾,这东西积少成多,最核心的点是你都打包到本地了,也没任何资源消耗,0成本的资产 找到有什么能跑起量的,你再投入认真优化优化 AI时代像这种套利机会实在是太多了,一边干一边学,没啥搞不定的 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也相信ai,别自己跟那放大困难 干它20个自然会找到门路和经验
Yangyi
3个月前
在今天用ClaudeCode连续完成几个项目之后,我有种强烈的感受,23年的时候我们所畅想的那些变化,到今天已经越过了一个杠杆质变时刻了 因为对于基础的编程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快速使用Claude Code的Hook来完成一个长流程任务规划与实施 这意味着接下来不久就会出现24小时的AI工程队,整个进程将指数级加速 两年前我们看到MetaGPT,AutoGPT的时候,只是感觉未来的组织形态会发生巨变,会出现大量阿米巴,但现在它已经正在上演 在这个时点上,通才的时代也到来了,你不需要有太过硬的专业能力,相反,你能把跨领域的认知融会贯通,反而能把AI用的更好 我感受到的变化如下: 产品设计 - 从前的设计大多是静态的,然而因为AI来到,在每个阶段都在动态发生数据改变,所以交互形态也会发生动态变化,当它开始动态变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的产品可能既存在满足专家用户的状态,也存在满足新手用户的状态,他们可以既个性又统一 - 以前的rule based的封闭式设计模式,开始向约束满足式的半开放式设计进行转变,比如之前都是产品写死某些规则和阶段,展示对应的东西。但现在反而是让AI自己在某一个既定提示词框架下自由发挥,来进行一些字段输出,而它仿佛就是个黑盒,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AI会输出a1还是a2还是a3,它无法被穷举,但满足pattern a的既定规范 - 产品和设计更有能力制作mvp,最早只能靠画板,后来靠低代码,靠Framer,再复杂点儿靠low code的webflow,现在靠AI,可能只需要个把小时,就会输出给你一个可用的方案,这使得沟通变高效了,因为人们的理解能更容易获得一致性 营销增长 - 从前难以去做VOC(用户之声),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建设。但现在简直不要太容易了。AI捕捉用户评论,拟合用户特征,挖掘用户需求,这些都是AI擅长的信息整理。你能从中寻找到大量未被满足的内容机会 - 紧接着就可以快速改写,你要做的就是理解写作,用户情绪,与平台特性。把提示词优化好,接下来的全部交给模型 - 从内容洞察到分析,再到参考改写原创二创,最终发布,回收数据做迭代优化,这些都可以被AI快速构建 - 以前依赖内容系统,接下来只依赖内容营销人员的脑洞,靠AI来生成这些工具即可 - 对于SEO也是一样,大量的Blog也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模式自动化发布,从前还依赖程序员,甚至有很多不了解SEO,要跟他们讲清楚SEO规则,现在不需要了,AI的常识知识足够丰富 研发与测试 - 普通的研发将被逐步淘汰。研发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是更好的框架设计。研发的身份将逐渐从代码民工转向逻辑建筑师,以前依靠产品经理写规则吃饭的开发者,接下来可能就会需要自己强化这些能力了。开发不光关注代码,会更多注意力关注在逻辑与框架上。写好一份给AI的逻辑文档,就能获得好的代码。但如果自己本就逻辑混乱,那么Bug将层出不穷 - 从前的PRD工作,反而慢慢落到研发身上,它需要关注并定义那些边边角角的corner case,想办法处理掉这些异常,因为人都无法提前响应的异常,AI大多也无法处理。所以更多需要Human in the loop搞定这些问题 - 同样的,研发测试将开始变得模糊。研发在逻辑文档输出后,一样也是要构建单元测试,埋点测试,甚至是性能测试。研发将有更多时间去关注性能指标,更好的去打磨每一个小细节。工程化的问题,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反馈,并借由AI提供修改指导意见以便人类参考 这种范式将在这个时间点开始逐渐转变 未来,已经来了一部分了
Yangyi
3个月前
早期如何寻找PMF “我做了产品,该怎么找到目标用户?” “他们不是我的目标客户,我该怎么寻找PMF呢?” “怎么找到愿意认真填写调研问卷,验证PMF的目标用户?” “有什么指标能标明,我找到了真实的PMF?” 找PMF这个话题,大概是每个迈出错误第一步的创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 之所以频繁出现,是因为所有理想主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都要遭受一波现实毒打才能从失败中收获。 睿智的成功者很少,他们之所以能躲避这些问题,原因无非有两个: 第一是因为他们的过往经历中深入看到过或经历过他人或自己的失败。所以他们会选择正确的方法。 第二是因为他们凑巧做对了方向,是幸运的眷顾,但下一次能否复制成功就又出现了巨大的问号。 绝大部分普通人,上来都会和我以前一样,先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然后拿着锤子找钉子 当你做出了一个“锤子”,发现找不到愿意用这个“锤子”砸钉子的人时,就会萌生这个问题:“该怎么寻找PMF” 所以寻找PMF其实也是有两类的: 第一类是避免“造锤子找钉子”,而是先进行假设验证,再去造锤子,这样锤子出现时,PMF就有了。 绝大多数能迅速走红,快速产生裂变效应的产品,都是如此。 第二类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先把“锤子”搞了,然后慢慢寻找“钉子”,在这个过程里,不断调整“锤子”,直到用它能更好的解决一个“钉子”,也是找到了PMF 很多产品都是属于第二类,或者说在某些发展阶段中慢慢pivot到第二类的。比如Notion就是。 但大部分人没有如此的定力与耐心,可能尝试1-3个月就会放弃。再重新造一把”锤子“,直到恰巧有一次碰上第一类,然后引爆 真正想要掌握寻找PMF的方法,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对周边的观察,比如通过甲方真实的付钱订单,比如通过竞品,比如通过自己遇到的困难,比如通过用户发帖提问或者评论区 第二、构建假设 当你遇到问题后,你会在脑海中构建假设: “会不会有很多人有同类的问题?” “如果我做一个XXXXX,他们会不会喜欢?” “谁会和他们一样,有共同的问题?” 所以第二步需要验证这个假设,这里我建议把所有的假设写在一张表格中: - 理想客户画像: - 他们当下的问题是: - 他们当下是如何解决的: - 我产品中的哪一个功能,能帮助他们带来巨大的体验提升: - 在哪里能找到他们: 于是你会获得一个理想客户画像的假设验证表格 第三,验证假设 紧接着,你应该快速去验证假设 验证的方法分为几个阶段: 阶段1:验证问题的真实性 这里你要验证的是,你设想的问题和理想客户,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这验证起来最简单,找到这群人,问他们就好了。每个细分画像问10个人,总能回收到结果。 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一定要去问他们当下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他只跟你说有这个问题,但从未付出过任何成本,那这个问题可能也不值得他们去解决。 付出成本是指:花过钱,或者花过时间,比如真正去检索过(问问他们搜的什么关键词,方便你做SEO调研),找朋友问过等等,他们可能寻找过解决方案,但那个解决方案也不令他们满意,找到里面的具体原因,这里或许就是一个新的机会 这就算验证问题真实存在了 阶段2:验证解决方案匹配度 接下来,你把你的方案提供给他们。 你可以提供文字,但可能存在对文字理解的不一致 你可以邀请他们进行15分钟的在线演示,给他们看你的原型图 你可以给他们提供设计稿,或者交互原型,让他们点一点 你可以做一个landingpage,让他们申请预约 你可以做一个Demo视频,展示你产品独特的价值,吸引他们找你 不论你怎么做,请你务必要记得,如果对方认为很好,很感兴趣,你一定要追问一下:你是否愿意先支付20元,这个产品上线后我第一时间向你发放永久会员。 只要用户给你付钱,你都可以不收,但至少验证了他的确想解决这个问题。 不付钱的,大概率就是不够痛。 不要在意用户说什么,一定要看用户做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吐露真相,只是为了保有你脆弱的自尊心。 第四,寻找到3-10个付钱的意向用户 此时已经证明了几个事情: 1. 问题存在 2. 解决方案有效,有人愿意付费 3. 我明确的知道这些人群,并能寻找到他们,哪怕只有10人 这种情况下,就已经找到了最早期的PMF。 但距离它能引爆,口口相传,还差一些触发器。这和PMF无关,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不过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了。 如果你找不到PMF,请回顾我说的这些阶段,逐一排查,把自己定位到这几个问题中,看看是哪里没做对,然后尽力去做。相信你也能寻找到PMF。 如果你能快速加速这个过程,不断做,不断错,不断扔,就能快速找到一个有潜力引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