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营销

Bysir
3天前
在失败了 3 个项目后,我做出了稳定月入 5k 的产品。 下面,我把从 0 到 1 做产品的经历写出来,愿你也可以勇敢走出这一步。 我高中时候就开发出一款关注度还不错的塞班 App。 以为自己是天才,结果刚毕业月薪 2k,交了房租只剩几百。 虽然后面跳槽涨到18k,但还是慢慢厌倦了无趣的上班生活。 在失败 3 个项目后,我越来越焦虑,决定有所改变再试一次。 最后我做出了每月能稳定拿到 20 多个订单的产品,下面是我这一路学到的经验: 1. 不要逃避现实 我之前都半途而废,所以这次就头铁开发了 8 个月,然后开始获客。 虽然很幸运,但现在回头看,这 8 个月其实还是在逃避现实。 我们完全可以更早获客,让市场来评判。 要是 8 个月后产品仍然没人买账,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2. 干中学 之前我看了很多本书,《俞军产品方法论》、《增长黑客》,以为学会而陷入盲目自嗨,但实际做起来才知道一塌糊涂。 这次我先构思出大体产品,然后带着目的看《精益创业》、听播客,只提炼出产品所需要的知识,不为所有都“学会”,只为“用会”。 通过干中学,我们便有了深刻的体会: - 如何联系种子客户 - 如何做出一个要素齐全的落地页 - 如何定价 3. 找合适的人 我知道自己挺抗拒营销,所以这次我拉上老婆,同样不会营销的她开始: - 模仿同行,用低廉的 AI 配音发小红书 - 去知乎上发“AI 润色后”的软文 虽然不专业但赚来了第一单。 我们没有资金与人脉,现在也不算成功。但借此机会,我们正在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有了更多可能。所以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目前收入不足以覆盖家庭支出,扩张才是更大的挑战。 最近又陷入了迷茫,我到底应该辞职全力把它做大,还是继续兼职慢慢做?
Yangyi
1个月前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可能在某一个时段被某一个事情激发了多巴胺,于是开始行动,然后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慢慢的没了多巴胺,就暂停或是放弃 我放弃过很多东西,绝大部分东西还都是由0做到了1,2,甚至10的 但我知道,这些都不属于我,或者短暂的时间内不属于我,它只是一段你在寻找定位的路途 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你是不会放弃的,这就是心力 就像我一直创造,不论是文字还是产品,这件事从未停止 我有过几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想,自己想做一个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想了去尝试,然后失败 第三个阶段是开始学会模仿,像素复刻,但还难以突破 第四个阶段是把失败原因错误的归因于没有流量,然后做seo 第五个阶段是发现流量只是杠杆,要匹配市场需求和产品,要靠内容,要定位,才能最终有转化 第六个阶段是做内容营销,终于匹配上了,但产品往往不给力,留不住用户 第七个阶段是继续回来做产品,但开始思考,要怎么构建一个我擅长的产品 经历过这些之后,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我做不了什么,我开始理解ADHD的边界,识别短板,分析自己是否愿意改变它,有很多短板你可能很难改变,当你尝试过你就知道,当下这个阶段你想改变短板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不如想办法去发挥长板,因为我不断地折腾,我可能拥有很多相对长板,但这些长板在真正那2%的高手面前,也没有那么长 我开始聚焦分析,开始把所有我不想做的事情排除掉,慢慢我找到了一件位于下图交汇点的事情 这件事现在就是AI营销 我就只能围绕聚焦这个事情持续投入 将他再细分一下,我就聚焦到了海外AI内容营销,而且是靠Agents半自动化的方式来做 当你意识到这个定位后,你就会发现 我的推特也不需要迎合谁,或者为了聚焦某个东西而发表观点,我只需要一些奇思妙想来想办法涨粉就够了 当你能涨粉时,你的工具自然就会得到价值证明 很多事情都能得到和解,而不是内耗 人不必去纠结自己哪里不行 找到那个长板反而更重要 我可以快速获得大量信息差,我就适合干套利,不论是流量套利,还是模式套利 当然,这个特征也很适合卖课,但我知道,那件事暂时不属于我,也适合咨询,但这件事杠杆效应也差,除非把我自己做成Agent 我觉得重要的事情是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在和现实世界交互后不断反思 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从这个过程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和优势地带 把自己放在一个能发挥长板的环境里 这个过程其实和AI的RLVR是类似的 AI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自己的提示词 假如有一天,Agents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 它也一定是从现实交互中获得的reward反思自己 这是一回事 如果你还没认清自己,也不要着急 有些人认识的很早,有些人认识的晚 且这个认识是动态变化的 你只需要不断折腾,不断和现实世界碰撞,早晚有一天,你也会找到自己的那个优势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