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健客
5小时前
Nature发文悼念杨振宁 全文翻译如下: 就像我们许多人会被自然界与艺术中对称图案的美感所震撼一样,杨振宁对物理学中的美感与对称性的作用有着深刻体悟。正是一项关于对称性破缺的研究为他赢得了声誉。 1956 年,他与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大胆提出,在物理学领域中,左与右存在根本性差异。他们预言,现实世界中的实验结果与镜像世界中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亚原子物理学实验很快证实了这一理论,1957 年,二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华裔诺贝尔 laureates。 杨振宁的理论物理学研究跨越六十余年,足迹遍及故土中国与居住近 60 年的美国。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也感激美国让他得以发挥潜力,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科学合作。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对物理学与化学中对称性作用的兴趣,始于他在中国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正是父亲将对称性相关的数学知识介绍给了他。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杨家迁居中国西南部的昆明 —— 当时北京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人员已疏散至此,并临时合并组建了联合大学。 杨振宁在这所联合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分子对称性。随后,凭借清华大学的奖学金,他于 1945 年离开中国,追随父亲的脚步前往芝加哥大学,而吸引他的正是 193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的学术声誉。 他尤其推崇费米的理论研究始终以物理观测为导向的治学方式。这一特质贯穿了杨振宁的整个科研生涯 —— 从芝加哥大学到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始终坚守这一原则。事实上,正是宇宙辐射中发现的不稳定亚原子粒子物理学谜题,让曾在芝加哥大学共事的杨振宁与李政道踏上了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 他们意识到,若这些短寿命粒子衰变为更稳定粒子的过程违背了一种名为 “宇称” 的对称性(与空间反射和反转相关),这一谜题便可迎刃而解。尽管这一观点与长期以来的主流认知相悖,但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发现,该对称性从未经过严格验证。于是,他们发表论文提出了验证方法:通过测量放射性原子核或短寿命亚原子粒子的衰变来证实(《物理评论》,T. D. 李、C. N. 杨振宁,104 卷,254-258 页,1956 年)。 1957 年初,三项实验均证实,这类衰变确实违背了宇称对称性,即左右对称性 —— 这一结果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 但杨振宁后来表示,这并非他最引以为傲的成果。1954 年,他与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运用对称性思想推导出一套理论,描述了亚原子粒子的部分基本行为。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看似有趣却不完全符合现实 —— 因为该理论预言了一些不太可能存在的亚原子粒子,但杨振宁无法抗拒其核心思想的美感,最终决定发表这项研究(《物理评论》,C. N. 杨振宁、R. L. 米尔斯,96 卷,191-195 页,1954 年)。在随后的十年间,这项研究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杨 - 米尔斯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 “标准模型” 的核心基础 —— 该模型描述了物质基本构成单元的行为规律。 1964 年,离开中国 19 年后,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 —— 这一艰难的决定让他觉得父亲始终未能原谅自己。两年后,他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71 年,随着美中关系改善,他自 1945 年离开后首次重返祖国。他会见了周恩来总理,并在两年后的访问中见到了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这标志着他开始为中国的科研规划提供建议,并积极推动美中学术交流,例如在纽约州立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研究人员赴美深造。 1999 年,杨振宁从纽约州立大学退休;2003 年,在妻子去世后,他重返中国定居。2015 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他继续为中国的科技政策提供建议,但因反对在中国建造新的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这笔资金更应投入社会议题或其他科学领域),与部分物理学家及相关人士产生了分歧。 杨振宁是一位沉静而勤勉的物理学家。他从不盲从热门课题,而是坚守自己的直觉。清华大学在他 90 岁生日时赠送的一份礼物,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的研究广度:一个大理石立方体,其中四个面镌刻着他在物理学四个领域的 13 项重大贡献。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科学遗产。
背包健客
7小时前
苹果是一种低调的抗炎水果? 对成年人来说,每天应摄入200~350克水果,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200克)即可满足大部分需求。当1个苹果下肚,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帮细胞抗炎 苹果中的多酚类物质,如类黄酮和原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可帮助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清洁口腔 苹果质地脆硬,需要经过充分咀嚼,这一过程可刺激唾液分泌,有助清洁口腔和维持酸碱平衡。经常吃苹果,尤其是带皮吃,还有助防止牙龈萎缩。 ⭐控制血糖 苹果的果胶含量在常见水果中位居前列(1~2.5克/100克),这种水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饱腹感,帮助管理体重,延缓葡萄糖吸收,辅助控制血糖。而且,与其他高纤维水果(如梨、浆果)相比,苹果的果胶更易被肠道微生物利用。 ⭐滋润皮肤 苹果中的多酚类物质,包括原花青素、绿原酸等,能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研究表明,这些成分能抑制胶原蛋白降解酶活性,帮助维持皮肤弹性。 ⭐降低血脂 苹果中的钾(约110毫克/100克)有助调节血压,果胶能结合胆固醇,从而促进其排泄。研究发现,规律摄入苹果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下降相关。 ⭐改善情绪 研究发现,工作压力较大的职业群体更适合每天吃1个苹果,能改善心理状态和工作表现。
7月男婴被杀母亲,重度抑郁天天吃药 近日,广西百色市的黎先生反映,两名不满12岁女孩杀害自己7月龄婴儿,引发关注。因两名女童不满12周岁,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年龄,西林县公安局决定不予立案。 11月8日,黎先生告诉记者,两名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其家庭无可执行财产。“我爱人重度抑郁,要天天吃药,我把她带到广东,边打工边看着她。还有个四岁多的儿子,留在老家给老娘带。” 判决书显示,施暴方都曾当庭辩解。其中一人代理律师辩称,婴儿母亲将婴儿交给两个小孩,听见哭声未出门查看,其重大疏忽导致侵害结果发生,应承担90%责任;另一人的代理律师辩称,是受唆使施暴,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即便是赔偿责任也应低于10%。针对两人的辩护意见,法院给予了驳斥。 北京天达共和(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夫表示,现行法律对两名女童确实无法追究刑责,“全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都是依照人类心智发展情况制定刑事责任追责年龄线,12岁年龄线已经没有再下调的空间。在此背景下讨论追究刑责意义不大,更重要或者说能做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彭夫介绍,目前有极少的国外案例中,法院针对案件中未成年嫌疑人进行医学评估,评估其行为辨别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来判定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