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是人体自带的血糖仪?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凯亮介绍说,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水平的异常。 1. 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于天鹅绒的触感。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糖友常见的皮肤表现。 2. 皮赘 也称软纤维瘤,是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 3. 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特别是在秋冬季更明显。 4. 足部感觉减退 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损伤后不易恢复。 5. 无痛性水泡 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与摩擦引起的水泡不同,它们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是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病变、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6. 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的改变,可能影响触觉敏感度。 7. 皮肤感染 表现为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8. 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9. 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它们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10. 环状丘疹 好发于足背、手及关节处,表现为平滑丘疹和斑块,通常无不适感。
流感防护要点 一、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什么当前主要流行株有哪些 流感是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当前我国流感流行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伴随乙型(Victoria系)、甲型H1N1亚型共同流行。 二、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者在说话、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密闭或通风不良且人群密集的场所,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发生空气传播。 三、流感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流感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四、哪些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 以下人群是流感重症高风险人群,需重点防护: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等)的人。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 建议采取“疫苗+卫生习惯”的双防线策略: 1.及时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经济、有效的手段。9—10月是最佳的接种时间,如错过时间,整个流行季内仍可接种。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认真洗手,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按“七步洗手法”清洗;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纸巾丢弃后立即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均衡膳食,多摄入富含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充足,增强免疫力。 六、如何营造安全家居、办公环境 1.勤通风:每日定时开窗2-3次,每次20-30分钟。 2.常消毒:定期对门把手、键盘、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3.洁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垃圾及时清理。 七、流感高发季节外出需要注意什么 高风险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空间密闭的公共场所,前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 去医院看病时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尤其是老年人和一些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 注意手卫生,外出返回后及时洗手。 八、出现流感症状后该怎么办 流感多为自限性疾病,健康人群通常1至2周可自愈。为促进康复并保护他人,建议: 1.及早就医: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靡、严重呕吐或腹泻等迹象,请立即就医。高危人群感染后建议尽早就诊。 2.居家休息:患病期间尽量居家,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直至症状基本消失。 3.规范用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请勿自行用药。 4.家庭防护:家人与患者保持适当距离,建议分餐,加强通风,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