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一村民办丧事,围墙倒塌致吊唁6人身亡 10月28日,是陈丽华的女儿吕珂宇遗体在昭阳区殡仪馆的第47天。从事发至今,这位母亲整日寝食难安,无法释怀。 悲剧发生在9月10日。25岁的吕珂宇独自前往一亲戚家参加丧事,傍晚时分,她与众人正坐在院坝中用餐,身后的围墙毫无征兆地轰然倒塌。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不仅夺走了她的生命,一同遇难的还有5人,另有多人受伤。据了解,遇难者包括吕珂宇及其53岁的姑姑吕国琼。刘家湾湾村有三位村民不幸遇难,分别是31岁的刘某某、54岁的王某某与60岁的林某某。此外,还有一名郑某某。 昭通市公安局昭阳分局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披露了姑侄二人死亡的原因:吕珂宇遭遇钝性外力冲击,胸部多器官损伤死亡;吕国琼则同时受到钝性外力造成的颅脑损伤与胸部损伤,双重创伤导致其不幸离世。 陈丽华说,家属们曾多次前往乡政府参加协调会,由应急部门、乡政府、民政部门分别出资1万元、3万元、2.6万元,刘家赔偿8万元,总计14.6万元给到每一家,条件是立马将遗体火化安葬。 其他5户家属接受了这一方案,但陈丽华始终无法认同——在她看来,女儿的人生才刚刚起步,这样的处置让她难以接受。“哪怕一分钱不赔都可以,但得把事情原因调查清楚并公布在网上,不能让女儿就这么死得不明不白。”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开标 今天(10月28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公布中选结果。 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领域常用药品,总体实现了“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 本次集采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 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厂牌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 本次集采提高了投标企业资质门槛,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 本次集采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关联关系的企业视同为1家,防范合谋报价。 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长期睡眠不足,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2025 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 18 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入睡时间已推迟到 23 点 15 分,只有不到四成的人能在 23 点前入睡。 全国睡眠障碍人数超过 3 亿,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老年人睡眠问题更为普遍,65 岁以上人群中,高达 73.7% 的人睡眠质量较差。年轻人则几乎成了「晚睡主力军」—— 超半数 00 后和近一半 90 后习惯在午夜 12 点之后入睡。 数据显示,每晚 7~8 小时是最理想的睡眠时长;晚上 10 至 11 点之间上床,对心血管最友好;而 12 点之后入睡,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至 27%。 2025 年有关睡眠的研究频频登上《Nature》、《Science》、《Cell》等知名顶刊,科学家们从线粒体、神经环路到代谢、脑清除,一点点揭开了睡眠的奥秘。 熬夜不是「小事」,它会让线粒体出问题、基因表达乱套,还会伤肠道、影响神经健康,甚至关联到生殖系统和慢性疾病,让全身基因和代谢「暴乱」。 熬夜还会「打乱」基因节奏?十年前的研究早有提醒。 其实早在 2013 年,就有研究从基因层面告诉我们熬夜有多伤 。英国萨里大学 Derk-Jan Dijk 教授团队在 PNAS 上发表了个交叉实验的文章,具体内容是:找了 26 名健康成年人,先让大家睡够一周(每晚 8.5 小时),再让大家经历一周睡眠不足(每晚只睡 5.7 小时);之后在大家持续清醒的时候采集血液,做全血转录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睡眠不足让 711 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有 1855 个基因会跟着昼夜节律「规律工作」,睡眠不足后只剩 1481 个,而且这些基因的「工作强度」(节律振幅)也普遍降低;更关键的是,对急性睡眠剥夺有反应的基因,从 122 个一下子涨到了 856 个 —— 这些基因大多和生物钟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代谢过程有关。这也从分子层面解释了,为什么长期熬夜会让人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 —— 因为身体里的「基因时钟」被打乱了。 长期睡眠不好,还可能给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埋下隐患。2024 年 4 月,中国南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张稳涛、刘丹、袁梅、朱凌强教授团队,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发表了一篇综述 ,专门梳理了其中的关联 —— 核心就是线粒体。 他们整合了大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会让线粒体出各种问题,比如形态异常、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没法正常产能量)、活性氧(ROS)越积越多、线粒体 DNA(mtDNA)受损;这些线粒体问题又会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推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些病的发生和发展。 这篇综述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线粒体是连接睡眠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桥梁」—— 也提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调整睡眠,来延缓这些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