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墨迹
3个月前
上周读克里斯托夫的《亲密关系》,解答了很久以来一直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他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自己的重要性。他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咨询师经验,关于投射,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正是我一直想弄懂却没有找到答案的点。 他说人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一样,你对TA笑,TA 也会对你笑,反之亦然。你喜欢跟这个人相处,可能是Ta 身上的某些让你舒服的特质,正好你也有,你们在一起时会彼此照亮。 当然,你若不喜欢一个人,或者对Ta 身上的某些特质很介意,那是因为Ta的这个特质你也有,只是你把它可以隐藏起来了。而这个特质曾让你受伤,虽然后来被你隐藏起来了,但当别人在你面前展现出这种特质时,你在内化了别人对你此种特质的讨厌(鄙视)后,也会以同样的或类似的态度来对待Ta。深以为然。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我在餐车点餐。中途上来一个女的坐我对面,旁若无人的打视频电话,还放的外音。她倒是不介意周围其他人会不会听到,但我却很介意被打扰。我坐在对面一直盯着她,希望她能get 到我的介意,但她却根本不接收。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她在视频电话的同时还点了一份盒饭,吃饭还BiaJi 嘴,一口接一口的~~~😂其实我若介意,直接说就好了。但我没好意思开口,偷拍了个5秒钟的视频,发在朋友圈里抱怨。确实有不少朋友跟我共鸣,说最讨厌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人BiaJi 嘴,但也有人提醒我偷拍别人不好。发出十分钟后,我的情绪宣泄了,朋友圈也删除了。 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介意的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以前会做的。大学时,我特别喜欢音乐外放,总觉得我喜欢的别人也都喜欢,不如分享给所有人,完全不会考虑别人是否介意。通话也是,经常在室友在宿舍时打电话,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介意。直到有一次,我打扰了一个正在连夜突击论文的室友,她才明确表达了对我的抱怨,此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打电话尽量不打扰别人。 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们那人好像吃饭时都会BiaJi 几下嘴,我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直到高中住校,过上了集体生活,某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了,我才非常有意识的改掉了这个习惯。你知道,青春期被别人嘲笑是件很受伤的事儿,能记一辈子。虽然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但那种被人嘲笑的狼狈感觉还是挥之不去。 那些曾经别人介意我的特质,也能让我在别人身上捕捉到,并不自觉的表达介意。也就是说,当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那些特质都不是问题,可当别人指出来后,这个(些)特质变成了你对自己这部分的不接纳。因为你不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当你在别人身上识别到这些特质时,你也同样会不接纳。 但其实,你拒绝接纳的不是他人,而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映照出的自己——那个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惹人厌烦的自己。但你可能不理解,就会把这种讨厌的情绪投射给那个照出你不堪特质的人。 这是你讨厌一个人的心理机制,也是讨厌ta 的心理机制。 理解了这些后,我豁然开朗,心里那团乌云一下就消散了~~~ 对,善待自己,要从理解自己开始!
左手墨迹
4个月前
说说好奇心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对各种各样的的事物都很好奇。小时候想知道,就问父母问同学,问村里的长者。他们大都答非所问,却可以讲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后来随着年龄见长,身边人的见识已经满足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探索的需求了,我就在书里寻求答案。还记得初中时,学校晚自习放学后,我一个人躲在床上读我哥在地摊上买的《发现》。上面探寻史前文明、追寻UFO等,都非常有趣。只是杂志都是地摊上买的,有一期没一期的,没法连续探求。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喜欢阅读,其实并不。那时候,我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蜻蜓点水的了解点皮毛,根本不会深究。好像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当有人提起的时候我总是了解那么一点,比其他同学啥都不懂有那么一点优越感。 在生孩子以前的二十几年里,虽然我也勉强研究生毕业了,但我真是不那么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因为总觉得坐下来就辜负了大好时光,会减损我的生命力。不得不说,那时候精力真旺盛啊,不知道什么叫张弛有度,做什么都全凭一腔热血。也因为毫无保留,总是碰的头破血流…我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 等到生了孩子后,随着孩子的降生,个人角色的转换,童年的创伤慢慢被唤醒,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飙升,对任何事都过度紧张,好像要把婴儿期我爸妈没有给足的关注和重视,加倍给予我的孩子。 我的神经质搞得家里鸡飞狗跳,也把自己整得产后抑郁了。但是没有人理解我,我妈说我作,我婆婆说我神经病,我老公也对我很无语,我自己也天天失眠,总在琢磨谁那个地方没做好,憋着劲儿要第二天跟ta吵一架… 我状态好转是从家里装修房子开始的,那个時候孩子八九个月大,我妈不愿过来帮我带,我婆婆也不愿跟我们一起住,就只能把孩子留在我婆婆那,我跟老公一起忙装修。搞装修那段时间,做攻略、请装修公司,搞设计买材料都是我拍板,装修搞完了,我的抑郁症也好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的抑郁症虽然看起来是生孩子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新生命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失序了,我对很多事情失去了掌控感,它很快击穿了我的安全防线,让我不知所措。体现在情绪上,就是任何事情没有达到我心里预期,都会让我愤怒。我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没有人可以帮我,我就一天天深陷在情绪深渊里无法自拔,直到新家装修,我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防线才得以重铸,人的精神状态才好了起来。 后来就一边带娃一边写公号,当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不断看到有读友反馈说,TA 觉得我的文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我有了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想要持续输出,就得大量阅读。那时候每天查资料写文章,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明白并写成文字,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仅满足了我的价值感和好奇心,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好像一下把我从泥潭送到了云端。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原来不懂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甚至如饥似渴。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突然就悟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好奇心和虚荣心,而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安全感。 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敏感的人,但常常会感到不安,对各种事情好奇并寻求答案,能让我在无常的生活中增加确定感,降低我的不安全感。现在也一样。只是到了三十几岁,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意识行为。 人的意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你能意识到的,更多主宰你行为原则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荣格说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无意识的强迫症重复。若想改变命运,就要先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无意识。
左手墨迹
4个月前
左手墨迹
4个月前
在我的记忆里,西安一直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像湖北,几乎没有春秋,只有冬夏两季。西安的春秋一直比较长,让人能够充分感受季节的变换。但是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最近这三五年,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无常,才四月份就已经出现了35°的高温天气,而且持续一周。 这种季节的异常,对于居住在商品房里的城市居民而言,可能只是多换几次衣服,多感冒几次,但对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却是要命的。 比如我们周边的果农,本来五一后猕猴桃才会陆陆续续开花,果农们也是这个时候才会摘了雄花给雌花授粉,让每颗树挂果均匀点。结果今年花提前半个月就开了,因为是高温天气,花又集中开放。往年授粉可能会持续七到十天,今年因为高温天,花又集中开放,导致大家必须拼命在三五天之内完成授粉,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干。 然而,也就是花集中开放的前几天,又是大风天,很多花还没来得及开就被吹落了,有些靠路边的果园,连果树都吹倒甚至吹断了。正好我家就有一块地靠路边,地里好几颗树就被吹倒了。刚跟我妈视频,她那边刚早上八点,她跟我爸就已经在地里收拾半天了。 从我很小的时候,为了避免中午的毒日头,他们都是早上五六点就去地里干活了,提前叫我在家做早饭,八点多回来吃个饭再出去干到十点多回来。我小时候就是因为睡冒了忘记起来做饭,没少挨打。 因为不少花骨朵都被吹落了,我爸愁眉苦脸的说,今年产量肯定很低。去年是因为七月份持续多日的高温天,很多眼看就成熟的果子都被晒伤了,今年又因为大风。不得不说,农民的日子真难啊! 城市化高歌猛进的那些年,他们都有享受半点时代红利,还常常是暴力征地的受害者。这两年地产印钞机开不动了,他们又成了过渡开发、气候异常的受害者。我时常感叹,在美国就算做条狗也比在中国做个人舒服啊!
左手墨迹
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