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不知为何之前一直觉得「断子绝孙」是这个社会最恶毒的诅咒,没有之一。想想也是,毕竟几千年的文化里,传宗接代一直是那片土地人们最重要的使命,只要你还没生孩子,就算不得成年人,连吃饭都跟孩子坐一桌(49年以前的传统),只有生了孩子才算成年。 生了又要养,缺医少药成活率又低,还要起个贱命才觉得养得活。养到七八岁就可以干活了,算半个劳力。等到十三四岁性成熟后,又可以还孩子说媒娶媳妇,让下一代生下一代。就是要不断的生,不断的创造劳动力,才能活得下去。 在那些生产力极度底下的年月,对99%的普通人来说,干活是活下去唯一的依凭,所以生出来也是活下去最重要的基础。反之,生不出来,也就是「断子绝孙」则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 可是进入工业时代,普通人不仅可以凭借知识、技术、才能创造价值,还能活得很好。这个时候,传宗接代对于生存来说就没那么紧迫了,「断子绝孙」的恶意浓度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了。 很多脏话都反应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排序,比如骂人「婊子养的」就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地位排序里,妓女属于下九流。即便已经是下九流了,还是九流里面地位最低的那种,属于鄙视链的最底层,为大众所不耻。 底层社会只是高层的映像,底层都那么等级分明,中高层就更森严了。等级不仅划分了社会地位,更是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依凭。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就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剩余非常有限(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有限的剩余要在中高层之间进行再分配靠什么?只能靠等级。剩余越有限等级必然越森严。 那等级又是靠什么划分呢?刚开始靠暴力水平,也就是谁手里掌握了更多的暴力机器,谁就获得更多权力,分配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受爵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 秦亡以后,汉代士大夫总结经验,认为光靠暴力不能千秋万代,还得注重意识形态,于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就被官方推崇。所以权力的分配,不仅靠暴力机器,也靠意识形态(三纲五常那一套),以礼制天下,暴力作为后盾。所以你看,在后来的朝代里,礼部都是六部里地位最高的部门,科举选拔人才也由它主持。 自上而下,因为礼法秩序深入人心,所以一个朝代就是再暴虐,也能维持几十年上百年,两三百年的也不少。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日本动漫能风靡全球确实有它的原因。比如能透察人心以及关系的本质。 那拿我娃最喜欢的宝可梦系列来说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小志第一次在宝可梦研究所见到皮卡丘的画面。小志看到皮卡丘的一瞬间就喜欢上它,想抱抱它。 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皮卡丘,拒绝与人亲近,在小志要强行亲近的时候,先是咬了他,后面又电了他,但小志没有调动自己的任何防御机制,完全接纳了皮卡丘的攻击性。旁边的研究员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皮卡丘就跟小志回家了。 回家后,皮卡丘还是偶尔会无意识的启动防御机制,在小志打扰到它的时候电他,小志依然像最初一样接纳它。慢慢地,皮卡丘成了小志最忠诚的宝可梦,小志也用自己的爱温暖着皮卡丘。 对于皮卡丘来说,如果小志连皮卡丘最具攻击性的时刻都能接纳,那还有什么是不能接纳的呢。在小志那里,皮卡丘获得了安全感与归属感,成为小志最亲密的伙伴。 其实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对方能接纳你最糟糕的一面,那你在跟Ta相处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安全,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但大多时候,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父母都不会接纳你。Ta会在你释放攻击性的打压你,在你情绪不稳定的指责你,甚至审判你。 你想着等长大了,一定要找一个完全接纳你的人在一起,组建自己的家庭。但又往往会找一个自己父亲/母亲同样性格的人,延续曾经熟悉的生活模式。 而接纳,是需要心理能量的。要么你从小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长期被爱滋养着,长大后你也会有能力爱别人。要么你长期自我修炼,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中淬炼内心的能量,提升自己的容受能力。这个容受能力不仅是对他人调动防御机制的容忍和耐受力,也是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容忍与耐受。 接纳不一定是爱,但爱一定意味着接纳。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说说重农抑商这个事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重农抑商」应该是儒家文化的要义,其实并不。它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时候提出来的,很显然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只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作为意识形态的外衣,穿在了法家的内核的外面,所以它会被认为是儒家所推崇的。 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宪政的推崇,舆论圈对商鞅以及它的变法思想的批判也蔚然成风。但你若回来那个时候的经济社会史会发现,各国都在变法,商鞅没去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国力最弱的,再不变法就会被周边已经变过法的强国吃掉,变法势在必行。于是,商鞅来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变法成功了。 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是最成功的,因为周边其他国家已经陆续推行了变法,但因为贵族的强烈反对,只能在某一方面推行,而商鞅作为集大成者,在制度、法律、户籍、文教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做了系统性的变法,所以经过前356和前350年的两次变法之后,秦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 而所有变法,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进行,那便是最大程度的汲取民间的财力物力,实现中央集权,进而在被别人吃掉前先吃掉别人。重农抑商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 你知道,战争年代,国家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兵源,一个是粮草。有了兵源就可以随时反击对手或对外出兵;有了粮草出兵就有了后勤保障。但粮草需要有人在土地上持续耕种,稳定兵源就需要有人在政府可以管理得到的地方持续生育。但那时候,经商是很赚钱的,而且商人为了获利经常在各国之间流动,很难停下来成为国家的兵源和粮草补给开源。特别是某地,比如咸阳粮食丰收的时候,邯郸正好闹灾荒的时候,就会有人为获利,把咸阳的粮食贩到邯郸为卖。所以商鞅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为了把尽量多的余粮控制在政府手里,商鞅还推行了粮食换爵位。比起贩卖时各国的重重关卡,直接拿来换取爵位还是划算的。慢慢地,秦国就积累起越来越多的财力物力,直到统一六国。虽然中间也有贵族势力的反复回潮,但有些趋势是很难阻挡的。就像毛泽东在1940年代成为中共的旗帜一样,就算不是商鞅也会有其他人来推行变法,就算不是秦国,也会有其他国家来统一天下,这是当时的趋势,非人力可挡。 有人肯定会说,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呢?就不能各国和平共处?还真不能!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暴力机器,长期不用就会腐化、被吃掉,所以暴力机器得频繁使用。不是用来攻打别人,就是用来抵御别人的攻击,不会白养的。在当时生产力地下,剩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区别。 加之,到了战国时代,人口已经达到2000多万,土地比人口更稀缺。谁占有了土地,谁就会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更多的土地就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就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和权力。这也是整个农耕时代,中华帝国都痴迷土地,崇尚统一天下的内在原因。 所以你看,即使到了后工业化商业逻辑主宰世界的今天,大部分中国人,依然痴迷土地崇尚统一。不然那句「宁愿祖国不长草,也要收回钓鱼岛」也不会久久回荡在中国上空。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上周读克里斯托夫的《亲密关系》,解答了很久以来一直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他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自己的重要性。他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咨询师经验,关于投射,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正是我一直想弄懂却没有找到答案的点。 他说人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一样,你对TA笑,TA 也会对你笑,反之亦然。你喜欢跟这个人相处,可能是Ta 身上的某些让你舒服的特质,正好你也有,你们在一起时会彼此照亮。 当然,你若不喜欢一个人,或者对Ta 身上的某些特质很介意,那是因为Ta的这个特质你也有,只是你把它可以隐藏起来了。而这个特质曾让你受伤,虽然后来被你隐藏起来了,但当别人在你面前展现出这种特质时,你在内化了别人对你此种特质的讨厌(鄙视)后,也会以同样的或类似的态度来对待Ta。深以为然。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我在餐车点餐。中途上来一个女的坐我对面,旁若无人的打视频电话,还放的外音。她倒是不介意周围其他人会不会听到,但我却很介意被打扰。我坐在对面一直盯着她,希望她能get 到我的介意,但她却根本不接收。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她在视频电话的同时还点了一份盒饭,吃饭还BiaJi 嘴,一口接一口的~~~😂其实我若介意,直接说就好了。但我没好意思开口,偷拍了个5秒钟的视频,发在朋友圈里抱怨。确实有不少朋友跟我共鸣,说最讨厌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人BiaJi 嘴,但也有人提醒我偷拍别人不好。发出十分钟后,我的情绪宣泄了,朋友圈也删除了。 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介意的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以前会做的。大学时,我特别喜欢音乐外放,总觉得我喜欢的别人也都喜欢,不如分享给所有人,完全不会考虑别人是否介意。通话也是,经常在室友在宿舍时打电话,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介意。直到有一次,我打扰了一个正在连夜突击论文的室友,她才明确表达了对我的抱怨,此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打电话尽量不打扰别人。 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们那人好像吃饭时都会BiaJi 几下嘴,我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直到高中住校,过上了集体生活,某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了,我才非常有意识的改掉了这个习惯。你知道,青春期被别人嘲笑是件很受伤的事儿,能记一辈子。虽然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但那种被人嘲笑的狼狈感觉还是挥之不去。 那些曾经别人介意我的特质,也能让我在别人身上捕捉到,并不自觉的表达介意。也就是说,当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那些特质都不是问题,可当别人指出来后,这个(些)特质变成了你对自己这部分的不接纳。因为你不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当你在别人身上识别到这些特质时,你也同样会不接纳。 但其实,你拒绝接纳的不是他人,而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映照出的自己——那个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惹人厌烦的自己。但你可能不理解,就会把这种讨厌的情绪投射给那个照出你不堪特质的人。 这是你讨厌一个人的心理机制,也是讨厌ta 的心理机制。 理解了这些后,我豁然开朗,心里那团乌云一下就消散了~~~ 对,善待自己,要从理解自己开始!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说说好奇心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对各种各样的的事物都很好奇。小时候想知道,就问父母问同学,问村里的长者。他们大都答非所问,却可以讲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后来随着年龄见长,身边人的见识已经满足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探索的需求了,我就在书里寻求答案。还记得初中时,学校晚自习放学后,我一个人躲在床上读我哥在地摊上买的《发现》。上面探寻史前文明、追寻UFO等,都非常有趣。只是杂志都是地摊上买的,有一期没一期的,没法连续探求。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觉得我喜欢阅读,其实并不。那时候,我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蜻蜓点水的了解点皮毛,根本不会深究。好像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当有人提起的时候我总是了解那么一点,比其他同学啥都不懂有那么一点优越感。 在生孩子以前的二十几年里,虽然我也勉强研究生毕业了,但我真是不那么喜欢读书。我一直觉得,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因为总觉得坐下来就辜负了大好时光,会减损我的生命力。不得不说,那时候精力真旺盛啊,不知道什么叫张弛有度,做什么都全凭一腔热血。也因为毫无保留,总是碰的头破血流…我不得不总结经验教训。 等到生了孩子后,随着孩子的降生,个人角色的转换,童年的创伤慢慢被唤醒,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飙升,对任何事都过度紧张,好像要把婴儿期我爸妈没有给足的关注和重视,加倍给予我的孩子。 我的神经质搞得家里鸡飞狗跳,也把自己整得产后抑郁了。但是没有人理解我,我妈说我作,我婆婆说我神经病,我老公也对我很无语,我自己也天天失眠,总在琢磨谁那个地方没做好,憋着劲儿要第二天跟ta吵一架… 我状态好转是从家里装修房子开始的,那个時候孩子八九个月大,我妈不愿过来帮我带,我婆婆也不愿跟我们一起住,就只能把孩子留在我婆婆那,我跟老公一起忙装修。搞装修那段时间,做攻略、请装修公司,搞设计买材料都是我拍板,装修搞完了,我的抑郁症也好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的抑郁症虽然看起来是生孩子引起的,其实是由于新生命的到来让我的生活突然失序了,我对很多事情失去了掌控感,它很快击穿了我的安全防线,让我不知所措。体现在情绪上,就是任何事情没有达到我心里预期,都会让我愤怒。我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没有人可以帮我,我就一天天深陷在情绪深渊里无法自拔,直到新家装修,我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安全防线才得以重铸,人的精神状态才好了起来。 后来就一边带娃一边写公号,当我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可以通过文字抒发,并获得广泛认同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尤其是不断看到有读友反馈说,TA 觉得我的文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我有了不断写下去的动力。 想要持续输出,就得大量阅读。那时候每天查资料写文章,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明白并写成文字,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仅满足了我的价值感和好奇心,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好像一下把我从泥潭送到了云端。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自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原来不懂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甚至如饥似渴。开始我以为是因为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有一天散步的时候,我突然就悟了。我如饥似渴的阅读,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好奇心和虚荣心,而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安全感。 小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敏感的人,但常常会感到不安,对各种事情好奇并寻求答案,能让我在无常的生活中增加确定感,降低我的不安全感。现在也一样。只是到了三十几岁,我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意识行为。 人的意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你能意识到的,更多主宰你行为原则的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意识。荣格说一个人的命运就是无意识的强迫症重复。若想改变命运,就要先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