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左手墨迹
关注
统计数据
243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585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确实如此。记得我第一次吃巧克力,是在县城高三复读时,坐我后排的一个城里女生给我的,咬了一口好苦又不好意思吐出来,硬着头皮吞下去的。吞下后,她还狐疑地问我:不好吃吗?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次吃,就说好像有点苦,她说不苦才怪。 上大学也是,城里同学为表达热情,会请老乡吃饭。我作为被称为老乡的外地人,此前从未没下过馆子,准确的说从来没下馆子吃过炒菜。作为农村人,大学以前的同学也都是农村人,我们同学聚会都是在某个人家里,家里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般是油泼面、biangbiang面、凉皮什么的,这就算待客了。即便是下馆子,吃的也是饺子或者油泼面,没有炒菜这回事儿。 当大学同学请我们吃饭要我点菜时,我根本不知道点什么,后才吃菜分不清鸡肉和鸭肉,也没吃过鱼。后来还是男朋友教我怎么吃鱼的。 虽然后来也吃遍了这种菜系,最喜欢吃的还是小时候天天吃的面条。那是一种熟悉的让人踏实的口感和味道,什么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她花了半天时间专门煮了个什么甜粥,做饭后甜点的,吃完饭后还剩了不少。我就说这个可以给我当早餐吃,她说这个饭后甜点怎么能当早餐吃呢?我说我看它就是粥,怎么不能当早餐呢?😂她说你可山炮,浪费我煮了半天的心意。我说心意我收下了,但还是可以当早餐的。 其实南北口味差异真有绝对差异吗?有的只是不同阶层人之间留下不同的童年烙印罢了。
#巧克力
#城乡差异
#饮食习惯
#童年记忆
#阶层差异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当你越来越意识到无意识的来源和巨大惯性时,才是命运真正开始改变的时刻。
#无意识
#命运
#自我意识
#个人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记得《奇葩说》曾有个辩题,说长大后我们是否终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我早忘了辩论的结果,但好像现在才真正理解这个辩题,应该说绝大部分人终将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因为无意识中内化(吸收)了不少我们讨厌的人(父母亲人、老师或者在生活中切实影响过你的人)上的突出品质。 比如,不管你做什么,父母总是打压你否定你,等你长大了也会这样对待你的老婆(老公)和孩子。比如爸妈总是在忙着各种事儿的时候忽略你、无视你,长大后你在亲密关系中也会这样对待最亲近的人。比如家人总是质疑你、不放心你,长大后你也没办法全身心的信任他人。 人跟人的需求其实差不多,说到底就是爱与陪伴。但这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丰盈的内心,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的。自己没有的,当然也就无法给予。所以父母所匮乏的,也是孩子匮乏的。除非你能通过心理治疗或者阅读积累察觉并补上这一块。 我最近反思自己时,也发现自己身上一些品质是曾讨厌的。有些来自我爸妈,有些来自我奶奶,还有些来自我邻居。(那种天天生活在一起的邻居)那些品质好像是房子的地基一样,总会无意识的起作用,很难从脑子里赶出去。我不喜欢这些,但还没有积蓄到足够的力量化解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却实成为了曾经讨厌的样子。
#成长
#内化行为
#心理学
#家庭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强制报告」的文章,就是当发现未成年人被侵害时,要求人们必须报警,以保护未成年,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前是道德层面的要求,现在是法律层面的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怎么说呢?虽然对性侵的量刑还是比社会预期的要低,总算是在缓慢推进。 在看文章时,最让我难受的一个案例是杭州萧山一个留守女童的遭遇。这个女童的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孩子由家中奶奶照料。慢慢地邻居一个中年男人,开始给女孩买零食,陪女孩玩游戏,有时候还帮女孩辅导作业。渐渐地,男人跟女孩奶奶越来越熟悉,奶奶忙的时候也会把女孩托付给这个中年男人,甚至时不时让女孩在这个男人家过夜。 一年后,这个十岁女孩因下体撕裂,男人带她去医院治疗,还说是女孩的父亲,医生通过询问觉得不对劲,就报了警。警察通过调查,发现男人出租屋的床单上、被套上、垃圾桶上都有残留的精液,到此时,女孩已被这个男人性侵长达一年。 而这个男人呢?已经结婚,还跟妻子和儿子住在一起。也就是说,发生性侵的出租屋里,不仅住着这个中年男人,还住着他的妻儿,这个女孩还常常留宿在他们家,妻子不可能没发现。发现后又没报警,就是默许。 更让人难受的是,男人在带女孩看医生的时候,女孩也称男人是父亲,此前从未告诉过父母和奶奶。从文字里我感觉女孩为了从这个男人那里获得关爱与陪伴,同意了这个男人的长期侵害,甚至配合其对医生撒谎。这才是最让人悲哀的… 孩子从出生起,就强烈需要父母亲人的爱与关注。有父母足够多的爱与关注,他们就不会在其他人身上寻找;若父母没有给到足够多的爱与关注,孩子就会在其他人身上寻找。也许别人买点零食、夸她几句,她就会配合别人… 哎…我常常这个世界被悲哀的,莫过于很多人不配做父母的人,却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
#强制报告
#未成年人保护
#留守儿童
#法律义务
#性侵案件
#社会正义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刚看完腾讯谷雨出品的《农村学生考上北大后》,很窒息。它叙说的不仅是农村学生的考上重点大学后难以跟上节奏的问题,还有北上广深精英家庭买高价学区房,从胎教开始鸡娃,小学幼儿园各种兴趣班、竞赛班,升学考试各种陪读,吃透政策的辅导机构、报考机构如何运营,考上重点大学后精英家庭学生如何在家庭的帮助下步步为营,农村学生即使是当地的高考状元,又何如在校园学习中自卑失意,在就业中落败,以及如何理解对“小镇做题家”的污名化等等。 竞争激烈到我只是看看文字描述就觉得喘不上气来,不知那些身在其中的孩子和父母身心得有多疲累。学业竞争好似巨大的社会洪流,只要你身在其中,多多少少总会被卷进去。虽然这两年,房价下跌了,中产大量滑落,躺平的说法也甚嚣尘上,但面对紧缩的经济大环境(就业岗位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本硕博毕业生,优质岗位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白热化。只是赢得竞争需要凭借的资源越来越强大。 经济扩张的时候,仅有技术或学历就可以;经济收缩的时候,学历或技术只是基础,更需要家庭背后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别说是农村学生了,就是普通城市学生也不见得有。基本都是政商精英家庭的孩子,当然知识精英家庭的孩子若要子从父业也是有优势的,至于普通人再想实现阶级跃升几乎是不可能的。是不是有种回到门阀时代的感觉? 想想也是,除了改开这高歌猛进的40年,几千年来不都一直如此吗! 我总在想,为什么中国家长们会鸡娃鸡得如此丧心病狂,甚至到了把娃逼上天台的地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制度不稳定,中共建政这几十年来一直动荡不安,发展快的时候,一天一个变化;崩溃的时候,啥上山下乡、社区食堂的烂招都敢上。从顶层决策者到底层农民,焦虑彷徨几乎写在每个人的基因里。只要有条件,不管怎么鸡娃,都比什么都不做,更能缓解焦虑。 二、深入骨髓的不平等意识,这是几千年农耕文化造就的。我觉得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不管有没有明确的意识,他们为什么疯狂卷,就是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活得有尊严。如果扫大街、送快递也能得到社会充分的尊重的话,我想疯狂鸡娃的人会少很多。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还是想通过阶级跃升实现更大的自由,但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不那么普遍。 三、国家作为最大的经济参与者,力量太大垄断一切权力和关键领域,以至于真正能创造就业岗位和经济活力的私营企业举步维艰。而那些由权力控制的关键领域,当然优先由当权者的后代管理与继承了。 从个人层面来讲,优先安全,然后才会考虑发展。国家也是一样,尤其是世界从全球化进入逆全球的时代大背景下,安全的优先级就更不用说了。陈云曾说只有把钱袋子放在自己人手里才踏实。但对习近平来说远远不够,必须把枪杆子、笔杆子、刀把子、钱袋子都握在手里才踏实。 大环境越是波诡云谲,普通人的安全感就越匮乏,就越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能抓住哪怕一点点确定性。若自己的未来已经定型,或许孩子的每一次活动,每一个奖章,会成为缓解焦虑的一个有效途径。
#农村学生
#北大
#学区房
#精英家庭
#教育不平等
#小镇做题家
#高考
#辅导机构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讲得真好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自我价值与拖延症
#自我价值
#拖延症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昨天下午跟老公打网球,娃在旁边玩滑板。捡球的间隙,老公看到一只干枯的蚯蚓尸体,就叫娃去看。前天下雨了,蚯蚓应该是没来得及爬到土里,就被温暖的阳光给晒死了。我们继续打球,打完回来的路上,娃拉我去看了一个小土包。他在我们打球的时候,在场边的草坪上挖了个坑,把刚才那只蚯蚓给埋了。 想想他以前不会这样做的,应该是上个月看了《萤火虫之墓》,受了剧情的影响。最近又在看《龙猫》、《Ponyo》和《千与千寻》。 有时候觉得时间真是奇妙啊!小时候我喜欢的动画片现在正在陪伴我儿成长。
#网球
#亲子活动
#自然观察
#动画电影
#萤火虫之墓
#龙猫
#Ponyo
#千与千寻
#环保教育
#儿童成长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最后一句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原来如此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不错的书评
#书评
#图书
#阅读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关于叛逆
#叛逆
#成长
#心理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关于命运
#命运
#人生哲学
#宿命论
#自我实现
#人生意义
#命运掌握
#命运转折
#自由意志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 以前我总是自作聪明,觉得只要发现问题,就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当我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会适时说出来,以图解决。慢慢地,我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并非有积极的主观意愿就能解决,它是系统性问题,是需要多方配合才有可能解决。而且多方都需要积极主动,这就无限提高了解决难度。 比如有些小孩很胆小,跟人接触的时候总是怯生生的,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本来就很自卑胆怯,撑不起孩子的天,所以Ta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总是很胆怯,甚至不敢去探索。可以想见,只要与父母的互动方式不变,这孩子长大后肯定是个循规蹈矩非常保守的人,人生的可能性也会窄很多。 也许你会说:父母可以试着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方式,或许就会不一样。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想给,而是给不了,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有句话叫「你没办法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不管是爱还是安全。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呈现的不只是此刻,而是他过去经历的总和。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的部分,更多部分隐藏在水下看不见,但看不见的部分却更有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若隐藏部分被理解了,可能冰山会融化一部分,那么结构性问题也就因此改变了,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契机。若隐藏部分总是沉积在那里,结构性问题没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很难解决。就算你能意识到,也无力解决。 与其提出问题不如接纳问题。当然,接纳需要强大的精神能量,若你只有一盆水,几滴墨进入,水就变了颜色;若你有一池水,几瓶墨进入也依然澄澈,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向内求。 人这一辈子,看上去像是与不同的他人相处,其实都是在跟不同人映照出不同的自己相处。
#系统性问题
#解决办法
#多方配合
#家长和孩子的问题
#自卑和胆怯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东部13州之外,美国中西部各州都用经纬线来划分,看起来很规整的原因所在。
#美国历史
#地理划分
#中西部
#经纬线
#东部13州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原来如此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国家关系恶化时,夹在中间的侨民往往是受害者
#国家关系恶化
#侨民受害
#国际关系
#政治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若仅靠道德逻辑运行,或许这个世界早就不存在了。。。
#道德逻辑
#世界运作
#社会体系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6个月前
时尚总在变化,对瘾品的使用却长久如一。
#时尚变迁
#瘾品使用
#文化现象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刚把《理解我们内在的冰山》看完,内容虽然很简单,却看得我泪流满面。当作者拆解求助者面临的问题时,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了。 书中讲得是作者李崇建和他的团队对萨提亚冰山理论的实践,通过看见我们内在的冰山,察觉自己的情绪、渴望,来疗愈曾经的创伤或者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是非常好的一本书。
#萨提亚冰山理论
#心理疗愈
#亲密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当你的思维颗粒度越来越高的时候,你就越会发现,语言沟通的沟壑越难以逾越。同样一个词语,不同人的理解却有着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接纳”这个词,我的理解是「我理解并尊重你的当前的状态,它意味着你的状态是合理的,我没有意愿(按照我觉得对的状态)去改变它、影响它」。但我明显的感知到对方的理解只是「我晓得了」。 当你讲出「接纳」这个词的时候,你想传递的是「我希望我跟别人不同时,我的存在也是合理的」,但对方get 到的信息却是「哦,你跟别人不一样啊!那就慢慢试着调整自己与大家趋同吧」,传递的是我可以改变你,你只需要放下防备就好。 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没了再沟通下去的欲望了。因为我已经表达了不不想作出合群调整的时候,你却说:可以啊,慢慢来呗!也就是你必须作出调整,只是可以慢一点!这不是鸡同鸭讲吗! 问题是只有错了才需要调整、需要改,但我只是跟你不一样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哪里错了,为何要改、要调整呢!为了合群?我不觉得无法沟通的对象对我是重要的。或者说我并不是很害怕脱离群体。人是需要社会关系的,但若这关系不能彼此滋养,那不要也罢。
#沟通
#语言差异
#接纳
#理解差异
#思维颗粒度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今天下雪在家闲着,又把《泰坦尼克号》翻出来看了一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上有2200+人,但最后生还的只有705人,大部分乘客都葬身大西洋了。 对于如此规模的灾难,电影上给出了几个原因: 1.船体设计时为了美观,配备的救生船太少,远远不够全员逃生所需。当然,泰坦尼克虽然是首航,却号称永不沉没,有着最完美的设计。在白星公司的炒作下,说出港也就出港了。 2.船长急功近利,想通过提前到达而载入史册,不断要求船员全速航行,即便是晚上视野不好,甚至可能产生幻觉的时候依然要求全速前进,当瞭望员看见冰山的时候,船体惯性太大,根本来不及避开,所以就撞上了。 3.当疏散乘客的时候,每艘救生船明明可以核载75人,但装头等舱乘客的救生船却只装了20个人。当时泰坦尼克号上装载了20艘救生船,如果每船装满的话,总共可救1500人,事实上却只生还了705人,更多人冻死在大西洋里。Rose回忆时悲哀的说:那么多人在水里呼喊时却没有一艘船来救他们,当几乎所有人都冻死了,才来了一艘船来寻找生还者。1500多人啊,最后只找到包括她在内的六个人。 前几天读美国史时也提到了泰坦尼克号,说当时无线电已经开始商用,但很多商家因为担心无线电设备会提高运营成本拒绝配备。泰坦尼克作为白星公司的超豪华邮轮配备了无线电设备,但因为绝大多数船都没配,所以能接收到无线电信号且离它最近的船,要四个小时才能赶到,而泰坦尼克却只有一个多小时不到两个小时的逃生时间。所以遇难人数才会那么触目惊心。试想,如果当时所有船只都装了无线电设备,可能更多人会活下来。 但大多数船不愿装无线电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知道,电报早在1848年已经试验成功,因为其大幅提高通讯效率,很快就被全面推广商用。在泰坦尼克号航行的1912年,有线电报早已普及大西洋两岸,已有的通讯技术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即便无线电公司到处推广,却应者廖廖。 直到泰坦尼克号遇难,商家才看到无线电的重要性。当然,首批应用的依然不是商船或火车,而是新闻公司。因为当时泰坦尼克号沉没是人们最关心的新闻,谁能以最快速度获取新闻资讯,比如遇难者人数、姓名、赔偿情况,谁就能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然后新技术就有了广泛的应用场景,新技术的发明者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四百年来,新技术一直是美国发展的驱动力。只要发明了新技术,就总有人会将其快速推向市场,才有了今天的无数人为之渴望的美利坚。
#泰坦尼克号
#电影
#灾难
#永不沉没
#船长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被塑造的女性
#女性
#性别平等
#社会文化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关于执念
分享
评论 0
0
左手墨迹
7个月前
就像钻石一样,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但并不是每一面都被他人接纳,所以在跟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时候只表现他人愿意接纳的部分。那些他人不愿接纳的你有意隐藏的部分也是真实的你,或许还是更多真实的你。所以才有了网络,有了各个社交平台,平台内部又有了分组可见。 就像我,有好几个微信号,有的号加的是亲友,有些加的是读者。有些不愿意跟亲友说的,我会发在加读者的朋友圈,有些不愿发在朋友圈的,我会发在推上,有些谁都不愿意说的,就写在便签本上。还有些没说也没写的,只能埋在心里。因为你知道,不同的群体只接纳你的某个面,没有哪个群体会接纳全部真实的你,即便那个人是你的父母和孩子。 就像我爸妈,他们只接受那个精明能干的我,一旦我犯了什么错,他们就抱怨不停。当然我也理解,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们,即便是有那么点存款,心理上还是承担不起任何风险。当风险来临时,他们除了抱怨后悔,根本不知道怎么办。不光是我爸妈,大部分父母都这样,所以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或者等麻烦解决了再告诉。 本来父母、夫妻、孩子是我们这辈子最亲密的关系,也应该是我们遇上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最重要的支撑。但当我们真的遇上坎了,最不愿意告诉的也是他们。尤其是当你还没有进入下一段亲密关系时,父母又很难支持你,甚至还跟着外人一起胁迫你时,你就会产生一了百了的念头,这也是这些年年轻人频繁自杀的原因所在。 你在网络上呈现的,可能是文艺、忧愁、愤怒的一面。比如说面对大S 的突然离世,你可能会愤怒于她母亲、妹妹、丈夫对她的消耗,也会怀念《流星花园》里那个个性十足的杉菜。这些父母朋友未必会产生共鸣的话,就适合说给网友听。 对于内心有些可能违反公序良俗的阴暗角落,要么自己写在便签本上,要么埋在心底。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充分展现了人兽性的一面。内心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 那些你表达和为表达的,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在不同群体面前的不同表现,外露的和隐藏,所有加在一起才是全部的完整的你。可是你不知道谁会接纳全部的自己,于是把自己切块,在不同群体面前展示不同的切面。 跟娃一起把《Turning Red》看了很多遍,突然有一次我就看懂了。小梅、妈妈和奶奶都是有着深刻童年创伤的人,一直以来,他们的做法都是把自己的创伤隐藏起来,当小梅进入青春期后,爸妈也准备这样做。 可当她的同学们接纳了那个状态最糟糕的她时,她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她不再害怕自己变成红熊猫,不再以变成红熊猫为耻。当她接纳了全部的自己,也就有了爱的能力。然后,既解救了自己,也解救了妈妈和外婆。 电影中完全接纳梅梅的是她的同学们,可现实中那个完全接纳我们的会是谁呢?有人在宗教那里获得了力量,有人在文字里获得了力量。不管怎样,获得接纳自己的力量,把零碎切块的自己拼凑完整很重要。
#自我表达
#社交网络
#多面性
#隐私
#人际关系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