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

Morris
2周前
中国的基本盘最爱听的就是“虽远必诛”,所以你最爱汉武帝。因为他兵出四海呀,他就带给了你无限的满足。那么我就带你穿越回汉武帝那个时代,看看你在汉武帝刘彻之下的存活几率大概有多少啊。主要重点有六大关: 第一关:出生与存活 你回到了汉武帝刘彻的那个时代。你得出生啊,你得活过三岁啊!这一关就很难哪。因为汉武帝规定孩子三岁就开始交人头税,三岁就要交钱。那很多家交不起啊,那我就选择不生了。但是你是主角啊,有主角光环哪。第一关顺利通过啊,你可以出生了。 第二关:吃盐与农具 你顺利出生,就遇到了第二关。你家吃不起盐,也用不起铁制的农具啊。《盐铁论》说刘彻实行盐铁专卖,造成盐价高涨,农具的价格也高涨,质量还不好。农民只能木耕手弄土,淡食度日。你就拿木棍儿种地吧,没有盐吃,你就挖点带咸味的草根吧。但是这个你也不怕,你靠着主角光环,不但能吃得起盐,还赚钱了,成了小康之家。 第三关:财产税 这时你就迎来了主线任务的第三关。汉武帝下旨要算缗,也就是要收你的财产税啊。你怎么发的财呀?那不就得是做点小生意啊?做小生意的财产要上交6%,你说我家还有车、有船、有马,那就更好了——这些东西另算钱。这第三关呢,你有选择:财产税,你是交还是不交啊?你交,财产缩水,但你可以通关;你不交,就迎来第四关了。 第四关:告缗官与举报狂欢 汉武帝设了“告缗官”,欢迎天下所有人举报——谁家隐匿了财产,他不往上报的,你举报了,抄他家的时候,他家财产一半归朝廷,一半归你。于是,大汉帝国迎来了举报告密的狂欢啊。《史记》说,这场狂欢过后,“中家以上,大率破”,整个大汉帝国的中产全部破产。但是你不用害怕,因为你是主角啊,这一关也顺利通过主线任务。 第五关:铸币与假币风波 第五关,汉武帝铸造白金三品。一个钱顶五百,一个钱顶三千呢。那衙门就拿着这种新钱到你家来买东西。你干了一年攒下的这些东西,人家拿一个钱就买走了。你这全部家当,也就值三五个钱啊。当然你觉悟高,为了支持汉武帝“虽远必诛”,你拿了他三五个钱,选择净身出户支援国家嘛,这是应该的。但是大汉帝国的百姓却没有你这么高的觉悟啊。《史记》说,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一夜之间盗铸钱币者无数。你刘彻的新钱一个顶三千,那我们也能铸啊。都怪大汉的百姓觉悟太低,比不上你啊。所以一夜之间,大汉帝国假币横行,金融秩序彻底崩溃。你这么搞,人家刘彻不干呢。汉武帝就大怒。根据《史记》的记载,因为盗铸假币,不计其数的人被投入监狱。 第六关:军书之法 其实我说的还只是部分主线任务,咱们很多任务还没展开呢。汉武帝的“军书之法”,这个我还没说呢,你还得随军出征呢。这个大副本我们也没开呢。你自己在脑子里算一算,在你最爱的汉武帝之下,你的存活几率大概能有多少啊?《汉书·夏侯胜传》说:刘彻之下,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户口减半,蝗虫大起,赤地千里,人相食。《史记·平准书》说:汉武帝之下,海内大饥,耕不足以供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以供衣服。你就算拼了命地干活,还是填不饱肚子,也穿不上衣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史记》和《汉书》加起来,一共写了三次“天下户口减半”。 所以说你最大汉帝国,你最爱的虽远必诛。你就打开一张大地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可活在那个年代的百姓,他们的生存几率,很可能只有50%。你要如何保证,你不是那“天下户口减半”中的一员呢?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说说重农抑商这个事儿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重农抑商」应该是儒家文化的要义,其实并不。它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的时候提出来的,很显然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只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被作为意识形态的外衣,穿在了法家的内核的外面,所以它会被认为是儒家所推崇的。 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宪政的推崇,舆论圈对商鞅以及它的变法思想的批判也蔚然成风。但你若回来那个时候的经济社会史会发现,各国都在变法,商鞅没去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国力最弱的,再不变法就会被周边已经变过法的强国吃掉,变法势在必行。于是,商鞅来了,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变法成功了。 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是最成功的,因为周边其他国家已经陆续推行了变法,但因为贵族的强烈反对,只能在某一方面推行,而商鞅作为集大成者,在制度、法律、户籍、文教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做了系统性的变法,所以经过前356和前350年的两次变法之后,秦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 而所有变法,都围绕着一个目的进行,那便是最大程度的汲取民间的财力物力,实现中央集权,进而在被别人吃掉前先吃掉别人。重农抑商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之一。 你知道,战争年代,国家最需要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兵源,一个是粮草。有了兵源就可以随时反击对手或对外出兵;有了粮草出兵就有了后勤保障。但粮草需要有人在土地上持续耕种,稳定兵源就需要有人在政府可以管理得到的地方持续生育。但那时候,经商是很赚钱的,而且商人为了获利经常在各国之间流动,很难停下来成为国家的兵源和粮草补给开源。特别是某地,比如咸阳粮食丰收的时候,邯郸正好闹灾荒的时候,就会有人为获利,把咸阳的粮食贩到邯郸为卖。所以商鞅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为了把尽量多的余粮控制在政府手里,商鞅还推行了粮食换爵位。比起贩卖时各国的重重关卡,直接拿来换取爵位还是划算的。慢慢地,秦国就积累起越来越多的财力物力,直到统一六国。虽然中间也有贵族势力的反复回潮,但有些趋势是很难阻挡的。就像毛泽东在1940年代成为中共的旗帜一样,就算不是商鞅也会有其他人来推行变法,就算不是秦国,也会有其他国家来统一天下,这是当时的趋势,非人力可挡。 有人肯定会说,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呢?就不能各国和平共处?还真不能!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暴力机器,长期不用就会腐化、被吃掉,所以暴力机器得频繁使用。不是用来攻打别人,就是用来抵御别人的攻击,不会白养的。在当时生产力地下,剩余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区别。 加之,到了战国时代,人口已经达到2000多万,土地比人口更稀缺。谁占有了土地,谁就会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更多的土地就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就意味着更多的安全和权力。这也是整个农耕时代,中华帝国都痴迷土地,崇尚统一天下的内在原因。 所以你看,即使到了后工业化商业逻辑主宰世界的今天,大部分中国人,依然痴迷土地崇尚统一。不然那句「宁愿祖国不长草,也要收回钓鱼岛」也不会久久回荡在中国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