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说说胡耀邦的下台 了解点党史的应该都知道,胡耀邦、赵紫阳是邓小平恢复职务后提拔起来的。他们在台前执行各项改革措施,邓小平跟陈云在幕后掌舵。邓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掌握着党务和军队;陈云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掌控着财经和宣传阵地,对军队的影响力虽然不如邓,但也有不少军队的支持者。 胡耀邦在成为总书记前,主持了针对老干部的冤假错案的平反,这为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也是邓小平有意为之。 但改革派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动保守派的蛋糕。比如在农村搞包产到户,动的就是中财委这条线上的利益。老干部们刚刚平反,正准时大干一场呢,你把人家的舞台给拆了,这谁受得了。 不仅如此,84年开始还要把包产到户那套经验搬到城里,在国企工厂搞包干,这不是把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地方的权力再下放到企业么?本来做好做差都一个样的,收入包干后,那些浑水摸鱼擅长搞政治斗争的干部们,一下就成了水退后的裸泳者,暴露在了聚光灯下。面对时代方向的转向,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适应,而是认为都是改革的错。惹不起邓小平,只能把账记在胡耀邦头上。 计划经济推行了30年,改革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价格闯关,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通货膨胀,再加上高干子弟到处倒卖批文,这都激起了民间的反对浪潮。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邓小平思考着权力顺利交接的问题,这一直是集权体制最头疼的问题,主要由胡耀邦来执行。要让权力顺利交接,就得让老干部们先退休,这样贯彻的阻力会小很多。胡跟他的班子,早在86年中,已经起草了一份文件,计划在1987年10月的中共13次全代会上宣布,中央委员60岁退休,政治局委员72岁退休。 刚恢复权力的老干部们,才享受到权力的甜头,子女们正热火朝天的倒卖批文呢,怎么能退休呢。早看胡耀邦不顺眼的老干部们,以彭真和胡乔木为首,从党政军各个系统集结起来,准备把胡耀邦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拉下来。 我们都知道1986年12月,因为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严重,全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学生游行,持续了一个多月,震惊了中共高层。胡耀邦因处理不力,在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下,下台了。可是早在当年9月份,军方就预言胡耀邦要下台。学潮只是一个契机,给保守派全力讨伐他一个突破口。 面对老干部们的群起攻之,邓小平为了获得军方支持,不得不作出妥协,放弃胡耀邦。 而胡耀邦下台只是个开始,因为胡下台,赵紫阳补了总书记的缺,保守派支持的李鹏则顺利补了总理的缺。这样,在一轮轮的权力较量中,保守派逐渐占了上风。86学潮后,高层权力重新洗牌,学潮控诉的社会弊端却没半点改变。直到89年,东欧剧变,民主化浪潮再次席卷全球,学潮再次爆发了… 因为保守派占了上风,再加上东欧红色政权垮台震惊了高层,对学潮的血腥镇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假如86年胡耀邦没有下台,到89学潮的结果会不会不至于那么惨烈?其实也不一定。毕竟面临重大抉择,还得靠邓小平拍板,而邓小平的权力又来自军队的支持。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权力斗争,中共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来革它的命呢!无论谁在台上。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在追剧,听到「光宗耀祖」这个词突然就觉得好心酸,还有「衣锦还乡」也是一样,这是多少人远走他乡吃尽人间苦楚的最终目的啊。 可这一切,也不过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肯定与赞许而已。为何吃尽苦楚只是想获得几句肯定呢?大概是因为童年时长期被忽视、被嫌弃,被当成工具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当你被忽视被嫌弃时,你是受伤的。但这种细碎的伤,幼小的孩童,无法明确感知和表达。 如果这样的伤害如果可以被恰当处理,被父母看见并安抚,也许就不会在潜意识里累积。但很多时候,父母自己不仅承受着上一代遗留下来的创伤,每天还疲于奔命,本根不可能顾及到孩子的感受,还常常是忽视、嫌弃孩子的主要责任人。 孩子慢慢发现,自己只有做对了,有了使用价值才会获得父母的看见和认同,进而获得其他人的看见和认同。但孩子太小,不管是从体力上还是心智上,都很难帮到父母,他们想要被看见和肯定的渴望却日益膨胀(被看见和肯定是对一个人个人价值的确认,是ta活下去的动力)。直到ta 成年,身体更强壮,心智更成熟,ta 渴望着通过做一番事业(赚很多钱、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成就),回到家乡,获得亲朋好友的认可与肯定,补偿童年那些一次又一次被忽视、被嫌弃的伤痛,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太过普遍,它几乎成了一种东亚人的特有心理文化。仅仅是「衣锦还乡」这个词,就能激起大家共有的心理感受。那背后埋藏着太多的委屈与心酸。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晚清的很多荒唐事儿真是让人哑口无言。经过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想过自强,还是想用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瞒和骗)来对付西方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终于从梦中惊醒,决策层认为应该引进西方先进器物,才掀起了自强运动。 自强运动中的荒唐事真是多到说不完,其中有这么一件尤其让人无语。这件事发生在1863年,当时主政的是恭亲王。他向清政府陈词,说中国战败不是因为将士怕死,而是装备太烂。如果引进一批西方先进武器,就能扭转局势。皇帝准其所奏,又给批了款。于是恭亲王就拿着这笔巨款,委托负责中国海关的赫德在英国购买一支火轮舰队。 赫德呢,自己负责海关的工作,没空处理这事儿,又将其委托给了他的副手李泰国。李回到英国确实购买了八艘轮船,还顺便将英国皇家舰长阿思本来负责这支舰队,阿思本再像他负责。本来只是代买军舰,李却自封为海军司令。 舰队抵达中国后,恭亲王告诉他,他只是一个副管带,相当于其中一艘战舰的副舰长,必须听命于曾国藩和李鸿章。李说他只听命于皇帝一人,不打算听命于其他任何人,恭亲王也没打算让李来控制这支舰队。双方争执不下。 最后怎么解决的呢?阿思本提议解散舰队。清政府也怕舰队落到太平军或者日本手里,也同意解散舰队。虽然李泰国同意了解散舰队,但也不能白忙活一场吧。于是在美国公使浦安臣的调停下,清政府支付给阿思本一万两银子,李泰国14000英镑(大约相当于30000两银子),终于解散了舰队。 自强运动中,清政府花了55万英镑购买了一支舰队,舰队因不受自己节制而不得不解散,解散还得支付一大笔补偿金。整件事情,清政府除了花了巨额囯帑,什么也不得到,还惹得一身麻烦。这其中的荒唐与腐败,恐怕不是一句“失败”可以简单概括的。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
左手墨迹
3个月前
昨天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大阅兵,老公提前两周就说要去看,跟娃一商量,都是军迷的两个人一拍即合,所以对阅兵无感的我也被拖去看了。看完有几点感受: 1、当天阅兵,前一天才开始封路。而且也只是从15街封到23街的阅兵区,外围依然可以随意进出,没有任何安检。我们以为过来看阅兵的人会很多,停车费也水涨船高。新闻也说了,会有20万人现场观看。但我们吃完中饭才出门,两点多到的时候,停车场很空,而且车费不仅没涨还打折了。平时26的停车费,只收了19。路边车位免费。 2、封锁区域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阅兵区域,一边是武器参观区。两边都要排队安检。武器装备区,有各种军车、坦克等可以参观,有些轻型武器甚至可以扛起来拍照。 3、阅兵也是,方尖碑四周的草坪上人山人海。进入只过一道安检,就可以进入主席台对面区域。最近的地方,跟主席台只有二十多米的聚集,阅兵前几乎所有政要都会到场。阅兵前,陆军各路大神在主席台上一轮轮拍照,阅兵即将开始时,从川普、万斯、卢比奥、国防部长等人都来了。虽然安检过的很随意,但场内的安全级别却很高。站在场内环视四周,周围博物馆顶楼都有荷枪实弹的狙击手在执勤。场内,主席台的斜对面也有几处狙击点。但凡你有任何不轨的举动,都可能被提前击毙。 4、阅兵的阵仗和规模比想象要小很多。以往看中国阅兵,方阵总是整整齐齐、斗志昂扬的感觉。但美国阅兵,方阵规模很小,多的时候可能也就四五十人,少的时候五十多,而且迈步轻松随意,步子也没那么整齐。装甲车上的士兵在镜头拍到时,甚至还在连麦聊天,一点都不紧张。路过主席台时也不喊口号,跟看中国阅兵那紧张威严的感觉完全不同,大家都比较松弛自在。朋友大失所望的说:这也太小家子气了,一点宏达的场面都没有。😂 5、不像中国,每五年就要花费巨额囯帑来一次大阅兵,美国阅兵没有定数。上次阅兵还是海湾战争时,要不是川普好大喜功,喜欢阅兵还不知道多少年才会阅一次呢。阅兵时,川普和国防部长都没有下台检阅士兵,最多也就是在方阵经过时站起来敬个军礼,大多时候都坐那打盹。好几次被镜头扫到的时候,川普都眼睛半闭,感觉他的精神状态并没有那么好。 阅兵最后一项是预备役对着主席台宣誓,由川普领读。这是两个小时的阅兵仪式里,川普唯一的讲话机会,还是读稿。阅兵结束后开始烟花秀。烟花没啥特色,跟中国的烟花表演也差远了。毕竟财政的钱有那么多人盯着,不像中国,只要领导高兴怎么花都行。 总之一句话,美国陆军所谓的250周年大阅兵,既不气派也不恢弘,就像是看了一场秀。但轻松随意的气氛还是让人蛮舒服的。
左手墨迹
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