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传承小团队。 家长,或者说一家之主,该是个头脑清醒,情绪稳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该怎么对待家庭其他成员的人。 不论你是男是女,只要你在这个位置上,只要你的孩子需要你引导,你的亲人需要你帮助,你就得让自己“靠谱”。 我想,这并不是个很苛刻的要求。 但今天的许多人, 做不到,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去做。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传承,他们本应接受的传承教育已经在漫长岁月里遗失,在一代代丧偶式育儿里,在对旧传统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里,遗失。 旧传统不是没有缺陷的,尤其在今天,旧传统中的许多信条都与当今世界对人提出的要求格格不入。 但旧传统仍是文明史上无数先辈呕心沥血累积而成的智慧结晶,凝结着无数人在缺衣少食的匮乏时代,对“理想的人”的纵情想象,对“完善自身”的艰难探索。 不论哪种宗教,不论哪个文化圈里,都有许多鼓励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格言缄语。虽然在许多已部分失落的传承里,它们只是些片断,虽然许多本应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在承受历代阉割后,已经失传。 但绝大多数旧传统里都仍然保留着要求个体“修身”、“齐家”的内容。 保留着要求下一代传承者学习“怎样让自身强大”和“怎样让家庭强壮”相关知识的内容。 每种宗教都会引导信徒“修行”,并且都会给出相当具体的操作指引。虽然它们不会都使用和儒家一样的表述方式,但“个人修行”的实质,就是“修身”,就是增强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让人逐渐能做好情绪管理。更不用说,对任何一门宗教教义的学习,都等于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了解和接纳——以及基于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一个人面对任何情景时作出价值判断的观念基础,形成“判断力之根”。 同样,每种宗教都会要求信徒“传教”,虽然有的鼓励信徒采用较积极进取的方式,带着教义走遍天下,有的仅要求教徒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人,但每种宗教都试图引导信徒去“齐家”,去构建符合教义要求的“理想家庭”。 是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许多宗教本质上都是传承的“存储器”。 而教会、寺庙等宗教场所,一场场布道、法会,则是传承的下载节点。 ——让信徒们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人,让信徒的家庭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家庭,让信徒组成的社区、部落成为教义指向的理想国度,就是宗教的功能,是宗教对社会起的“自维持”作用。 无数在原生家庭内部没能学会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无数因父母不是合格传承者而没能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传承的人,因此在宗教领域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也重拾了失落的传承。 父母没能给他的,神给了。 于是他们虔诚,视神为至亲,为理想家人,视教会或寺庙为心灵归属,视同修为兄弟姐妹,以宗教组织为理想家庭。 在漫长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伤害链逻辑主导家庭的匮乏时代,父权与神权,形成了微妙的制衡。 虽然许多时候它们也合流,不论父权还是神权都索求绝对服从,索求盲信,但当父权与神权经常性地在某个信徒心中发生争战时,他们都不免会提醒这孩子: 不要盲从,你该有自己的想法。 时光荏苒,一代代信徒由稚童长到白头,一代代人的挣扎和顿悟,在不断积累和不断散失后形成了我们今天仍看得到的传统遗存。 形成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接触过的,不完整不系统的,关于怎样成为家庭团队领导者,怎样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的知识合集。 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传承,你就能从无数古老教义、古老传统中辨认出它们。 儒家有自己的传承,有对个体“修齐治平”的要求,有对家庭乃至国家政治秩序的成套的观点。 基督教有自己的传承,有告诉一个人怎样做基督徒、怎样构建基督徒家庭的指引。 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传承,通过无数清真寺,穆斯林们不断把他们的家庭观念在空间和时间意义上扩散出去。 犹太教、印度教、佛教、道教,也都有从个人该怎么做到家庭该怎么做的指引。 每一种指引,每一种成功延续到今天的指引,都促成了它们想要的人类行为方式的代际复制,都促成了符合教派需求的人口基础的形成。 都培养出了无数合格的传承者,无数能让后代和自己在行为方式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相似的家长们。 但到了今天,新生的一代没有传承,以现代文明为傲的这世代,没有传承。 传承是什么? 是关于培养家长的学问。 新生的这代人是通过“弑父”成长起来的,是通过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建立自信,从知识结构过时落后已无法指引家庭团队的上一代手中夺回自由的,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把家长视为牢笼,他们撕碎了牢笼。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会成为新的家长,没有意识到每个小家,有需要指引的幼儿的家,总归都是要有家长的。 而传统的破碎、片断化,又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家长的“压迫者”形象、“阉割者”形象,正是家长本人没有得到古老传承中较有价值的部分,没有修身自强,没有培养出领导能力的结果。 于是,他们的家长不是合格的传承者,但推翻家长权威的他们自己,压根没意识到传承这件事。 于是他们只好在自己的家庭构建和子女教育中从头摸索。 哭着,瞎摸。
左手墨迹
5个月前
不知为何之前一直觉得「断子绝孙」是这个社会最恶毒的诅咒,没有之一。想想也是,毕竟几千年的文化里,传宗接代一直是那片土地人们最重要的使命,只要你还没生孩子,就算不得成年人,连吃饭都跟孩子坐一桌(49年以前的传统),只有生了孩子才算成年。 生了又要养,缺医少药成活率又低,还要起个贱命才觉得养得活。养到七八岁就可以干活了,算半个劳力。等到十三四岁性成熟后,又可以还孩子说媒娶媳妇,让下一代生下一代。就是要不断的生,不断的创造劳动力,才能活得下去。 在那些生产力极度底下的年月,对99%的普通人来说,干活是活下去唯一的依凭,所以生出来也是活下去最重要的基础。反之,生不出来,也就是「断子绝孙」则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 可是进入工业时代,普通人不仅可以凭借知识、技术、才能创造价值,还能活得很好。这个时候,传宗接代对于生存来说就没那么紧迫了,「断子绝孙」的恶意浓度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了。 很多脏话都反应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排序,比如骂人「婊子养的」就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地位排序里,妓女属于下九流。即便已经是下九流了,还是九流里面地位最低的那种,属于鄙视链的最底层,为大众所不耻。 底层社会只是高层的映像,底层都那么等级分明,中高层就更森严了。等级不仅划分了社会地位,更是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依凭。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就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剩余非常有限(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有限的剩余要在中高层之间进行再分配靠什么?只能靠等级。剩余越有限等级必然越森严。 那等级又是靠什么划分呢?刚开始靠暴力水平,也就是谁手里掌握了更多的暴力机器,谁就获得更多权力,分配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受爵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 秦亡以后,汉代士大夫总结经验,认为光靠暴力不能千秋万代,还得注重意识形态,于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就被官方推崇。所以权力的分配,不仅靠暴力机器,也靠意识形态(三纲五常那一套),以礼制天下,暴力作为后盾。所以你看,在后来的朝代里,礼部都是六部里地位最高的部门,科举选拔人才也由它主持。 自上而下,因为礼法秩序深入人心,所以一个朝代就是再暴虐,也能维持几十年上百年,两三百年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