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传承小团队。 家长,或者说一家之主,该是个头脑清醒,情绪稳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该怎么对待家庭其他成员的人。 不论你是男是女,只要你在这个位置上,只要你的孩子需要你引导,你的亲人需要你帮助,你就得让自己“靠谱”。 我想,这并不是个很苛刻的要求。 但今天的许多人, 做不到,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去做。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传承,他们本应接受的传承教育已经在漫长岁月里遗失,在一代代丧偶式育儿里,在对旧传统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里,遗失。 旧传统不是没有缺陷的,尤其在今天,旧传统中的许多信条都与当今世界对人提出的要求格格不入。 但旧传统仍是文明史上无数先辈呕心沥血累积而成的智慧结晶,凝结着无数人在缺衣少食的匮乏时代,对“理想的人”的纵情想象,对“完善自身”的艰难探索。 不论哪种宗教,不论哪个文化圈里,都有许多鼓励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格言缄语。虽然在许多已部分失落的传承里,它们只是些片断,虽然许多本应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在承受历代阉割后,已经失传。 但绝大多数旧传统里都仍然保留着要求个体“修身”、“齐家”的内容。 保留着要求下一代传承者学习“怎样让自身强大”和“怎样让家庭强壮”相关知识的内容。 每种宗教都会引导信徒“修行”,并且都会给出相当具体的操作指引。虽然它们不会都使用和儒家一样的表述方式,但“个人修行”的实质,就是“修身”,就是增强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让人逐渐能做好情绪管理。更不用说,对任何一门宗教教义的学习,都等于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了解和接纳——以及基于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一个人面对任何情景时作出价值判断的观念基础,形成“判断力之根”。 同样,每种宗教都会要求信徒“传教”,虽然有的鼓励信徒采用较积极进取的方式,带着教义走遍天下,有的仅要求教徒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人,但每种宗教都试图引导信徒去“齐家”,去构建符合教义要求的“理想家庭”。 是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许多宗教本质上都是传承的“存储器”。 而教会、寺庙等宗教场所,一场场布道、法会,则是传承的下载节点。 ——让信徒们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人,让信徒的家庭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家庭,让信徒组成的社区、部落成为教义指向的理想国度,就是宗教的功能,是宗教对社会起的“自维持”作用。 无数在原生家庭内部没能学会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无数因父母不是合格传承者而没能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传承的人,因此在宗教领域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也重拾了失落的传承。 父母没能给他的,神给了。 于是他们虔诚,视神为至亲,为理想家人,视教会或寺庙为心灵归属,视同修为兄弟姐妹,以宗教组织为理想家庭。 在漫长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伤害链逻辑主导家庭的匮乏时代,父权与神权,形成了微妙的制衡。 虽然许多时候它们也合流,不论父权还是神权都索求绝对服从,索求盲信,但当父权与神权经常性地在某个信徒心中发生争战时,他们都不免会提醒这孩子: 不要盲从,你该有自己的想法。 时光荏苒,一代代信徒由稚童长到白头,一代代人的挣扎和顿悟,在不断积累和不断散失后形成了我们今天仍看得到的传统遗存。 形成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接触过的,不完整不系统的,关于怎样成为家庭团队领导者,怎样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的知识合集。 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传承,你就能从无数古老教义、古老传统中辨认出它们。 儒家有自己的传承,有对个体“修齐治平”的要求,有对家庭乃至国家政治秩序的成套的观点。 基督教有自己的传承,有告诉一个人怎样做基督徒、怎样构建基督徒家庭的指引。 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传承,通过无数清真寺,穆斯林们不断把他们的家庭观念在空间和时间意义上扩散出去。 犹太教、印度教、佛教、道教,也都有从个人该怎么做到家庭该怎么做的指引。 每一种指引,每一种成功延续到今天的指引,都促成了它们想要的人类行为方式的代际复制,都促成了符合教派需求的人口基础的形成。 都培养出了无数合格的传承者,无数能让后代和自己在行为方式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相似的家长们。 但到了今天,新生的一代没有传承,以现代文明为傲的这世代,没有传承。 传承是什么? 是关于培养家长的学问。 新生的这代人是通过“弑父”成长起来的,是通过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建立自信,从知识结构过时落后已无法指引家庭团队的上一代手中夺回自由的,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把家长视为牢笼,他们撕碎了牢笼。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会成为新的家长,没有意识到每个小家,有需要指引的幼儿的家,总归都是要有家长的。 而传统的破碎、片断化,又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家长的“压迫者”形象、“阉割者”形象,正是家长本人没有得到古老传承中较有价值的部分,没有修身自强,没有培养出领导能力的结果。 于是,他们的家长不是合格的传承者,但推翻家长权威的他们自己,压根没意识到传承这件事。 于是他们只好在自己的家庭构建和子女教育中从头摸索。 哭着,瞎摸。
古代男性可以成为儿子的主要教育者,可以做整个家庭团队的“头部”,是因为在古代,“丧偶式育儿”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以传统农/牧/渔业为主要谋生方式的古代家庭,通常子承父业,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很早就与父亲一同工作,因此即使母亲不识字不读书没有接受过传承者教育,无法承担“教子”之任,也不要紧。 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令父亲再难把年幼的儿子带到自己的工作现场,难有大量时间与儿子共处,难以在大事小情上手把手的教导,难以通过长期紧密合作与儿子建立强固的情感联系和教学关系。 “丧偶式育儿”变得普遍,这是男人和女人都深感无奈的现实。 母亲,作为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的抚养者,因此不能没有在家庭中向儿女传递文化基因的能力。 她已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已不再象古代家庭里的女性那样可以不识字不读书,只喂养孩子的肉身,对孩子的心灵成长不承担责任或只承担次要责任。 甚至在现代社会,在许多男性并没有“传承者”能力、“传承者”意识,只生孩子却不养孩子,或是只生养孩子的肉体,不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情况下,在无数事实上“没有头”的家庭里,女性只能是家庭团队的领导者,虽然她从来没有接受过关于领导力的培训。 现代社会,是一个正面临传承危机的社会。 这危机既在于传承本身需要修复完善,需要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也在于“传承者”这一概念的缺位和事实上的“人手不足”。 为人父母,实际上的定义,应该是“做合格的传承者”。 生儿育女,实际上的定义,应该是“培养出下一代合格的传承者”。 结婚,应该是“组建传承团队”。 而在男性明显已无法独自承担的情况下,女性,显然也必须准备好,去成为家庭团队的领导者,成为向孩子传递传承相关文化基因的责任人。 为了传承的延续,女性在现代必须接受教育,必须成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必须接受领导力训练。 否则她要如何在现代社会,在独自育儿的场景中,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许多懦弱的男性害怕女性接受教育,害怕女性在接受教育,变得更聪明更强大后就“不伏管”了。 为了让自己永远占据家庭团队的领导者地位,为了使自己的男性尊严不受挑战,他们决定阉割女性,弱化女性,让女性保持精神上蒙昧不化的状态。 他们自己不是合格的“头部”,但他们宁可让整个家庭团队长期处于“无头苍蝇”状态也不愿意让女性成为有思想有自由意志的存在。 他们的这种想法、做法令他们族群中的一半人口只能处于“非传承者”的状态,而剩下的一半人口,男性们,自己又因种种原因,尤其是在父子无法同场工作日夕相处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普及后,在“丧偶式育儿”常态化后,没能成为合格的传承者,没能培养出具备领导力也具备合格传承者能力的儿子,于是他们的传承一代代遗失,一代代弱化。这样的族群将成为公认的弱者,最终在传承竞择中被淘汰。 要改变这一切,想延续下去的族群都需要让女性也成为传承者,意欲重振传承的族群不能把50%的人力资源白白浪费掉。 但做法不是告诉女性,仅因为你是女性,你生理性别为女,你能生育,你就是家庭的“头部”,而是让女性接受足以令她成为合格传承者的全套教育,接受激发其领导力和创造力的培训。 是让女性懂得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很多人都误读了传承,哪怕是他自己所在的传承。 就象很多人以为“传宗接代”就是生儿子,生不管多么糟糕多么败家的儿子,生携带Y染色体,能传递Y染色体的生物个体。 但真正的传承是什么? 是让下一代成为更优秀的传承者,成为在传承竞择中能助自己的传承取得胜利的观念体系——是让下一代成为更理想的人,虽然这“理想”的内容往往有着时代局限和族群文化特色。 传承,是一整套观念体系,一整套文化基因。 是一整套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创建部落、维护部落、壮大部落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创建家庭、壮大家族、营建社区、最终安邦定国的知识。 谁能掌握这知识,谁能把这套知识一代代传递下去,谁就是传承者。 谁不能,谁就是传承意义上的无效人口。 传承,是关于人类该怎样延续文明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培养有能力延续文明的后代的观念体系,也是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模式,行动方案。 为了文明的延续,到了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责任把目光转向传承,把注意力放到“怎样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和“怎样培养出理想的人”上。 并且先用自己练手。 先完善自身,让自己成长蜕变为一个合格的传承者。 不论你是男是女,你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 要深思自己肩上有哪些责任,为了担起责任你又该有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