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缺失

对男性来说最重要的传承是什么? 不是怎么谋生求职的技能,是怎么在家庭里做“头部”的传承。 但你看看现在许多男性,是什么样的“头部”? 如果他们要建立依照传统结构男性是家中最强者的家庭,这家庭就只能是“武大郎开店”,不但要找弱女结婚,还要随时防着孩子变强了“篡位”。 或者不时打老婆,削弱她。 很多女性都认为这是性别压迫,但换个角度想想,这是男性们的悲哀。 谁愿意做个弱者呢?谁愿意继承了皇位却没得到该给国王的培养,在自己的小小王国里尝尽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辛酸呢? 他们是家庭内部的伤害输出者,但他们也曾是家庭内部的伤害承受者,是传承教育资源匮乏的受害者。 如果他们的父亲不那么巨婴,如果宗教或文化传统该起的“备份”作用没有丧失,如果他们的母亲碰巧象中国历史上那些孀居的贤母一样具备给他们良好教育的能力,他们本可以成为好得多的男人。 并因为成为好得多的男人,在职场在家庭更游刃有余,取得更多成就,赢得更多战利品,过得更幸福。 他们本该拥有个人治理、家庭治理、国家治理方面的完整传承,本该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为人生目标。 但他们肩上压着的虽是国王式的重担,接受的却是巨婴教育,愚民教育,培养奴才的教育。 在我看来,想寻求男女平等,最具建设性的努力方向,该是让女性和过去的男性一样拥有成为“文明传承者”的机会,是让女性同样接受完整的国王式教育,最后因为能力足够,判断力和领导力足够优秀,而成为家庭团队的队长——就象许多不幸丧夫的女人,带着孩子的单身妈妈们不得不做到的那样。 男女平等这种结果,不该也不大可能从弱男弱女的菜鸡互啄里得到。 该由男性和女性的分别自强,最后强强联手中得到。 当家庭中的夫妻双方都具备做队长的能力,在家庭内部,谁做队长,就完全可以由夫妻俩商量着办,甚至可以轮流。丈夫想休整的时候妻子可以立起来,为他把家撑住,反过来,在妻子孕产时丈夫能做个可靠的好帮手。 现代人的婚姻为什么容易出问题? 因为太多男性失落了从个人治理到家庭治理的传承,而大多数女性也从未被当成传承者培养过。 于是太多家庭没有合格的“头部”。 我反对查理·柯克关于女性不应成为家庭“头部”的论调,但我不反对他试图鼓励男性成为合格“头部”的努力。 我只是认为,如果在家庭内部一定要有能力、地位方面的落差,家庭的稳定也不该靠削弱女性获得,而是应该靠男性的自律自强获得,靠男人不再象巨婴一样哭闹打滚,而是去做更优秀的男人来实现。 并且真正稳定的家庭,是男女皆强,不是脾气大,而是能力强的家庭。 就象一个国家,总统和总理都足够优秀,合作融洽,社会自然就更安定。 是的,女性在家庭团队内部的角色,妻子在家庭这小小国度内部的职位,是宰相,是总理。 不是女奴。 更不是家畜。 从最现实的角度看,她至少需要有宰相之才,才能治好一个家。 才能在传承方面,在个人治理、家庭治理最终到国家治理的传承方面,对儿女言传身教。 事实上,如果男性不够优秀,女性需要更优秀才能撑住家庭。仅接受女奴式教育、家畜式教育当然是不足够的。一旦她被迫“丧偶式育儿”,孩子将只能接受女奴式言传身教、家畜式言传身教,一旦某个坚持不让女性接受传承者教育的族群进入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进入丧偶式育儿普遍化的时代,下一代不论儿子女儿在传承能力上的女奴化、家畜化就会成为现实,最终成为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传承危机会导致什么? 导致种群劣化。 “民族劣根性”是从哪来的?愚昧、野蛮的族群状态是从哪来的? 传承危机会直接导致人们在“构建家庭的能力”这方面出问题。基督教的传承危机会导致信徒丧失构建基督教式家庭的能力,儒教的传承危机会导致信徒丧失构建符合儒家理念的传统家庭的能力,对其他宗教和传统你可以此类推。 而由于在绝大多数古老传承中男性都被视为主要的传承性别,传承危机就体现为了男性危机。 成了男性教育危机,男性生存危机,男性普遍活得困惑又困苦的危机,男性无法让自己优秀,无法成为合格传承者,无法让父母满意也无法让妻儿满意的危机。 这危机并不是女性造成的,也不是女权造成的,因为男性教育、男性传承的主导权一直都不在女性手里更不在女权手里。 这危机是由为了维持统治,蓄意用奴才传承取代国王传承的权力者造成的,是由男性对男性的阉割造成的。 是由儿子被父亲阉割,臣子被君王阉割,奴才被主子阉割,一代代一层层逐渐失能,但需要承担的工作却一点都没有少,于是压力超载造成的。 蜘蛛侠的经典台词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但许多普通人正困在这句话的反面。 责任太大,能力不足。 要摆脱这困境,正道,是从被阉割后的麻木状态觉醒,是重新让责任与能力匹配,是拒绝承担超出能力的责任例如传宗接代娶妻生子,或要求向自己施压的人,比如长辈们,在“提高能力”方面给予帮助。 是该罢工就罢工,该自强就自强,把命运重新握在自己手里。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传承小团队。 家长,或者说一家之主,该是个头脑清醒,情绪稳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该怎么对待家庭其他成员的人。 不论你是男是女,只要你在这个位置上,只要你的孩子需要你引导,你的亲人需要你帮助,你就得让自己“靠谱”。 我想,这并不是个很苛刻的要求。 但今天的许多人, 做不到,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去做。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传承,他们本应接受的传承教育已经在漫长岁月里遗失,在一代代丧偶式育儿里,在对旧传统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里,遗失。 旧传统不是没有缺陷的,尤其在今天,旧传统中的许多信条都与当今世界对人提出的要求格格不入。 但旧传统仍是文明史上无数先辈呕心沥血累积而成的智慧结晶,凝结着无数人在缺衣少食的匮乏时代,对“理想的人”的纵情想象,对“完善自身”的艰难探索。 不论哪种宗教,不论哪个文化圈里,都有许多鼓励个体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格言缄语。虽然在许多已部分失落的传承里,它们只是些片断,虽然许多本应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在承受历代阉割后,已经失传。 但绝大多数旧传统里都仍然保留着要求个体“修身”、“齐家”的内容。 保留着要求下一代传承者学习“怎样让自身强大”和“怎样让家庭强壮”相关知识的内容。 每种宗教都会引导信徒“修行”,并且都会给出相当具体的操作指引。虽然它们不会都使用和儒家一样的表述方式,但“个人修行”的实质,就是“修身”,就是增强个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让人逐渐能做好情绪管理。更不用说,对任何一门宗教教义的学习,都等于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了解和接纳——以及基于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一个人面对任何情景时作出价值判断的观念基础,形成“判断力之根”。 同样,每种宗教都会要求信徒“传教”,虽然有的鼓励信徒采用较积极进取的方式,带着教义走遍天下,有的仅要求教徒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人,但每种宗教都试图引导信徒去“齐家”,去构建符合教义要求的“理想家庭”。 是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许多宗教本质上都是传承的“存储器”。 而教会、寺庙等宗教场所,一场场布道、法会,则是传承的下载节点。 ——让信徒们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人,让信徒的家庭成为按教义评判更理想的家庭,让信徒组成的社区、部落成为教义指向的理想国度,就是宗教的功能,是宗教对社会起的“自维持”作用。 无数在原生家庭内部没能学会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人,无数因父母不是合格传承者而没能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传承的人,因此在宗教领域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也重拾了失落的传承。 父母没能给他的,神给了。 于是他们虔诚,视神为至亲,为理想家人,视教会或寺庙为心灵归属,视同修为兄弟姐妹,以宗教组织为理想家庭。 在漫长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伤害链逻辑主导家庭的匮乏时代,父权与神权,形成了微妙的制衡。 虽然许多时候它们也合流,不论父权还是神权都索求绝对服从,索求盲信,但当父权与神权经常性地在某个信徒心中发生争战时,他们都不免会提醒这孩子: 不要盲从,你该有自己的想法。 时光荏苒,一代代信徒由稚童长到白头,一代代人的挣扎和顿悟,在不断积累和不断散失后形成了我们今天仍看得到的传统遗存。 形成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接触过的,不完整不系统的,关于怎样成为家庭团队领导者,怎样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的知识合集。 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传承,你就能从无数古老教义、古老传统中辨认出它们。 儒家有自己的传承,有对个体“修齐治平”的要求,有对家庭乃至国家政治秩序的成套的观点。 基督教有自己的传承,有告诉一个人怎样做基督徒、怎样构建基督徒家庭的指引。 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传承,通过无数清真寺,穆斯林们不断把他们的家庭观念在空间和时间意义上扩散出去。 犹太教、印度教、佛教、道教,也都有从个人该怎么做到家庭该怎么做的指引。 每一种指引,每一种成功延续到今天的指引,都促成了它们想要的人类行为方式的代际复制,都促成了符合教派需求的人口基础的形成。 都培养出了无数合格的传承者,无数能让后代和自己在行为方式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相似的家长们。 但到了今天,新生的一代没有传承,以现代文明为傲的这世代,没有传承。 传承是什么? 是关于培养家长的学问。 新生的这代人是通过“弑父”成长起来的,是通过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建立自信,从知识结构过时落后已无法指引家庭团队的上一代手中夺回自由的,在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把家长视为牢笼,他们撕碎了牢笼。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会成为新的家长,没有意识到每个小家,有需要指引的幼儿的家,总归都是要有家长的。 而传统的破碎、片断化,又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家长的“压迫者”形象、“阉割者”形象,正是家长本人没有得到古老传承中较有价值的部分,没有修身自强,没有培养出领导能力的结果。 于是,他们的家长不是合格的传承者,但推翻家长权威的他们自己,压根没意识到传承这件事。 于是他们只好在自己的家庭构建和子女教育中从头摸索。 哭着,瞎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