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运气太重要了。 比如荣氏兄弟刚开始创业,正需要融资时跟他家有点关系的中级官员被罢官了,该官员把自己的资本投入荣氏兄弟的面粉厂。在此之前,荣氏兄弟在上海钱庄当了三年学徒后,回到家乡自己开钱庄。 刚开了一年多,荣宗敬开始对面粉厂感兴趣,但他们的钱庄太小,利润也不够开面粉厂,于是就找亲友融资。正在此时跟他们有点关系的官员被罢官了,正在找投资项目,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这个官员投资了面粉厂的一半股份,还利用自己在官场的关系,顺利解决了地方乡绅抵制来办工厂的诸多事宜,于是面粉厂得以顺利开业。 也因为有这个官员的投资,其他亲戚才相继入股。一年后,这个官员要去其他地方上任,退出投资。荣氏兄弟接过了他所有的股权,成为面粉厂的大股东。当时面粉主要是用来出口的,而且全国也没几家面粉厂,荣氏兄弟开面粉厂主要是因为面粉厂的竞争小,而且免税。在当时看来,算不上特别有前景。只能说比钱庄的利润率稍微高一点吧,没办法跟大型的官督商办比。 谁能想到,就在他们收回股权几个月后,日俄战争爆发了,面粉价格蹭蹭蹭地涨,面粉厂的利润很快就超过了资本金。荣氏兄弟就开始扩大规模。 开第一家面粉厂时,因为资本金有限,买不起8万银元的磨机,他们就花了2万买的发动机和石磨,用发动机拉动石磨来生产面粉。后来面粉厂在日俄战争中赚钱后,他们还是不敢冒进,低价购买了英国公司刚研发出来的钢磨。 这个产品下了生产线都没经过试验,失败的概率还是很大的。结果就是这批低价钢磨,运营非常好,荣氏兄弟的面粉厂很快就成了当时全国产量最大的面粉厂,日生产量超过8000袋。 然后荣氏兄弟就不断利用面粉厂的利润,在上海、武汉等地开新的面粉厂。还用面粉厂的利润投资面纱厂。但了1930年代,荣氏兄弟已经是全中国的面粉大王和面纱大王,成就了百年传奇家族。 而荣氏能成就财富神话,当然跟谨慎的嗅觉和投机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是每一个精于投资的精明商人都能成就财富传说。在起步阶段的每一个偶然事件都可能决定着家族命运的走向。但幸运的是,每一次他们都抓住了上天赐予的好运,才奠定了了这个荣氏家族的财富神话。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读史读到中华帝国修长城的必要性也是有意思,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决策者是怎么思考的。 一说起统治者花费巨资修长城,历史教科书都告诉我们,是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烧杀抢掠,事实上这只是部分原因,甚至不是主因。 不少喜欢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长城跟400毫米降水线几乎是重合的。游牧民族南犯跟400毫米降水线南移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西北连续干旱,他们在草原上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向农耕地区移动求生,但这就势必会很边境居民发生冲突。 朝廷当然也会出兵驱赶游牧民族,当然驱赶外敌与其说是保护自己的国民,不如说是保护税源。作为农业帝国,自耕农一直是帝国的主要税源。若土地被游牧民族占据,居民被游牧民族蓄为奴隶,就意味着帝国税源的缩小,这是不能忍的。 所以中华帝国从战国起就开始修长城,到秦朝时更甚。400毫米降水线南移时,长城可以阻挡游牧民族长驱直入;400毫米降水线北移的时候,可以防止自耕农去草原谋生,损失税源。 因为把自耕农固定在土地上是帝国存续的基础,所以帝国不仅要修长城,还禁止农民自由流动。作为中华帝国的雏形,秦汉时期,帝国就制定了一整套限制居民流动的政策。比如保甲、里甲制度,路引制度等。在秦汉时,一个人要想离开自己的县乡,就得到乡里县里层层上报,乡里出具了「无犯罪证明」之后,才能经过各个关卡。 所以说,帝国把居民束缚在土地上,束缚在家乡,并不是为了治安管理的需要,而是管理人口和控制税源的需要。如果居民可以随便迁徙,收税的时候找不到人,官员们交不了差,那麻烦可就大了。 所以一定要制定一整套的规定,把居民固定在土地上。若有人要出远门,也一定要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非必要不放行。不得不出门的时候,才会开个随时可以收回的通行证,还严格限制流动的区域,这样税源就稳定了。 而这些限制居民流动的手段和措施,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到了中共治下,技术更先进了,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中共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想让你流动时,火车汽车可以免费坐;不想让你流动时,你连村子都出不去,对人口的控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直到税源从税农转到税商,才逐渐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但即便如此,孙志刚的悲剧还是发生了… 技术似乎进步了,但历史好像一直在循环。。。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左手墨迹
2个月前
众所周知,1853年以前的中国各朝代,不管帝国的京城是在西安、洛阳还是北京,帝都的粮食都要顺着大运河从江南运往帝都的。运给京城的粮食也叫漕粮运输,这关系着京城的安定。 按我们今天的逻辑,押运漕粮这么重要的工作,至少也应该是国企员工,福利待遇肯定差不了。但历史并非如此,尤其是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 明朝初期的漕粮押运,是征发的是运河两岸的免费劳役,后来民间不堪其苦才改用军人押运。为何百姓不堪其苦呢?因为漕粮押运从江南到北京,一个来回需要5到8个月时间,每年押运漕粮的船有六千多艘,每个船至少配备十个水手,一年光运漕粮就需要六万水手,还不算每个沿岸码头上数以百计的纤夫。 这些人常年免被征发劳役,既无力养家也没有精力耕种,他们要么趁着漕运的机会走私,要么就逃离原籍。政府发现征发劳役维持不下去了,才开始让军人押运。既然要让军人押运,就要解决军饷的问题,又不能提高税负,怎么办呢?政策上允许他们带点土货,也就是走私。 不同与普通百姓,军人的组织性要强很多。很快,运河上就走私成风了。刚开始他们只是自己夹带点私货,后来联合私商、官府、盐枭团伙作案,几年就形成了严密的走私网络。整个帝制时代,食盐都垄断在政府手里,倒卖私盐是暴利。而盐税收入又是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占到三四成之多。这也是明朝中后期财政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 清朝承袭了明制,一开始也用军人押运,后来发现很难杜绝以前的弊端,就慢慢裁撤了漕粮军户,由工头雇佣水手押运,然后给水手开工资。到了此时,水手押运一个来回的工资可以换五六石米,但还是不够养家糊口。他们也像明朝的运粮军人一样,慢慢组织起来走私。青帮的前身——罗祖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现起来的。 其实罗祖教原来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也是为底层百姓提供心理安慰的这么一个宗教,曾在运河两岸传播。后来因为大部分水手也信,清政府担心他们勾结天地会、大刀会等秘密会社反清,就移平了他们的庵堂,慢慢地为了隐蔽组织,水手们将活动中心转移到船上,名字也由原来的罗祖教换成了安清道友,演化成青帮是在漕粮又河运改成海运以后的事情了,也就是1853年以后了~~~ 为什么清政府从1853年以后才开始海运漕粮的,天地会、哥老会、袍哥会、洪门、青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会在本月的节目《秘密帮会史》中一一道来。
左手墨迹
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