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日本
1个月前
石破茂戰後80年個人感想如約而至。在這篇邏輯嚴謹,滿是從曆史細節的延展,歸遞到一個主題:「為什麼日本未能避免戰爭」 1:帝國憲法的製度性問題。「元老與重臣等超憲法存在的媒介,在實現國家意誌一元化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曆史學家丸山真男語) 2:政府失控。政黨陷入內鬥,失去國民信任,並最終喪失對軍部的控製。 3:議會失職。最典型是齋籐隆伕議員除名事件。齋籐在1940年批評戰爭泥沼化,反被陸軍認為「侮辱軍隊」,最終導緻議員被除名。在極為重要的預算審議上,議會也失去了軍費的審計監督作用。更不用提大正到昭和的15年間,3位重視國際關係,主張控製軍隊的首相遇刺--515,226等暗殺和暴動極大壓製了自由討論。 4:媒體墮落。1920年代,日本媒體對日本擴張持批評態度,甚至有記者主張應放棄殖民地,但918事變後,媒體論調急轉,因為報道戰爭暢銷。同時到來的大蕭條也刺激民粹主義,法西斯崛起,軍事上的冒險取得成功後,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高漲,雖然有包括吉野作造等人的批評,但隨着1937年言論管製的加强,對政策就只有一邊倒的支持。 5:情報收集和分析的失敗。當時的日本政府,沒有正確認識國際形勢,1939年日德籌劃反蘇同盟的同時,德國和蘇聯卻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问题一:中共帝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不会是“溃而不崩”,一定是脆断。 因为“溃而不崩”意味着在低水准维持统治,意味着另一种稳定,但中共无法保持自身内部的稳定。 “钱袋子”派和“枪杆子”派会到斗出个你死我活才能罢手,在内斗过程中,社会治理需求一定会被忽略。 问题二:中共会打台湾吗? 答案是会也 不会。当你由中共内部双链争持的角度展开分析,当你把“打不打台湾”放到“钱袋子”和“枪杆子”争权夺利的背景下权衡,你会发现,“打台湾”是“枪杆子”派不能舍弃的内斗武器,但对“枪杆子”派最有利的不是断然开打而是围绕着开打不断进行准备,以“准备打”为理由争取资源倾斜,争取战略重心对己方偏移。 所以在“打不打台湾”这议题上,一旦“枪杆子”派占了上风,我们就会看到准备工作如火如荼,看到资源不断向他们流去,但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真打反而对“枪杆子”派不利,反而会令他们失去从“钱袋子”派那里争抢政治资源的最佳借口。 拨开重重迷雾,当我们由双链争持的角度看中共国内部政治,看习近平近期的一系列举动,看中共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会发现脉络是清晰的。 “枪杆子”派和“钱袋子”派的争斗,就是一切的主轴。 已知的中共国经济政策现状告诉我们,“枪杆子”派正不断取得优势,已从“钱袋子”派手里夺得财权。 正是因为“枪杆子”派已经占优,武统的呼声才可以放缓。 但“枪杆子”派没有大获全胜,也不会因占得优势就放“钱袋子派”一马。 因为他们抢到的“钱袋子”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们抢到手中的是个“债袋子”,是个定时炸弹,是个让猛省的他们回头揪出“钱袋子”派承担责任的,无法解决的超级财政难题。 在中共国内部,体制内的双链争持里,事态一定会发展到双方的你死我活。 但一方的死不是结局。 “枪杆子”派会不断发现“钱袋子”派给自己埋的雷,不断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些届时已经失势、离任的改开系技术官僚留下的“历史问题”,他们会如何反应? 他们会追究对方的责任,会追缴对方捞走的资源,会用“输出伤害”的手段解决问题赢得奖赏。 他们会专注于内斗,专注于对付“钱袋子”派的残部和残留影响。 这会让他们无心也无力重建针对亿万农民工的国家治理体系。 “红色中国”,并没有“溃而不崩”的本钱。 在财政上没有,在人力上没有,在意识上也没有。 它只能在夺得全部政治资源后迅速盛极而衰,只能在击败内部政治对手后立即迎来自己最终的结局。 它赢得越快就会死得越快。 中共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模式,中共国的经济之病、财政之病,一直是中共国改开系技术官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政治安全的保证。 这病是治不好的,因为医生知道,如果这病治得好,病人就不需要医生了。 于是在医生的无力治疗和有意纵容下,病情一路发展,发展到无药可救。 到这个时候“枪杆子”派抢到主治权,能有什么用? 到这个时候还把注意力放在和医生抢治疗权上,“枪杆子”们还有什么用?还能为帝国续命吗?还能在帝国现有的基础上重建一套能在低水准上运行的统治结构吗? 来不及了。 中共帝国体制内的双链争持,最后只会是同归于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