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胸发这篇文章已经三天了,最近坊间有很多关于川普健康恶化的传闻,我也一直在关注。加上之前万斯被采访时称随时做好了接任美国总统的言论更是把热度推到了风口浪尖。不过像这种能瞬间引爆全球的新闻只是用这种暗搓搓的方式流传本身就证明了不太可信。但川普这么爱出风头的一个人长时间不露面只能在8.30和9.1两次用打高尔夫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实属反常。 要说川普身体有没有问题,我倾向于是有的,虽然懂王天资过人,但毕竟也是年近八旬的老翁了,身体机能下降实属正常。 从今年 2 月开始出现,4–7 月期间尝试用遮瑕膏掩盖,8 月 25 日和韩国总统会面时更明显。NBC 等媒体还发现去年 8 月、11 月已有类似痕迹。 白宫也承认他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说是服用阿司匹林导致的(常见副作用就是瘀斑),这点我觉得合情合理。但是坊间传的他寿命只剩6个月我觉得就是扯了,大概率是党争造谣。这在各国政治上都见怪不怪。毕竟不管是他的关税政策也好,还是对民主党的打击也罢,都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被这些人趁机造谣抹黑也是顺理成章。 纯粹从生理角度看,川普做完这个总统任期肯定毫无问题,毕竟老拜登那种间歇性老年痴呆拉裤子和天天摔倒的都能挺到现在,还是要对美国顶尖医疗水平有信心的。 但古往今来对于任何政治团体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领袖年老后下面的人没有奔头就会开始懂小心思站队投奔新主留后路。万斯此次的发言也是一个苗头。但MAGA派是依靠懂王强大的个人魅力才勉强捏在一起的,一旦懂王身体出问题不能理事导致政治真空,不管是共和党还是世界格局都会为之大变。没有任何人可以继承他的全部政治遗产。从风险角度来看,确实还是要关注懂王动向,但也不必过度担心。 不是“川普会不会突然挂掉”,而是健康波动如何被政治对手利用,以及对 MAGA 内部稳定的冲击。
“《少年来了》是韩江创作的小说,讲述的是五一八光州民主化运动的故事。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会直接接触到那种为民主化或社会运动流血牺牲,乃至将生命投进去的状况。即使他们听说过,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这种行为。毕竟他们所生存的时代,已经与当年的处境完全不同。韩江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虽然在韩国已经有名气,但这部作品本身更像是少数社运人群内部的“经典读物”。直到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部小说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销量也随之猛增。 多数韩国人对五一八民主化运动的了解,往往仅停留在“耳闻”的层面。然而,老一辈人始终把五一八作为一个象征,希望将那时那种“改变社会的力量”重新带入当今社会。他们怀念那种充满希望、具备社会主导性的公共动员力量。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五一八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偶发事件,不是任何时代都能复制的。同样的,天安门事件在今天的中国也极难再现。 近十年来,韩国接连经历了两位总统的弹劾。十年前对朴槿惠的弹劾运动,受到了国际关注。那场集会几乎没有暴力,被称为“烛光集会”。民众手持蜡烛,以极为和平的方式表达诉求,最终促成总统下台。这种非暴力的成功抗争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十年后,面对尹锡悦的弹劾诉求,运动的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烛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星演唱会上的应援棒,现场充满欢笑,甚至是一种演唱会的氛围。这一幕令许多老一辈深感费解。他们认为,民主化运动应当是神圣而庄严的,不是幼稚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发现,他们那套运动方式已经在公共空间中失去了位置。新一代的风格占据主导,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共识。尽管这种共识是短暂的,因为很多参与者并非真正通过广场的洗礼成为运动主体,而是因尹锡悦动用“戒严”之类的偶发事件,才促使他们走向广场。” ——节选自最新一期季风播客 收听完整版👂: 你可以在苹果、Spotify、YouTube等平台收听季风播客,并在季风Substack阅读文字版内容
赴朝出于政治需要,只准备三五个月就回来 毛岸英赴朝是自己提出的,还是毛泽东的旨意? 书中记述,10月5日,中央决定了派兵援朝之后,毛泽东对卫士小李有一番对话:“我积极主张抗美援朝,我的儿子不去,谁还能去?我想把岸英交给彭德怀,一起去朝鲜打仗,你看好吗?”毛又说“跟彭德怀同志在一起,学些 军事知识,对他的将来会很有用的。”(p36)当晚或次日晚,毛泽东叫回岸英:“今天,我让你回来,就是想和你谈谈当兵的事”(p43)。可见,岸英参军赴朝,是毛泽东做出的一个安排。其出发点,一是表示带头,二是为了岸英的“将来”。 毛岸英到朝鲜干什么,也是毛泽东安排好了的。 10月7日,聂荣臻打电话给毛泽东报告说:“彭老总明天就要带他的一班人马去沈阳开展工作了,可是他的俄文翻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毛说“那就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p54)可见毛并不想让岸英上前线,而是细心地替他考虑了既安全、又能掌握核心情况的岗位。 毛岸英当时作了多长时间的打算? 书中没有正面说。但他在向岳母张文秋告别时说过“多则半年,少则三月”(p96);他的衣服、被褥、书籍还在北京机器总厂没有收拾,他说,“先放在这儿吧,我还要回来的”(p85)。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情节是,1951年1月2日,此时毛泽东还不知道岸英牺牲,“正在看文件的毛泽东听说叶子龙来了,头不抬眼不动地说:‘子龙,我正要找你呢!把岸英调回来吧,你看他把材料写成这个样子,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p251)此时距毛岸英“报名参军”,不到三个月,距赴朝才两个月零十天。如果他没有牺牲,凯旋回京,正好应了他对岳母说的“短则三月”。 (作家出版社的《毛岸英在朝鲜战场》提供了不少资料,尽管作为主旋律文学,但还是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由于长期阅读官媒宣传品,使我们养成了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学会透过人为的光环,注意书中有意无意透露出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才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凡引号内的文字均系摘引此书,括号内的数字即是此书的页码) ---王沐明:真实的毛岸英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