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交易员必须知道的价值投资的几种思维方式!! 一、做投资就是做生意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想说,做投资本质上就是做生意,买股票就是和大股东合伙做生意。 选择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一起做。买股票跟我们开餐饮店在赚钱区别不大。 投资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公司赚的利润分红来赚钱,只是恰巧股票流动性好、而我们顺便从估值中赚点而已。 二、弱者思维 我们要努力做到足够懂,但我们始终是不够懂的。我们在市场中,始终是弱者。弱者如何保护自己? 1)选择商业模式比较好的企业,会减少很多经营风险,幺蛾子比较少; 2)要确保估值足够低,要有安全边际,估值中price in了各种风险; 3)虽然是基本面投资者,也需要看看K线,看看市场在想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我没有看到或者不够重视,我们需要80%相信自己+20%怀疑自己。 三、胜率与赔率 基本面的胜率来自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基本面的赔率来自成长空间。低估值决定了价格上的胜率和赔率。最完美的机会当然是商业模式好、成长空间大、估值低的东西,当然这种高胜率高赔率的机会是很难遇到的。大多时候需要做一些折中。 四、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投资看的是未来机会,与过去没有关系。多少钱买的,股票最高涨到过多少跌到过多少,亏了多少赚了多少,都与是否买卖或持有它没有关系。影响投资决策的是未来的机会多大、风险多大、胜率赔率多大。沉没成本不参与投资决策,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的核心要素。 五、归零思维 我一直有一种归零思维,假如某个持仓归零了、对我的影响有多大,面对某个机会、我最大愿意亏完多少钱去赌这样一个机会,很自然就会对仓位大小形成非常具象的感觉。所以面对不同胜率赔率的机会,有些机会我愿意用1%的身家去赌、有些我愿意用10%去赌、特别巨大的机会我愿意用最多30%的身家去赌。 六、足够懂如何定义 段永平对懂的标准是看懂它未来10年的自由现金流。我对懂的标准是:对它的核心竞争力和成长空间有微观的感知,当它们发生变化时我能第一时间感知到。 如果春江水暖鸭先知,做到鸭就是足够懂。 共勉!
iPaul
1周前
2016年,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一番轰动市场的言论,他自信地预言:要让上海迪士尼乐园在10到20年内无法盈利。 从王健林的视角来看,迪士尼只是一个“主题乐园”,是可以用数量更多、成本更低的同类产品(文旅项目)围剿的“一只虎”,这份底气也正来自于万达当时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好虎架不住群狼”,上海只有一个迪士尼,而万达计划在全国开15到20个文旅项目,以数量优势和差异化业态来围剿迪士尼;同时他还指出迪士尼存在成本高昂、运营模式不够创新等问题,认为其只能通过高价格维持财务平衡,而高价格会导致客户流失。 然而现实情况却与他的预判大相径庭:迪士尼不是一个简单的乐园,它是一个基于百年积累的、全球顶级的文化IP帝国。游客去迪士尼,消费的不是过山车等硬件设施,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情感体验”,是为了见到米老鼠、白雪公主,进入漫威宇宙和星球大战的世界。这种强大的IP吸引力是万达的“万达城”完全不具备的,万达的文旅项目更多是硬件堆砌,缺乏灵魂。因此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后表现强劲,在2017年第二财季就实现了小幅盈利,打脸了王健林的言论;而万达则在2017年7月宣布将手中13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出售,其文旅项目远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 回顾这桩公案,王健林的预判之所以被“打脸”,核心在于他误判了现代文旅产业的竞争本质。他低估了迪士尼作为文化IP帝国的深厚护城河,也误判了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新兴的中产阶级愿意为高品质、有品牌溢价的独特体验付费,而非单纯追求低价。更重要的是,“群狼战术”在需要强大内容吸引力的文化领域往往失灵,一只无法替代的“顶级好虎”,其吸引力远胜于一群同质化的“狼”。 最终,这场交锋成为了一个经典商业案例,生动地揭示了:在体验经济时代,真正的竞争力源于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与内容魅力,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