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的人在压力下投降,1%的人在压力下抄底|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留你的认知优势? 好的机会,一般都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 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共识; 另外个共识就是:因为压力所以害怕,因为害怕所以不想继续下去,导致错过也是我们普通人经常出现这种情绪。 比如312和519这种级别的抄底机会,比如一个好的思路在做的过程中的多次失败以及其他人评价的影响,都会成为压力然后导致错过。 其实换个思路:压力越大,机会越大! 但是遇到压力如何不被压垮,占据机会! 王川老师提到的这个:遇压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行动,而是觉察,我觉得很棒,也是我经常用的方法。 人在面对压力时选择退让,是数百万年进化出的生存策略:避免冲突、保持群体接纳、规避短期危险。 问题在于—— 这个机制在现代社会过度泛化了,而且不适用于现代竞争。 首先,我们需要默认不回应、不决策,因为很多问题第一时间是看不清的,很多压力源头并非真实威胁,而是虚假框架;很多决策一旦做出,就无法反悔。 我们需要对抗系统性不确定性, 我喜欢这句话: “做局的人喜欢让你尽快下注;不下注的人,才有资格掌控棋局。” 我们可以冷静思考,然后透过身体调节,帮大脑走出原始反应模式。 要识别“这是诱导我决策,还是我本来就想决策?”清楚的跳出系统,观看系统,最后再做决策。
前天,我去沃尔玛买东西,发现一些常买的商品(西红柿、甜豆、玉米粒等)涨价了10-15%不等。 随后又看到消息,美国7月非农就业增7.3万个,预期10万。前两月数据大幅下调:5月新增就业从14.4万下调至1.9万,6月从14.7万下调至1.4万。特朗普闻讯立刻开除了统计局长。表示将任命一个“诚实”的人 我的两个感想: 1.美国政治跟中国越来越像。坏处就不用提了,好处是作为中国人或者华人,终于找到了自己最有经验的领域。今后对美国政治经济预判的准确性将相对纯种美国人大幅提高。 2.接下来美国有一定可能性进入滞涨。要做好准备。 我准备详细说一下第二个观点。 首先,通胀目前比较顽固,按照去年的估计,到2025年6月份应该在2%以下,但现在依然是2.8%。这个我觉得也很好理解,关税、驱赶低工资移民和通胀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不是宏观经济那种有争议的东西。现在看由于美国商家在关税“解放日”前进行了大量囤货(图3),导致物价上升相对滞后。我目前所感知到的物价上升似乎还是以驱赶移民引发的为主,都是农产品。但关税导致的物价上升我预计在8月份会出现。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通胀的计算方法在“解放日”后也被修改了,以前是90%根据实际价格,10%根据推算。之后是65%根据实际价格,35%根据推算。目前不清楚这个改变的动机是什么?是缺乏市场跟踪人员,还是就是意图改出“好”数据? 然后就是就业这块,BLS的就业数据目前采用的是模型估算先发布,然后调整的方式来做。10万级别的调整并不能算很大,尤其是考虑到模型本身是以常态来估算,对黑天鹅事件(疫情、发钱、关税等)响应能力有限,而现在黑天鹅事件又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发生的状况。模型的准确率大幅度降低,需要事后调整也是不得已。这个态势在拜登时代就出现了。 不过,即便是调整前的数据,也是非常糟糕的。只是对于这个状况,坚信经济状况良好者的反驳是:(见后)/1
大多数普通人其实是接受不了行业的周期和波动的。 从《我不是药神》开始,中国放开了仿制药市场。那段时间几乎成了CRO公司的狂欢(为药企提供临床服务的研究公司)。只要是一个对制药流程工艺非常熟悉的教授or博士。都能开公司,都能赚钱,甚至有的先行者已经上市,真的非常赚。 就如同所有的行业早期一样,一开始的监管是很松的。只要有一个药物等效性实验,就可以报批,药企就可以生产。而等效性实验的取样,实验中心的一些细小的的操作。就导致一个仿制药想做等效,其实非常容易。比如控制受试者喝水,饮食等等。 甚至有一些数据上传错误,一些审结报告写的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随着仿制药市场逐渐走上台前,开始和原研药竞争,开始流向市场以后。暴露的问题就开始变多了。 比如口腔医生之前可能原研的麻醉剂一支的量可以打两个人。(比如我找我朋友拔智齿,并没有挂号,就是中午的时候他拿别的患者剩下的半支麻醉剂,就够我用的了。我也不用花什么钱)然而随着仿制药流向市场,甚至进入医保。就会发现,有的患者打一整支,可能最后都有麻醉效果消退的可能性。(当然,这件事情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所有人都不能说出来,或者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本身让仿制药进入医保体系,是节约医保基金很好的方式。然而,现在看来因为药效的减弱,反而花了更多的钱。又加上舆论风向的问题,让NMPA有了更大的压力,进而加强了监管和审核。 那么随着这么多年的仿制药发展,好做的仿制药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了,不好做的,大家也都做不了。还有国家局审核的压力。那么这门生意注定要走到了他自己的低谷。 我太太,一个普通的CRO公司医学经理。当年在风口末尾的时候,进去了这个行业。一个月赚1w多,说真的挺好的。但是行业波动在两年前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行业未来的风险还是蛮大的。我也在和她说,她也和我聊。 可是到了今天,她告诉我,她不知道自己离开这份工作可以做什么,她也不知道有什么新的机会。她觉得自己的职业道路很狭窄。 但显然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我总吐槽现在的创新药管线。但不得不说,现在这些方向都是黎明前的曙光,大家很快都要跑通licence out这件事了,而且有很多好的项目其实大家都能看得到。 然而这个做了4年医学,有大临床经验的医学经理告诉我她觉得自己人生道路狭窄?自己应该当初毕业就去考省疾控,市疾控。自己应该稳稳定定做公务员。。。 说实话要我现在看,去疾控才是真的人生道路狭窄,随着市场的波动不断调整改变,感受市场的变化,这才是康庄大道。 然而她不会理解,她也不想理解,她只是觉得你在高高在上的左右她的人生,审视她的选择。说实话,真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