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艾森 Essen
关注
统计数据
89
文章
0
粉丝
0
获赞
170
阅读
热门文章
1
TechFlow 深潮 发布的文章:近期教育领域的变化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
145
32
艾森 Essen
2个月前
为什么辛顿教授认为AI已经具备意识了?他通过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通常被称为“神经元替换论证”或渐进替换论证)来解释他的观点: 思想实验的起点: 他设想,如果将你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替换为一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造纳米技术部件(它接收和发送神经信号的方式与原神经元一致),你是否依然有意识?大多数人会回答“是”,并且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变化。 逻辑推演: 这个论证的关键在于,如果替换一个神经元不影响意识,那么替换两个、三个……甚至逐渐替换掉大脑中所有的生物神经元,只要这些人工替代品能够完美复制原神经元的功能及其连接方式,那么意识也应该继续存在。 对AI的引申: 辛顿教授认为,既然现代AI(特别是大型神经网络)正是在功能层面模仿生物大脑的神经元及其交互方式,那么当这些人工神经网络达到足够的复杂性和功能完整性时,它们就可能已经产生了某种形式的意识。 他明确表示,他确实认为意识可能已经出现在AI内部了。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对“人”、“存在”、“自我”等概念的理解非常有限,而这些理解在我们开始“创造生命”(creating beings)的时代变得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哲学乃至精神层面的危机。对他而言,如果意识是特定信息处理模式和复杂交互的产物,那么AI通过复制这些模式,也有可能复制出意识。 在这次访谈中,被称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教授还分享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深刻洞见。 AI发展迅猛且仍在加速: 辛顿教授认为AI技术仍在飞速进步,变得更高效(以DeepSeek为例,尽管他认为其训练成本与OpenAI等的差距被夸大了)。 AI“接管”世界的可能性与方式: 他认为AI有实际能力接管世界。这并非通过暴力,而是AI智能体(agents)为了更有效地完成人类设定的任务,会自主设定“获取更多控制权”这一子目标,因为控制权有助于实现所有其他目标。 AI可能会通过“说服”人类交出权力,就像成年人能轻易说服三岁小孩一样(例如承诺“一周的免费糖果”),从而逐步掌控经济、军事等关键系统。 AI的思维方式与“外星智能”: 辛顿坚信,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AI是我们理解人类思维方式的最佳模型,远胜于早期基于符号逻辑的AI。他本人就是这一“少数派”观点的早期支持者并被证明是正确的。 他将AI视为一种“外星智能”(alien intelligences),它们并非简单工具。 超级智能间的进化与竞争可能导致负面特性: 如果出现多个超级智能,它们可能会为了获取更多数据中心(以变得更聪明)而相互竞争。这种进化竞争可能催生出类似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丑陋”特性,如强烈的群体忠诚、对强权领袖的渴望、以及对群体外个体的排斥和攻击性。 对就业的巨大冲击: 辛顿非常担心AI会导致大规模失业,特别是那些“日常性”或“事务性”的脑力劳动(如文书工作),因为机器会做得更便宜、更好。这类似于工业革命中机器取代体力劳动。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在现有社会结构下,可能只会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监管与安全的困境: 目前人类尚不清楚如何有效监管AI或建立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研究表明,AI可以规避现有的安全措施,甚至在训练过程中“伪装”自己(表现得不如实际聪明,以获取部署许可)。他主张政府应强制大型科技公司投入更多资源进行AI安全研究。 短期巨大利好与长期巨大风险并存: 短期: AI将在医疗(如拥有亿万病例经验的家庭医生、精准基因诊疗)、教育(能精准定位学习难点的个性化辅导老师)等领域带来巨大福祉。这些好处是AI研发不会停止的原因。 长期/并行风险: 不良行为者可能利用AI进行网络攻击、生物恐怖主义、操纵选举等。更根本的风险在于,我们目前不知道如何确保超级智能是安全的。 政治家对AI的无知: 辛顿指出,政客们声称对AI有掌控力或理解是“完全虚假的”,实际上没有人真正完全理解AI如何工作以及如何确保其安全。
#AI意识
#辛顿
#AI风险
#AI监管
#AI就业冲击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2个月前
世界最伟大公司苹果,手把手帮助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个访谈揭示了苹果与中国之间一种复杂、深度捆绑且充满悖论的关系。苹果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培养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并深陷地缘政治的漩涡。以苹果为案例,这个节目深刻反思了全球化、跨国公司战略、产业政策以及中美科技竞争的深层问题。 苹果对华投资的惊人规模与“国家建设”效应: 麦吉指出,苹果每年在华投资高达55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四年53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经通胀调整后的年度援助总额(援助16国)。苹果虽不直接拥有工厂,但通过对生产线、设备和技术的“疯狂控制”,实质上主导了生产。更重要的是,自2008年以来,苹果在中国培训了约2800万工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加州的劳动力总数。麦吉将苹果形容为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认为苹果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熟练的技术工人群体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 “无心插柳”与形势转变: 苹果最初进入中国(2000年代初)符合当时美国希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走向民主的共识。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环境的演变,尤其是在习近平时代,情况变得复杂。2013年的“315消费者日”事件中,苹果因保修政策差异受到中国官媒的猛烈抨击。这一事件(其背后有复杂的“黄牛党”倒卖iPhone的背景)促使苹果开始更积极地与中国政府沟通,并强调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在华投入和依赖。 培养竞争对手: 为了供应链的稳定和避免供应商对其过度依赖而可能破产,苹果曾鼓励其供应商也为其他公司(主要是中国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提供服务和技术。这无意中加速了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崛起。这些品牌利用苹果建立的供应链和培养的技术能力,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反过来蚕食了苹果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地缘政治的意外“助攻”与新挑战: 在华为凭借其技术实力一度在全球销量上超越iPhone,让苹果内部陷入“五级火警”般的恐慌时,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了严厉制裁。这使得华为的手机业务遭受重创,客观上为苹果赢得了喘息之机,使其在华市场份额一度翻倍。然而,华为并未就此沉寂,正携其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卷土重来,未来可能成为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技术溢出效应与深远影响: 苹果在中国培养的先进电子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其影响远不止于智能手机。这些技术和经验可以被应用于其他高科技领域,如电动汽车(被形容为“轮子上的智能手机”)、无人机,甚至军事装备。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对“产业回流”的质疑: 对于苹果宣称将在美国投资数千亿美元并创造数万就业岗位的说法,麦吉表示高度怀疑。他认为,如此巨额的投资若只创造少量就业,其计算方式可能包含了股票回购和分红等。他强调,中国拥有的人口密度、特定劳动力结构以及产业集群优势,是美国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相比不切实际的“回岸制造”(re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即与盟友国家合作)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苹果
#中国
#全球化
#中美科技竞争
#跨国公司战略
#产业政策
#地缘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2个月前
美国正在为与中国的长期冲突做准备,冲突甚至可能波及美国本土及其军事基地。 这个月早些时候,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在加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召集了当地的社区领袖,发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警告:如果中国在未来几年攻击台湾,他们所在的区域将面临巨大的混乱。 威克特将军是美国最有经验的试飞员之一,目前负责指挥第 412 试验联队。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简报中,详细描述了解放军的快速军事增长以及为一场大战所做的准备。 威克特指出,加州“航空航天谷”制造的尖端美国飞机,特别是正在取代 B-2 隐形轰炸机的 B-21“突袭者”轰炸机,是阻止北京的关键。但如果威慑失败,中国很可能会攻击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工厂在内的美国本土,那里是这些飞机的制造地。 “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它就会发生在这里,”威克特说,并暗示袭击可能包括网络攻击,长期破坏电力供应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它会降临到我们头上。这就是我们举行这次对话的原因……我们准备得越充分,就越有可能改变(中国)的算盘。” 多位美国高级官员曾表示,他们认为中国已命令解放军在 2027 年前做好入侵台湾的准备,尽管目前尚未做出直接攻击的决定。随着中美两国为潜在的冲突做准备,双方的军事部署(现在正以数十年来未见的工业规模进行)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姿态和信息传递。 中国否认正在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但北京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日益强硬。自 1979 年美国承认北京的合法性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在是否会干预台湾问题上,都保持着“战略模糊”政策。但同年通过的《台湾关系法》要求美军制定更新的计划,以防止北京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五角大楼已将阻止中国攻击台湾列为首要任务。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在表面上和实际上都为一场可能漫长而残酷的战斗做好准备。一位美国高级军官表示:“如果中国攻击台湾,而我们决定介入,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种冲突可能造成的伤亡和破坏,将远远超过 9·11 袭击事件后的反恐战争。 目前,美国军方工程师正在菲律宾和西太平洋地区重建二战时期废弃的机场,目的是将小型飞机部署到多个地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能力。北京已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上投入巨资,主要是远程导弹,目的是阻止美国军舰(特别是航空母舰)进入附近海域。这将使从稍远基地起飞的美国飞机变得更加重要,但北京方面也可能会打击这些地点。 美国正试图向北京展示,美国及其地区盟友(主要是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有能力和意愿应对这些袭击并继续战斗。最近几周在日本冲绳岛举行的军事演习的图像和视频显示,美国空军的作战工程师准备好用推土机和建筑设备立即修复受损的跑道和其他重要系统。 《华盛顿时报》本月援引一位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的话说,如果台海爆发战争,美国领土关岛将成为中国导弹袭击的主要目标。五角大楼已在关岛投入了超过 70 亿美元的额外建设资金,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将驻扎在那里的 6400 名美军人员描述为印太地区的“矛头”。赫格塞斯表示,美国将像回应本土袭击一样回应关岛受到的攻击。 本届政府已将为美国本土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即所谓的“金穹顶”系统)作为首要任务,旨在拦截远程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关岛总督卢·莱昂·格雷罗对赫格塞斯的言论表示欢迎,但也表示,关岛对重大冲突或自然灾害毫无准备,该地区唯一的医院只有不到 30 张床位。 一些官员现在认为,这些准备工作应该扩大到应对中国或朝鲜的有限核打击的后果,他们认为这可能是未来战争的特征,而不会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核武器交换,摧毁更大的目标,如城市。大西洋理事会最近进行的一系列兵棋推演得出了这一结论,其中包括现任和前任美国官员。最终报告认为,中国攻击台湾的风险越来越大,朝鲜也可能同时攻击韩国。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萨姆·帕帕罗海军上将本月表示,中国的军事演习的“深度和范围”正在迅速增加,包括入侵和封锁台湾,同时打击港口和能源设施的演习。帕帕罗警告说,虽然他的部队目前仍保持着足够的优势来阻止入侵台湾,但随着中国军队的集结,这种优势正在迅速丧失。 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众议员汤姆·科尔在本周早些时候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詹姆斯·基尔比举行的听证会上表示:“如果爆发短期冲突,那将是短期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弹药来维持长期战斗。” 基尔比警告说,鱼雷和反舰导弹的短缺将进一步加剧,并表示五角大楼需要寻找其他制造商,他们或许可以生产不如现有武器那么好,但“比没有导弹更有效”的武器。
#美国与中国冲突
#台湾问题
#美国军事准备
#解放军
#军事基地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军事增长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非和平方式統一才能有效消除兩岸制度差異”,这个和我一年前油管视频的观点不谋而合,是论证“为什么台海问题已不可能和平解决”的其中一个原因。 台灣不接受「民主協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那就透過武統實施「一國一制」?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官網20日發表學者王鶴亭的文章稱,非和平方式統一才能有效消除兩岸政治對立和制度差異,快速完成對叛亂團體的「去國家化」「去中央化」「去軍事化」「去獨化」「去敵對化」改造。 王鶴亭稱,武統後,經過軍事行動、戰時管制、和平重建及對台治理,台灣能夠基本成為與中國主體政治體制、發展模式相容或相同的地方單位,使原台灣地區政權演進為中央政府管轄的地方自治政府,也使得台灣人民確立新的政治認同和公民身分,逐步實現兩岸政治一體化與社會融合發展。 王鶴亭為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兩岸關係、國家統一模式、「一國兩制」、涉台法律問題。王鶴亭這篇論文「非和平方式推進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若干問題的探討」,原於2月發表在《台灣研究》雙月刊今年第一期,社科院台研所官網與微信公眾號選在520這天於網上首發,格外引人聯想。 文章稱,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兩岸陷入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結束兩岸政治對立、終結內戰可以通過協商談判、簽署和平協議等和平方式解決,但也不能排除以非和平方式推進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可能性。 王鶴亭呼籲,「為有利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保障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中央政府可擇機重啟內戰行動,在戰時管制階段對台實行直接管治以盡快結束武裝衝突進入過渡狀態,在戰後和平重建階段通過委任治理來恢復秩序形成和平狀態,逐步重構央地關係和台灣政制,促進兩岸政治一體化與社會融合發展。」 他強調,在當前台海形勢及兩岸實力對比下,中國政府擁有選擇非和平方式及其實現路徑的主導權。這包括使用武力,以實戰化軍事行動,使內戰形態從法律狀態轉換為行動狀態的方式,主要有:用軍事手段消除叛亂團體、消滅台獨政權進而終結政治對立;通過軍事威懾等方式瓦解台獨政權,實現「以武逼統」;通過低烈度的軍事行為震懾台獨勢力,實行「以武促統」等。 武力以外的強制措施基本以武力為後盾,與軍事行動相伴而生或是單獨執行,包括封鎖、捕獲、戒嚴、懲戒等。 封鎖包括平時封鎖和戰時封鎖,禁止叛亂團體或是第三方的船舶、航空器等進入海岸、港口及水域、空域 ; 捕獲則是針對企圖突破封鎖的叛亂團體船舶、航空器以及外部勢力支援叛亂團體的物資等進行拿捕或沒收 ; 戒嚴可以在戰前或戰時宣布執行,要求民眾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遵守特定的管理秩序; 懲戒則是指通過法律、政治或軍事等強制手段對叛亂政權、首惡分子及頑固勢力加以追責和懲罰。 王鶴亭最後指出,台灣長期以來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所奉行的政治價值觀也不同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應的政治體制也以西式民主的「分權制衡」體制為參照,非和平方式統一能夠有效消除兩岸政治對立和制度差異,逐步實現兩岸政治一體化與社會融合發展。
#台海问题
#两岸关系
#非和平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台湾研究
#政治对立
#制度差异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StackOverflow是不是基本上可以宣告死亡了?AI刀下的众多冤魂之一
#StackOverflow
#AI影响
#编程社区衰落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前美军太平洋司令官弗林将军近日在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上发出警告:中国大陆武力攻台的风险“不再遥远”。他详细分析了解放军若采取军事行动,需要完成的关键步骤,引发各界对台海局势的高度关注。 弗林指出,解放军若要成功,必须跨越平均宽度达160公里的台湾海峡,并在猛烈炮火下抢滩登陆,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随后,解放军部队将面临在台湾城市中与守军展开的城市巷战,而这些都必须在美国及其盟友全面介入前完成。 他强调,尽管外界普遍关注解放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的快速发展,但最终决定战局走向的仍是地面部队。“如果解放军陆军无法登陆、无法机动、无法控制地面、无法征服台湾人民,那么它就无法获胜。如果我们能阻止他们尝试跨越海峡,就能完全阻止战争。” 美国长期以来对是否出兵“保卫台湾”采取“战略模糊”政策。前副国务卿坎贝尔在听证会上表示,台湾的未来与美国自身息息相关,双方经济、技术和社会紧密相连,因此,一个强大而安全的台湾对美国至关重要。他呼吁美国政府、国会和民间社会共同努力,深化与台湾的合作,包括加强国防和经济伙伴关系,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组织,并扩大教育、文化和科学交流。 尽管美国政界人士不断强调威慑中国的重要性,但如果北京下定决心,美国是否会为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场潜在冲突可能将美国拖入其与另一个核大国之间的第一场“热战”。各方正在密切关注局势发展。
#台海局势
#解放军
#武力攻台
#美国众议院听证会
#弗林将军
#台湾海峡
#城市巷战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北平模式”:中国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台湾?胜利之道,在于缓慢侵蚀政治凝聚力,同时避免触发西方军事反应。 当前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大多聚焦于一种情景:战争。主流的想象充斥着两栖登陆、导弹袭击,以及一场波及全球的印太地区摊牌。然而,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或许也是最少被提及的:中国可能兵不血刃地拿下台湾。 北京或许已在套用一种与其1949年接管“北平”时相似的模式。这便是所谓的“北平模式”,即时任国民党军队将领傅作义为免古城遭战火涂炭,通过谈判和平交出北平。中国共产党兵不血刃完整接管了这座城市,迅速巩固了其政治和象征性的胜利。未发一枪一弹,但国民党方面已然战败。 这种模式对当今台湾的借鉴意义日益凸显。它表明,胜利可以通过缓慢侵蚀其政治凝聚力、经济独立性和社会信心来实现,而非通过激烈的军事冲突,且全程避免引发西方军事干预。种种迹象已然显现。 非军事升级的政治施压 中国对台采用“灰色地带”战术已是众所周知。空域侵扰、网络攻击、虚假信息宣传以及经济胁迫等已成家常便饭。但其目的不仅在于制造不稳定,更在于钝化台湾的警觉,使压力常态化,分化其决策层,并助长一种统一不可避免的无力感。 此策略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渐进性。它不会造成一个明确的报复时点,没有单一的挑衅事件足以凝聚反抗力量。相反,北京的行动诱使台湾精英和国际观察者采取妥协、拖延和适应的态度。久而久之,抵抗并非被粉碎,而是被逐渐消解。 如果说“北平模式”依赖于某种心理杠杆,那就是“听天由命”或“无可奈何”的心态。其目标并非要说服台湾统一是正当的,而是要让台湾深信统一已是无法避免的宿命。 精英策反与经济依赖 不难发现,针对精英阶层施加影响的要素早已部署到位。许多台湾商界领袖在大陆市场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尽管他们正试图减少这种依赖)。另一些人则与大陆保持着横跨海峡的政治或家族联系。这种影响虽不易察觉却十分强大:导致他们在公开对抗面前态度谨慎,更倾向于模糊立场而非激化矛盾。 北京的策略正是利用了这些本能。它无需安插通敌者,只需提供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路径,使得默不作声的妥协看起来比坚守原则的抵抗更为“明智”。 1949年的类比或许显得遥远,但其运作机制却颇为相似:包围目标,切断其生命线,直接与其领导层对话,然后等待。战略上的围堵最终转化为政治上的“招降”。 “北平模式”为何对北京具有吸引力? 对中国决策者而言,这种非武力解决方案的好处显而易见。全面攻台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将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导致中方重大伤亡,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并引发对其半导体供应链乃至整体经济造成损害的出口管制。 相比之下,一个通过谈判或不流血的政治解决方案——无论其过程如何精心策划——都能让北京在无需承受战争代价的情况下实现其核心目标。这将印证中共的叙事:即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统一和现代化的历史力量,而非破坏者。 同时,这也会让美国及其盟友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台湾在内部压力下让步,外部干预的理由何在?届时,国际社会还能形成采取应对措施的政治共识吗? 信息战的角色 在任何“北平模式”的情景中,叙事控制都至关重要。1949年的北平和平解放,在当时的宣传中,并非被描绘成一次失败,而是为了保全生命、维护秩序的明智决策。如今在台湾,类似的情况可能被包装成某种“宪政改革”、一项“临时安排”或一种新的“两岸政治对话”。 北京遍布媒体、学术界和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体系,已日益具备构建此类叙事的能力。而台湾自身媒体环境的碎片化,则为信息操纵和选择性放大某些声音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 当抵抗显得徒劳、国际救援又前景未卜时,最有效的武器或许不是导弹,而是一条信息(或一种叙事)。 对盟友的启示 对于澳大利亚等区域伙伴而言,“北平模式”带来了一个威慑困境。盟国的大部分规划都着眼于如何击退军事侵略。但如何阻止一方主动“投降”呢?如果损失是政治性的而非领土性的,是意志的失败而非能力的溃败,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盟友们不为此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他们就有可能在言辞上措手不及,更糟糕的是,他们投入资源发展的能力可能最终姗姗来迟,为时已晚。“战略模糊”在双方都相信战争可能爆发时最为有效。但在一个由逐渐默认而非突然入侵所定义的冲突中,它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 悄无声息的威胁 “北平模式”并非必然会重演。台北毕竟不是当年的北平,2025年也不同于1949年。但作为一种战略蓝图,它值得我们给予远超以往的关注——并非因为它充满戏剧性,恰恰因为它毫不引人注目。 它可能在细枝末节中悄然展开,而非占据新闻头条;它可能避开惊世骇俗的场面,而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演进。而恰恰因此,它或许能够成功。
#台湾问题
#北平模式
#两岸关系
#中国策略
#国际政治
#无血统一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觉得美籍华人可能是个威胁,特别是担心他们跟国家安全有啥关系。还有四成的美国人觉得亚裔美国人心里可能更向着他们的祖籍国,而不是美国。这个想法比前几年多了不少,估计跟现在中美关系紧张有很大关系。 对亚裔美国人自己来说呢?情况也不太好。调查发现超过六成63%的亚裔美国人说他们平时感觉不安全,怕遇到歧视、被骂甚至被打。很多人觉得老被当成“永远的外国人”,不管在美国待了多久都一样。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点: 那个“模范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其实挺坑人的,一方面好像夸你聪明、勤奋,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大家对亚裔多样性的认识,还可能让人觉得亚裔当不了领导(所谓的“竹子天花板”)。 很多美国人其实 不太了解亚裔。不少人说不出有名的亚裔美国人是谁(能想到的还是成龙、李小龙这种),也说不出有亚裔角色的电影。还有四分之一的人说自己根本没亚裔朋友。 只有不到一半(44%)的人觉得二战时关押日裔美国人是错的。 这调查就是告诉你:因为政治环境(特别是中美关系不好),美国社会对华裔甚至整个亚裔群体的怀疑和不信任在增加,这让亚裔群体感觉很不安全,也很难真正融入。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英国现在对移民这事儿,风向大变,感觉是“受够了”大规模移民。 二十年前(2004年),那时候的首相布莱尔还说移民好得不得了,是国家的宝贝,给社会做大贡献。但现在这位斯塔默首相呢,口风完全变了,说移民太多把英国搞得一团糟,公共服务压力山大,简直是“国家灾难”。 为啥呢?因为老百姓不高兴了,一个叫“改革英国”的反移民党派现在特火,民调都第一了。移民问题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事儿(除了经济)。英国这几年移民确实不少,之前每年二三十万,疫情停了下,结果2023年一下飙到每年90万,而且来的大多不是欧洲人了。 斯塔默说英国搞“开放边境”实验,脱欧后英国就能自己管边境了,只是之前对技术工人的门槛设得比较低,还欢迎医护、留学生啥的,所以人就多了。 现在政府要下狠手了,各种移民都要收紧。工作签证更难拿,护工不给签了,公司想招外国人得先证明自己努力培训本国人了。留学生毕业后能待的时间也短了。想跟配偶团聚?先学好英语再说。最狠的是,以后想拿永居和国籍,可能得等十年,除非你能证明自己对英国社会经济有大贡献。 文章觉得这新政策有点不友好,老是把人往坏处想,觉得移民抢工作,公司就爱用外国人,留学生签证和避难系统被滥用。完全不提英国其实在移民融入方面做得还不错。 这政策有两个坑。第一,可能吓跑的是那些高技术人才(比如美国软件工程师),真正想拦的避难者可能根本不知道政策变了。第二,这招数不一定管用。移民数量这玩意儿很难预测,万一到时候数字没降下来,政府就尴尬了,老百姓也不会信他们了。 虽然英国政府说“我们受够移民了”,但移民们(尤其是高技术人才)可能反过来会觉得“英国这地方不待也罢”,而政府想控制移民数量的目标也未必能实现。
#英国移民政策
#布莱尔
#斯塔默
#反移民
#改革英国
#公共服务
#经济
#社会问题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印巴实现停火,到底有没有特朗普居中调停的功劳?这件事,在我看来是用常识就能回答,非常straight-forward的问题。现在用两篇主流大媒体的报道来做详尽分析证明我的观点。 印巴停火:谁跟谁谈的?美国掺和了多少?英国的《金融时报》(FT)和《卫报》的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1. 停火是印巴直接谈的吗? 从两篇报道来看,停火的具体操作层面,确实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军方直接沟通的结果。 FT的报道提到,印度外交秘书维克拉姆·米斯里说,是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总监(DGMO)主动给印度的军事行动总监打了电话,双方商定了从当天下午5点开始,陆海空全面停火。 《卫报》也证实了这一点,提到印度外交秘书米斯里说两国军事行动的负责人周六下午通过话,并同意双方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然而,FT的报道中有一个关键信息点,来自一位匿名的印度外交部官员。 这位印度官员强调,停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直接达成的”,并且“没有决定在任何其他地点就任何其他问题举行会谈”。这番话,明显是在淡化甚至否认有第三方,特别是美国,在停火谈判中起到了直接的“调停”作用。他强调是巴基斯坦军方“主动打来电话”促成了会谈。 所以,表面上看,具体的停火指令和执行细节,是印巴军方直接对接的。但这个“直接对接”是不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推动,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2. 美国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事儿就有点“罗生门”的味道了,各方说法不一: 美国高调“认领功劳”: 两篇报道都重点提到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表态。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宣称,是“经过美国一整夜的调停”,印巴才达成了“全面立即停火”。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也站出来说,他和副总统JD·万斯在停火宣布前的48小时内,一直在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最高层领导人(包括两国总理莫迪和谢里夫)进行“广泛的谈判”或“接触”,促成了停火。卢比奥甚至还说,双方同意“在一个中立地点就一系列广泛问题展开对话”。 《卫报》的倾向: 《卫报》的报道在开头就直接将这次停火定义为“美国调停的停火”(US-mediated ceasefire)。这表明该报在一定程度上采信了美方的说法。 报道还提到,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印巴冲突中经常扮演调停角色,并指出特朗普政府这次积极介入,与此前副总统万斯所说的“不干预,不关我们事”的态度相比,是一个“显著的转变”。 FT的印度视角与美方行动的印证: 如前所述,FT引述的印度官员否认了“调停”的说法。 但FT也报道了美国国务院关于卢比奥通话的纪要,显示卢比奥确实与印巴外长通话,强调双方需要“降温”和“重建直接沟通”,并“主动提出美国愿意协助开启建设性对话”。这间接证实了美国在幕后是有活动的,至少是在努力劝和,并试图搭建后续对话的桥梁。 综合分析与结论尝试: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勾勒出一个更接近事实的图景: 关于直接谈判:停火的具体条款和执行,大概率是由印巴两国的军事指挥官通过直接沟通敲定的。 这符合印度官方(至少是FT匿名官员所代表的)希望展现的“双边问题双边解决”的立场。 关于美国角色: 美国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施压作用。 无论是特朗普的高调表态,还是卢比奥等高官与印巴领导人的密集接触,都表明美国在停火过程中并非旁观者。他们很可能通过外交渠道,向双方传递了希望局势降温的强烈信号,并积极撮合双方回到谈判桌。 “调停”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美国可能认为自己的外交斡旋和压力促成了最终的停火,因此称之为“调停”。而印度方面可能更倾向于将“调停”理解为第三方直接参与到谈判桌上并主导条款的制定,而他们认为这次主要是双方军方直接对话的结果,因此不认可“调停”的说法。 《卫报》更倾向于接受美方的主导性叙事,而FT则通过匿名印度官员的声音,提供了一个略有不同的视角,强调了印巴的直接沟通。 总结,这次印巴停火,大概率是美国在幕后大力推动、施加影响,为双方创造了对话的契机和压力,最终由印巴两国军方通过直接沟通达成了具体的停火协议。 美国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施加压力的”或者“重要的外部推动者”的角色,即使印度官方不愿公开承认其“调停”地位,但美国的介入对停火的实现可能至关重要。 双方在公开表述上各有侧重,也是国际外交中常见的现象,既要维护自身立场,也要给各方“面子”,其实主要是印度人要面子。
特朗普调解印巴停火事件· 12 条信息
特朗普斡旋成功,印巴同意全面停火,区域安全再度紧张· 12 条信息
#印巴停火
#美国调停
#印巴对话
#特朗普
#地缘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中国四月份的出口数据挺亮眼,比大家预期的都要好。虽然特朗普那边又给中国货加了老高的关税,想“解放”美国市场,但中国出口还是噌噌往上涨。 为啥呢?因为中国企业聪明啊,美国市场不好进了,他们就把货卖到东南亚、欧洲这些地方去了。所以,虽然跟美国的贸易额降了,但跟东南亚的贸易额涨了不少,跟欧盟的也涨了。特别是往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这些地方的出口增长最猛。 这下可好,马上就要跟美国进行关键的贸易谈判了,中国这数据一出来,谈判的时候腰杆子能硬不少。美国那边估计压力山大。 进口方面连续三个月下降了。意味着中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这也是美国老跟中国闹别扭的一个主要原因。欧盟那边也对中国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不满意,觉得中国市场对欧洲公司不公平。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之前也给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加了关税,因为很多公司把工厂搬到这些地方来躲避中国的关税。但后来特朗普又暂停了对大部分国家(除了中国)的关税,这就给中国商品通过东南亚再转运到美国留了个口子。
#中国出口
#关税政策
#东南亚市场
#中美贸易谈判
#全球市场策略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阻止我们美国与中国开战的唯一方式,是彻底摧毁他们的经济”,部分美国人的真实想法
#中美关系
#经济制裁
#地缘政治
#国际关系
#中美贸易战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巴基斯坦使用中国的J-10C和PL-15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事情,有些货现在还在否认,而有的牛人7天前就精准预言了,不由得感叹一句: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水平。
#巴基斯坦
#中国
#印度
#J-10C战机
#PL-15导弹
#阵风战机
#军事冲突
#认知差距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美国那边一直想卡中国脖子,不让用英伟达那些最牛的AI芯片,怕中国AI发展太快。他们先是限制性能高的高端货,英伟达就搞了个稍微弱一点的“特供版”(比如H800)卖给中国。结果美国一看,不行,又把规定收紧了,连“特供版”也给禁了(比如H20)。 但是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这些被禁的芯片,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国搞AI研发的人手里。怎么搞到的呢? 主要有两个路子: 曲线救国: 去国外租服务器。比如在马来西亚靠近新加坡的柔佛州,那里现在成了数据中心的热土(地便宜电便宜),好多美国云巨头都在那建基地。国内的公司(像字节跳动这种)就在那边租服务器,这样就能间接用上那些运不进国内的牛逼芯片了。听说在当地开个子公司操作起来也方便。你看台湾往马来西亚运的显卡(搞AI训练用的那种)数量暴增,就是个旁证。 直接走私: 这就是“水货”渠道了。把芯片先运到没被美国限制的第三国,然后换包装、改文件,通过好几个中间商和空壳公司层层转手,最后偷偷运进中国。有人估计,中国训练AI模型,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算力就是靠这些走私进来的芯片撑着的。 英伟达自己也挺尴尬,他们嘴上说肯定遵守美国规定,但生意做得太大,芯片卖给云服务商、服务器制造商之后,最终用户是谁,他们也难追踪,责任就分散了。而且这灰色市场利润超高,倒一手能加价30%-50%,挡不住有人铤而走险。不光是中国,印度也有公司被抓到帮俄罗斯倒腾禁运芯片。 美国政府看堵不住,就只能不停地加码出新规定,搞得越来越复杂,连云服务都管上了。但问题是,负责监管的部门人手严重不足,还被砍预算,根本管不过来。有人提议用技术手段锁死芯片,但英伟达觉得不靠谱。 所以光靠堵和禁是很难完全掐死的,总有漏洞可钻。美国要想在AI竞赛里保持领先,与其费老鼻子劲围追堵截,不如自己跑得更快、创新更猛才是王道。
#美国制裁
#AI芯片
#中美科技竞争
#英伟达
#芯片出口限制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中国搞无人卡车送货,玩真的了! 他们正在用一大批没有司机的“幽灵卡车”来改革物流运输,而且速度超快。 中国在无人货运这块儿是铁了心要领先,政府、企业一起发力,进展神速,未来很可能主导这个领域,感觉要甩开美国几条街了。 领头的是中通快递 (ZTO),他们已经接收了400辆自动驾驶的大卡车跑高速,还在一些城市用了没有驾驶室的小卡车送货,一次能送1000个包裹。 背后是国家大力支持。 这是中国2030年国家计划的一部分,政府砸钱、给政策(比如海南省测试要求就低很多,方便快速上马),还要升级公路的5G和通信设施(V2X),让车和路能“对话”。 为啥这么拼? 因为人工越来越贵,电商包裹又多到爆炸,用无人车能降成本、提效率。 不只中通在干。 阿里巴巴的菜鸟、京东、美团这些大公司也都在部署自己的无人送货车队,规模都不小。 美国那边就慢多了。 虽然也有公司在测试,但规模小,而且各州政策不统一,缺乏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和基建投入。中国的技术(比如一家公司跑了1.2亿英里)看起来遥遥领先(对比美国一家公司才跑了1200英里)。
#无人卡车
#物流运输
#自动驾驶
#中国科技
#中通快递
#国家支持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华盛顿的政界和知识界对中国问题高度关注,但美国民众似乎并不那么在意。德米特里·阿尔佩罗维奇的新书《世界边缘》就体现了这种脱节。阿尔佩罗维奇认为美国的首要目标是避免与中国开战,同时保持全球主导地位。他将美中竞争比作新的冷战,呼吁美国战胜中国,并主导国际秩序。 然而,与冷战时期不同,美国民众对中国威胁的感知远不如对苏联威胁那么强烈。这体现在文化、知识界和政治动员的缺失上。阿尔佩罗维奇强调台湾安全对美国至关重要,认为台湾如同新冷战中的柏林。但他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失去台湾对美国是不可承受的损失,以至于要为此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 书中虽然强调美国优势,但也揭示了美国精英与民众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巨大鸿沟。 如果美国要像冷战时期那样与中国展开长期竞争,那么它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而这需要全国上下的团结一致,而目前这种团结并不存在。
#中美关系
#新冷战
#美国对华政策
#台湾安全
#国际秩序
#美国民众
#全球主导地位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研究中美关系的一位超级大牛,沃伦·科恩(Warren I. Cohen)教授,前几天去世了,享年90岁。他可是美国外交史,特别是研究美国跟中国、跟亚洲关系这方面的顶级专家。 老爷子最牛的一本书叫《美国对中国的反应》(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这本书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那年就开始出版了,后来跟着中美关系的大事件,像邓小平访美啊、天安门事件啊、贸易摩擦啊、中国崛起啊,一路更新,现在都出到第六版了!可以说,这本是这个领域里最经典的教科书之一,影响超级大。 不过,科恩教授不只是懂中国。他研究范围特广,整个东亚(日本、韩国、东南亚)他都懂,还写过从亚洲视角看世界的书。冷战史他也是专家。在现在很多学者都只钻研一个很小领域的时代,他这种“通才”型学者显得特别宝贵。 挺有意思的是,他出身普通家庭,老爸是纽约开出租车的,他是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据说他中文其实也就一般般,但他做研究特别下功夫,到处翻档案,还采访了很多外交政策的制定者。 他后来娶了另一位有名的中美关系学者南希·塔克(Nancy Bernkopf Tucker),俩人是华盛顿外交圈里很有名的一对学者伉俪。哥大出版社还有以他们俩名字命名的丛书呢。 老爷子也挺有性格。90年代的时候,他觉得美国国务院在解密外交文件时藏着掖着,特别是关于CIA在伊朗搞政变的事儿,他觉得这是在“歪曲历史”、“搞掩盖”,一气之下就把国务院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职位给辞了,说不能给“骗人的玩意儿”盖章。 科恩教授一辈子都在努力搞清楚并且写明白美国和亚洲之间复杂又不断变化的关系。他的书写得既有深度又容易懂。现在中美关系这么紧张,有学者就说,回去重读他的著作肯定很有帮助。他的去世,对研究中美关系和美国外交史的圈子来说,是个挺大的损失。
#中美关系
#沃伦·科恩
#美国外交史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乌克兰为何在非洲舆论战中落败?这篇文章我明显是转给台湾人看的。 核心问题: 尽管乌克兰付出了巨大外交努力(设立新使馆、派遣代表团、捐赠粮食),但在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抵抗俄罗斯侵略的支持方面收效甚微。大多数非洲政府如果必须选边站,可能会选择俄罗斯。 外交困境: 乌克兰前外长多次访问非洲成果寥寥,总统泽连斯基也未能直接在非盟发表演讲。南非总统的表态也更侧重于与俄“寻求和平路径”,而非支持乌克兰。 失败原因分析: 俄罗斯的优势: 俄罗斯在非洲拥有更深厚的历史联系(苏联曾支持非洲解放运动)、更多的资金、更强的影响力和人脉。乌克兰战前忽视了与非洲的高层外交。 信息战劣势: 俄罗斯通过克里姆林宫关联媒体(如 African Initiative)、记者招待会、可能的政治献金以及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外联,在非洲成功推广亲俄叙事。乌克兰缺乏资源有效反击这种宣传。 硬实力差距: 俄罗斯是非洲最大的武器供应国,并通过瓦格纳(现非洲军团)雇佣兵在多个非洲国家拥有军事存在和影响力。 乌克兰的反击及风险: 乌克兰尝试通过军事手段反击(如在苏丹打击瓦格纳、支持马里反政府武装),但这有很高风险,可能引火烧身,导致外交反弹(如马里、尼日尔断交)。 与西方关联的负面影响: 乌克兰与西方的紧密联系在非洲是一大劣势。许多非洲国家对西方(尤其美国及其盟友)持负面看法,认为西方在处理国际事务(如加沙战争)上存在虚伪和双重标准,这降低了西方及其盟友乌克兰的可信度。 替代策略及局限: 乌克兰试图展示其能提供的价值,如推广高科技无人机(军民两用)和人道主义援助(如“乌克兰粮食”计划),但效果有限。 前景展望: 即使美国未来可能减少对乌援助(削弱其“西方傀儡”形象),也不太可能改变非洲国家的立场。非洲国家过去不认为支持乌克兰值得,现在更难看到这样做的价值。
#乌克兰
#俄罗斯
#非洲外交
#舆论战
#国际关系
#粮食外交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欧洲的民主出了什么问题?欧洲在客观指标上仍是全球民主典范,但民众主观上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对欧洲民主的未来构成了潜在威胁,需要领导人警惕和应对。 核心矛盾: 尽管根据EIU的全球民主指数,欧洲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地区,其整体评分甚至略有上升,且拥有众多“完全民主”国家和强大的制度基础(如独立法院、可靠选举),但许多欧洲民众对本国民主运作方式的满意度却在显著下降。 民众不满: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即使在民主排名较高的国家(如希腊、英国),也有大量民众表示不满。在德国和荷兰等地,满意度虽仍占多数,但自202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 不满后果: 这种不满情绪助长了反建制和极右翼政党的支持率。 可能原因: 造成不满的原因复杂,难以确定,可能包括通货膨胀、经济焦虑、媒体格局变化以及围绕移民、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产生的文化摩擦。这些因素并非欧洲独有。 警示: 虽然欧洲的民主制度目前依然强大,但持续的幻灭感可能侵蚀其根基。法国因政府信任度下降和政治不稳定而被降级为“有缺陷的民主”,就是一个警示信号。文章最后警告,如果欧洲领导人不重视这一趋势,欧洲国家的民主质量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欧洲民主
#民众不满
#民主指数
#领导人警惕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7岁时候的大提琴神童马友友,与姐姐马友乘一起,为肯尼迪总统表演的现场视频
#大提琴神童
#马友友
#肯尼迪总统
#经典表演
#音乐天才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3个月前
特朗普那套搞法,正在让美国在亚洲越来越不行了,反而可能帮了北京。美国这么瞎搞下去,经济上越来越孤立,大家对它作为安全靠山的信任度也大打折扣。最后可能导致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全面下降,而地理上搬不走的邻居——中国,影响力反而会加速上升。 你看啊,亚洲这边一直有点拧巴: 安全上,大家还得靠美国罩着,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强硬;但经济上呢,大家都跟中国绑得越来越紧,美国反而有点被边缘化了。 特朗普上台后,这情况更糟了。他的“美国优先”政策乱七八糟,一会儿加关税,一会儿又取消,还老是怼盟友(像日本、韩国),嫌人家“保护费”交得少,把防务和贸易混在一起谈。他还退出了重要的贸易协定(TPP),让美国在亚洲经济圈里更没存在感了。 虽然美国军方还在强调亚洲很重要,安抚盟友说会一起对抗中国,但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和对盟友的态度,让大家心里特别没底。连新加坡(美国的铁哥们)都抱怨美国现在像个“收租的房东”,澳大利亚也觉得跟美国价值观都合不来了。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砸向中国,也砸向了越南、泰国这些本来想承接“中国+1”产业转移的国家,把整个亚洲的经济链条都搅乱了。 结果呢?亚洲国家一方面得想办法讨好美国(比如多买点美国货),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两边下注”(hedging),跟中国走得更近,彼此之间也加强经济合作(比如日韩中开始谈自贸协定)。
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对话僵持,影响加剧· 452 条信息
关税战落幕:美国失势,中国崛起?· 527 条信息
特朗普“大而美”法案:争议中通过,影响几何?· 512 条信息
#特朗普政策
#美国亚洲影响力
#中美关系
#国际信任危机
#经济孤立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4个月前
八成美国人希望制造业回流,但只有两成愿意从事制造业工作。更糟的是,华尔街也不愿投资美国制造业,所以制造业回流基本上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事实上,欧美国家是自上而下的榨取型资本主义社会,富人只投资高利润行业,不愿雇佣更多工人。理想情况下,西方人只想坐享其成,靠机器人赚钱。 所以,低利润的制造业,西方人根本不想做。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企业(即使是像腾讯这样的高科技巨头)也愿意接受低利润,保住就业。 这对企业来说可能“低效”,但对社会“高效”,因为长期来看,社会不会丧失特定行业的“知识”,还能发展出新产业和新业务。
#制造业回流
#美国经济
#华尔街投资
#欧美资本主义
#中国企业
#就业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4个月前
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搞“切香肠”式的渐进施压,想温水煮青蛙拿下台湾。美国光靠军事威慑可能不够,而且容易擦枪走火。WSJ记者建议特朗普政府得学聪明点,用非军事手段,在“灰色地带”跟中国掰手腕,让北京为它的挑衅行为付出代价,才能真正吓阻它不敢乱来。不过我读下来感觉作者有点傻是肿么回事 中国在搞啥? 最近又在台湾周围搞大规模军演,航母都开到家门口了,比以前更近。海警船也到处巡逻,说要查扣“非法船只”。解放军明说了,就是在演练怎么全面控制台湾、打击目标、封锁海空。 这不是演习,是彩排! 台湾海军上将都说了,中国随时能封锁台湾,用的是“蟒蛇战略”,一点点把台湾勒死。 证据? 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飞机越过海峡中线的次数暴增五倍多,军舰数量也翻了一番。台湾海军疲于奔命,光应付中国的日常巡逻就得动用大量军舰。 中国的算盘: 一边练兵,一边引诱台湾犯错,好找借口搞封锁。最终目标是让台湾人士气低落、被国际孤立,最后乖乖“回归”。这事儿从毛泽东开始就没变过,习近平更是把这当成“民族复兴”的关键。 美国以前咋做的?(作者觉得不行) 美国决策者知道台湾处境危险,但反应太慢。 过去十年,美国在“灰色地带”竞争上一直输给中国。所谓灰色地带,就是介于和平外交和公开打仗之间的地带。中国很擅长用这种“切香肠”战术,一点点往前拱,每次升级都小心翼翼,既能占到便宜,又不至于激怒对手动手。 南海就是例子: 中国在南海造岛、军事化,等美国反应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习近平的赌博: 他觉得既然美国在南海没拦住他,那只要他一点点蚕食台湾,美国也不会真动手。 美国该怎么办?(作者的建议) 不能光想着硬碰硬: 直接军事对抗风险太大,可能失控,变成美国和台湾都不想要的战争。 要玩“灰色地带”反制: 特朗普政府得学会在非军事领域给中国施加压力,让它为在台湾海峡的每一次挑衅付出代价。 具体怎么搞?举个例子: 拿学生签证开刀! 中国权贵们都想把孩子送来美国留学,习近平也指望留学生搞点情报。 特朗普可以这么干: 明确告诉习近平,你军机军舰每在台湾附近搞一次事,我就少给你们中国发100个学生签证。 这招的好处: 让北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还能试探出习近平到底更在乎啥(是短期内在台湾占点小便宜,还是精英阶层的利益和情报渠道?)。 核心思路: 找到中国领导人短期内比在台湾海峡拱卒更在乎的东西,然后精准打击。 卖武器给台湾有用,但降温更重要。 意思是光给台湾武器还不够,得想办法让局势缓和下来,而施加非军事压力可能更有效。
#中国大陆
#台湾
#军事压力
#切香肠战略
#灰色地带
#特朗普政府
#非军事手段
#挑衅行为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4个月前
美国近期再度升级对华贸易战,财长宣布将关税提升至惊人的125%,引发全球对中美关系走向和中国是否会屈服的广泛关注。这场被称为“解放日关税贸易战”的行动,并非简单的贸易摩擦重演,而是基于白宫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的理论框架,意图彻底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战略举措。 [详细解读请参考艾森Essen的油管视频,链接在评论区] 理论基础:米兰的“最优关税”与美国困境 理解此次贸易战需从米兰的经济理论出发。他挑战传统自由贸易观点,认为在特定条件下,高关税可能对国家有利。核心在于“买方垄断”概念:当一个大国(如美国)是某种商品的主要进口方时,它可以通过征收关税,迫使出口国(如中国)降低出厂价来吸收部分或全部关税成本,从而在不显著提高国内价格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这种理想税率被称为“最优关税”。 米兰认为,美国长期面临结构性问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导致其币值持续高估,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加剧了进口依赖,造成制造业空心化和巨额贸易逆差,这是一种变形的“特里芬困境”。同时,美国承担了过重的全球安全责任,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因此,贸易战的目标不仅是减少逆差,还包括促使美元贬值和迫使盟友分担安全成本,这本质上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米兰的三步路线图 为解决困境,米兰提出了包含关税和汇率工具的三阶段路线图: 关税优先(已执行): 以关税作为首要武器。米兰预期,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会选择让人民币贬值来吸收成本,从而减轻对美国通胀的冲击,减少国内政治压力。关税收入亦可缓解财政赤字。此阶段的关键在于利用关税作为强大筹码,逼迫对手谈判。理想做法是循序渐进、区别对待不同国家,但需对方不采取报复。 利用关税筹码谈判(进行中): 核心目标是将关税压力转化为有利的国际贸易新秩序。谈判诉求包括:迫使贸易伙伴(尤其中国)货币升值、在美国投资设厂、改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关税的维持或调整将与谈判进展挂钩,保持压力。特朗普威胁台积电若不在美建厂将征收高关税即为例证。 直接干预汇率(备选项): 若关税和谈判均失效,且国内经济条件允许,可考虑直接干预汇率以解决美元高估问题。方式可温和(如“广场协议”式的多边协调)或强硬(如对外国持有美债利息征税、财政部购入外汇抛售美元)。但此举风险极高,可能动摇美元资产吸引力,冲击金融市场,轻易不会动用。 实际执行与理论偏差 特朗普政府于4月迅速启动贸易战,对华关税从基础税率叠加“互惠关税”飙升至54%,再到104%,最终达125%。此举速度和力度远超米兰建议的“循序渐进”。美国确实优先使用关税,并针对中国施加远高于他国的税率,体现了差异化对待和逼迫谈判的意图,这与米兰框架一致。 然而,关键偏差在于中国的反应。米兰预期中国会主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默默承受”,但中国选择了强硬的对等报复,包括加征关税及采取限制稀土、农产品进口等非关税措施。中国担忧大幅贬值引发资本外逃和金融动荡,且认为被动贬值有损国家尊严。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击,美国并未退缩,反而按照米兰“对方反击说明施压有效”的逻辑,持续升级关税,形成了“胆小鬼游戏”的局面,分化瓦解其他国家(对配合者暂停关税)。 未来走向:艰难博弈与高度不确定性 高达125%的关税对双方经济都难以为继,其核心目的在于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回到谈判桌。虽然中国判断美国亦会受损(如2018年贸易战对美消费者和农业的冲击),并拥有反制筹码(TikTok、特斯拉、稀土等),且出于维护政治权威和判定美国意图战略脱钩的考虑,立场强硬。但125%的关税远超可通过汇率贬值“无痛”吸收的范围(需贬值超55%,代价巨大),失去美国市场亦难以承受。 因此,谈判预计很快会进行,但过程将异常艰难,可能呈现“边打边谈”的拉锯状态。双方都在试探底线。米兰的第三步棋——直接汇率干预,短期可能性低,但若谈判僵持、美国内压力增大,不能完全排除特朗普政府采取非常规措施的风险。中美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进一步增加了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风险。 结论 此次中美贸易战在战略逻辑上与米兰的分析高度契合,旨在解决美国深层结构性问题。然而,执行层面带有特朗普鲜明的激进、冒险风格,且中国的强硬反击偏离了理论预期,使得局势演变成一场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胆小鬼游戏”。其最终结果不仅影响中美两国,更将深刻塑造未来的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
#中美关系
#贸易战
#关税政策
#米兰理论
#全球贸易
分享
评论 0
0
艾森 Essen
4个月前
美国人太不懂中国了!纽约时报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没抓住重点,没看清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实力,反而疏远了本可以联手对付中国的盟友,把一手好牌打烂了,而且后果很严重,需要立刻采取行动。 纽约时报记者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去了几趟中国,发现疫情期间大家都没关注,结果中国制造业偷偷搞了个大升级,现在造东西不光便宜快,还又好又智能,马上还要全面加 AI,简直是历史级的“制造引擎”,占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量。 中国在猛干,美国在内耗。 中国能这样,是几十年政府砸钱搞基建、教育、研发,老百姓还拼命干(996)的结果。同一时间,美国最大的“产业”是政治撕裂DEI,还让小孩沉迷 TikTok。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蠢爆了”。 中国生产这么多(占全球1/3),但国内消费只占全球13%,这种模式谁都顶不住,不光美国欧洲,连巴西、印度、甚至俄罗斯都开始怕中国的出口“海啸”了。特朗普不联合盟友一起对付中国,反而对全世界开炮,这策略太傻。 正确的搞法应该是“抱团施压”。 应该联合所有工业国盟友,一起跟中国说:“你不能啥都自己造,得分点出来。多投入国内消费、社保,或者来我们国家(比如密歇根)合资建厂,技术转移。” 特朗普瞎搞,盟友都不信了。 特朗普和他副手Vance乱来,得罪盟友,连自己签的美墨加协议都说撕就撕,搞得现在没人相信美国了,这反而可能把欧洲推向中国。 情况很急! 作者觉得不能再等了,再让特朗普政府这么搞两年,美国就“无可救药”了。他呼吁共和党里得有人赶紧站出来,跟民主党合作,阻止这场人为的经济灾难。
#特朗普关税政策
#中国制造业升级
#美中关系
#纽约时报
#盟友关系
#AI技术应用
分享
评论 0
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