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

李强理志气壮不承认中国补贴企业搞出口,那么人人皆知的出口退税是怎么回事,还有举国上下搞芯片、电动汽车,那一样不是政府在砸钱?在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的圆桌会议上,李强 坚称“中国绝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搞补贴政策或财政补贴”。李强说:“中国没有欧洲那么富裕,我们负担不起。”他补充道:“我们不会愚蠢到用政府和人民辛勤工作积累的财政资金,把我们的产品卖给外国消费者。” 出口退税是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实施的一项长期政策,用以退还生产出口产品时缴纳的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中国的退税比例高于实际缴税率,甚至是变相激励出口。若叠加汇率政策、低地价、廉价信贷等其他扶持措施,再加上低人权优势,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制造业构成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对关键产业的支持方式包括:财政资金直投或注资:中央和地方财政设立产业基金,如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减税、贴息、地价优惠、电价优惠:尤其是新能源车产业,许多企业享受土地、税收、用能等成本优势。研发补助和采购订单支持:比如对电动车、光伏设备、风电整机的研发和示范工程支持。 这些政策在中国语境下被定义为“产业政策”,但在欧盟或WTO的定义中,很多行为构成**“可诉补贴”**,特别是它们来自政府或“公共机构”;具备特定性(并非面向所有产业);导致对外出口产品价格异常低(倾销);造成进口国本地产业的实质损害。 李强在与冯德莱恩的圆桌会上所说:“我们不会愚蠢到用财政资金补贴外国消费者”,这听起来好像是外交场合常用的防守型辞令,其目的无非是反驳“倾销论”和“补贴论”,强调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规模、供应链效率、技术进步,而非靠财政撒钱。 他试图反问欧盟:真正大规模撒钱的,是不是欧洲本身?比如: 欧盟对本地电动车企业的补贴; 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高达3690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德国和法国的工业补贴计划也层出不穷。如果李强“承认”存在国家补贴行为,会为欧盟启动高关税、反补贴调查提供更多“合法性”。
艾森 Essen
2个月前
世界最伟大公司苹果,手把手帮助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个访谈揭示了苹果与中国之间一种复杂、深度捆绑且充满悖论的关系。苹果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意间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培养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并深陷地缘政治的漩涡。以苹果为案例,这个节目深刻反思了全球化、跨国公司战略、产业政策以及中美科技竞争的深层问题。 苹果对华投资的惊人规模与“国家建设”效应: 麦吉指出,苹果每年在华投资高达550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远超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四年53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经通胀调整后的年度援助总额(援助16国)。苹果虽不直接拥有工厂,但通过对生产线、设备和技术的“疯狂控制”,实质上主导了生产。更重要的是,自2008年以来,苹果在中国培训了约2800万工人,这个数字超过了加州的劳动力总数。麦吉将苹果形容为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认为苹果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熟练的技术工人群体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 “无心插柳”与形势转变: 苹果最初进入中国(2000年代初)符合当时美国希望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走向民主的共识。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环境的演变,尤其是在习近平时代,情况变得复杂。2013年的“315消费者日”事件中,苹果因保修政策差异受到中国官媒的猛烈抨击。这一事件(其背后有复杂的“黄牛党”倒卖iPhone的背景)促使苹果开始更积极地与中国政府沟通,并强调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在华投入和依赖。 培养竞争对手: 为了供应链的稳定和避免供应商对其过度依赖而可能破产,苹果曾鼓励其供应商也为其他公司(主要是中国本土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提供服务和技术。这无意中加速了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的崛起。这些品牌利用苹果建立的供应链和培养的技术能力,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反过来蚕食了苹果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地缘政治的意外“助攻”与新挑战: 在华为凭借其技术实力一度在全球销量上超越iPhone,让苹果内部陷入“五级火警”般的恐慌时,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实施了严厉制裁。这使得华为的手机业务遭受重创,客观上为苹果赢得了喘息之机,使其在华市场份额一度翻倍。然而,华为并未就此沉寂,正携其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OS)卷土重来,未来可能成为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力量。 技术溢出效应与深远影响: 苹果在中国培养的先进电子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体系,其影响远不止于智能手机。这些技术和经验可以被应用于其他高科技领域,如电动汽车(被形容为“轮子上的智能手机”)、无人机,甚至军事装备。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对“产业回流”的质疑: 对于苹果宣称将在美国投资数千亿美元并创造数万就业岗位的说法,麦吉表示高度怀疑。他认为,如此巨额的投资若只创造少量就业,其计算方式可能包含了股票回购和分红等。他强调,中国拥有的人口密度、特定劳动力结构以及产业集群优势,是美国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相比不切实际的“回岸制造”(re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即与盟友国家合作)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愚蠢的黄左们脑仁和核桃区别不大,他们说川普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就是让美国人踩缝纫机,做耐克鞋,愚蠢的样子给我整笑了。川普所构想的制造业回归是什么?我来展开和大家讲讲。首先服装制造和日用百货制造行业会大规模回归美国吗?并不会,川普不想也不会这么去做,美国的人工确实太高了,如果放回美国制造不可避免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这些低端制造业其实是美国影响全世界格局的重要手段,像我们这样的进口商品牌商的订单以后往哪里去,这个地方就得听美国的话,这难道不是好事?过去几十年美国培养了中国这么个犟种,现在低端制造业放到听话的东盟国家就是了,还能够培养一批听美国话的小弟,没什么不好的。 芯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行业必须在美国,这两个行业是资本密集度非常高,产业链非常丰富的行业,一辆汽车起码有几千个配套厂生产各种零部件,并且利润相对较高,不仅可以养活大量的美国中产,还能够在战时为美国军方生产军民两用产品,同时也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基础。而芯片的安全,直接影响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这也是美国21世纪的新产业革命,是不能被其他任何国家染指的。 大宗商品,这次美国加全世界关税的重要目的也要确保大宗商品制造的稳定和安全。美国会在粮食,能源方面确保全世界主导的地位,你们中国不是不买美国大豆和玉米嘛,其他国家会买,而你们只能选巴西大豆,成本无疑是推高的,而我和其他国家一谈妥,牛肉,大豆,玉米疯狂出口,美国农民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还会增产,此消彼长,其他国家必定减产。而页岩油和天然气,甚至煤矿,铁矿,美国都会开始大量开采,未来几年美国将主导全世界大宗商品的生产。 有人会问,船舶制造业能回归美国吗?我看短期内还是不太行,除非出现巨大的科技革命,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在美国无法找到熟练的产业工人,成本更是无法和东亚的民工船厂竞争,但川普之前就说过,中国制造的轮船停泊美国一天交一百万美元,这招还没用,但这是大杀器。关于航空工业,川普一定会想办法掐断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命脉,这是后招,或者采用二级关税措施,制裁任何购买中国大飞机的国家或者提供零配件给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欧美公司。 可以说川普的这些招数非常清晰,目的也都是明面上的,和民主党表面凶狠,背地里和中国勾结捞钱相比,川普可以说所有的招都是杀招,所以说东大派到美国的暗桩们都急了,黄左们反共也不反了,什么要反共,先反川,真的就是忠心护主的连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