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4:57:45
“北平模式”:中国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台湾?胜利之道,在于缓慢侵蚀政治凝聚力,同时避免触发西方军事反应。 当前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大多聚焦于一种情景:战争。主流的想象充斥着两栖登陆、导弹袭击,以及一场波及全球的印太地区摊牌。然而,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或许也是最少被提及的:中国可能兵不血刃地拿下台湾。 北京或许已在套用一种与其1949年接管“北平”时相似的模式。这便是所谓的“北平模式”,即时任国民党军队将领傅作义为免古城遭战火涂炭,通过谈判和平交出北平。中国共产党兵不血刃完整接管了这座城市,迅速巩固了其政治和象征性的胜利。未发一枪一弹,但国民党方面已然战败。 这种模式对当今台湾的借鉴意义日益凸显。它表明,胜利可以通过缓慢侵蚀其政治凝聚力、经济独立性和社会信心来实现,而非通过激烈的军事冲突,且全程避免引发西方军事干预。种种迹象已然显现。 非军事升级的政治施压 中国对台采用“灰色地带”战术已是众所周知。空域侵扰、网络攻击、虚假信息宣传以及经济胁迫等已成家常便饭。但其目的不仅在于制造不稳定,更在于钝化台湾的警觉,使压力常态化,分化其决策层,并助长一种统一不可避免的无力感。 此策略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渐进性。它不会造成一个明确的报复时点,没有单一的挑衅事件足以凝聚反抗力量。相反,北京的行动诱使台湾精英和国际观察者采取妥协、拖延和适应的态度。久而久之,抵抗并非被粉碎,而是被逐渐消解。 如果说“北平模式”依赖于某种心理杠杆,那就是“听天由命”或“无可奈何”的心态。其目标并非要说服台湾统一是正当的,而是要让台湾深信统一已是无法避免的宿命。 精英策反与经济依赖 不难发现,针对精英阶层施加影响的要素早已部署到位。许多台湾商界领袖在大陆市场拥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尽管他们正试图减少这种依赖)。另一些人则与大陆保持着横跨海峡的政治或家族联系。这种影响虽不易察觉却十分强大:导致他们在公开对抗面前态度谨慎,更倾向于模糊立场而非激化矛盾。 北京的策略正是利用了这些本能。它无需安插通敌者,只需提供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路径,使得默不作声的妥协看起来比坚守原则的抵抗更为“明智”。 1949年的类比或许显得遥远,但其运作机制却颇为相似:包围目标,切断其生命线,直接与其领导层对话,然后等待。战略上的围堵最终转化为政治上的“招降”。 “北平模式”为何对北京具有吸引力? 对中国决策者而言,这种非武力解决方案的好处显而易见。全面攻台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将面临巨大风险,可能导致中方重大伤亡,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并引发对其半导体供应链乃至整体经济造成损害的出口管制。 相比之下,一个通过谈判或不流血的政治解决方案——无论其过程如何精心策划——都能让北京在无需承受战争代价的情况下实现其核心目标。这将印证中共的叙事:即中国共产党是推动统一和现代化的历史力量,而非破坏者。 同时,这也会让美国及其盟友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台湾在内部压力下让步,外部干预的理由何在?届时,国际社会还能形成采取应对措施的政治共识吗? 信息战的角色 在任何“北平模式”的情景中,叙事控制都至关重要。1949年的北平和平解放,在当时的宣传中,并非被描绘成一次失败,而是为了保全生命、维护秩序的明智决策。如今在台湾,类似的情况可能被包装成某种“宪政改革”、一项“临时安排”或一种新的“两岸政治对话”。 北京遍布媒体、学术界和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体系,已日益具备构建此类叙事的能力。而台湾自身媒体环境的碎片化,则为信息操纵和选择性放大某些声音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 当抵抗显得徒劳、国际救援又前景未卜时,最有效的武器或许不是导弹,而是一条信息(或一种叙事)。 对盟友的启示 对于澳大利亚等区域伙伴而言,“北平模式”带来了一个威慑困境。盟国的大部分规划都着眼于如何击退军事侵略。但如何阻止一方主动“投降”呢?如果损失是政治性的而非领土性的,是意志的失败而非能力的溃败,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盟友们不为此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他们就有可能在言辞上措手不及,更糟糕的是,他们投入资源发展的能力可能最终姗姗来迟,为时已晚。“战略模糊”在双方都相信战争可能爆发时最为有效。但在一个由逐渐默认而非突然入侵所定义的冲突中,它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 悄无声息的威胁 “北平模式”并非必然会重演。台北毕竟不是当年的北平,2025年也不同于1949年。但作为一种战略蓝图,它值得我们给予远超以往的关注——并非因为它充满戏剧性,恰恰因为它毫不引人注目。 它可能在细枝末节中悄然展开,而非占据新闻头条;它可能避开惊世骇俗的场面,而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演进。而恰恰因此,它或许能够成功。
2025-05-15 14:57:45
2025-05-15 14:07:13
2025-05-15 07:03:23
2025-05-15 05: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