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

2周前
以色列和伊朗冲突升级,中国在打什么小算盘? 近期北京当局对以伊冲突明确表态较之去年提高了声调,还通过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但北京方面除此之外很难再有进一步行动支持伊朗。 中国占伊朗石油出口90%,这项出口占到伊朗经济总量的20%,而该国石油贸易又直接受到伊斯兰革命卫队操控。这让外界怀疑北京与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复杂的利益关联。 这次以伊冲突升级发生在最近一次印巴冲突之后,在印巴冲突期间,中国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将印巴战损情况拿来大肆炒作,其中中国出口武器还成了最大舆论热点。这一次以伊冲突中,中国社会再次掀起了有关伊朗武器系统的热烈讨论。 去年以伊冲突后,伊朗空军司令Hamid Vahedi准将还专门到珠海参加航展,被认为有意咨询歼-10C战机采购事宜。伊朗新闻媒体“伊朗观察家”还曾发文暗示:伊朗当局有意考虑从中国采购100架歼-10战机,其总价值或将高达40億美元。但是中伊两国媒体都未报道事件跟进情况,也没有信息显示两国就战机采购事宜展开谈判。 北京方面很可能利用印巴战争和以伊冲突向中东加强武器出口,此前舆论炒作中国战机在印巴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也向中东地区释放了北京方面的意向。但也有媒体称北京当局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情况,可能跟担心美国制裁有关。 2021年有报道显示,伊朗曾经一度考虑用石油和天然气换36架歼-10战机,但北京当局更希望伊朗用现金支付。这件事情后来也不了了之。 另外,北京方面很担心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鉴于中国有将近一半石油需从海湾国家进口,封锁海峡不仅对伊朗自己的石油贸易造成严重打击(其主要油气资源均需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向外运输),也会对中国能源进口造成较严重威胁。 北京方面在以伊战争中拔高声调表态反而被认为是在刻意掩盖自己地缘政治影响力虚弱以及其真实动机:北京既想干预,又难以有效干预,还希望尽最大可能从中牟利。
1个月前
来,请大家拿起小本本认真学习印度神学(不是划掉),印度赢学 印巴冲突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场中印技术实力的较量?军事专家John Spencer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印度在“辛杜尔行动”中不仅赢得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胜利,更在技术层面胜过了中国——因为巴基斯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制造的武器平台,充当了中国的“代理人”。 Spencer指出,这场冲突实际上是印度国产武器系统与中国提供给巴基斯坦的武器平台之间的对抗。印度凭借自主研发的武器,展示了其在国防领域的自主能力。“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的印度”这两大战略,旨在减少对外国军备的依赖,建立世界一流的本土国防工业。 据Spencer介绍,包括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阿卡什地对空导弹、阿卡什提尔导弹防御系统、鲁德拉姆反辐射导弹、Netra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以及各种巡飞弹和反无人机系统在内的印度国产武器,在性能上优于巴基斯坦拥有的中国制造的HQ-9/HQ-16防空导弹系统、LY-80和FM-90防空系统,以及CH-4无人机。 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倡议是印度国防自主化的起点。通过鼓励合资企业、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以及鼓励公共和私营部门在国内制造先进的军事硬件,印度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包括布拉莫斯导弹、K9 Vajra榴弹炮和AK-203步枪等武器的本土生产。 2020年,新冠疫情和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暴露了外国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印度更加重视国防自主。印度开始逐步禁止关键国防进口,赋予军队紧急采购权,并加大对本土研发和生产的投资。到2025年,印度国防采购中的国产化率从30%提高到65%,目标是在本十年末达到90%。 Spencer总结说,印度以主权大国的姿态参战,运用自主设计、制造和部署的精确工具,实现了无与伦比的战场控制。而巴基斯坦则像一个代理人,依赖于中国制造的、以出口为导向而非追求卓越的硬件。当这些系统面临挑战时,它们往往表现不佳,暴露了巴基斯坦国防态势背后的战略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