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y
1个月前
当前 #AI 和 #RWA 是我们团队重点研究的赛道,我们每天看十几份白皮书或者商业计划书。讲真的,太多“蹭热点”的项目了。什么“ #AI+#Web3”,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一问落地逻辑,十有八九是虚的。但当我阅读完 #OpenLedger 白皮书,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项目是真的有料,不是PPT融资,而是看准了 #AI 行业的痛点,脚踏实地的去解决。 #AI 发展到现在,几个核心痛点其实特别明显: 1️⃣贡献者没钱赚 数据提供者、模型开发者、标注工人,甚至给模型反馈的用户,基本都是给大厂打工。辛苦贡献,最后赚走的是平台,生态根本跑不起来。 2️⃣模型是黑盒 大家用的 #AI 到底是怎么训练的?用了谁的数据?为什么得出这个结果?没人说得清。这在医疗、金融这些领域是硬伤——你不透明,别人就不敢用。 3️⃣通用模型并非万能 像GPT-4这种大模型,当然厉害,但遇到垂直领域(比如癌症诊断、金融风控),它就力不从心了。未来趋势一定是小而专的专用模型,但这就需要精准的数据和激励机制。 🎯 #OpenLedger 白皮书中,采用的技术方案特别直接:用区块链的透明和激励机制,来解决 #AI 的数据激励、价值归属和可信性。 #OpenLedger 的几个核心点,我觉得特别牛: ✅归因证明(Proof of Attribution) 这相当于 #AI 的“记账系统”。谁贡献了数据、谁训练了模型、谁提供了算力,都能被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当模型被用到推理里产生价值时,收益会自动按比例分给这些贡献者。 这下好了,大家不再是“给平台白打工”,而是“合伙人”,谁的贡献越大,赚得越多。这个机制直接解决了数据匮乏和激励不足的问题。 ✅ #AI 原生经济系统 以前互联网经济靠广告、SEO,但 #AI 驱动的时代不同了。#OpenLedger 提供了一整套“AI经济底层”:每次调用模型、每次推理,都需要付费,而这笔钱会被透明分配。相当于,这是一个 可持续的 #AI 供需市场,而不是单纯的补贴或者空转。 ✅专注专用模型 它不是去硬刚 GPT,而是搭建好工具链(Datanets、ModelFactory、OpenLoRA),让开发者更容易训练垂直领域的模型。医疗、金融、网络安全这些领域里,专业模型更容易落地,也更有商业价值。 为什么我看好 #OpenLedger? 1️⃣解决真痛点 #AI 现在最缺的不是算力,而是激励机制和信任。#OpenLedger 的“归因证明”切到了核心,一旦能跑起来,就是飞轮效应:更多人贡献数据 → 模型更好 → 更多用户使用 → 更多收益回流贡献者。 2️⃣技术栈完整 它不是空喊口号,白皮书里有清晰的架构:EVM兼容链、归因证明、工具套件。我看到的不是空想,而是一个能跑的系统,并且已经落地。 3️⃣代币经济设计合理 #OpenLedger 的代币 $OPEN ,不只是个“交易代币”,而是整个生态的“血液”: •用来支付模型推理费、训练费 •用来激励数据和模型贡献 •用来治理协议 •用来做Gas 代币和使用场景紧紧绑在一起,越多人用,代币需求越大。这是我见过十分健康的Tokenomics。 另外Token分配我也看了一下: •总量 10亿枚 •社区 + 生态一共 61.7%(空投占比5%,十分大方),占比非常高,说明项目方是真的想做生态,而不是圈钱走人。 •投资人和团队锁仓12个月崖期 + 36 个月线性释放,这个设计也挺合理,能避免早期砸盘 •TGE 流通 21.55%,流动性和启动奖励都有保障 所以整体来看,#OpenLedger TGE感觉比较稳,既能保护生态发展,又避免短期泡沫。 如果说 ChatGPT 让大家看见了AI的潜力,那么 #OpenLedger 这种项目,是在铺 #AI 经济的地基。它让数据和价值回归贡献者,推动专用模型的发展,这一步一旦走通,未来会是 #AI 领域绕不开的基础设施,值得重点关注和留意。🧐
Rocky
1个月前
#RWA 结构性拐点时刻正在到来,这就如同当年特斯拉进军中国电动车市场一般,一条鲶鱼,开始净化整个 #RWA 叙事和合规性。 #Ondo Global Markets 的上线,这是“美股上链”的一次真正大动作,更佳是一次结构性拐点,和当年稳定币带来美元流动性类似。只不过这次不是美元,而是美股证券。如果说稳定币是 #DeFi 的基础货币,那 #Ondo 可能便是 #RWA 的“基础资产层”。 以前很多项目也试过做“美股代币化”,存在最大的痛点是:流动性差、价格偏离、规模太小、只能在封闭平台内玩。结果玩的人少,机构也不敢碰。 这次 #Ondo 的玩法不一样。它把 100+ 美股和 ETF(比如 $AAPL 、 $TSLA 、 $SPY 等等)直接带上 #ETH,而且背后是美国注册的券商 + 托管机构真的持有这些股票,等于说代币背后有实打实的证券资产托底。第三方还每天审核,确保储备没问题,设计上还考虑了破产隔离。这点对机构很关键,不然没人敢投大钱。 更重要的是 #Ondo 解决了一个老大难:流动性。它不是在链上自己“造一个市场”,而是直接继承了美股交易所的深度和价格。换句话说, $AAPL 在纳斯达克多少价格,链上的 $AAPLon 基本就多少价,中间套利空间很快被抹平,不会出现 10%、15% 的溢价怪象。对我来说,这才是“真金融”。 🎯再看功能层面: ✅24/7 转账,想转给谁都可以,完全点对点。 ✅24/5 铸造/赎回,基本贴合美股交易时间。 ✅可用于 #DeFi,这点我十分看重。以后 $AAPL 、 $TSLA 这些股票不仅能持有,还能抵押借贷、放流动性池、甚至组合进 onchain 资产管理工具。 如果你把稳定币想成“美元的代币化”,那 #Ondo 就是把 美股证券做了同样的事情。它的野心就是 Wall Street 2.0 —— 把华尔街搬上链。 整体来看,暂时还未有跟 #ONDO 代币的经济模型关联逻辑,假如后期有回购或者销毁等代币的价值捕获,无疑将会对 #ONDO 币价产生重要刺激。另外,对于散户来说,尤其是非美地区投资者,以前很多人想买美股,受制于开户、监管、地域、门槛,现在可以直接链上买美股。等于说,只要你会用钱包,就能“零摩擦”接触美股。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再者对机构来说,机构最关心三点:合规、规模、风险控制。#Ondo 通过券商托管、第三方审核、破产隔离,基本把风险结构搭好了。而且它有 OUSG、USDY、Flux、Ondo Bridge 的积累,已经证明过自己在 #RWA 这块有执行力。另外我最看好的是对 #DeFi 生态融合,一旦美股被带入 #DeFi,玩法就会极大丰富。想象一下:用 $AAPLon 做抵押借 $USDC ,再拿 $USDC 去撸链上收益,或者用 $TSLAon 做杠杆 ETF,这些原本只能在华尔街才能玩的游戏,现在链上用户也能玩。#ONDO 作为我们长期配置的代币品种,作为 #RWA 龙头叙事,依旧值得重点关注和留意🧐
Rocky
1个月前
最近越来越多 #BTC 老矿工,转型做 #AI 算力去了,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我最近刷推,研究了一家转型做 #AI 算力的美股公司——#IREN,20美金左右买了一点。顺便讲讲我的一些观察和研究。 #IREN(原名 Iris Energy),这家公司应该是今年从 #BTC 挖矿华丽转身 #AI 算力领域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扫描美股的时候,它还在6-7美金,结果现在飙到26美元,涨幅超过 300%。假如你在X和 Reddit 上随便刷刷,都是有人喊它是潜在的十倍股。所以 #IREN 到底哪来的魔力,让这么多专业投资人都盯上它? 1️⃣这家公司原本是干啥的? 一开始,#IREN 就是个比特币矿工,模式很简单粗暴: 它找全世界最便宜、最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把大数据中心建在那,然后塞满矿机,拼命挖 #BTC。靠低电价,它在矿圈有成本优势——别人血亏的时候,它还能活得挺滋润。 问题是,矿业这种生意太看天吃饭。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它的业绩也跟着过山车,周期性特别强。 2️⃣开始谋划转型 #AI 大模型一出来,算力需求一下子爆炸。#IREN 的管理层很快反应过来:“等等,我的核心资产不只是矿机,而是电和数据中心!” 便宜的电、巨大的机房,这些完全可以用来跑高性能 GPU,提供 AI 云算力服务。 说白了,它以前是在“挖金矿”,但挖的是一种波动性很强的矿石(#BTC);现在它发现,用同样的“矿山”去挖 AI 算力,价值更高,还更长久。 于是它把挖矿赚来的现金流,源源不断投进 GPU 和 #AI 云服务,完成了“矿工到 AI 基建商”的转型。 3️⃣转型带来财报数据指数级增长 最新 2025 财年财报,直接告诉市场:转型奏效了! ✅营收大爆发:收入 5.01 亿美元,同比大增 168%。 ✅扭亏为盈:去年亏 2890 万美元,今年赚了 8690 万美元。 ✅AI 业务起飞:#AI 云服务收入从 310 万美元飙到 1640 万美元,虽然体量还小,但增速惊人,而且毛利率更高。 挖矿依旧赚钱:电价低到每度电 3.5美分,挖一个 #BTC 成本只有 3.6 万美元,而平均卖价在 9.9 万美元,利润空间大得吓人。 4️⃣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兴奋点 投资人最兴奋的,主要是三点: ① AI GPU 大手笔 公司刚花 1.93 亿美元买了 4200 张 Nvidia Blackwell GPU。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它要么是客户需求超预期,要么就是在为未来更大规模的云服务储备子弹。对长线增长,这是一记强烈信号。 ② 估值空间 虽然股价涨得凶,但很多分析师认为它的市值还没完全反映 AI 业务的潜力。大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就是“非对称上涨机会”——下跌空间有限,上涨想象力巨大。 ③ 军用级认证 最近它还拿到了美国国防部的 Blue UAS 认证。别小看这个,这不是一般的资质,是“军方认可”的背书。消息一出,股价当天飙了 27%。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机构投资人一窝蜂冲进去。 我个人感觉,目前 #AI 赛道很多不对称的好机会,#IREN 就是典型,它就像是一个“绿色能源矿工”,摇身一变成了“#AI 基建大厂”,还顺便攒下了军方的信用加持。核心优势:便宜电 + 大数据中心 + 现金流支撑转型 + #Nvidia 合作。短板:比特币还是大头,收入波动性没法完全消除;AI 云业务还在起步期,没到能完全支撑市值的程度。 所以,我会把 #IREN 当成一个高弹性、高潜力的故事股: 短期靠比特币挖矿撑业绩,长期靠 AI 云服务来支撑估值。如果 AI 业务真的做起来,它完全可能从“小盘矿工”变成“算力巨头”,我会在30美金以内,持续买入持有!🧐
Rocky
1个月前
最近半年团队主要研究 #AI 和 #RWA 赛道比较多,被问及最多的问题:‘#AI 是不是已经过了最热的“炒作期”?’,因为我们看到很多 #AI 加密项目或股票,貌似涨速有点慢或者不涨了! 我的看法是——远远没有。现在的 #AI,差不多就相当于1995年、1996年互联网的阶段。那时候大家刚开始上网,浏览器才出来没几年,亚马逊、谷歌都还没真正爆发,但趋势已经很清晰了。#AI 现在也差不多这样,刚进入加速成长期。 🧐为何这么说? 1️⃣算力依旧是瓶颈,也是最大机会,做AI要训练大模型,需要巨量的算力。美国这边有英伟达,芯片卖到断货。中国这边因为美国的出口管制,反而倒逼出一条本土产业链。比如寒武纪(Cambricon)这种公司,股价和市值都翻了好几倍。背后逻辑很简单:没有芯片,AI走不动。这就是最底层的“铲子生意”。我自己投股票的时候,最看重这种“确定性刚需”,不管AI应用做得怎么样,算力永远少不了。 2️⃣中国的“Buy China”逻辑,中美关系其实是把“双刃剑”。美国不卖顶级芯片给中国,看似是打压,但反过来成了国产替代的超级机会。没有封锁,中国的AI公司可能还在用英伟达的GPU,也不会有动力自己研发芯片。现在反而逼出了一个完整的国产生态。我在看中国半导体、算力相关公司的时候,这一点就是核心逻辑:自给自足是国家战略,市场够大,需求也刚性。 3️⃣政府是超级风投,你要看中国的模式,其实很像10年前的新能源车。那时候政府补贴电池、补贴买车,硬是把比亚迪、宁德时代推起来了。现在AI和机器人也一样,地方政府出补贴、投基金,相当于官方当“早期VC”,先给产业打地基。剩下的就交给企业家去拼执行力。作为投资人,我的判断是:政府方向决定赛道,企业家决定龙头。 投资的衡量标准,我们看一个AI或者机器人项目,最关键是两个问题: ✅它能不能真正解决痛点?比如机器人,能不能真的在家庭里帮老人、能不能在仓库里搬货,不是光好看、噱头大。 ✅它有没有产品市场匹配度(PMF)?就是说,这个产品是刚需,还是锦上添花?如果只是“看上去很酷”,但没人愿意为它买单,那就不行。在AI模型上也是一样。现在模型满大街都是,但能真正跑通商业模式的,要么解决企业的需求(比如代码自动化、办公提效),要么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智能助手、娱乐)。我投项目时,最怕那种“炫技”型公司,看上去技术牛,但没落地场景。 长期趋势我判断,未来3-5年里,AI算力的需求会是现在的10倍甚至100倍。这意味着: · 上游的芯片、算力基础设施公司,还是最稳的“吃肉”位置。 · 中游的大模型会越来越分化,能落地的会脱颖而出,光靠堆钱堆算力的可能会被淘汰。 · 下游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器人),现在看起来还早,但一旦找到像电动车那样的突破口,成长会非常惊人。 所以我们在 #AI 赛道的投资思路: 第一层:算力/芯片 → 确定性最强,国家战略支持,需求无限大(加密也是类似逻辑,分布式GPU算力依旧有空间)。 第二层:大模型 → 拼资源和落地场景,要慎重挑选,差距很快拉开。 第三层:应用(机器人等) → 风险大,但如果踩中龙头,可能是百倍回报。 所以我现在看AI,就像看当年的互联网和新能源车。远远没到泡沫破灭的时候,反而刚刚进入“加速跑道”。🧐
Rocky
1个月前
Rocky
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