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y
2周前
今天看到谷歌前CEO施密特的演讲,对 #AI 重要性的描述,让人深思,他提到接下来这十年 #AI 技术的发展,将会直接决定未来的一百年。 当年在互联网时代,我看一个创业项目,第一反应就是问:“你的市场有多大?” 因为互联网的生意,本质是“人”的生意:有多少人会用、他们愿意花多少钱。比如微信、抖音、亚马逊,逻辑都是一样的——抓住海量用户,然后想办法把用户价值变现。 但 #AI 时代不是这样。施密特说,#AI 像电、像火。它不是一个“消费产品”,而是一个“生产力工具”,能直接创造结果。这意味着,AI 的市场规模不能再用“用户数 × 客单价”去算,而是要看它能切入多少“工资盘子”。 拿 Coding 举例。全球程序员也就 3000 万人,听上去不算大。但这些人薪水都很高,总盘子大概 5000 亿美元。那 #AI 编程工具的价值,就是看它能不能分走这块 5000 亿的蛋糕。 比如:如果 AI Coding 工具能替代程序员 10% 的工作,那就是 500 亿美金的价值。如果替代 30%,就是 1500 亿美金。更极端一点,如果完全自动化,那可能就是整个产业格局的重写。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程序员这个群体本身不大,#AI 编程依然会被资本市场极度看好。因为它直接对接的是“工资成本”,而工资就是最实打实的市场。 而且这套逻辑不只适用于编程。未来律师、医生、设计师、投行分析师……这些高薪群体,背后都是巨大的工资池。#AI 能切走多少,就意味着有多大市场。 所以在 #AI 时代,我看一个项目,不会再问“有多少用户”,而会先问:“它能帮谁省钱,能省多少钱?”因为 #AI 是硅基员工,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别的互联网应用,而是“人类劳动力”。 从投资角度讲,最值得关注的赛道,就是那些工资盘子最大、而且工作内容高度标准化的行业。编程只是第一个爆点,接下来可能会是法律文书、金融研究、医疗诊断,甚至是制造业里的设计环节。 换句话说,#AI 投资逻辑已经从“用户经济”转向“劳动力经济”。谁能替代掉最多的人类工作,谁就能拿到最大的市场。从这个思路来探索 #AI 应用领域的创新,将会大有可为,寻找投资标的,也会更清晰。🧐
Rocky
2周前
今天刚刷到这个新闻,这么重要的新闻,居然没有人解读,这条新闻,基本预示着现在炒作的 Perp DEX可能都是短期行为,一旦CFTC支持美元稳定币作为抵押品或者说以后支持采用稳定币结算,那么这将是金融界里程碑的存在! 目前CME Group(包括 CME、CBOT、NYMEX、COMEX 等子交易所),每年合约交易量高达60多亿张/年,涵盖加密货币,股指期货,大宗商品,国债等,每年的名义金额,根据行业估算,通常在数千万亿美元到数百万亿美元,这是全球GDP 总和的数百倍。 我们知道衍生品市场的核心就是“抵押品”。不管是期货、掉期还是期权,交易所和清算所都要保证:万一有人爆仓,另一方不会被拖垮,这个保证靠的就是抵押品。 传统金融领域,抵押品是现金(美元)、美债,或者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如果未来 CFTC 认可稳定币(比如 USDC、USDT、未来的 #Ripple 稳定币)可以作为抵押品,那等于把整个加密市场和全球最大的衍生品清算体系接通了。 这件事,简直是金融界里程碑的重大事件:稳定币第一次被视为可以担保全球最大衍生品市场(CME 等)合约的资产。可能会出现“链上抵押,链下交易”的新模式,比如我抵押 USDC,就能在 CME 上开仓,甚至未来能链上结算 CME 产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 #DeFi + #TradFi 产品融合。 假如说以后CME也搞一个代币化期货交易所,稳定币充值就可以玩这么多类型的期货产品,那么简直是降维打击,第一步接通稳定币,已经初见雏形。这种路径会很快,那么现在 #Hyperliquid 的意义在哪里?就像纳斯达克都要申请美股代币化了,未来假如您无法接入更多资产类型,可能就会被淘汰,而此刻,大家还只是在争交易量?!或许要看长远一点了🧐
Rocky
2周前
一个产品,往往都会经历一个非共识到共识的阶段,极少数的产品会成长成为一个超级共识。而这种产品,是我们应该下重注投资的领域。比如过去几年的 #BTC #新能源汽车 #AI 。那么当下,下一个超级共识在哪里?这次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给出了完整的回答——人行机器人。🧐最近我们团队投资了中外比较多机器人的公司,从产业链到整合者,充满了惊喜。 为什么我们要盯着人形机器人?因为机器人赛道现在就是2010年的电动车,满地宝石,随便捡宝。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特斯拉的“鲶鱼效应”。马斯克近期发布的 #Optimus V3 机器人更新,极大地提振了全球市场情绪 。目前特斯拉正在全力解决“手”这个最复杂的问题,为此甚至重新设计了电机和齿轮箱等所有部件 。他们的新一代 #AI 芯片(AI5)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了40倍 。马斯克预计,一旦产量达到每年百万台,单台成本可能降至2-2.5万美元 。虽然批量生产可能要到2026年才开始,但这些进展无疑给整个行业打了兴奋剂,这也是最近炒作机器人概念的黄金窗口。 这次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关于机器人赛道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1️⃣市场规模:大摩说到2050年,年收入可能到 5万亿美元,比现在整个汽车行业还大一倍(这点也得到了马斯克的肯定,他认为机器人产业会大大超过汽车产业)。 2️⃣拐点出现:以前是实验室里走两步的尴尬机器,现在开始有真实的订单、真实的应用场景了。 3️⃣特斯拉的鲶鱼效应:马斯克一掀桌子,全世界都被迫加速。就像当年电动车,他一上场,整个行业不得不跟进。 现如今,机器人行业,正在从“科幻”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作为投资人,这就是关键的切入投资的窗口期。 📝接下来,我们拆解一下产业链。 大摩的框架很直白,把机器人拆成“大脑 + 身体 + 整合者”。我套用到投资上,就是三类机会: 1️⃣大脑(Brain) = 智能芯片 + 软件 我首先看英伟达(NVDA),毫无疑问是最大赢家。几乎所有机器人公司都在用它的工具链,市场地位就像PC时代的微软。百度、谷歌这种大模型公司也能切一块蛋糕,尤其是能把AI大模型跟机器人动作结合的企业。 2️⃣身体(Body)= 硬件零部件 这是中国公司最具备优势的地方。像拓普、三花智控,本来就是特斯拉供应链,现在转身做机器人执行器。宁德时代的电池不用多说了,只要机器人需要高能量密度,它就是天然受益者。 3️⃣整合者(Integrators) = 做整机的厂商 这块短期是最热的。特斯拉的Optimus是风向标,Figure AI估值冲到390亿美元,国内优必选、宇树科技也在疯狂接单。未来谁能量产、谁能把成本打下来,谁就能吃到第一口肉。 🎯目前全球都在追赶机器人🤖热潮 美国 = 技术引领:特斯拉+Figure AI,外加一堆巨头投资。现在还是老美在设立技术标准。 中国 = 商业化最快:订单已经落地快10亿人民币,政策砸下来的钱也是真金白银。可以预期未来几年,中国会是最先“跑出来”的市场,这也是我们买港股最多的地方,比如优必选,地平线等 韩国 = 追赶者:政府直接给千亿美元基金,现代+三星切入,有点像当年押半导体的玩法。 基本上,现在全球格局已定,“美设立标准,中国规模落地,韩想追一把”。 整体来说,我作为资深投资老韭菜,我主要分成投资两条线:第一条,盯住大趋势。谁IPO,谁更新版本,谁拿大单,股价就能有波动。比如宇树科技Q4 IPO,这可能会是市场一个大催化。第二条,盯住价值链。我更倾向投“大脑”和“身体”,因为这些是“卖水人”逻辑。就算整机厂商洗牌,他们依然能赚钱。英伟达、宁德时代这类属于硬核底仓,然后配置一些alpha机会,比如最近美股Richtech Robotics( #RR),港股优必选等。 👇图,有全球机器人top100的公司,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最后想跟着我们一起布局机器人产业链机会,以及阅读最前沿投行研究报告的宝子们,可以私信我,进美股群。 记得注册使用 #MyStonks,一同投资参与美股市场:
Rocky
3周前
今天早上,刚看完贝莱德2025年Q4投资策略展望,简单理解就是梭哈 #AI,看好未来!然后我查了一下贝莱德在 #AI 领域的投资占比,的确是最高的,尤其是美股7朵金花,浓缩一下展开讲讲。👇 1️⃣贝莱德的“三板斧”思路 活在当下。他们觉得短期比长期更可预测。什么意思?长期宏观锚定(比如全球化红利、稳定的利率周期)现在都没了,未来3-5年谁也说不准。但短期有些确定性,比如美国经济不会突然崩盘,企业盈利数据真实可见,所以敢继续押风险资产,看好美股市场。今朝有酒今朝醉,现在贝莱德都看不准未来3-5年的情况,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不如把握当下,好好赚钱才是硬道理,整体瞎担心未来也没啥用! 要敢于在不确定中博弈。贝莱德在策略报告中公开承认宏观不稳,但这恰恰给了“做超额收益”的机会。波动大 ≠ 一定亏钱,关键是要会挑、会管。以前我们投资是躺平买大盘(7朵金花)、赚Beta收益,但这种好日子以后可能没了,现在得真刀真枪拼选股、拼资产配置,所以未来投资难度会增强,真正考验实力的时候到了。 紧抓大趋势,长期缺锚?贝莱德表示这没关系,#AI、能源转型、地缘政治这些超级趋势就是锚。你不能把它们当口号,而要具体落实到资产选择里。不要泛泛说“AI牛逼”,而是要挑能赚真金白银的 #AI 公司或相关基建,比如超算中心,核能电力等,都是好的机会。 2️⃣具体投资策略: 美股:继续超配 贝莱德报告中十分直白的表示,美国公司比欧洲、日本更强,靠的是盈利支撑而不是空炒估值。#AI 投资撑着盈利增长,美国公司吃到最多红利,所以美股还能跑。其实贝莱德也侧面表示了目前 #AI 公司估值不算便宜,但“盈利能撑住高估值”,核心逻辑就是 #AI = 新的生产力,所以要继续梭哈 #AI 。 新兴市场 & 日本:有戏,但要挑 新兴市场要结合大趋势挑标的(比如新能源、科技供应链)。日本市场十分具有亮点:通胀回来了,公司改革让股东回报更友好。 日元敞口贝莱德反而喜欢,因为危机一来,日元往往升值,能对冲风险。巴菲特一直持有日本五大商社公司,并且在今年还加大了投资,也说明了日本市场的优势。 债券:不爱国债,偏爱“另类” 看好短期通胀挂钩债券(因为美国关税可能推高通胀)。 超配美国机构 MBS(收益率比国债好,还相对安全)。 倾向非美发达市场国债,而不是投资级信用债(因为息差收紧,性价比差)。 这里贝莱德侧面验证了现在市场的主流思路:“美债不香了”,贝莱德都在找更聪明的固定收益替代品。 私人市场:机会来了 银行缩表 → 私人信贷填空 → 收益率更高。 基建股权也有吸引力,估值低,还受大趋势支撑(能源转型、数字基建),也就是说钱会从银行流向私募市场,这是长期趋势,比如KKR这类基金。 3️⃣重点梭哈 #AI ,#AI 是未来重头戏 贝莱德对 #AI 的态度是:不是短期炒作,而是经济新锚。抵消消费疲软:美国消费放缓了,但企业对 AI 基建的投资在猛增(芯片、算力、软件、能源),对 GDP 贡献越来越大。 #AI 大力的基建投资,将会推高企业盈利,美股今年靠的不是估值扩张,而是真盈利增长,尤其是“七巨头”。长期来看,过去历史上几乎没有五年期盈利增长能超过 15% 的,但贝莱德认为 #AI 或许能让这个纪录被打破。 我们测算了一下贝莱德的持仓数据,目前贝莱德算是全力站队 #AI 赛道了,他们的逻辑不是“#AI 股票短期涨”,而是“AI 让整个美股盈利中枢上移”,这比单纯的概念炒作更实在,也更具备确定性。 整体来说,假如您是美股投资人,贝莱德的启示录,告诉我们,短期别怕美股高估,因为盈利是真实支撑的(尤其是 #AI 股)。但别忘了分散配置:美股是主战场,但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是加分项。 债券思路要变,别光盯国债,可以考虑通胀挂钩债、MBS 这些另类。私人市场是机会,如果有渠道,未来几年私人信贷、基建投资会很火。 #AI 依旧是核心主题:这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生产力革命,要在投资组合里给足权重。🧐